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贻芳人文精神对现代女性心灵成长的价值探析

2022-04-07

文教资料 2022年2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生

罗 栖 赵 媛

(南京师范大学 金陵女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2023年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代表吴贻芳诞辰130 周年。吴贻芳的一生历经了晚清社会的跌宕、北洋时期的混战割据、民国的兴衰以及新中国的初创勃发,她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一生“嫁”给了金陵女子大学,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吴贻芳的思想之独立、人格之伟大、才学之昭著,堪称现代女性的楷模,她的人生轨迹和生命故事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现代女性的心灵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

一、吴贻芳人文精神的主要表征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之超越性价值思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着;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它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具有哲学意蕴的深刻内涵和超越历史的永久的魅力。吴贻芳人文精神的主要表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刚柔相济的处世风格

吴贻芳对个人命运和家庭生活的处理,既有坚韧刚强的一面,又有细腻柔情的一面。吴贻芳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孕育了她最基本的价值准则,直接影响到了她此后对各种人和事的情感判断。每次面临生命艰难时刻,她总是从中汲取内心的强大力量,获得解决棘手问题勇气。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吴贻芳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对新式学堂却相当憧憬。她与姐姐吴贻芬一起,跟父亲屡次交涉,甚至不惜以生命抗争,终于如愿以偿进入杭州弘道女子学堂学习,那一年吴贻芳只有11 岁。两年后,她们又在二姨父陈叔通的支持下,顺利转学至上海启明女子学校。在这里,吴贻芳开始懂得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先进的思想和技术。1907年1 月,经过严格的考试,她们又考入了苏州景海女子学校。吴贻芳的少年求学之路,是一个不断冲破封建羁绊,极力寻求以知识改变命运的过程。这在当时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下,实属难能可贵。

16 岁花季年龄时,正当吴贻芳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灾难却降临到她头上。1909年,她的父亲吴守训被上司诬陷后跳江自杀。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她的哥哥吴贻榘因出国留学无望,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也跳江自杀了。一个月后,失去丈夫和儿子的妈妈朱诗阁一病不起,抱憾而终,而姐姐吴贻芬更是伤心过度,对未来陷入绝望,竟在母亲的棺椁旁悬梁自尽。接连丧失亲人的巨大打击,让吴贻芳悲痛欲绝,深感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她在二姨夫陈叔通等亲戚的帮助下,处理完母亲和姐姐的丧事,以自己瘦弱纤细的臂膀,支撑着一个残破的家。

我们探寻吴贻芳在花季年华的一系列家庭变故,不仅是突出吴贻芳孤独、决绝的人生处境,而且意在呈现吴贻芳作为独立个体的特异存在。面对不断的家庭变故,她以无比坚韧的意志顽强坚持,绝地逢生。面对亲人和师长的呵护和照顾,她知恩图报,并在后来的事情和人生中报以无限柔情和大爱,这就是吴贻芳形成刚柔并济处事风格的原生土壤。吴贻芳的早年经历使得她的性格兼具了柔韧与刚强的两面。因此她拥有一种可以面对一切苦难,甚至是绝望境地的勇气,并赐予了她坚定的意志。而原生家庭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以及多次就读各种不同学校的经历,一方面使她拥有一种独特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使她对多样性有了一种包容和博采众长的态度。这种包容和适应能力,以及她天生的聪明禀赋,使得她拥有一种独特的智慧。意志与智慧相结合,这就产生了吴贻芳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智慧使得她在今后处理各种矛盾时。能协调各方面的要求,并在其中为金女大寻求最大的生存空间,这也使得她在处事时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变通。

(二)爱憎分明的民族情怀

《礼记·曲礼》:“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吴贻芳的一生历经多次社会变革,目睹中华民族从受屈辱、被欺凌一步步走向独立自主和昌盛。她以追求真理的坚定精神和出色的活动能力,投身于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正义事业,勇敢地站在了时代的前列。

