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高校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在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领

2022-04-07

文教资料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专业课马克思主义育人

马 波

(广州软件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990)

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应有之义,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高校实施课程思政举措,旨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高校教育集“育人”“育才”于一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早在2014年,上海市一些高校已开始了对课程思政的探索;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这是我国首次在教育部文件中正式提出课程思政概念;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当前,实施课程思政已成为全国高校推进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并在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各部门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主要阵地。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在课程思政中尤为重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3]为此,本文从专业课教师的视角,旨在探讨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在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中的地位及价值引领,为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考。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培养青年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之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是坚定贯彻实施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形势需要。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只有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课程思政的主要内涵及时代价值,才能有力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

(一)课程思政的主要内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校的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人才。从高校办学目标而言,课程思政可谓是高校各专业、课程等必须施行的手段和措施;从高校的本质与特征来说,高校不仅“育才”还要“育人”,因而,课程思政还体现着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及青少年发展规律的遵循;从“大思政”背景场域解释,高校课程思政也是贯彻实施“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原则的应有之义。由此,从广义上说,课程思政是思想理念和方法,涵盖高校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从狭义上说,高校课程思政是指思政课以外的专业课程。一般而言,当前所指课程思政含义,大都是指狭义概念。如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5]因而,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需正确处理“育人”与“育才”的关系,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6]。

(二)课程思政的实践意义

高校课程思政,蕴含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深刻道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涌现大批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专业知识过硬的优秀人才。培养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是高校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复杂斗争和挑战,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汇、交融,中外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这势必要求高校不仅育才,更要育人。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高校加强青年大学生教育,需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新形势、新发展、新目标,增强大学生培根铸魂和价值引领教育,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构成要素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不仅专业知识、技能要胜任专业课程要求,同时还需要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政治素养是专业课教师胜任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素养”一词,其含义一般指人们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及能力,体现于品德、知识、才能等方面。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是由政治态度、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等多要素构成的,主要包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及拥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其基本要求是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指导工作及规范行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一)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是旗帜,是方向,是精神的“总阀门”,无论从事何种课程教学,都需要教师恪守正确的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处理问题。为此,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务必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当前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我国发展的围堵日益加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受到来自国内外矛盾的阻力和挑战也日益加大,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政治认同、价值选择无形中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教学智慧和改革勇气,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不断创新,实现“育人”“育才”的有机结合。不仅如此,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见贤思齐、自我提升。如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年、张桂梅等,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正是用信仰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堪称为人师表、奉献社会的楷模。“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在新时代发展中,专业课教师只有首先坚持对国家、民族的政治认同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主旋律,不断提升教学实效。

(二)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人们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认识自觉、行动自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本身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是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课程思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专业课教师欲提升课程思政能力,那么,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前提。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教师需要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作为自己重要的学习内容。专业课教师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重要篇章,学习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点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然,读原著、学原文重在学以致用,重在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7]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能恰如其分地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向学生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专业课教师只有不断厚植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才能在现实中深刻领略课程思政的本质及内涵,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

(三)深悟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重大举措,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要求。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推进,迫切需要广大教师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明白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高校“育人”和“育才”是密不可分的统一过程,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高校专业课教师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乃为其课程思政的首要选择,是课程思政在现实发展中不偏离、不走样、不变质的保证。课程思政既是教育理念,也是教育方法,其核心是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内涵、意义,那么,在现实中高校课程思政就会出现走形式、摆花架子现象,更有甚者,会助长西方错误思潮的蔓延,侵蚀或影响学生的思想鉴别力、行动力。在当前,把握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最为紧要的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读、弄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内涵,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为指导,调查研究,不拘一格,制定增强课程思政实效细则、措施,把课程思政建设做深做实。

三、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在课程思政中的价值

我国高校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固阵地。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也是高校课程思政的原则和目标。专业课教师仅凭专业知识是难以担当当前课程思政大任的,在实际教学中也难以紧扣“育人”主题。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在课程思政中具有增强政治认同、使命担当及协同效应的价值,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一)可以增强政治认同

课程思政是在“大思政”背景下进行的,是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相呼应的。课程思政建设既需要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同时更需要高校教师凝聚共识,满腔热忱地协同探索,与高校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课程思政是新生事物,是高校实施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选择。当然,课程思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政治站位,从国家、民族利益发展全局出发,在教育教学中把铸魂育人放在重要地位。专业课教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升课程思政能力,这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素养基础之上才能达到的思想认识。具有了宽厚的政治素养,专业课教师才能有基础克服“小我”,积极拥抱新时代,与国家、民族发展共鸣,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意识,并不断激发课程思政的创新意识和勇气。

(二)能够激发使命担当

高校的职责在于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之人。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需要人们激发历史主动精神、增强历史担当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凝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每一位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政治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高校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在国际竞争中整体上仍处于大而不强态势,与发达国家高校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赢得人才优势是国家间竞争的目标。而人才源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铁肩担道义,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职责。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专业课教师有了“大历史观”“大视野”,自然会树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意识。当前,尽管我国各项事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已今非昔比,但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这是当前的政治大势,时不我待,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赶超不是盲动,应当意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我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国家是资本逻辑、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因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增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意识。在现实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中,只有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专业课教师才能在课程思政中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精准思政,发挥育人作用。

(三)有助于构筑协同效应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专业课教师增强系统思维,自觉摒弃各自为战的思想,协同才是关键。协同合作、同向同行,这是课程思政教师的大局观,也是讲政治的体现。专业课教师只有立足于一定的政治素养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认识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大势,自觉在课程思政中由“小我”走向“大我”,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8]由此可知,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力求高校所有课程都担负起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人才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动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课程思政是党和政府针对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制定的战略决策,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事业需要继往开来、不断前行。我国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进行的。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于对党的教育思想不断总结和传承基础之上,体现着我国教育发展演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方能克服困难、赢得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和成功的基本经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时代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同向同行,协同共进,勇往直前。倘若专业课教师只把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己任,把“育人”视为与己无关,那么,这样的教师即使专业知识再丰富、专业技能再精湛,也是不称职的。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政治素养,铭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这是国之大者,是弄懂悟透课程思政内在含义和时代价值的关键所在。

四、专业课教师提升政治素养的主要路径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见实效,需要专业课教师深入思考、研究和探索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提供课程思政内容供给。[9]提供有效供给需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即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才能适应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才能形成精神产品。南宋朱熹有言:“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专业课教师要增强课程思政能力,首先,要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前,要重点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把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实质学会、弄懂、做实。其次,学习“四史”,尤其是加强党史学习,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中深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刻内涵和道理。学史明理,以史鉴今,把红色文化传承好、发扬好。最后,专业课教师还要与学校思政课教师及党团部门建立联系渠道,形成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机制,以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

五、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本质上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把“育人”“育才”统一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专业课教师需要转变专业课教学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狭隘思想,消除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无关的误解。“欲人勿恶,必先自美。” 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起着价值引领作用,这不仅体现于教育教学中,同时,也渗透在隐性教育中,如教师的言谈举止、价值取向等行为,都会产生示范效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代高校教育要求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应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师不仅需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需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高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专业课教师要认识到,在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结构及内涵已发生迥然变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适应新时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也是提高政治站位的要求,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专业课马克思主义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