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内在规定性

2022-04-07卢黎歌郭玉杰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时代

卢黎歌,郭玉杰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铸魂育人的教育活动,具有教育活动的共性特征,又因其独特的理想信念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综合素质培育以及价值观念塑造等思想政治内容,从而表现出独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于其他类型的教育之外的。正如赫尔巴特所言,“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教育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保障教育工作效果不偏离正确方向的掌舵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多次重要讲话,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战略定位,为探讨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切入视角。思政课与新时代教育工作具有立德树人指向上的逻辑关联,此关联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导引思政课发展提供前提依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抓住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以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为导引提升思政课“关键课程”魅力,进而反过来促进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一、“关键课程”:新时代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时代使命

思政课何以“关键”?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站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角度,对“关键”的背景深刻洞悉,可知,根本在于其内蕴着坚持党的领导的导向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取向高度融合的价值,承载着时代赋予的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立足国内历史新方位服务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使命。

(一)新时代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思政课区别于一般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承担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大教育命题和特殊教育任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内在规定了思政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导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政课的政治导向。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任何民族的崛起须具备三大要素:先进社会力量的领导、先进理论的指导和正确道路的选择,而先进社会力量的领导是最关键的变量和最核心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P94)夯实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作用场域。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性本质构成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内在规定性。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内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因之中。纵览建党百年辉煌历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清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因党而生、因党而兴、因党而强。从早期工人运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拟初创,到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成熟勃兴,再到改革开放至今的日益强盛,一批批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接力式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坚持党的领导生成于践履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使命的时代需要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内外部的双重考验,内部直面抛弃自身优良传统、滋生全盘西化的倾向;外部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正试图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释力、说服力、引导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树立以党为核心的意识、充分体现党的意志、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是有效应对和化解内外部考验的根本保障。最后,坚持党的领导作用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党的领导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传导机制,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心骨”,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务于党的各项事业的“生命线”。两者在有力度、有效用的互动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党的领导的显著优势。

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政课的价值取向。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定位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重要表征,彰显着对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的坚定。首先,思政课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即坚持人民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以美好生活需要为标识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开启了奋进民族复兴征程的新时代,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美好生活愿景诠释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政课坚守人民立场,生动体现于对人民群众动态发展着的利益诉求的回应。马克思主义庞大的理论体系赋予思政课实践以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使思政课在适应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转型和超越,直面时代发展的现实图景、关注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透视人民困惑的精神症结、直抵人民内心的根本需要,真正实现聚焦民生关切、反映民生需求、响应民生愿望,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需要。其次,思政课始终致力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当作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作用和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和确认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发挥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伦理观的基本思想。人是思政课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看到人、发展人、走进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政课的终极旨归。[3]

(二)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使命

实践转向是思政课价值意蕴“外化”的必然要求。在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急遽变化的新时代,思政课的实践转向有着深刻的现实缘由。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宽广视野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明确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及其“关键”的时代境遇。

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当今世界形势瞬息万变,世界格局重新洗牌,多极化向纵深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一方面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彰显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机制的逐渐失灵。由此势必引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警惕和恐慌,导致了大国之间的博弈和较量日趋激烈。从微观来看,经济上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政治上霸权主义、冷战思维阴魂不散,文化上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生态上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安全上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持续蔓延。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尖锐复杂,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位。学校是思想观点碰撞最为活跃的场域,也是意识形态斗争最为激烈的场域。要在学校办好思政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受教育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看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引导受教育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明辨各种社会思潮,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把握国内历史新方位,服务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P8)进入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15)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和主题。时代主题的嬗变要求理论进路的转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亲和力,须与实践紧密结合,着眼于新的历史方位找准适应时代发展的契合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4]实现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篇布局。其一,千秋伟业的创造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充分发挥。应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积极调动人的主体性力量。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二,千秋伟业的实现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应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守人民立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蕴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多角度繁荣发展的要求。思政课要通过人的个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满足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思政课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逻辑关联

如何增强思政课的“关键”作用?立德树人架起了思政课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关联的桥梁,为增强思政课“关键”作用提供新的“五人”工作视角。思政课和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此决定了思政课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具有高度的逻辑关联。这说明了以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为导引提升思政课魅力何以可能,是对标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推进思政教育的学科旨趣调整、视野拓展、思维改进的依据。