早在学生时期,吴贻芳就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26年澳大利亚总理应邀来美演讲,面对其傲慢地污蔑中国,吴贻芳当夜便赶写了一篇文章登在《密执安大学日报》上,严词驳斥,态度鲜明,不卑不亢地维护中国的尊严,激起了在美华人学生的爱国热情。1943年3 月,吴贻芳参加吴景超、桂质廷、晏阳初、李卓敏、陈源等人组成的“六人教授团”,远赴美国,宣传和敦促美国政府开辟反法西斯第二战场。在美国基督教会联合召开的特别会议上,吴贻芳应邀发表讲话,介绍了抗战中的中国妇女和金陵女子大学师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和她们所遭受的劫难,激起了美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1947年5 月20 日,沪、宁、杭三地学生在南京组织联合大游行的途中遭到军警宪特的野蛮殴打,酿成了震惊全国的“五·二〇惨案”。案发当天,国民参政会四届三次会议正在南京召开,午餐会上,作为参政会主席之一的吴贻芳与蒋介石同坐一桌。她毫不避讳地表达了对和平请愿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对军警宪特粗暴态度的严厉斥责,并向蒋介石提出将首都警察厅长调离的建议,蒋介石却含糊其词。为此,她当即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宴会厅,也明白了这个国家是不可能依靠国民党实现民主自由的,更不可能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走向繁荣富强。

南京解放后,台湾当局不断派飞机来南京进行轰炸,这时,设在南京城里的一些外国银行、商行纷纷竖起外国国旗以避免飞机轰炸。考虑到金女大的情况,也有人向吴贻芳建议,在学校的最高处悬挂美国国旗。听到这一建议,吴贻芳感到十分气愤。她掷地有声地说:“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的学校里,为什么要挂美国国旗?这事关民族气节和国家荣誉,我们不能也绝不允许这样做。”1979年吴贻芳回母校美国密执安大学参加“智慧女神”颁奖仪式,她在作答词时说:“这不仅是美国人民给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给予我的祖国、我国人民,特别是我们中国妇女的荣誉。”

(三)去留从容的人生信仰

元代朱自牧诗云:“明日去留牵世务,灯前谈笑且从容。”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在高耸的理想人格面前,儒道两家殊途同归,居然奇妙地统一起来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面对前途命运的抉择和荣辱得失的取舍,吴贻芳可谓信仰坚定,淡定自若,去留从容。

1927年,吴贻芳正在准备生物学博士论文,她接到了金女大校董会拟聘请她回母校担任校长的信函。这与她科技报国的目标不一致,但是吴贻芳考虑再三,决定放弃个人的追求,先回校服务。于是她迅速给校董会回信,说:“我与母校有存亡关系,倘若母校急需我回国维持,虽论文未答辩,也可以立即就回去,相助一切,只是校长一席不敢接受。”接到吴贻芳的回信,金女大全体校董都很高兴,大家更认为选定吴贻芳是十分正确的。于是校董会立即发出聘书,并复信告诉吴贻芳不必急于回国,可先往纽约等地参观考察美国的一些著名女子大学,作为以后的办学参考,允许她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再回母校。为此,吴贻芳果断放下了博士毕业论文,前往纽约等地接洽好一切事宜后,开始全面参观考察一些著名的女子大学。从学校的办学宗旨、规模、经费来源,一直到生源情况、课程设置等都逐一详细记录。两个月的参观考察结束后,吴贻芳从纽约回到了密执安大学。为了尽快地能回到祖国,她夜以继日地撰写博士论文。很快,她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接着她立即给金女大发出电报:“论文已毕,考试及格,定期回国。”

已经在美国小有名气的吴贻芳决定回国任职而不留美国发展,是顺应当时朝野关于“外国教会在中国办学,应建立中国人为多数的校董会,并由中国人担任校长”的呼声,同时也践行了她“以教育拯救中国”的人生夙愿。吴贻芳出任金女大校长,当时在国内外反响巨大,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不仅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更是中国女性的荣耀。面对宋美龄多次催请去台湾,吴贻芳则断然拒绝,毅然决定留在大陆。

1946年2 月,宋美龄专门接见吴贻芳,想邀请她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并强调说,这是蒋介石的意思。但吴贻芳在第一时间就拒绝了,说她现在只想办好中国的女子大学,无暇当官。1949年初,蒋介石“引退”后,派张治中出面,再次邀请吴贻芳担任教育部部长,但是,她再次表示了拒绝。同年4 月,宋美龄曾两次打来特急电话,催请吴贻芳乘坐空军飞机离宁赴台,但她借口不在学校,连电话都不接。后来李宗仁又亲自给吴贻芳打电话,请她一起去台湾,并将机票让副官送了过来,但是她仍然谢绝了。吴贻芳毫不犹疑地选择和金陵女子大学的师生们站在一起,迎接新的生活。她果断联合各界组织治安维持会,维持南京社会秩序,并致电毛泽东主席,欢迎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稷”,为和平解放南京贡献了良多。

