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2022-04-07陈彦如

文教资料 2022年2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教育者心理学

陈彦如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14006)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发掘和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研究内容的学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本质、教育功能等方面具有内在契合度,教育工作者若能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可以更好地厘清学生的心理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提升,培育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新时代青年。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

人格是心理的核心,它既能反映我们过去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能预见我们的未来,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生理和智力方面已经成熟,但是心理发展还尚未定型,特别是积极人格的塑造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当前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多在理论上秉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并没有在实践上充分重视。一些教育工作者面对各种问题学生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和学生谈话,将学校的常规教育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面,以期学生能够认同并且做出改变,往往忽视了学生本人也有想解决问题的积极信念和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内在潜能以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另外,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忽视引导学生运用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当前及今后遇到的问题,这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也不利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缺乏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育

积极情绪能够使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具有更好的创造力,有利于人际交往,增强抗压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开拓创新的能力、良好的抗挫及复原能力、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大多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以及专兼职辅导员构成,他们与学生的交流有限,难以顾及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共情和联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而会让学生在不停地灌输之下产生逆反的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三)高校和家庭及社会之间缺乏积极互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也离不开环境的作用,周围环境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高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积极的育人体系,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教育环境,才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与家庭和社会协同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家校联合方面,教育者与学生的家长很少进行沟通,一些单亲家庭或者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家庭成长环境的原因不善于表达,往往出现问题后辅导员才会与家长联系进行核实,这就会错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在学校与社会的联合中,学校往往会忽视社会实践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未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将道德伦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借鉴积极心理学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分析

(一)具有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共同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主张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守主体原则,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也要激发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促进受教育者实现知、情、意、信、行诸心理因素的和谐有序发展,完善自身的人格,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积极心理学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强调人生意义、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等方面是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非常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从教育理念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在关注人的主体性上相辅相成。

(二)具有致力于人全面性发展的共同目标

当前高校正在逐步改变“唯成绩论”的教育模式,注重从学生的人格特征、个性和发展实际等多方面入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各项具体教育活动、实施教育方案,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制定教学计划,在教育实践中切实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着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新时代高校学子。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利格曼提出了人所具有的24 种性格优势,涵盖人所应该具有的美德,同时也提出了各种培育性格优势的方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积极向上、抗挫能力强、 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因而在教育的本质方面,二者都把塑造人的全面性摆在了教育的突出位置。

(三)具有强调对人正面引导的相似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用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大学生以正面思想引导,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环境的挑战时,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标准为指导,迎接挑战、解决问题,这与积极心理学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契合的。

第三步,进行拓展性学习。如在前面掌握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基础上,对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进行工作特性、相关公式和工作波形的分析和计算。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在任务学习和拓展学习活动结束后,可以随机或选出学生代表通过讲授、解答问题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积极心理学突破传统心理学的相关缺陷,认为教育应该同时关注学生的优缺点,并为扩大学生的优点提供环境和氛围的支撑[2],同时呼吁每个个体发现并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去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从功能价值方面看,二者都引导人们看到积极正面的因素。

三、借鉴积极心理学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培育积极人格品质

1. 构建积极教育关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都会涉及的两大主体,教育者通常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当受教育者在引导被动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时,他们往往会从心理上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积极的教育关系对于培育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两大教育主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际上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改正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反过来,受教育者的及时反馈也会为教育者制订后期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提供实际思路。教育者在建立与受教育者的积极关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自身的积极人格品质,以自身的积极心态去影响受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激发和培养自身的积极人格品质。

2. 实施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教育是在完成共性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个体教育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关注学生意愿,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3]大学生因其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家庭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在认知能力、思想共情、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思考问题与做事的方式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个性激发个体的兴趣爱好,影响个体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而这些都是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积极人格特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改变以往同一教育模式全覆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者应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以此来了解学生的个性诉求,制订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标,从多方面、多层次来体现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教育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独特性,激发学生自身具有的积极优势,提高学生对自我的积极认同, 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增强教育实效,提升积极情绪体验

1. 注重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

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明确落差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比如,教育工作者可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善于去发现自身、周围的人以及自身所处的群体的美好,通过发现这些美好,不断提升自身适应客观环境的能力,在接受现实的“骨感”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学校所提供的优质环境和广阔平台,充分发挥自身才华,不断发现自身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对未来的美好预期,增强自身幸福感,提升积极情绪体验。

2. 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有效满足,势必会给自身带来良好的积极情绪体验,同时也会对自身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4]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一方面要给予大学生正向积极的指导,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现实的需要并为合理需要做出努力;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学生的实际 需要,为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充当学生的朋友,学会倾听学生的个人意愿,解决学生主观诉求,注重人文关怀理念,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的心理诉求能够被满足时,他们就会被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感受到积极的情绪,并且激励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在这种积极情绪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 认知高效、动机激发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三)优化教育环境,构建积极组织系统

1. 构建积极的家校合作环境

父母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以及家庭环境的融洽与否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思维方式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能够使孩子感受到爱和幸福,有利于其积极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其在大学生活中更好地处理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在高校发生了多起学生自伤及伤害他人的行为,究其原因,都和学生的原生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构建积极的家校合作环境至关重要。

教师及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积极与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取得联系并获得有效支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要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作用。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在处理问题时积极归因,会让孩子在无形中养成爱与被爱的积极品质;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信任、理解和赞赏,能够让孩子实现尊重和爱的需求;与邻里之间保持互助友爱的关系,有利于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积极的家校合作更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及积极的行为准则的培养和建立。

2. 构建积极的学校育人环境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校园育人环境的创建,有利于大学生个体政治素养和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构建积极的学校育人环境,对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育新时代全方面发展的人才至关重要。

构建积极的学校育人环境要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要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校园建筑的风格来传递校园文化,展示学校的价值理念。在加强精神环境建设方面,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独具校园特色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网络和自媒体平台,利用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公众号平台,弘扬时代正能量,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现实需要,也可以举办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讲座,通过开展相关的科技文化节、心理健康情景剧大赛等方式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和美好品德。

3. 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环境

大学生要想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大环境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教育工作者要为大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就要时刻牢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时代正能量,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其中,净化校园周边的娱乐文化场所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周边娱乐文化场所的经营者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要营造积极的文化娱乐氛围,深入研究如何避免低俗文化以投机倒把的方式进入大学的校园,时刻守护大学校园这片净土,时刻秉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丰富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和文化修养。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目的是育德,积极心理学侧重育心,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走出学科的束缚,积极借鉴和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得新思路和新方法,改进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挖掘和发展,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让学生在当前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挫折和挑战,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教育者心理学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