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初探

2022-04-08张哲

文教资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混合学习后疫情时代

张哲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现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为常态。基于混合学习理论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是新形势下对思政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以混合学习理论为基础,从思政育人的方式、思政育人的重点和开展混合学习思政育人工作的要求等方面,对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模式和思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混合学习 思政育人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2020年5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巡视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从应急状态进入常态化防控状态。目前,国内疫情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多点零星散发的情况仍然存在,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土传播时有发生,疫情防控仍是当今社会的主要课题。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秩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思政育人的方式和重点也在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在新背景下回应如何实现疫情防控与日常育人工作深度融合的新任务。[1]

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型场所,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传统的思政育人活动(如线下大型讲座、会议、大型典礼仪式等)受限,往往需要借助线上平台开展。为了满足线上交流的需要,腾讯会议、腾讯课堂、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等线上平台得以迅速普及和应用。“云课堂”“云班会”“云典礼”不但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而且方便快捷,深受思政工作者的欢迎。但线上思政育人活动能否达到线下活动的效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更具有感召力,后疫情时代思政育人的重点任务有哪些,新的育人模式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新形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将持续存在。面对新形势,如何基于混合学习理论开展思政育人工作,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混合学习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在21世纪初国外网络学习(e-learning)进入低潮,人们对线上学习进行反思后逐漸兴起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对网络学习的补充和发展,即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降低成本、提高学习效益的一种方式。所谓混合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3]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网络学习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将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思政育人工作新模式,对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将混合学习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已有相关研究,如陈国强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顺势而为,正确认识运用在线学习辅助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加快线上和线下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构建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5]张丽君认为,改革目前思政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能较好地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与灌输性和启发性的辩证统一要求。[6]

思政育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除了思政课的教学,还包括围绕思政育人主线开展的系列活动。目前,学界已经在探索混合教学模式下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但聚焦混合学习模式下开展思政育人活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针对后者展开讨论。

二、后疫情时代思政育人的方式

后疫情时代,思政育人的方式应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进一步增强育人实效。

(一)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传统的思政育人活动往往通过线下的主题班会、年级大会、团日活动、党日活动、思政讲座、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作为上述形式的补充,网络思政育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2020年3月9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是一次在特殊时期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的创新性探索,在全国高校引起热烈反响,育人效果显著。机遇和挑战并存,疫情的出现限制了传统的育人活动,却推动了网络思政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者不应再局限于线下活动,要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拓展方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深受新时代大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开展线上讲座直播、线上主题班会、推送相关推文、录制思政微课等形式,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疫情期间,不少高校运用直播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主会场分会场相联动”的形式组织新生开学典礼和大学第一课,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现场感,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高校“网红”辅导员的出现,也给学生带来了新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但需注意的是,思政工作者要明确网络思政的辅助作用,过分强调线上思政、完全依赖网络开展育人活动,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线上活动开展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下活动。如积极号召学生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参与到学校、社区的防疫志愿服务中,实现知识讲授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传统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宣传、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具有时代特征。贴近现实生活、鲜活的教学案例更容易加深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者的强烈共鸣。31E668FF-DCFD-4C32-A744-ACCEFD91CC8F

新时代大学生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战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对疫情期间涌现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具有切身体验。思政育人活动中,应结合我国的抗疫实际,着重强调我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彰显出的大国担当,深入挖掘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疫情防控时代背景下的典型案例相结合,使教学、活动更具时代性和生动性。如有的学校邀请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开展思政专题讲座,深入解读党中央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彰显我国的制度优势。讲述抗疫战场上的经历、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与战“疫”零距离,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效的育人方式之一。另外,许多高校师生积极在危难时刻勇于挺身而出,积极参与到抗疫斗争中去。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师生志愿者,树立先进典型,立体化宣传报道师生参与抗疫的先进事迹,用学生身边的人物作为教学案例,把小人物讲鲜活,让青年学生有榜样、有参照,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三)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混合学习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参与度是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标准。同样地,思政育人活动也不应是思政工作者的独角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相较于“面对面”的育人活动,线上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为困难。因此,思政工作者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人的特性和情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构建“学习—反馈”机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比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如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医科大学学生主动请缨参与到疫情防控一线、艺术院校解除封控时高唱爱国歌曲等鲜活事例都引发了青年学子的强烈共鸣。线上思政育人活动也要努力消除网络带来的“隔阂”,通过加强互动,促进学生在线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互联网+思政”新模式。如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在鼓励学生利用教育部推出的“易班”平臺参与微课学习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易班”网络社区留言互动,积极参与线上讨论;主动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号召观看“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的同时,参与线上答题,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等。