吴贻芳曾两度拒绝国民党教育部部长,而1953年却欣然接受了江苏省政府教育厅厅长的任命。吴贻芳的这种“就”与“不就”,充分体现了她非凡的洞察力和人生智慧,提交了符合时代和人民期待的完美答卷。

(四)屈伸自在的政治智慧

“大丈夫能屈能伸”源自《周易·系辞下》,书中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一屈、一伸不仅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处世求存的大智慧。

1928年,吴贻芳刚回国接掌金陵女子大学校长一职,当时金女大办学的主要宗旨目标是培养基督徒,服务于中国的基督教。这一办学方向显然不符合中国当时根本的社会需求,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但由于金女大的办学资金完全依靠国外的教会支持,如果完全不考虑教会的立场,金女大将无法运转。为此,吴贻芳果断坚持用“厚生”作为校训,并进一步将此校训立意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吴贻芳依照这种理解,运用“以屈求伸”的政治智慧,成功地调整了金女大的办学宗旨: 淡化宗教目的,与非教会大学一样,注重学问与道德,养成服务社会的本领。这样既尊重了教会的意志——基督以献身自我服务众生的精神,也和中国当时的救国氛围相吻合。

“文革”期间,年逾古稀的吴贻芳,作为分管科教文卫的副省长,又担任过大学校长的高级知识分子,与其他同僚一样遭受了严重冲击。无休止的批斗、折磨和谩骂,已经成了她当时的生活常态。先后经过两次抄家后,吴贻芳家已被洗劫一空。1969年她还被下放到句容县石山头茶场劳动改造4 个月。在此期间,她凡事尽量不开口,用一个“忍”字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在学习班里,她总是准时到,按时离开,安排她学什么就学什么,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些体力活即使做不动,她也尽量去做。她历尽艰辛和磨难,但她依然笑对人生,并始终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大义,不辩解,不褪色,不放弃,直至恢复其一切职务和名义。

面对逆境和至暗时刻,一个真正有政治智慧的人其内心往往非常强大,他们为人处世低调且谦虚,更明白在适当时候示弱。韩信忍胯下之辱而图盖世功业,成为千秋佳话。这样忍辱,不是屈服,而是退让中另谋进取,不是逆来顺受,甘为人马,而是曲中求直,一旦时机一到,就如同水底潜龙冲腾而起,施展才干,创建功业。吴贻芳复出后的人生辉煌,也足以彰显出她屈伸自在的博大政治智慧。

二、吴贻芳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中国式优雅

吴贻芳是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的集结点,是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典型,她不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以自己坚韧顽强、宽厚包容、无私奉献的品质与情怀,阐释了女性领导力的独特内涵。在近百年的时光里,吴贻芳人文精神已经演绎成了一种中国式优雅。

(一)吴贻芳人文精神中蕴含的中国因子

吴贻芳人文精神的孕育和成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土壤,具有活生生的中国因子。

首先,书香门第的家族教育给吴贻芳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底子。吴贻芳的曾祖父吴存义是道光十八年进士,选翰林院进修,授庶吉士和编修,历官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贵为咸丰帝师,先后任侍讲、顺天府丞、吏部左侍郎、云南、浙江提督学政,可以算是与林则徐、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同时代人。他一生有经术,善诗文,清正廉洁,颇有政声。她的祖父吴宝俭是前清举人,少年早慧,博综世典文诗赋颂,少侍书考有声,先任郎中、后以诏补同知,以知府用的名义在湖北布政使司任事。吴贻芳出生时,祖父已故去八年,她只能从阅读《榴实山庄文集》来认识曾祖父和故乡。随着吴贻芳渐渐长大,她对祖父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有关祖父的事情,除祖母告诉她之外,大多是她从读祖父留下的诗集《吟陆诗草》《沤锛罗花诗稿》和《礼园诗遗诗》等著作中得知的。曾祖父、祖父留存的诗书文集,祖母陪伴时的回忆讲述,父亲假日的精彩见闻和母亲常用杭州话为其唱响的家乡童谣以及二姨父赠予的一摞摞传统经典书籍,自小就熏养了吴贻芳由内而外的独特气质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其次,吴贻芳在经历一系列社会动荡中接受了深刻的社会教育。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在野到入仕,这些对吴贻芳的人生影响深远。1949年9月初,吴贻芳作为特邀代表,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它第一次真正体现了全中国人民的大团结,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大会制定了一系列历史性文件,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所在地,确定了国旗、国歌。10 月1 日,吴贻芳站在巍峨的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参加了开国大典。当看见毛泽东主席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用洪亮的声音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吴贻芳禁不住泪洒衣襟。她感到自己日夜期望的“教育兴国”的理想就要实现了。后来她曾多次谈起这一时刻的心情:“自从1949年秋天参加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就感到共产党‘为祖国’这个字眼更加亲切了。”

