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底蕴和实现路径

2022-04-07王梓晴

文教资料 2022年23期
关键词:二十大现代化思政

王梓晴

(西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圆满召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党的二十大引领着新征程,那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就要展开新的篇章。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讲出当代青少年爱听、能懂、愿行的“时代味”,是每一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高中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要更接地气,与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发挥思想政治课滋养学生、启迪心智的作用,这是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应有之义。

一、以“新”的视角理解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

以“新”的视角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于进一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融入进高中思政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党的二十大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振奋人心,不断号召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昂扬向上的崭新风貌迈进新的伟大征程。党的二十大的“新”着力体现在新时代、新成就,新思想、新境界,新征程、新使命和新战略、新要求几个方面。

(一)新时代、新成就

立足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球视野,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取得的各项成就和变革,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判断和伟大飞跃。聚焦新时代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征程、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的风险挑战紧紧抓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建等改革主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从领导核心上看,新时代面对的矛盾和考验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两个确立”写入党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这艘巨轮确定了掌舵人和航行方向;从制度保障上看,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总结了中国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的一整套更加成熟的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四梁八柱”的稳固支撑;从物质基础上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困扰人类发展史的绝对贫困问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国力都迈上新台阶;从精神力量上看,进一步强化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文化发展和意识形态阵地上的根本性、全局性地位,为我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提升全民族文化软实力方面提供了一个更为持久更加深远的政治思想力量保证。

(二)新思想、新境界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领航。[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立足于伟大实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化了“两个结合”的具体内涵。“第一个结合”在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立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时代之先声、解人民之疑问。“第二个结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沃土,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建功立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在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必须做到“六个坚持”,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人民至上,这更加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深的人民情怀。

(三)新征程、新使命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如期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当我们又一次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和历史机遇期,面对严峻的世界形势,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为我们拨开云雾,解答困惑,以更加清晰的工笔描绘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迈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发生了转变。新时代的答卷已经为全体共产党人展开,要实现新的目标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地攻击下,中国的现代化被迫开始。虽然先后经历了在器物、制度和文化方面的移花接木,也跟随过苏联模式的失败尝试,但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践努力和问题导向中,艰辛探索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本国国情,不依附于他国,具有五大特征、五条重大原则及九个本质要求。从五大特征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体现在摒弃了传统西方物欲资本的现代化、对外殖民扩张的现代化、收入格局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协调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失衡的现代化等,推动中国由“现代化的迟到国”成长为“现代化的增长极”,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造福世界。从五条重大原则上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也是在新时代深刻认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规律的理论升华,更是前进道路上发展的根本遵循。从本质要求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发展要求以及中国致力于参与全球治理并为全球治理难题提出中国方案,不断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新战略、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在新的发展征程上起到了“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转变,也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的新战略和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统筹论述,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突出三大战略只有协同联通、整体发力才能实现现代化建设中的高质量发展。聚焦作为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的教育领域发展的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党的十九大“德智体美”到党的二十大“德智体美劳”的转变,仅一字之差却让劳动教育的分量更加凸显,更好地发挥其劳以启智、动以润心的强大功能。劳动教育的回归为今后一段时间深化高中课内外劳动教育活动、为培养学生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和全社会崇尚劳动提供了根本遵循。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变化,涉及经济发展、党的建设、国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新战略、新要求都为启程新篇奠定了基础。在党的建设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尤为强调加强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刀刃向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拒腐防变,才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不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底色。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底蕴

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融入高中思政课意义之中具有丰富的价值底蕴。高中思政课教师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备课中获取最新理论成果和时政资源,汲取知识养分和创作动力进一步打造生动的思政课堂,可引领学生在聆听讲授和思考讨论中明确未来国家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顺应社会变革大势,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同祖国发展前途、中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一)筑牢思想阵地,培育“三有”时代新人

“当其可之谓时。”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夯实学生成长关键期的思想基础,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筑牢学生的思想阵地。然而这些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高中思政课教师将二十大精神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回顾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中国走过的伟大变革之路,学生的内心深处会在感悟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中产生深深的共鸣。教师不断用初心使命感召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浪潮之中,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紧密联系时政,打造生动鲜活课堂

时政资源是指在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热点话题中能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服务的素材。[3]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始终秉承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与时代同频共振,对于时政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相关时政热点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党的二十大精神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民生保障、教育改革等领域的最新时政热点都会成为学生思维中的热切的关注点,教师在课堂上在此基础上组织的讨论和交流有助于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时政素材具有开放性和多层次的特点,党的二十大相关时政热点的引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教材上学生觉得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一步地理解和消化。在今天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法早已不适用,教师可通过设置时政播报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鲜活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引用具体时政案例引入也会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和运用。

