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阶级“虚假意识”批判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守

2022-04-07余尚慜忞卢德友

文教资料 2022年24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余尚慜忞 卢德友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由法国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率先提出,在人们探讨思想意识与观念体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反封建过程中曾起到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其意识形态不再是社会先进阶级在思想观念上的映现。不仅如此,资产阶级至今仍不断制造和强化各种“虚假意识”,不遗余力地渲染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存在与历史永恒。同时,这些“虚假意识”还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大肆向外输出,导致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新成果,在思想上警惕并反击资产阶级“虚假意识”的渗透、侵袭,不仅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承担的重要使命,更是不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力。

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及其历史功绩

某种意识形态的产生,往往反映出特定阶级的思想观念与利益诉求。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的一件利器,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反抗宗教神学过程中得以逐步形成与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较之封建观念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它所催生的政治革命与社会变革奠定现代社会的基本样式。

18 世纪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涌现出诸多进步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们勇于批判、敢于揭露封建主义旧制度的落后腐朽,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反抗宗教神学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提出许多响亮的口号。“民主”这一口号就是资产阶级在争夺统治权时提出的。这时的资产阶级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向,肩负起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受封建主义束缚的生产力的历史使命,他们必须得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要求建立与私有制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根本制度上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民主”的口号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即与封建主一样的政治权利,从而发起试图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18 世纪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当时法国等级制度壁垒分明,整个社会被划分为三个等级,天主教的高级教士属于第一等级,贵族属于第二等级,资产阶级与农民、城市平民等被归为第三等级。其中,第一、二阶级是拥有特权的阶级,第三阶级沦为被剥削被统治阶级。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成为最富有的阶级,在政治上却没有掌握丝毫权力,并且自身发展还受到封建王权的重重限制,于是资产阶级扛起“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发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由”即“个性自由”“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博爱”提倡“人类普遍的爱”。这些口号强有力地表达出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愿景,有效地联合城市平民和农民去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以此实现资产阶级统治,使历史进入新纪元。

不仅如此,从美国的《独立宣言》到法国的《人权宣言》,在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家还不约而同地运用“天赋人权”这一理念,即人人自由而平等,享受生命、追求幸福与拥有财产是人与生俱来的固有品质,也是固有权利。这彰显出资产阶级重视个人的道德价值、人格尊严和人的各种权利,将人从中世纪以来的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对于解放人性和推动人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前,资产阶级的理论和观念在反对封建主义、批判宗教神学和解放人的思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保证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和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打下扎实坚固的理论基础。资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成立资本主义国家,为巩固政权,其开始构建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将本阶级的意志变作国家的意志。同时,资产阶级的各类思想理论和观念逐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也构成资本主义国家观念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

二、资产阶级“虚假意识”及其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明确使用过 “虚假意识” 这个概念, 更没有对这个概念下一个定义。然而,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非真实性”“虚假性”具有深刻洞见。在实际的历史演变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缘何走向落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何以认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随着历史不断推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真的如其所言去寻求“自由、平等、博爱”?显然没有。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自身来看,资产阶级当初提出的那些革命口号摇身一变成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带有明显的阶级属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始终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当资产阶级有悖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失去先进性时,其意识形态自然就会落后。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发展来看,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无产阶级作为一种新兴阶级逐步发展壮大,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的产物是一种蒸蒸日上的新事物,相对而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被衬托得没落腐朽。

从哲学层面来看,“观念支配世界”在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中大有市场。不难看出,此处的虚假性以颠倒的形式呈现,即意识形态是由资产阶级思想家凭空编造用以蒙骗大众的“虚假观念”,只是纯粹停留于大脑内部的运动。“观念支配世界”颠倒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在认识论方面存有本末倒置的恶劣问题。“观念支配世界”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原因:此时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落后,劳动人民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匮乏导致其实践能力较差。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又不能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就只能将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于超脱于大自然的神秘能量,因此,这种不合常规的神秘力量就以宗教迷信等“虚假意识”的形式浮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人们信仰这些虚无的东西,更加坚定“观念决定存在”。况且,人们无法通晓人体结构,并“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1]。因此,广大劳动人民顺理成章地认定人的意志主宰人的身体,“观念支配世界,思维决定存在”这种虚假意识随之而生。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来,维护“特殊利益”与服务资本宰制,有力勾勒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轮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抨击可谓切中要害,“资产者的假仁假义的虚伪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的利益”[2],并且资产阶级试图说服人们“这种歪曲形式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的世俗的基础”[3]。与此同时,意识形态还是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被统治阶级用以控制大多数人的包装精美的思想外衣。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服务并从属于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是占据主导的地位的物质关系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呈现,当统治阶层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时,意识形态是“共同利益的幻想”[4]。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资产阶级成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资产阶级作为人口中的少数,却占有极大比例的财富;反之,工人和农民被奴化、压迫,付诸繁重的劳动却依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此时,整个社会充斥着肮脏和不平等。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对被统治阶级施行愚民教育,将自己的意识形态美其名曰为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将本阶级的利益粉饰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无疑,这种意识形态表现出浓烈的虚假性和欺骗性。