最后,吴贻芳年轻时辗转求学和赴美深造的经历,她在不断的国际国内比较思辨中,加深了她的爱国情怀。以致在后来的一系列人生变故中,她于逆境中成长,一路歌咏,一路芳华,把一腔真爱转换成博大之爱。可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正是因为吴贻芳人文精神根植于传统文化,产生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并深受现代政治洗礼,我们足以认为她的人文精神具有中国底蕴、中国风骨和中国情怀。所以吴贻芳的人文精神,其本质上就是中国式优雅。

(二)吴贻芳中国式优雅的主要内涵

1. 优雅是一种生活态度

吴贻芳一生朴实低调,谦逊温和,她多年保持朴素的风貌,生活上从不奢靡,而是过着极简朴的生活。她的生活无异于常人,思想的光芒却照亮着他人,这就是她一生最可贵之处,最令人铭记的德馨。老校友梅若兰曾在《怀念吴贻芳》的文章中写道:吴校长几十年一直住在一间不到15 平方米的房间,平日粗茶淡饭,从不讲究吃喝。除出于礼仪需要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外,一般总是布衣布衫,缝缝补补,还舍不得扔掉。她不要小轿车,只肯买一辆黄包车,每月工资大部分都接济亲友,外出演讲得到的酬金和礼物,也一一转赠师生,并不让受赠者知道。可照顾过她的学生回忆起老校长的生活琐碎时,总结成一句:她的生活简单,从不要求什么。

吴贻芳的精神世界既充满理性,又富有温情,她的爱更是博大无边。她能记得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有的学生她还能记得是从哪所中学毕业来的。学生生了病她会亲自去探望,对于身体不好的学生,她随时关心她们的情况并安排治疗,而且还用自己的薪金补贴家境贫寒而身体虚弱的学生。她会把自己的黄包车借给残障学生使用,会亲自指导学生选课,以一种母亲的情怀默默注视着学生。金女大学生在回忆她对学生的付出时,都是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她早已把爱生之情融入生命的最小细节。她表达感情的方式就像涓涓细水,含蓄而温情。但是她的爱又不是无原则的爱,而是充满理性,是关爱而不是溺爱。

接受过“厚生”精神四年熏陶的金女大学生,拥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她们热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工作,爱每个帮助过她们的人,更爱这个世界。在对于自己的家庭和丈夫方面,她们比别的女性更懂得如何去爱。她们站在同样的精神层次上理解、支持着自己的丈夫。她们有的陪丈夫四处奔波,从事研究工作;有的与丈夫一起献身于教育事业;有的与丈夫兴趣相投,共同从事科研工作……不论是选择结婚或是终身不嫁,金女大学生的感情世界都不是苍白的。金女大独特的“厚生”教育和家庭化管理使得她们拥有充沛的感情,并知道如何去表达。

2. 优雅是一种情境美学

民国时期,吴贻芳有“民国第一小姐”的称呼。“在她身上,既有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贵族女性的那种气质,也有中国传统官绅阶层妇女那种贵族女性的气质。”吴贻芳本人娴静淑雅的不凡风度给众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曾有学生回忆:“她的风度非常好,走路笔挺,那么的年轻、文雅。她就像一个标杆,我们都不由得模仿。”这样的风度,是表里如一的素养才能催化出的一种透彻之美,这种美是身心灵完美的修炼与融合,是生活的苦难洗礼出的一种安然与淡定。它无时无刻体现在吴贻芳一生的生活中、工作中和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中。

正是因为如此,金女大的校园中总是弥漫着一种艺术气氛。校园的花草、飘荡在校园中的歌声、朴素却美丽的衣裳,组成了校园的“美”的文化氛围。金女大的校园文化也变得极其活泼、健康、快乐且丰富。它尊重并热爱生命,它追求真、善、美,它融合宗教和艺术,它体现着“厚生”的精神。她们学会了含蓄优雅地表现自己生命的美丽,懂得美、热爱美、追求美,这也是金女大“厚生”中重要的一点,更是她校园文化的特色之一。