(三)落实课标要求,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要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学生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未来大政方针的走向的过程中,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体部署安排,从而更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激发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党的二十大精神强调,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在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科学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实际生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通过普法、学法、用法等教育形式对于高中生认清人民民主的本质、形成民主法治观念和促进学生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意义重大,不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四)夯实文明之基,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自强首次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中,引导学生在新时代的今天坚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是要实现学生的文化自立、文化自强。在传递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利用新时代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中国故事,选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伟大成就和诸如张桂梅、黄文秀、钟南山等先进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来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倾向,让为新时代建功立业的榜样先进事迹和民族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融入血脉之中,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的作用。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路径

2022 年10 月29 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迅速在全党全社会掀起学习热潮。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不仅在于思政课教师在课堂的讲授,还需要探索传递党的二十大精神多种渠道,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便利的学习条件。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创出有机融合的路径。

(一)挖掘教学资源,坚持学思悟行,把二十大精神讲“深”

当前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多以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高中政治教材作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以教材知识体系为基础,在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概括和升华。例如,教材资源中的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教师要从道路选择和制度自信来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讲明白我们区别于西方传统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进而揭示出我们要不断以高度的历史主动和政治自觉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如教材资源中的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四课第二框题《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师在讲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的内容时,可以联系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这十年来在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百姓关心的民生领域的相关成就,以十八大以来经历的三件大事为切入点,总结概括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胜利的历史性经验。

(二)加强理论阐述,注重知识衔接,把二十大精神讲“透”

高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对于国家大政方针也更加关注,具备日益开放的国际视野,但是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也存在困难,更需要思想政治教师的讲授和引导。

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政治理论阐述中要注重说理性,善用思维逻辑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彻底、通透地说服学生,热切回应学生强烈关心的问题和疑惑,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以思想政治必修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框题为例,开展教学时,思想政治课教师使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通过“世界文明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议题,承载本课的学理性,向学生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联系到矛盾的普遍性;同时又有基于本国实际的中国特色,联系矛盾的特殊性。这种案例的引用既诠释出了矛盾的普特关系原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搭建起新知与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的“桥梁”,使衔接的“桥梁”落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解。例如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诠释可以联系必修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课,对于新的历史地位的理解,教师在这里就可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例细致地给学生讲授在新时代下奔赴小康之路上所做的努力,结合国情分析我们的小康之路如何用中国智慧解决了困扰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绝对性贫困问题,如何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递的新知,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加深对中国梦的本质的理解,同时切身感受到我们正跨步迈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更加收获一份沉甸甸的获得感。

(三)创新课堂教学,探索多种渠道,把二十大精神讲“活”

思想政治教师要坚守好思政课堂主阵地,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做到思政课守正创新。作为讲授者要不断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首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高中思想政治课气氛,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成立宣讲团小组在课上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解读、让高中宣讲团成员走进附近小学和社区进行宣讲、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或所在城市的时代楷模走进校园等活动来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其次,教师要将二十大精神融入“第二课堂”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之中,例如在日常班会和共青团工作中插入集体观看微党课、纪录片等环节,开展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类比赛。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在上海一大旧址开展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重走党的复兴之路系列活动,有效发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联动作用。

最后,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渠道,构建立体式的思政教学。在回顾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音像融合打造虚拟沉浸式课堂,再现战争年代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情景,感受革命先辈的足迹,给学生真实的体验,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四)加强师资培训,改进评价体系,把二十大精神讲“好”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任重道远,肩负使命。

首先,从综合素质来看,高中阶段的每一位思政课党员教师都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在教工党支部组织的专题学习中尽快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的重要论述。同时倾听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思政课的合理诉求和心声,在教学评估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调动家长、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参与评价,更好地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

其次,高中政治教研组要由学科带头人牵头开展“党的二十大”优质示范课、观摩课并在课后第一时间进行教研,共研共讨、群策群力,力求打造“党的二十大”系列精品金课。高中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思考课程的守正创新,多采用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使二十大精神更好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人。

最后,学校要加强与相关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市委党校、宣传办、团市委的联系,借助这些单位的专家智库弥补高中思政课教师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学校党委要多次开展集体学习和专题学习,要求每位思政课教师撰写心得并相互交流,真正把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中,明确各阶段对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各个阶段的教师都要在传递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守好自己课堂的一段渠,种好自己学段的责任田。”

四、结语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从各个学校的具体实际出发,开动脑筋开展出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活动。将百年沧桑巨变和十年精彩非凡的辉煌入情入理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见证历史的变迁中感悟前行的力量,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听党话、跟党走,做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新时代中国 青年。

猜你喜欢

二十大现代化思政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