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2022-04-08陈淑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学研究道德与法治

陈淑燕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发展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可以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可以通过教师指导、自身的不懈努力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因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基于此,本文简述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并结合实际案例探究了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策略,以期望在有效策略的指导下可以唤醒学生的爱国精神,并付诸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学研究

当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三观的正确引领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从“知识论”开始向“核心素养”教学方向发展,培养出热爱国家、有责任心的有为青少年。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制订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案,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体系,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地落实到教学中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初中是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关键时期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健全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的思想、品格等方面还处于塑造阶段。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观念都需要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端正学生态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祖国的建设、民族的未来依靠青少年学生。《道德与法治》课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下每一位政治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依靠的是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汗水,依靠的是每一位敢于为国家奉献的英雄人物,这一切都必须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新中国的崛起、新中国的强大依靠的正是这股爱国主义力量。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中的爱国素材,通过情境构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挖掘、整合书本中的爱国素材,并以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可以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在教学《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视频。南仁东曾说:“人活着还是要做一点事。”而建成FAST便是南仁東一生的事业。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吴锦泉的事迹。这是一位普通的农村村民,年过八旬依然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到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磨刀挣来维持生计的钱捐献出来……这一个个闪着熠熠光辉的名字,是中国典范英雄人物,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引路人,是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建设者与践行者。在教学中,教师将上述两则爱国主义实例融入到《感受生命的意义》的教学中,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大胆创新与整合,通过设置问题“南仁东、吴锦泉的一生值不值得?”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价。学生可以轻松理解便是爱国主义的真实体现。然后,教师可以在承接前一个“探究和分享”时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平凡地度过一生就没有价值吗?就不爱国吗?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初中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从我做起,争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公民也是爱国。

(二)以生活案例为依托,提升学生的爱国观念

比如,在教学《国家利益至上》时,教师可以以2012年因为“钓鱼岛事件”出现国民抵制日货,甚至很多地方出现了打砸私家日本车的现象。通过时政新闻,引发学生思考:新闻中提到的打砸私家日本车是爱国行为吗?身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爱国?通过新闻实事呈现及问题的引导可以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理性地爱国。引导学生爱国必须做好如下两点:1.用理性、文明的心态爱国;2.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生活案例的呈现,深化了学生对“维护国家利益”的全面认识,增强了学生的爱国观念。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拓宽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多为抽象的,学生通过阅读难以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走出教材的限制,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其中,开展课外拓展活动便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如,在周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到街头,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路人,并用纸笔记录下采访者的思想,最后以报告的形式整理并提交上来。这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爱国思想。再如,学校可以利用一年一度的春游,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通过现场讲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当下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以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完成参观之后,教师可以开展一节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学生的演讲、绘画等不同形式,让爱国之情扎根学生心中。

(四)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创新学业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学课堂的重要一环,也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指挥棒”。在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关注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力及情感发展的考察。这容易让爱国主义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学业评价,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

1.优化新闻播报

将课前五分钟作为“新闻播报”时间。教师提前一周设置任务,学生通过整合《新闻联播》《新闻1+1》、家乡新闻等重要内容,将其以视频或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课前5分钟与大家共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就新闻内容开展点评,也可以根据新闻内容回忆教材知识,或者探寻新闻背后蕴含的价值。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将这一活动真正落实到位,教师可以将新闻播报纳入到作业考核评价体系中来。

2.指导学生撰写时政论文

以学期为单位,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时政论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热点话题、校园近期活动等撰写论文。教师可以将学生提交上来的论文装订成册,在班级发放、浏览,并将其纳入到学生的期末成绩中。

3.设置多元化的作业

比如,指导学生开展实践作业,鼓舞学生以海报的形式制作“家乡变化”,撰写“传递家乡喜讯”。当然也可以开展民生、国情等知识问答赛。通过多元化实践作业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教育素材,教师要利用好渠道,讲好中国故事,让爱国主义扎根学生心中。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只有立足《新课程标准》,采取多样化手段开展教学,才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才能增强学生的爱国观念,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爱国。

参考文献:

[1]韩芳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J].师道·教研,2020(6):200.

[2]马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J].文渊(高中版),2019(2):92.

[3]韩春红.浅析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渗透中的困境和解决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140.

[4]岳清明.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J].科学咨询,2021(8):263-264.

责任编辑  陈  洋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学研究道德与法治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儿童观察画教学研究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