据说,从金女大出来的学生很容易被人们认出,因为她们身上仿佛带着“金女大”的标签。这枚“标签”对金女大的学生影响很深,也让她们拥有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美的强烈意愿。外表看,她们大都穿着朴素但却讲究。朴素是因为金女大十分反对奢侈,校长老师都“长年累月地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这样的风气使得金女大的学生都以朴素为美。但她们却又受过高等的礼仪训练,举手投足优雅大方,站立行走训练有素,而穿着更是讲究得体和搭配,才不会失了礼数。不但如此,金女大的学生所受的教育使得她们谈吐文雅,即使与人争论,也不会出口伤人。而且,金女大重视体育教育,女孩子们一个个都健康又充满活力,自信又大方。金女大对她们各种姿势的训练以及舞蹈、音乐等方面的艺术培养使得她们的一言一行都充满着别人无法模仿的“气质”。这种独特的修养使得她们能以一种优雅又不失热情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在燃烧生命之火的同时温暖他人却不会灼伤他人,从而演绎出了金女大人的“中国式优雅”的情境美学。

3. 优雅是一种思想境界

吴贻芳在金女大做了23年的校长,以浓情、心血和担当造就了金陵女子大学的辉煌,她把女性生命中最绚烂的时光献给了金女大。在教育领域里,吴贻芳到达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厚生教育、人格教育、女子教育等思想广为流传。晚年的她,还历任教育厅厅长、副省长、名誉校长等职。这凸显了吴贻芳作为一个教育家胸怀的博大与目光的深远。

“厚生”精神在大学四年中,早已不知不觉融入这些女孩子的血液之中。在一次次危机中,巨大的凝聚力使得金女大能够一直坚强并执着地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与存在。这样的凝聚力表面上是来自对于“厚生”精神的认同,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她们的人格是在同样的环境下被塑造的。这是存在于她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她们自己称之为“金陵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她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金女大的学生因为她们的“厚生”理念,不断地在做着服务社会的实践性工作。在战争期间,在最混乱、最绝望的时候,她们都不屈不挠地从事着最基础的改造社会的工作。无论她们的行动相对于正在进行的战争和充满痛苦与死亡的现实影响力有多么微弱,无论她们的目标在当时看来有多么渺茫,她们都仿佛不曾有过质疑地坚持着自己的工作。可见,金女大的“厚生”理念为她们打开的是一道门,这道门后是她们之后的人生。门后的路虽然条条不同,但这扇门的打开,使得她们在选择自己的路时看到了比别人更多更远的风景。

吴贻芳和金女大不仅爱生、尊生、助生,全方位关心学生的成长,而且倡导教师要有为学生负责一生的精神。为了她们念念于心的学生的成长,师长们或通过随访,或通过书信往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为昔日的学生励志、解惑,尽其可能地帮助她们适应社会,且不坠青云之志。这种对学生全面负责的精神使学生受益一生。金女大也因此成了一个无法淡化的记忆,留存于她们心中。每当她们面临选择、判断,每当她们需要找寻价值的标尺时,她们都必须重新回归于内心最深处的信仰,这正好彰显了金女大人的“中国式优雅”的思想境界。

(三)中国式优雅的核心是一种人生哲学

哲学,是广阔而深邃的,是激情又灵动的学问。人生哲学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思维,内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人生行为的标准,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之道等。其根本目的是探究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揭示人生的真谛。它的使命,就是从混乱之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在“厚生”理念浇灌和沁润之下的“中国式优雅”,讲求的是丰富的人生,是要我们从身体、生活、事业、精神各方面都去追求更加精彩的、更有意义的未来。金女大师生们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坚韧的毅力、博爱的胸怀……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群体,她们在社会洪流中宛如一股清流,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女性心灵的成长,澎湃出一种无法巨大的力量,充满了生命之力的光芒。

根植于吴贻芳生命底色中的中国式优雅是对吴贻芳一生的人文精神和教育智慧的一次熔炼、萃取和总结。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情境美学,也是一种思想境界,其核心就是一种人生哲学。中国式优雅之所以优雅,就在于其对事物、对社会生活,乃至政治现象的准确科学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人事关系的把握。这些无不体现出独特的处世观念和人生哲学。中国式优雅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必然对人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它对人的每一个生命刻度均具有方法论意义。所以,中国式优雅对引领现代女性的心灵成长、丰盈和蜕变,也具有非凡的时代价值和生产力量。