(一)思政课受众与教育工作对象的内在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任务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主体之问,始终是教育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开展思政课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教育是有组织和持续不断的传授知识的工作。[5](P2)教育工作是围绕有组织和持续不断传授知识的教育而展开的系列配套活动,以教育教学工作为核心,辐射教育决策、教育管理、支持教育教学的科研、教学辅助、教育评估考核、辅导员与学校党建、学校服务保障、社会教育等工作;教育工作的作用对象是多层次的,最终落脚到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的人,一切教育工作皆是为人服务的。思政课的核心内涵也是育人,是做“人”的工作,与教育工作的终极作用对象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规定了,思政课育人不同于其他的通识教育,思政课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渗透性,不仅贯穿人的一生,而且贯穿人的实践全过程。由此决定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的实践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地培养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任务,还肩负着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P329)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年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生命根植于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时期是生长的显著期、情感的丰富期、需求的高峰期、思维的偏执期、思想的迷茫期、理想的憧憬期、资源的积累期、人格的塑造期。思政课要勇挑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任,培育堪当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大任的青年。

(二)思政课实施主体与教育工作主体的内在从属性

国民教育系统的工作主体按照工作内容和类型划分,可分为党政教育管理者、学校教育管理服务者以及教育教学实施者。思政课本质上是一门“课程”,是课程就有其普遍性。其普遍性在于,开展思政课的主体是教育教学实施者的组成部分,内在从属于教育工作主体。教育工作不仅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任务,而且承担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6]思政课作为一门“关键课程”,又具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其承担的特殊教育使命和具备的特殊教育功能造就了思政课实施主体的职业特性,突出表现为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教育性。这一特性为保证教育工作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提供根本支撑。在教育工作的三大主体中,教育教学实施者是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思政课教学实施者又是教育教学实施者的关键支撑。要努力发挥好思政课教师优势,争做弘扬社会正气的宣传者,帮助学生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侵害;争做学生正确思想的引领者,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争做学生“三观”的引导者和塑造者,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思政课功能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内涵的内在关联

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是以“人”为核心支撑,以政党、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为重点考量维度的“五位一体”目标架构。凝聚人心,一是通过教育促进政治、情感、规范、文化等认同的形成和共识的达成;二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平的、优质的教育期待和诉求,获得民众的认同,使发散的人心凝聚起来,从而服务于党的治国理政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思政课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能够通过政治观教育,加强理论武装、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实现理想信念、奋斗目标、行为规范导向,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为党育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催生了“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大思政”等理念和实践,思政课逐渐突破传统的课程界限,从学校的课程和课堂领域延展到更广的社会领域,凝聚人心的教育意涵更为显著。完善人格,是通过教育促使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提升、完善自我以及自我实现的过程。思政课具有重要的奠基功能,能够通过生命健康教育使人达到人格的生理、心理、政治、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为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奠定基础。开发人力,是通过教育发掘人的潜质、提高人的才能、增强人的活力。思政课具有重要的开发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激活兴趣、发现潜能、发展优势、增强本领。培育人才,是通过教育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思政课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够通过“六个下功夫”为国育创新之才,服务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战略。造福人民,是通过教育解决人民在教育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思政课具有重要的服务功能,能够通过人民观教育,彰显以人民中心的价值意涵,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思政课价值意蕴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立场的内在统一性

其一,“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体系骨架和内容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7](P118-119)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中“人”的基调鲜明地体现了人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彰显着教育的属人本质。人的一切现实活动都受需要支配,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契合了人的诸多需要。就生存发展而言,需要接受身心培养、心智开发和人格塑造;就融入社会而言,需要发掘自身潜能;就自我实现而言,需要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属性,是从人本身出发、关注人类自身终极价值实现的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政课呈现出鲜明的属人属性。一方面,思政课坚持人民立场,在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剖析社会现象、回应广大人民的重大利益关切,构建求真向善的人类实践活动目标和内容,从而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融入社会需要,实现人的发展理想。另一方面,思政课通过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旨归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其二,教育工作目标作为教育的具体方面具有鲜明的上层建筑的特征,受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约并服从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凝聚人心”的前提性目标是对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贯彻落实,是对教育工作形成政治共识、服务于党的治国理政指向的立场凝练,也是对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有力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性,所谓意识形态,俞吾金指出,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8](P131)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党的权力合法性提供有力辩护和支撑的重要任务,能够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批判、整合等功能,统摄相近的意识形态,分化消蚀异质意识形态,维护和巩固党的统治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

三、对标“五人”目标提升“关键课程”魅力为落实目标赋能

如何提升思政课的“关键”魅力?思政课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逻辑关联,为以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导引思政课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向。对标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逐一分析研判“五人”框架下存在的现实困境和问题,有助于针对性地持续提升思政课“关键课程”魅力,进而推进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落实以及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建设,实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式发展,达成立德树人、人才强国、社会和谐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目标。