三、疫情防控背景下思政育人的重点

疫情防控背景下,思政育人的工作重点也在发生改变。新形势下,思政育人活动应结合时代背景,重点面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与制度自信教育、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教育、大局意识与意识形态教育、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爱国主义与制度自信教育

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疫情防控的实践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在疫情“大考”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断彰显,日益深入人心,全国人民的爱国情绪空前高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个省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高度配合,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得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全球脱颖而出,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在开展思政育人活动时,应着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发青年学子参与抗击疫情的潜能。同时,高校结合建党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在党史学习中挖掘我国取得当今成就的精神力量之源,也是爱国主义与制度自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共同努力,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疫情防控中,不少“95后”“00后”大学生纷纷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加入抗疫志愿服务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人的使命担当。防疫战场上,他们的勇敢和坚毅、奉献和担当令人动容。这些典型素材和先进事迹是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夯实初心、行稳致远的生动教材。后疫情时代,思政工作者应将抗疫典型案例与思政育人工作紧密结合,用更具时代感的鲜活案例,讲好战“疫”故事,引导高校学生对标自己,思考自身的时代使命,在实践中砥砺意志品质,努力增长才干,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三)大局意识与意识形态教育

尽管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国内多地先后出现疫情反扑,疫情形势仍不稳定。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后疫情时代,高校的疫情防控仍是重中之重。缺少大局意识,不遵守学校防疫规定,不主动配合学校防疫工作的现象在部分高校时有发生。疫情防控,人人有责。教育警示学生服从学校管理,提高警惕,减少不必要流动和聚集,遵守疫情防控管理规定,主动配合并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是思政工作的重点。在国际社会中,个别国家别有用心,恶意抹黑、诋毁我国的抗疫实践,实则为达到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思政工作者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加强舆论引导,积极传播正能量,努力营造客观公正、安全稳定的舆论环境。

(四)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临突发事件,人们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可结合抗疫实践,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引导学生佩戴口罩、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非必要不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管大学生的心智已经相对成熟、健全,但因疫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焦虑、无助、恐惧等心理困扰也不容忽视。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针对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开设专门的咨询通道。通过团体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让学生学会合理调适心境,勇敢面对未知和挑战。31E668FF-DCFD-4C32-A744-ACCEFD91CC8F

四、开展混合学习思政育人工作的要求

开展混合学习思政育人工作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个层面缺一不可。学校要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持和政策保障;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学生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主动参与。

(一)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保障

混合教学模式强调线上线下相结合。学校一般都具备较为完善的线下教学基础,但线上教学环境和基础往往有所欠缺。混合学习模式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加强对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的支持力度,如多媒体设备支持、技术支持、网络环境支持、教学及活动场地支持等。线上思政育人活动绝不是简单地将线下的育人活动搬到线上,学校层面应打破这种思维局限,创新活动形式,优化育人模式。推动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提升育人效果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学校应提供政策保障,采取相应措施,凸显网络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设立网络思政育人专项、工作室等,鼓励思政工作者开展专题研究,推动工作思路、方法的拓展和创新。

(二)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主动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善用“互联网+”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开展育人实践。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网络思政育人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是工作手段的更新,但育人的本质不变。思政工作者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网络新媒体传播的规律,熟练使用在线教学平台,掌握一定的直播技术以及微课制作技术,主动学习,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育人活动,提高胜任力。同时,要注重增强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注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畅通沟通渠道,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实现线上和线下育人活动优势的最大化。

(三)学生实现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

学生要适应新的“线上+线下”活动方式,提高线上学习和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充分利用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在线活动对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更高,学生要转变学习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要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共同营造并努力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同时,在线学习只是混合学习中的一部分。学生不应单纯依赖网络,只参与网络活动,要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线下活动,开展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实践体验。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如何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联结,通过创新教育形式与载体,丰富教育内容,形成互动反馈机制,让思政工作富有活力和时代感召力,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后疫情时代,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将混合学习理论引入思政育人领域,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思政育人工作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对增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未来思政育人工作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莹.疫情防控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20(9):86-90.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3]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4]Driscoll M. Blended Learning: Let's Get Beyond the Hype[J]. E-learning, 2002(3).

[5]陈国强.基于超星“学习通”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196-198.

[6]张丽君.基于云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改革初探[J].开封教育學院学报,2019(5):209-210.31E668FF-DCFD-4C32-A744-ACCEFD91CC8F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混合学习后疫情时代
进击“后疫情时代”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应用初探
基于Unipus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