三、吴贻芳人文精神对现代女性心灵成长的价值和作用

一般来说,人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存、生活和生命。有人说,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哭着来,笑着走”。这种境界,吴贻芳做到了,她被誉为“智慧女神”。吴贻芳的一生,曾经遭受过无数苦难,甚至对人生产生过绝望,但她犹如一株凌霜傲雪的梅花,抵抗了寒冬,最终完美绽放。吴贻芳人文精神宛如黑夜里的一道光,对现代女性的心灵成长、丰盈和蜕变,作用巨大,意义非凡。

(一)吴贻芳人文精神为现代女性的心灵成长实施精确导航

人因思想而伟大,因行动而收获。一粒种子的方向是冲出土壤,寻找阳光。而一条根的方向是伸向土层,汲取更多的水分。人生如是,正确的方向引领我们踏入成功之门,而错误的方向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荒疏一生。

吴贻芳的人生轨迹和人文精神,足以引领现代女性积极前行,促使其心灵一步步轻盈和丰满起来,让人生征途行的方向更加坚定,无负今日,日日新生。人来到世界,又要离开世界,这是谁也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死亡虽然不可避免,但衰老却可延缓。众多智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与其计较生命的长短,倒不如看重生命的质量,特别是每一个阶段的质量。吴贻芳92年生命刻度里的人文精神堪比一套导航系统,可以为现代女性心灵成长进行精确导航。

(二)吴贻芳的人文精神为现代女性的心灵丰盈提供精神滋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现代女性的思想越来越走向开化、解放、自由。一方面主体性的高扬、生命尊严的彰显、成功欲望的增强,把现代女性推向了所谓的独立、自由和绽放;另一方面,物质享受的充盈、知识至上的感召、工具理性的横行,又使得女性自己的生存意义和生活幸福感逐渐被遮蔽。现代社会的紧张忙碌和快节奏,让她们当中的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接近自然,而更多地选择“活在当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和不安全感成为现代女性根本性的社会心理问题。所以,她们应该思考自己的存在与社会和世界的关系,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定位自我、创造自我、活出自我。

现代女性通过不断探寻诸如吴贻芳一样的杰出女性群体,在她们的生命故事里和人文精神中,持续不断地汲取自己心灵丰盈和灵魂独立所需的精神养分,不断填满自己日渐空乏的心灵。通过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静心阅读各类优质人文社科图书,从而滋养自己的内心,强大自己的精神粮仓,进而获得从容、宁静的力量,成为一个具有十足魅力的女性,这样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从容和生命精彩。

(三)吴贻芳人文精神为现代女性的心灵蜕变赋予人生信仰

在一个日趋开放和公平的竞争社会里,现代女性有了更多的成功机遇和条件,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成功欲求。成功意识的不断增强,可以激发她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生命的价值。但是也必须明白:成功只能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惜以牺牲其他一切来得到它,那么这个代价就太昂贵了。不少女性为了“成功”而放弃理想、信仰、崇高、规则,陷入了一种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奋斗与焦虑中。无数的事实和实践经验证明:对历史无知的人,没有真正的信仰可言;没有信仰的人,不可能拥有美好的理想,不可能胸怀崇高的情感,也就不可能担负起任何重大使命和责任。现代女性的人生困惑,从表象上看源于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个体生存困境,其根本却是源于生活意义的失落和人生信仰的丧失。失落了理想就失去了目的,失落了信仰就失去了动力,失落了道德就失去了人伦,失落了崇高就失去了尊严,失落了传统就失去了依托,失落了规则就失去了尺度。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是信仰最为独特的本质和功能。没有科学的信仰,没有理性的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淀。吴贻芳人文精神就是人生信仰的归一,她把自己的精力,意识,才能汇聚到教育这一个点位上,从而不盲目,不浪费时间,更加自律,也更决绝,不仅知道了要做什么,更加清楚不该做什么。吴贻芳人文精神也是人生信仰的方向。她一生自己和自己较劲,给自己定目标,并且不遗余力地去实现它,而且赋予其人生使命和奋斗意义,最终让其成为根植于心的人生信仰。因此,唯有信仰才可以引导现代女性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人生焦虑的困境,吴贻芳人文精神和人生信仰将赋予其生命以终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生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生中的某一天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