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原则
2022-04-07金正连胡大平
金正连,胡大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这一科学论断不仅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强大的理论武器和巨大的政治优势,而且向世界宣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大地大放异彩,是因为我们党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历史必然。守正创新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逻辑前提
“守正创新”是党的二十大的主题词之一,也是第一次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这既是守正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原则在经过百年党史的洗礼和锻造之后被历史证明了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实践意义的现实确认,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过程中对守正创新科学运用的彰显。从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断,到2021年7月建党一百年讲话中进一步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0页。,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无论是“从根本上说”还是“归根到底”的表述,都阐明了两条基本经验:其一,革命理论是革命实践的先导;其二,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运用、发展好马克思主义,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只有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有着许多优秀的宝贵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③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4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永远离不开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正是因为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些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所以,当我们强调“从根本上说”和“归根到底”时,既不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原著中找到什么“拿来就能用、用了就能行”的法宝,也不是赋予其战无不胜的神秘力量,而是从革命实践中突出科学理论的意义。这种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历史科学,即帮助我们分析自己的实践条件、找到出路的历史研究指南。这种历史科学,如果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它也就是一堆漂亮的空话。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对象反复强调过,他们的学说,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南,必须根据条件的转移而加以运用才能发挥科学的效力。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马克思恩格斯本人非常清晰地强调自己理论的科学性所在。作为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为现代革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且彻底打破了旧科学的教条主义和旧革命的宗派主义,革命性是这种理论的基本属性。因此,在谈论马克思主义时,不能够离开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探索。这正是世界社会主义一百七十多年历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给世界人民的重要启示。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真诚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革命的初期,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解决中国革命的实践问题,逐渐形成“毛泽东思想”,这一思想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为保证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避免各种主观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消极影响,毛泽东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整顿我们的作风”的号召。他强调:“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延安整风开创了我们党不断学习、修正错误、整顿作风的制度机制,也为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自我革命自我完善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制度保障,也是我们党党建工作的重大创新。建设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2页。与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密不可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具体难题,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座又一座理论创新的高峰。
(二)实干和管用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是在探索民族复兴之道过程中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非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曲高和寡的高深理论,也不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古董,而是无产阶级用来改造客观世界的理论武器。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与具体的、历史的地方实践相结合,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生命力的奥秘所在。历史经验清晰地表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主体的基础地位,而是不懈地改变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由多种物质活动相互纠缠在一起的具体活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具体的真理,在历史进程中随着条件不断发展着的真理,而不是什么一劳永逸的教条。
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依靠别人都是虚妄。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7页。,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深化和新文明形态的创造。这一过程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实干精神,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实干精神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属性。
(三)大众的和民主的马克思主义
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都在追求各自国家的现代化,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只有中国成功了呢?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无产阶级科学的理论武器,也只有始终坚持这一点,才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地走向胜利。这一点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诠释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无论讲人民史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还是强调不忘初心和坚持群众路线,焦点都在于是否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衡量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就是看他与工农大众的关系,是高高在上的老爷还是心甘情愿与人民大众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今天,我们亦把“不忘初心”作为制度牢牢地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之中。在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之际,世界各国共产党为之羡慕和感叹,但仅此而已,因为他们做不到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做不到人民至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人间正道上坚持群众路线、与群众生活在一起、奋斗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
二、坚守《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守正创新的唯物史观本质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组织起来并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通过百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虽历尽艰难险阻却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建成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又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百年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生动例子。一个又一个掷地有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武器,而且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条件下通过具体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向前的科学指南。可以说,守正创新正是坚守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精神,表现出唯物史观的本质。
从形式上讲,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宣言》的运用和发展,不是拘泥于细节,而是随时随地根据条件的变化把《共产党宣言》的伟大精神变成了最生动的物质现实。从内容来讲,中国共产党人从多方面、多层次以自己的实践诠释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精神。概言之,《共产党宣言》从实践上回答了追求无产阶级解放伟大事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三大基本问题:如何始终立党为公,如何始终朝气蓬勃和与时俱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之运用和发展的最为深刻的内涵,对于整个世界无产阶级政党乃至所有现代政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指导思想上牢牢坚持唯物史观,坚持群众路线,以符合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趋势和人民群众进步要求的伟大理想和共同梦想,团结最广大人民共同奋斗,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产党宣言》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所代表的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恩格斯多次谈到这个原则,在他看来,善于学习,特别是从自己的失败中学习的政党就是这个原则的忠实执行者。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是这个原则的忠实执行者,它以“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前提条件,一方面,在人民史观基础上发展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夯实党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它发展出群众路线工作方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9页。,正是由于这一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取得伟大成就,中国人民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毛泽东曾经指出,“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2页。。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党员、教育人民大众,团结广大民众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代表人民的利益,为着人民的利益团结带领人民一道奋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在新时代的奋斗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为人民服务,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而又在不同条件下有所升华,以人民性和群众路线把《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政党奠定的历史和思想基础转化为全新的物质现实。
