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古诗词“五美”教学刍议

2022-04-07吕中秋

文教资料 2022年23期
关键词:首诗古诗双减

吕中秋

(河北工业大学附属红桥小学,天津 0500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对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标和内容做了明确要求。其中,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 篇(段)”。

由此可见,领悟古诗词大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背诵是我们教学的目标。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古诗词富有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结构美、音韵美,我们要将古诗词的“五美”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1]一时间,“双减”成了社会热议的新名词,甚至成为《咬文嚼字》2021 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在“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向课堂40 分钟要效率。在古诗词教学方面,我们要改变以往“读—讲—背”的枯燥模式,可以尝试运用创新形式,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简洁,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秀典范。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对于古诗词含义的理解就显得吃力一些。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运用各种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充分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四年级上册中的《暮江吟》是白居易的写景佳作,语言清奇流畅,自然真切,写出了夕阳西下到新月初生这一时间段的美丽景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出了夕阳的余辉照射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江水呈现出一半碧绿,一半殷红的绚丽色彩。一个“铺”字,把这幅美丽的夕阳江水图写得异常生动,即将落山的太阳光像一条金色的薄纱轻轻铺在江面上。在教授这两句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在落日的余辉中站在江边的景象,体会作者如何将“铺”字用得独特新奇以及江水半绿半红的色彩美。

《绝句(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得尤为精彩,“两”与“一”的数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这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既写出了颜色,又写出了动作,还写出了声音。寥寥数字,把这幅明媚的自然美景图画写活了。难怪后人称颂杜甫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受城市化和地域的限制,黄鹂和白鹭这两种鸟类是小学生不常见到的,但是现在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黄鹂和白鹭的图片,介绍这两种鸟,这对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会有很大帮助。教师还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鸣翠柳”和“上青天”的优美画面,体会诗中的语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而图画又比语言文字更加直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变换多种方式加以运用。在教学完这首诗后,我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布置了课后作业,制作扇面——把《绝句》中的画面画在扇面上,并将诗句写在扇面上。学生借助网络,发挥想象,体会到了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形式,形成了“好学古诗,乐学古诗,爱学古诗”的氛围。

古诗词的语言简洁、优美,往往有以一当十的效果,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品析重点词句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情感美

诗的本源,自古以来就有“原于心”和“原于道”两种说法。在“原于心”这一体系中,有“诗言志”“诗咏情”“诗缘情”等几种说法。可见,古诗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感官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情感。

《别董大》是四年级上册中的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的是著名琴师董庭兰。为了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们要对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董庭兰擅长七弦琴,但当时的盛唐盛行胡乐,董庭兰虽技艺高超却难得赏识,而作者高适也正处于贫贱不得志的境遇之中。基于这样的人物和情景,才有了作者与友人的惺惺相惜,才有了这流传千古的送别。由此可见,背景介绍对理解古诗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此时此景,本来苍凉的意象“黄云”“北风”“群雁”“大雪”却被诗人写得壮阔深沉。在这黯淡萧瑟之中,诗人由景入情,成就了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鼓励朋友充满信心,继续前进。话语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经典的边塞诗,用质朴的语言将景、情、事融为一体。全诗慷慨激昂,气势雄浑,非常适合大声诵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赛读等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品味古诗的爱国激情和向上精神。

随着科技和媒体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习古诗词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一些公众号、App(小程序)、教育学习产品等发展迅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片段融入教学,促使学生高效地、愉快地学习。如李贺的《马诗》,这首诗以马自喻,语言浅显,字句精练,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笔者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播放了早教产品“可可狮”中的一个环节——“诗词念唱”。一开始,“将军”骑马入场,气势威武,随后两名“士兵”追了上来,提醒“将军”忘记带了“金络脑”,由此引出本诗中“金络脑”即是马的辔头,只有将军的马才能佩戴。我们回到古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由此主题立现,李贺自比为良马,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被赏识的愁闷之情跃然纸上。教学完整首诗的大意后,笔者接着播放视频的后半段,“将军”与“士兵”共同演唱《马诗》,曲调简洁优美,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课下,学生仍然意犹未尽,大声歌唱。引入这一环节,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为深刻了,背诵的效果也非常好,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中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他们喜欢新鲜有趣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借助这种直观的情景带入方式让学生体会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墨梅》被教材编排在四年级下册,是元代王冕题咏自己所画的梅花的一首诗,即题画诗。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学过《惠崇春江晚景》,因此对题画诗并不陌生,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联系旧知,强化学生的记忆。《墨梅》的后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新香气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鄙薄流俗、独善其身、自信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央视的《经典咏流传》中传唱人谭维维将这首诗演绎成优美动听的流行歌曲,再配合古筝、琵琶的演奏,美轮美奂,引人入胜。康震老师的点评也是精彩绝伦,深入骨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有了“追星”意识,将经典传唱引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古诗,传承经典,树立正确的、优秀的榜样。

三、意境美

古诗所体现的意境尤为深远隽永,需要用心去体会。诗人在写诗时,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凝练成优美的文字,我们在读诗时也需要将自己带入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

