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4-07原慧丽刘芳文

文教资料 2022年23期
关键词:支部育人思政

原慧丽 刘芳文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力量。[1]在新形势下,当前教师党支部的建设仍然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需要建构完善的高校教师党支部作用发挥机制,这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举措,更是夯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2]

一、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党建工作思想认识薄弱,支部教育形式单一

结合教师党支部的建设和发展,通过调研了解,从当前教师党支部建设和发展情况分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支部书记对党的建设关注不足,党建工作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支部书记一般是由学院院长、副院长、系主任或学术骨干来担任,他们往往在教学科研或行政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抓教师党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考虑支部的建设,对党建重点工作内容不清、程序不熟,阻碍了党支部在高校党建中的核心作用。另外,教师党支部书记参加党务培训较少,缺少必要的党务知识,不利于支部工作的开展。

2. 支部建设常常流于表面,党建工作认识不足

教师党支部党员大部分是专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根深蒂固。据了解,当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党务工作发生冲突时,多数教师会以教学、科研工作为重,对党建工作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加之支部委员基本都是兼职,参与党的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怀着应付式的心态参加支部活动。

3. 支部活动形式单一,组织生活缺乏活力

支部平时工作主要是按照党组织分配的任务和规定行动,未能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学习和讨论,大多停留在“学文件、学理论”上,政治学习内容偏理论化,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在打造融党建和学术交流、教学研讨、人才培养等为一体方面动员力和实效性不强,没有有效地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融合起来,使支部基层的应有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二)党建引领业务作用薄弱,支部融合发展僵化

教师党支部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3],紧扣如何发挥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的引领作用,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但通过调查显示,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不充分、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部分教师党员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在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关注专业知识内容的传授以及专业化能力的提升,容易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以致不能很好地实现知识传授中的价值引领作用。[4]

2. 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认知程度不一

有的教师党员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中简单地将思政教育传递给学生;也有的认为课程思政主要应是辅导员老师或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职责,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难度较大,在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作用。

3. 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应用不足

部分教师党员思政教育素材积累不够,对人文社科类的信息关注不多,导致对“思政元素”的选择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未能构建与课程思政元素紧密相连的课程知识体系,从而削弱了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学科之间没有形成协同育人,限制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三)党建工作管理机制薄弱,支部缺乏战略规划

为实现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建立长效的党建育人工作机制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通过走访调研,当前教师党支部工作管理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支部工作推进不够有力

大多数高校将党建工作的中心放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上,对教师支部建设重视不够,支部贯彻学习制度、组织制度缺乏统筹安排,未能很好地把党建工作同行政、业务工作一同布置、落实,执行和落实制度不严格,党支部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育人合力方面参差不齐,协同联动育人机制有待提高。

2. 支部发挥作用不够突出

教师党员无论是从事教学还是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都应在各项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但目前教师党支部还未充分挖掘教师在其岗位的育人元素,支部在日常工作理念、服务师生渠道等方面的活动载体比较有限,在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活动中融入教育管理与服务育人效果还不够突出,发挥作用不明显。

3. 支部管理考核机制没有健全

很多高校在评聘职称时主要看教师教学工作和科研水平,很少把党建工作成绩纳入评价指标,这就使多数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6],缺乏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才能切实把党建工作贯穿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推动支部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 能力。

(四)党建资源整合力度薄弱,支部缺乏创新活力

为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高校党组织必须对各种党建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当前,教师党支部对组织资源利用的挖掘和整合力度还有待 加强。

1. 党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党建工作过程中,由于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模式,教师党支部与其他基层党支部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对校内外的各种经济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利用与挖掘深度还不够,未能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专业技能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支部共建,协同联动育人机制有待提升。

2. 基层组织生活质量有待提升

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党建经费日益充足,但开展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活动则比较少。虽然教师党支部也力求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但由于工作时间和空间等限制,大多通过召开座谈会、举行报告会、开展学习培训等方式开展活动,党员之间缺少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支部党建活动形式和载体比较枯燥,使得支部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未能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3. 党建信息资源获取途径相对单一

教师党支部在推进党建工作机制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措施,未能通过运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来开展工作,没有建立起“互联网+支部”的发展新模式。因此,高校党组织需要不断拓展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途径,才能推动支部工作的互相促进和提高。

三、健全完善高校教师党支部作用发挥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推进“党建+学习”,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教师党支部的建设需要全体党员的积极参与,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党支部的建设。