(一)政党维度:加强“三信”教育——赋能人心的凝聚

人心,主要指人的思想标准、价值选择、心理倾向等。它的凝聚或涣散,关乎着政权的存亡、社会的进退、文明的兴衰、百姓的福祸。凝聚人心工作,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工作,对整个教育工作、甚至社会全部工作起着方向性的作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之下,教育凝聚人心工作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多元文化价值观冲突碰撞的复杂时期,学生的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模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信心不足、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凸显,教育的内容方式等凝聚学生人心困难重重。思想信仰、理想信念、梦想信心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党、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发挥着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作用。新时代思政课应找准教学支点,增强信仰信念信心的“三信”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前进方向,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具体的初心故事中,破除马克思主义“灵不灵”的信仰危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夯实理想信念,讲好“四个自信”故事,积极回答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的信念质疑,增强科学社会主义必胜信念;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涵育信心,讲好青年追梦圆梦故事,主动回应实现中国梦“能不能”的信心疑虑,引领青春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通过“三信”教育增强思政课固本培元、凝心聚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推教育“凝聚人心”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个人维度:注重生命健康教育——赋能人格的完善

人格,是一个包含感觉、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机能在内的自然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现象,它是相对稳定的且具有特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反映的是自然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拥有完善人格的个人,通常能够达到品格、品质、心理、思想、情操、道德、习惯、能力、性格等的融合、平衡、协调、和谐,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变化,明确和调整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不断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协同发展。总体来看,目前学生人格发展主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恐学情绪;学习目标和动力缺乏;独立自主性较弱;金钱第一消费观念;爱国情感缺乏;民族自信不足等问题,完善人格教育推动较慢。培育和完善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思政课要通过生命健康教育发挥奠基功能,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培养思想,学会理性认知良好人格属性,通过哲学、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知识教育,以及进行社会价值观念引导的价值教育,促进人们在接受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培育和完善自身的主体性人格,达到人格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

(三)社会维度:因材施教发掘潜能——赋能人力的开发

人力,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人的各种力量的总称,一般包括人的体质、智力、知识与技能等重要因素。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对于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建设社会现代化事业至关重要。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人力开发方面的政策措施,但具体的开发模式仍囿于传统,存在诸多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教育的导向性更为突出,素质养成培育不足,一刀切的录取标准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等教育阶段,虽然提倡厚基础、宽口径、激发个体潜能的教育理念,但受制于师资力量不足、生师比过高等主客观原因,依据个体特长的个性化人力开发教育工作进展受阻。教育开发人力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党政教育管理者、学校教育管理服务者的统筹规划落实,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布局,切实增强对青少年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关注和个人潜能的开发;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学校根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推进高校管理和教学制度改革。同时教育开发人力工作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实施者,即教师,向思政课借力,发挥思政课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的人力开发的功能。一方面,推动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禁锢头脑、约束和阻碍体力智力发挥的精神束缚,引导人们充分发挥特长潜能和积极主动性,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因材施教,根据人的不同特点、兴趣和特长,使其获得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实现人尽其用、才尽其专、用尽其才,实现现代社会人通过接受教育转变为现代劳动人的目标和过程。

(四)国家维度:落实“六个下功夫”——赋能人才的培育

人才,主要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资源作为国家“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阶段,人才的培育难以满足实践要求,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受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校园文化氛围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全方面发展能力培育不到位。培育人才是关系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抓手。教育的“六个下功夫”,对新时代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作出规定,为新时代人才培育工作明确了着力点和落脚点。思政课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课程,关涉“六个下功夫”的方方面面。其一,人才的全方面培育以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六个下功夫”的多数内容都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以及国家的大德相关,由此也印证了思政课的“关键课程”地位。要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创设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其二,“六个下功夫”强调人才素质要求的全面综合性,思政课要在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

(五)民族维度:强化服务功能——赋能人民的造福

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全部社会成员。造福人民,是指通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殷切期待,进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以造福人民为教育终极目标和最大政绩,充分彰显出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为民的胸襟、情怀与担当。纵观当前状况,教育服务人民彰显度不够。教育观念亟待更新,教育结构有待调整,教育投入仍需加大,教育管理和服务方式急需转变,教育的公平、优质、普惠、均衡发展不足。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教育造福人民,不仅需要党政教育管理者、学校教育管理服务者,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国情和人民群众现实的评价标准谋划教育发展未来、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教育事业前进,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而且需要教学实施者和学生主体充分发挥主体性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人民奋斗,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不能培养出崇尚特权、迷恋等级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而是要培养出造福人民、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如此才能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9]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人民、对党和国家、对民族有所贡献的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