《舟夜书所见》这首诗从题目来看就很明显了,是作者描写在夜晚的船上见到的景色。前两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在漆黑的江面上突然见到一点渔灯,就像是萤火虫在野外发出的光亮一样微弱。教师可以播放柔缓的曲调,让学生闭上眼睛将自己带入作者的写诗情景,细细体会作者置身于的黑幕之中的一点微弱光芒。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起了风,“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微风徐来,推波助澜,那一点点“孤光”散成了漫天星辰。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铺开,一动一静,这惬意舒适的意境一下子就被诗人描绘出来了。诗人立在船头,吹着微微清风,看着水面波光粼粼、星光点点,浪漫安逸,让人流连其中,回味无穷。一个“簇”字用得精彩绝伦,既写出了风微,又刻画了浪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配乐范读,在轻柔舒缓的音乐中让学生去想象、体会这“极清真,极隽永,亦真切,亦空灵”的优美意境。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描述这首诗的意境:说一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但答案没有对错,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次不同的感悟和体会都是读者与诗人跨越千年的对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的一首著名的七绝,后两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美景最精妙的点评,其实前两句作者写得也很出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天时,西湖波光粼粼,楚楚动人;雨天时,山色朦胧,时隐时现,非常奇妙。可谓是,晴也美,雨也美。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理解古诗含义的能力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把西湖晴和雨时的景色画出来,进一步领悟古诗的意境;还可以变换学习古诗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这首诗的资源,不拘一格,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在教授完这首古诗时,布置了再学古诗的课后作业:用不同的形式再学古诗。其中有一位学生就从网络上寻找了“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短片《饮湖上初晴后雨》,引起了班级中其他学生的共鸣。《饮湖上初晴后雨》根据明代才子娄坚的真实故事改编,是“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的第四部作品,动画的开篇就出现了夕阳、流水、垂柳,一群文人雅士坐于船上,娄坚也在其中,只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娄坚身为才子,却接连落榜。到了夜间,灯火阑珊,景色更是漂亮。娄坚却来不及欣赏美景,心情失落,回忆起曾经自己夜里挑灯看书,从不曾懈怠,可依旧榜上无名,更是莫名地心酸。可是船上唯一的女子小曼,却给娄坚唱了一出《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经过一番开导,娄坚终于明白,一次失败并不是永远失败,渐渐地娄坚看开了成败,最后才能流传千古。整部动画短片的画风非常唯美,白日时杨柳依依,水中的小虫,还有船上的美食,都惟妙惟肖,细节处理得非常好,到了夜晚,灯火通明,红灯笼高挂,中秋佳节,湖里到处都是许愿的莲花,刚开始娄坚失落难过,最后把酒言欢。这部动画片带着浓郁的中国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

四、结构美

一般来说,律诗和绝句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七言和五言则在字数上不同。古诗词的句式对称,在结构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我们常见的古诗都是每句字数相同,词的上下阕的结构也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但是有的词在结构上没有墨守成规,如三年级的《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几乎每句字数都不一样,呈现出中间字数多、两头字数少的形态。组合在一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这首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首词,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这首词在形式上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古诗有什么不同,进而顺利引出词与诗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致。《忆江南》除课本上的一首,还有两首“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在教学完书中的一首词后,我们还可以将后两首词作为拓展内容,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结构美。

与《忆江南》风格迥异的《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土地辽阔,水草肥美,牛羊肥壮的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每两句字数相同,并且由少到多,气势越来越强。结合内容来看,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自然风光,而且表现了牛羊成群的富饶。寥寥数字,描绘出了草原放牧的美丽风景,它的语言明白如话,内容浅显易懂,风格豪爽大气,概括力极强,宋代黄庭坚称赞它“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录音、录像、录屏的设备和软件越来越发达,这首诗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学习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借用“抖音”“相机”等App 进行手势舞的编排,在学习群中交流分享。

五、音韵美

极具韵律美,是古诗与近代诗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古诗在陈情达意之时,还会尽量做到押韵。押韵所指的概念不仅仅是韵脚,还包含着平仄的呼应等,在对朗读古诗文进行时会让人觉得朗朗上口,而且多了一份音韵之美。[2]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3]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往往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叫作韵脚。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其中一、二、四句韵脚都押在“ao”上。古诗押韵,便于吟诵和记忆,富有和谐美。

对仗也称对偶,是把同类或者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应的位置上的写法,对仗的诗句词语之间相互映衬,更具表现力。《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前两句中的“水光”与“山色”相对,“潋滟”与“空蒙”相对,“晴方好”与“雨亦奇”相对,描写出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划分节奏的方式学习古诗,通过范读、师生赛读的形式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六、结语

古诗词的“五美”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同一首诗往往同时具备多种美感,在解读古诗词时,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多读、多思、多悟,提升学生领悟古诗词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结构美、音韵美的能力。

猜你喜欢

首诗古诗双减
《上课没人抢》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我想写首诗给你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