1. 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强化党支部书记的培育

为发挥支部书记的政治核心作用,落实和完善“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需要选拔党建能力强、业务知识精、敢担当肯奉献的教师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从而形成“双向推进,唯优任职”的良性竞争机制。[7]

2. 加强党支部委员工作培训,提高党建工作能力和素质

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履职尽责要求,全面规范、整改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党支部需要加强对支部委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培训,充分发挥支委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抓好、抓牢党建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3. 认真落“三会一课”制度,增强支部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教师党支部应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政策解读、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等内容,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创新性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分享、科研团队建设等活动,推动“三会一课”与学校、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使每一位党员在学习中都能结合实际进行思考、讨论、建言献策,全面调动全体教师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改善部分党员重业务、轻党建的工作状况,增强支部党员的“参与感”,使其在“三会一课”中得到真正的思想升华和政治品格锤炼,提升支部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

(二)聚焦党建主责主业,推进“党建+课程”,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推动中心工作发展始终是支部建设的重要落脚点。因此,教师党支部在做好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广大师生的同时,要把党的理论学习贯穿于学科、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从而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课程思政成效。

1. 推进“党建+学科”,搭建专业思政框架

为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专业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强化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

2. 推动“党建+教学”,打造课程思政元素库

各支部应定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沙龙、教学观摩、说课交流、课程思政专题讲座等,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搭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以比赛促提升、以交流促进步,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有机融合,让课程思政深入人心。

3. 聚焦“党建+科研”,创新课程思政路径

围绕党建、思政与教学,教师党支部组织开展系列研究,组织编写思政版专业教材、教学大纲及教案等,让专业启蒙课成为真正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教育,打造成有力度、有温度、有强度的生动课堂,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与事业热爱,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完善育人工作机制,推进“党建+创新”,形成多方育人合力

高校党建工作既是严肃的常规工作又是常做常新的工程。教师党支部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主线,形成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三全育人”模式改革。

1. 健全“三全育人”协同机制

发挥各自在学生教育方面的优势,从组织、科研、课程、管理、服务、实践、文化、网络、心理、资助等十大育人体系多方面多维度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调动广大师生党员在疫情防控、专业实践、学科竞赛和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党建工作融入学校各类群团组织工作中,促进“党建带团建促工建”,构建党政齐抓共管、教学、科研、管理等多部门联动的育人机制,构筑为党育人的“大家庭”,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2. 创新“三全育人”发展机制

教师党支部应不断创新支部活动方式,使支部围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开展组织生活,将育人资源链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第一线,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真正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作用,将教师党支部的育人作用融入生活点滴中,努力开创教师党支部教书育人的新局面。

3. 建立“三全育人”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教师党员考核评价制度,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目标管理体系中,优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考核评价权重,不仅注重教学质量和课程思政效果,而且要将育人硬指标落实到相应岗位,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实绩作为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先评优、年度考核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之一,用制度调动教师党员开展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升育人成效。

(四)凝练组织工作特色,推进“党建+实践”,提高资源共享效力

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工作机制的优化和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探索新型的、互动的、开放式的党建工作模式。

1. 统筹协调机制,开展党建共建联建

按照“资源共享、思想共育、活动共搞、难题共解、发展共求”的原则[8],以师生党支部、企业党支部和社区党支部等结对共建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科研优势等,进行合理的资源共享,促进各级党组织工作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健全帮扶机制,丰富组织生活内涵

结合支部实际情况,要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从教师发展、业务提升、生活关怀等方面多个维度深化教师党员党性教育、党性体验。鼓励党员参加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和相关竞赛,通过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党员走进企业、走进社区、乡村和学校持续性广泛性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让专业理论和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升华,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成为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之间联系和服务的沟通桥梁,增强党员教师的归属感和获得感,进一步焕发基层党支部党建活动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特色品牌和长效机制。

3. 拓展资源载体,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借助学习强国平台以及各种信息网站、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载体灵活多样地开展体验式学习、网络在线支部教育等新型支部共建活动,联合开展经典阅读、音乐鉴赏、精品网课、教学视频等活动,加强互访沟通和交流,通过共享资源和课程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对方教学和科研特点,在活动中帮助党员充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深度融合党性共识,引导教师党员在活动中寻找乐趣、增长才干、提升修养,形成互学互促、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推动基层党支部工作发展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支部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强支部才能支部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珠”育人
支部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