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位一体: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探索

2022-04-07田夏彪

文教资料 2022年23期
关键词:共同体校园文化中华民族

韩 婷 田夏彪

(1. 大理大学 民族文化研究院 2. 大理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提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在2021 年8 月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有学者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路径。[2]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任务。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重视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让其对国家、中华民族有初步的认知。为达成目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从教师培训、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及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展开,以更好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

一、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现状

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对“国家”这一概念有所认知。当前民族地区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实践技能课程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注重课堂知识教学,增强学生中华民族自豪感

课堂教学是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文化融入课堂,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知。[3]从现实层面来看,小学多使用《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常识》两本教材。其中,一到三年级共用《中华大家庭》,主要了解中华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地理分布情况、生计方式、民族特色饮食以及歌舞艺术等方面的基础内容。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共用《民族常识》,了解不同地区的服饰、住房、饮食及民族节日等符号文化。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各民族地理分布以及特色文化有基本的认识,了解各民族的服饰、歌曲、舞蹈等生动有趣的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学生文化交流空间

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以象征教育为主[4],通过将民族、国家等的象征物融入校园文化的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国家的理解。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Q 小学为例,该校在校园文化长廊上展示了当地著名的茶马古道、火把节、回族歌舞等文化。教学楼一楼走廊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当地彝族的节日和服饰文化;二楼主要介绍了当地的回族文化;三楼则展示了民族团结的悠久历史,并在走廊转角处展示了扎染布偶、彝族刺绣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向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5], 校园文化环境中所突显的文化特征能让各民族学生真切地感受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为各族学生与“他者”文化进行交流互动提供平台,拓展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

(三)注重实践技能课程,培养学生传统技艺能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知识教学层面,还需要实践技能课程的指导。体验式的教育能促使参与主体在切身感受中产生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6]亲身参与实践技能课程,既能促进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刻认知,又能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大理州Q 小学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主题布置手工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不同省份的民族特色服饰、历史人物、饮食、房屋建筑、首饰等图片,做成图文并茂的画册;大理州X 小学则是在校园文化长廊打造扎染基地,邀请专门的民间艺人到学校,开展扎染课程,让学生体验扎染。学习特定的技能或知识必须根植于学生成长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理解和感悟。[7]充分利用地方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深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这一做法既增强了学生传统技艺能力,又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内涵。

二、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困境

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过程的有效支撑。然而,从现实来看,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教学方式单一以及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

(一)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学生“大家庭”意识有待增强

教学内容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地体现中华民族的特点。既要讲“差异性”,又要强调共性,强化且认同一体。[8]教学内容不仅限于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与不同的民族文化,还应在了解各民族基本常识性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各民族之间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民族成员的关系。[9]然而,就小学课堂教学内容来看,首先,《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常识》两本教材过多讲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缺乏对中华民族整体性及一体性的强调;其次,在民族地区,学生对其他民族成员或民族文化等认知和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和误解,教师在讲述“差异”时应让学生明确各民族是“家庭成员”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但由于大多数教师的民族理论知识匮乏[10],且课堂上缺乏整体性的强调,使得学生只知道各民族之间的不同,对中华各民族是“家庭成员”的整体关系没有准确的认知。

(二)教学方式偏向理论性,学生学习兴趣有待激发

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开展教学活动。除课堂教学以外,还要以内隐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价值观或行为规范等融入学校的实践活动、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11],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现实层面而言,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纯粹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难以将其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主要经过环境输入、人脑感知,最终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在实践活动方面,由于民间专业艺人稀缺,所以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民族音乐或舞蹈课程,教学方式单一且偏向理论性,导致“环境输入”不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缺乏“感知”经历和体验,“说教式”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

(三)教学过程弱化情感性,学生民族心理有待厚实

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亲近自然,切身体悟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为主,借助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将复杂深奥的道理以“无声”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然而,就大理州部分小学的情况来看,只有X 小学曾在五一劳动节组织学生爬巍宝山,其余的小学则从未开展过校外实践活动,也未曾组织学生参与当地东山打歌、彝族刺绣等民族艺术活动。从情感层面而言,小学生主要是从具体事物的感知上来产生情感体验,但目前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直观有趣的实践活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感受。[13]情感性体验的缺失,以及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关注不足,使得学生对于地方民族文化缺乏深刻的认知,甚至在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导致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不喜”的态度,民族文化认同感“薄弱”,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较远。

三、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学校可从教师培训学习、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技能活动以及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四个方面着手,“四位一体”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发展。

(一)教师培训学习:提升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教育能力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14]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准确掌握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方面,首先,教育部门、民宗委等可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以及“地方性知识”的学习,着力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增强其将本土知识与民族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其次,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通过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定期的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调整与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培训学习,教师具备形塑“剧场化情境”[15]的能力,能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强调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等知识观念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大家庭”意识,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认同

新媒体的运用为学生呈现了生动形象的文化图景,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16]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要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运用微视频、微电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如大理州小学可将当地著名的马帮文化以微电影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向学生介绍以往物资运输过程中各民族互通有无、互帮互助的历史。其次,可将红色文化以短视频的方式,加以“流行”元素,向学生展示红军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前提[17],运用直观浅显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认知建构,让学生感受各民族互帮互助、团结奋斗的历史,从情感上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体验,不断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

(三)开展实践技能活动:激发学生“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助力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相契合的爱国主义。[18]民族地区小学可充分挖掘校外教学资源,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学过程。首先,从校内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可将优秀民族文化纳入教学实践活动。如在大理州小学可在每周课间操时间段内开展二至三次打歌活动,或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将当地特色的彝族刺绣、吹葫芦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每天的课后服务中。其次,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构建开放式的“教育场”[19]。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博物馆等地,向各族学生展示不同的民族风情,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情感体验,对民族文化及民族成员产生积极的情感,深刻认识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明确中华各民族是“家庭成员”的关系,形塑共同体情感。

(四)建设校园文化:培育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行为自觉

和谐校园文化能在无形中影响小学生的意识和行为[20],应充分借助校园文化环境,共同推进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首先,教师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就是力量、中华民族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为主题制作板报,加以生动形象的图画,配以简洁的文字介绍,帮助小学生初步认识与理解民族与国家的概念。其次,学校可充分利用文化长廊、走廊等空间资源,展示民族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等实物。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内隐要求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21]因此,在构建校园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构建以“地方性知识”和国家方针政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与整体性,使学生充分感受“美美与共”的校园氛围,并在良好的校园风气中促进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行合一的行为自觉。

四、结语

在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小学生更乐于接受浅显且直观的教育方式,学校可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四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共同体校园文化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