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组建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这个政党必须足够强大,强大到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作《共产党宣言》就一直坚持的基本立场。在全部无产阶级运动史中,《共产党宣言》认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便是形成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斗争把工人阶级的力量团结并组织起来,这也是贯穿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全程的中心问题。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怎样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党始终是其认识和实践的自觉,党的建设始终是其伟大成绩之一,亦是其对《共产党宣言》精神的重要发展之一。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称之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6页。,标志着我党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升为理论自觉。邓小平同志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期间反复思考执政党的建设问题,经过长期的思考,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通过不同时期和条件下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跃升,中国共产党人把《共产党宣言》的精神也不断提升到新的境界。
坚持伟大斗争,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不断自我革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社会主义内涵。在对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进行总结时,马克思强调,要建立一个同敌对势力作顽强斗争的、主张变革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是成熟的革命党。不只是《共产党宣言》本身,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不同版本所写的序言,而且两位经典作家在1848年直接补充和发展,这些补充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经典作家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如不断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和制度规定性(如过渡社会)等具体内容上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宣言》的运用和发展,正是基于这些品质,通过革命、建设和富强三个阶段的探索,以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不断创新,说明了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而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完全不同的时代内涵。我们党在奋斗的每个阶段上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思考和总结。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中不难发现,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是立足于中国客观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思考如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建立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基础上的中国智慧,加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这就必然产生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从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到邓小平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次理论创新都阐明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特征,每一步在实践基础上深化,每一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都给出了能够经受历史检验和让人民满意的答案。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正创新的现实表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我们党一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伟大成就不仅对于中华民族,而且对世界历史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改造了一种古老的文明,使之散发出现代的光芒;接续了人类争取自由的斗争,使社会主义成为真实的制度;开创了不同于既有现代化的新道路,为全球发展提供了超越历史的新文明想象、打开了新文明境界、创造了新文明形态。
在理论上,新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这一追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目标写在共产党人的旗帜上。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作为超越资产阶级狭隘眼界的社会主义目标。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揭示和论证了这个目标的必然性和现实性,阐明了文明的高级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便将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写进自己的章程中。百年奋斗,历经艰难,矢志不渝,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中国革命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富起来的目标,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了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说是一种新的形态。从世界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过渡形态,这种过渡形态虽然最初源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创造,但其道路代表着第三世界现代化的现实性,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昭示了超越资产阶级文明的可能性,从而打开了新文明的想象。
从现实看,五种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资产阶级文明赤字的破解,是符合当代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于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所开创的、不同于西方掠夺式现代化的全新探索和理论总结,给人类文明带来新的曙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在世界上开始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就越强。纵览新中国的成就,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真正解决了绝对贫困、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发展模式,彰显了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生产力的物质文明;坚持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关心群众疾苦、回应群众呼声、保障群众权益、维护群众利益的人民法治,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充分激发群众首创精神的政治文明;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坚持以人为本,传承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创造出来的伟大精神谱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大众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的气象等,从多个维度展现了社会主义活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真正推动了把提升人的境界和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的精神文明;无论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不失社会稳定的“奇迹”,实现了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还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纲领,都体现了国内社会和谐与国际和平的社会文明;无论是新发展理念,还是各种绿色政策和措施,从世界可持续发展角度把生态安全视为己任,从人类持久幸福角度提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前提的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不只是参与了现代人类的进步事业,而且超越基于早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文明视野,为解决发展赤字、民主赤字、公平赤字、和平赤字、文化危机等一系列当代文明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归根到底,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并结合中国实际实现的新制度和新文化创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凭借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骨气,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并不断超越自己,博采众长,不仅接近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而且打开了新文明视野、开辟了新文明境界、创造了新文明形态。
正是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中国共产党传承先贤“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才能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全球的问题、人类的命运,才能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