至于资产阶级革命中涌现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这类口号,同样挣脱不了其意识形态的虚假内核。归根到底,“民主”是资产阶级间用钞票以兑换选票的民主,就如马克思所述那般,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总习惯于在政治选举中花大价钱去贿赂。这种臭名昭著的手段仅是特定范围内的“民主”,并非普遍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民主。“自由”是商品交易自由、货币流通顺畅和劳动力买卖自由,被狡猾的资产阶级当作掩盖压榨被剥削阶级剩余价值最好的理由与借口,是“资本家榨取工人最后脂膏的自由”。于是资产阶级法律中所极力维护的“自由”,具有强烈的欺骗意义。何谓资产阶级的“平等”呢?事实上,法律上的平等是建立在贫富不平等的条件下的平等,也就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不平等中的平等。简而言之,“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作平等”[5]。从而可以推断出“人人平等”的说辞是“骗人的,在那里没有实现平等,也不可能有平等”[6]。“博爱”是狼狈为奸的资产阶级为交换利益而营造出的一种其乐融融的假象,而非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大爱。就如列宁所描述的:“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7]不难发现,资产阶级在当初提出的诸多政治口号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实践运用中都成为阶级的特权。由此,拆穿资产阶级虚伪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谎言,揭露其伪君子的本质是我们义不容辞之事。

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资产阶级自欺欺人地去信奉政治制度的永恒性,不失为一种天真的臆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异化劳动理论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抽象伦理价值的反人类状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将自私当作人的天性,把资本主义看作符合人性的制度,因而宣称资产阶级社会是永世的、完美的存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不仅尊崇资产阶级之永恒,还把资本主义社会标榜为人类史上最完美无瑕的社会,甚至肆意宣称资本主义就是人类“历史的终结”。更令人愤懑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们往往将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关系等看作亘古不变的真谛,他们宣称“新的科学所发现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不是这些活动的历史地规定的形式的规律,而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它们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8]。实际上,“永恒的人性问题”子虚乌有,“‘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9],资本、人权、人性都隶属于历史范畴,可归类为阶级问题,就好比“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10],这些思想观念都是对当时现实问题的反馈。恩格斯曾说过:“人们忘记他们的法起源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正如他们忘记他们自己起源于动物界一样。”[11]这恰好印证了万恶的资产阶级只不过是以人权为借口,掩盖自己的真实面貌,对外殖民掠夺,对内残酷剥削。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颠倒性、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剥削人民的本质、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阶级永恒的欺骗性,表露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彻头彻尾的虚假特征,也招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进行猛烈抨击。当下,西方资本主义的话语权始终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并在网络与媒体的助推下对我们的社会生活进行渗透。抵御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进攻,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成为我们迫在眉睫且责无旁贷之事。

三、在抵御“虚假意识”中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酝酿成形并席卷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优势,打着“普世价值”的招牌,依托不对称的文化输出和不平等的文化交流,依靠其传媒上的巨大攻势,通过打压、侵蚀和消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心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没有改变,只是乔装打扮地加以包装而已。然而,面对虚伪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侵略,社会主义国家缺乏与之匹敌的应对方法和应付策略。传统的简单化与片面性的意识形态话语形式僵化、内容空虚、说教无力,进一步加剧了两极化:在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处于主导的霸权地位,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失去话语权,甚至出现“失语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无限的冲击和挑衅,施行适当有效策略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来说刻不容缓。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由在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鉴于此,当前中国的意识形态的性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以较低生产力为基础,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加上中国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当前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可以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具有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2]因此,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牢牢据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虚假意识”的攻击,成为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营地,引领正确的意识形态方向

资产阶级“虚假意识”在各个方面的攻势不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予以抵御。以实践作为起点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当代中国也应当坚守实践,以此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侵袭。尤其在宣传教育工作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立足于客观实在,在宣传教育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认为共产党的利益和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一致性。那么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务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必须是建立在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基础上的民主与科学。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要消灭阶级社会,建立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以此实现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跨越。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逾越并非易如反掌之事。超越意识形态、克服社会精神现象中的意识形态虚假性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应有之义,但是这种超越在实践中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1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奉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同样证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是与时偕行的动态历史进程。因此中国应当坚持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分阶段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形式,净化网络传播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4]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替代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战场,也成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营地。网络舆论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人们的传统观念与价值追求,“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和政权建设的安全”[15]。信息化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要求我们树立绝对权威,紧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站在宣传舆情的制高点上,利用官方主流媒体来加强对于网络话语的引导。在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官方主流媒体应做到坚持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于社会话题、敏感问题的正确导向,重视对于互联网等新兴传媒的监管,将新闻传媒的舆论引领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同时,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政治的敏感度,增强人民群众看待是非的鉴别力。另外,要营造明朗的网络空间,掌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管控权,强化监督网络内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每个人对自己发表在网络上的言论负实责,并且要紧紧盯住网络空间的实时动态,及时阻断负面信息的有效传播。

(三)紧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大,但是在舆论领域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旧主导风向,其盘踞强势地位的格局仍未改变。并且,在国际社会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狡猾地更新其“虚假意识”,以新的形式发起攻击,试图让中国放弃警惕。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面对疫情不受控制地大面积扩散,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隔岸观火、袖手旁观,疫情防控战是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在这次抗击疫情中,自始至终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对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财产负责,也肩负着世界公共卫生事业的重任,竭尽全力地开展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工作,不遗余力地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疫、抗疫经验,甚至已经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向数十个国家给予医疗和人道援助。但即便这样,仍然有大量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发起意识形态攻击。面对政治抹黑与话语攻讦,我们不能被动消极,要运用反制措施,积极应对。我们只有提高自身实力,从而提升国际影响力,有力揭开西方国家“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遮羞布,回击对我国的不实报道和无端指责,严防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妄图分裂中国的险恶用心。所以,我们要接过意识形态宣传的旗帜,直面意识形态的攻击,而非一味避让。具体来看,与全世界分享中国的真实故事,传扬中国的精神力量,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是夺取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胜利伟大旗帜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既是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要求。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及其虚假性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抵制资本主义“虚假意识”的侵略,坚持守卫和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内化。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青年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方法的再检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历史认识”的“逆向开发”教学策略——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历史使命的终结?——在资本主义危机中思考女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