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践行立德树人问题探讨

2022-04-07田玲玲

文教资料 2022年2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立德导师

田玲玲

(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办,河北 石家庄 050017)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也是立德树人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肩负的立德树人职责,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 〔2018〕1 号)[1];同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的重要论断。[2]医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医疗专业人才的重任,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务工作者的摇篮,是“健康中国”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医学研究生导师发挥立德树人职能的过程中面临着自身立德树人能力不足、研究生素质有待提高、导师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共性问题。除此之外,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还受到研究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教育、医学人文教育薄弱等问题的制约。

一、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能力有待提升

制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立德树人能力构成的复杂性、立德树人能力培育的复杂性、立德树人能力发挥的复杂性,这三个方面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有相互渗透作用。[3]

(一)立德树人能力构成的复杂性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由多种因素构成:首先,要求导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在业务上指导学生;其次,导师需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掌握正确的传道授业本领,提高因材施教、创新育人的能力;再次,还要深入地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基本知识,更需要时刻关注当今时事热点、捕捉新的思潮、观察研究生的心理动向,并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做到对研究生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

(二)立德树人能力培育的复杂性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能力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立德树人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辩证发展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必须经过“理论的学习—经验的积淀—方法的尝试—途径的拓展—理念的修正—再将心得投入新的实践中”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必定会存在效果不佳或者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因为研究生作为德育对象,其受教育的效果无法全部预估到,而且导师毕竟无法熟悉他们学习生活的全部。再者,研究生的年龄和阅历使得他们有一部分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定型,所以他们可能存在一定的淡漠甚至抵制态度,这就使得导师无法深入他们的思想领域。因此,德育过程必然是“螺旋式上升和曲折式前进”。导师也只有从挫折甚至错误中不断汲取教训、不断反省思考,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继续前行,才能获取进一步学习和完善的动力,也才能从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综上所述,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无法越过这些必经的阶段的。

(三)立德树人能力发挥的复杂性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研究生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变化剧烈,加上有些研究生因自身认知上存在的偏差,对学校开展的各类德育工作不太热心,因此找到适合的突破口就是导师的德育智慧发挥的重大挑战。研究生在逆境和内心失衡时表现出内心迷茫、脆弱,实际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完善不成熟的表现,此时就是最好的契机之一。导师的德育工作的开展时机是影响其育人能力发挥的因素之一。因材施教也是影响研究生导师育人能力发挥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具有特殊性的矛盾就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核心目的。研究生的人格构成、性格、经历等千差万别,采用同样的施教方法就是无的放矢。因此,必须因材施教,而且需要随着人的发展阶段和变化不断灵活地调整方法。

二、研究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一)研究生的思想呈现出各种不稳定性

首先,不良的思潮和观念的冲击易导致研究生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当今的市场经济鼓励人们追求正当物质利益,但是由于一些人把物质利益的意义夸大,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投身到追逐物质的洪流中,以至于把拥有物质财富的数量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这种对金钱、财富、物质利益的追求必然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精神家园的衰落、理想信念的淡化。而研究生这一群体基本上都已成年,面临着就业以及生活的压力,他们中一些人受不良思潮影响,单纯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社会责任意识淡漠,更加关注自己的物质利益。甚至有些研究生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至上的趋势。因此,研究生导师要帮助研究生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研究生原有价值观念得到完善和强化。研究生阶段要学习的知识比本科生阶段的内容更艰深、体系更严谨。随着研究生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深入,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在树立科学精神的同时,研究生的人文关怀也必然受到滋养,他们会更加敬畏善与美,更加敬畏真理。因此,当研究生体验到个人只有与社会相得益彰才是完美的人生价值时,必然会培育自己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社会价值观。这些良性的价值观发展方向更加贴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原则就是引导他们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发展融入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个人价值。因此,研究生导师要引导研究生这种良性发展趋势,促使其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研究生的自主成长要求较强烈,与立德树人规范引领之间的矛盾

研究生群体观念多元、差异较大,无论是在年龄跨度、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毕业院校、生活方式还是学识经历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以至于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表现各异。[5]同时,研究生个体的价值观的达成水平也高低不齐。心理学上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都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这就是说,人只能完成当前年龄阶段的任务,而不能跨越所处阶段。因此,研究生导师要采用个性化培养,因人因阶段开展德育工作。

三、导师制度建设不完善

(一)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不完善

2013年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取消了导师终身制,但在导师选聘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遴选标准单一、行政干预较强、近亲繁殖、遴选形式化等。首先,在遴选标准方面,导师资格标准中更多以职称、学历、论文、专著、科研经费为指标,而忽略了师德师风这一重要评价指标。其次,行政干预在导师选聘中的影响一直存在。再次,在导师的遴选中还普遍存在学缘结构单一现象,本校培养的教师在导师数量中占比很大。这就使得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难以注入,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限制。

(二)研究生导师的监督奖励机制不完善

为确保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应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导师失范行为,将师德师风作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考察内容。如在培养过程中发现未认真履行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玩忽职守或存在师德失范行为的导师,视其情节严重程度以及认识态度给予相应的处罚,以保障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能履行导师职责。同时,还应树立研究生导师先进典型,宣传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研究生导师,表彰立德树人成绩突出的研究生导师,激励导师在“育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师德师风高尚的人。

(三)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考核机制的发展相对落后。在研究生导师的考核中实行的都是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但是这只是导师考核的最低标准。考核制度中与导师立德树人有关的具体评价指标制定尚不够明确,因此导致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难以落实。导师评价体系存在以科研为主的情况,大多数高校仍将学术成果以及课题经费等作为导师考核的主要定量指标,而缺少师德师风方面的细化评价指标,这必然不能有效地提升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责任感,也不能起到警示作用。[6]

(四)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目前,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和导师承担,但是两者的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完善。首先,有效的沟通和协作相对缺乏。高校尚未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这就使得导师和辅导员各管一段,沟通较少。其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相对年轻、工作经验较少、资历较浅,多数情况下是辅导员为解决研究生的问题主动去找导师进行沟通,而导师因对研究生的立德树人教育重视不够,往往不重视与辅导员的沟通。[7]

(五)研究生导师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载体和平台较少

高校研究生导师缺乏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有效方式与平台。目前,导师立德树人的相关工作主要包括在日常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带领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做好研究生的评优评先等工作。但是,仅凭这些相关工作很难取得良好的立德树人效果。能否为研究生导师开辟更丰富的德育工作平台,提供更多的德育工作载体也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8]

四、研究生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

医疗卫生作为一种特殊行业,不仅要求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技术精湛,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需要担负起人民赋予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使命。[9]高等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及重要的历史使命,更加要求医学院校切实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但是,医学院校具有学科庞大、导师身兼教师和医生双重身份以及科研与临床并重的现状,致使医学研究生导师在践行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存在忽视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以及医学人文教育等问题。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是医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工作的重要内容。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术科研的指导者,同时是研究生从医路上的领路人。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对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医德要求。[10]因此,加强高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质修养水平至关重要,高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容忽视。研究生导师需要丰富教育手段,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创新医德教育形式。首先,研究生导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责任感、医患沟通能力以及医学伦理等,以身作则,自觉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肩负起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的重任,做高素质的创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主动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其次,要重视实践,带领医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医生这一职业的特点,增强医学生的职业情感,激发学生对医学道德的认同感,唤起医学生内心的从医情感动机,从而提升自身医德素养。再次,研究生导师还要充分认识当前社会经济形式下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方向,对研究生的教育指导要与其未来就业紧密结合。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还面临着医学人文教育发展不充分的现状。立德树人工作与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充分发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举措。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医学院校应当把医学人文教育放在与医学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民众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既有精湛的医学技术又具备丰富人文情怀与强烈责任感的医学人才。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在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指导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与实践基地的建设,优化校园医学人文环境;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法,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考评体系。医学研究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储备人才,强化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是医学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举措。

五、结语

高等医学院校除了要解决研究生导师育人能力不足、研究生自身素质不高、导师建设制度不完善等共性问题,还需要结合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实际和基本规律,不断探索,加强医学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创新医学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内容,切实提高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医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还需要社会、高校、导师及研究生共同努力,一起面对问题,迎接挑战。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立德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导师榜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