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2-04-07刘於清

文教资料 2022年24期
关键词:四史思想道德法治

李 莎 刘於清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学习历史,多次强调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学习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史,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史,中国人民从温饱到小康的改革史,社会主义从建立、发展到完善的发展史是增强高职学生担当意识,增强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自觉性和自信心的重要基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高职学生第一门思政课,相比其他思政课,教材中安排的“四史”内容偏少,将“四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用“四史”的营养浸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能让学生在学史中明鉴、明理、明己,从而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引领学生辨析历史虚无主义,从“真知”到“真信”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表面上看与“四史”没有重要联系,实则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大学生看清社会发展大势,科学把握人生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四史”既是讲深道理的底气,也是讲透道理的基础,更为讲活道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要让学生接受“怎么做”,教师首先要阐明“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合理安排“四史”中相关事件合理穿插在教材的主要章节,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吸取的深刻教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同于单纯地讲历史,让学生仅停留在听和记的层面,将“四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融合应重在引导学生的思和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历史经验,从人物的人生选择,到国家的道路选择,在历史经验中提升思辨能力,并在实际教学中用彻底的理论分析说服学生,让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更“信”,真心喜欢、真心认同。

(二)构建学生情感内化系统,积“小善”成“大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2]从国际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际形势变幻莫测,青年大学生培塑正确的三观显得极为重要。一方面,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和大局观,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有助于筑牢学生理论之基,掌握好青年学生思想之舵,促使他们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当下社会还存在诸多不文明现象和行为,当前社会思潮复杂多样,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等不良思考大行其道,人们利益诉求多元,思想观念多样,只有追求“最大公约数”,正能量才能进一步弘扬,形成蔚然正气和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通过学习“四史”,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才能把对党的忠诚刻在灵魂深处,做到真正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将多种“爱”的情感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

(三)强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实效,从“发现美”到“塑造美”

“四史”可以说是青年的奋斗史,是“社会主义”这个青年曲折前进的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青年试错后选择并坚守正确道路的奋斗史,是“新中国”这个青年从弱到强的奋斗史,也是历史上每一个青年牺牲小我实现大我的奋斗史,这熠熠生辉的过去不仅要让当下青年去了解、去发现,更应激励每个时代的青年人不断接续和创造,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更要付诸行动去塑造美。“四史”教育不仅仅是学历史,更要能是让学生继续书写历史。“四史”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我们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等思政课程的教学就是希望大学生不仅要将这些道理和精神内化于心,更要外践于行。[3]一方面,“四史”教育蕴含了大量的榜样教育题材,对于英雄先烈事迹的学习有利于传承我党优良传统,让革命先烈的良好品质得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四史”教育也是大学生人生选择和理想实践的重要行动指南,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历史已经证明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人民的幸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有了奋斗的青春,奉献的青春,人生才能更加绚丽多彩、闪闪发光。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当下,通过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把握当下,因此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不能将过去与现在割裂,或是单纯的就历史讲历史,而是应该带着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去回望历史,观照现实、关注未来,让学生知道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的今天、历史和现实有密切的联系、历史和现实是息息相关的。“四史”的内涵丰富,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孜孜不倦的奋斗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四史”知识,融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活动,这些红色故事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正如有学者提倡的:“通过人物讲事迹,通过事迹讲历史,透过故事悟精神,透过精神教育人。”[4]而寻梦、追梦和圆梦也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讲述主线。以历史为本,给学生讲清楚“从哪里来”“为什么从这来”的历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好“到哪里去”“为什么这么去”以及“怎么去”的现实逻辑,联系现实讲历史,才能让学生走出历史无用论误区,同时从历史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也有利于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如教师在讲授信念及其特征时,对于这一抽象概念可以从历史角度加以理解,通过分析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不同的人生轨迹让学生充分理解信念的执着性、支撑性和多样性,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现在大家同处一个课堂学习,以后也会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初心?有效做到“四史”教育的历史性和学生人生问题的现实性的结合。

(二)问题导向与价值导向相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5],要“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6]。“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大学生大学阶段的第一门思政课,旨在回答学生“人生的青春之问”。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时,需要坚持从学生面对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四史”教育,实现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的目的。另外,教师在开始教学时,还应注意坚持价值为导向,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也要把握其内在规律,“结合生动的现实生活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理性自觉,切实发挥实践育人行为塑造、价值引领、情感认同与升华的功能和作用”[7]。通过“四史”回望过去,大学生即使没有经历过往,依然能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透过历史认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由此激起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戴,进而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本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更加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首先,对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坚守,教师要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占有绝对的主导位置,对教学内容的阐释、转化和输出都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轨道,“四史”的“史”本身是客观的,但如何进行理论阐述和价值引领则需要教师把握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对教学效果的衡量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实践上,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学生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主动思考,认真探索,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深化,形成对理论的主动建构和自我消化。最后,教师和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性,教师简单地从自己的视角去分析和阐述历史,可能会脱离学生的实际,无法真正“答疑解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吸纳学生的参与,建立起开放、包容和交互式的合作机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让过去的历史不过时,过往的答案仍能回答学生的现实之惑,实行师生教学相长。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主要路径

(一)教师主导: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思政教师“四史”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

师资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对教育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要实现“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师生比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近年来人数呈现较快增长,部分新教师不是师范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历史学教育,对于“四史”的把握不够完整。一方面,讲“四史”,“会”是前提条件,要推动思政课教师走在前列,先学一步,深学一层,教师首先打牢“四史”知识基础,将“四史”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对“四史”的系统把握能力,坚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能讲”更要“善讲”,要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融会贯通,教师在“会”的基础上还要重视“研”,深入研究四史内容,深度挖掘“四史”资源,特别是找到其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契合点,从研究基本理论、到教学开展、再到课程创新,个人思考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可通过教学竞赛等形式遴选出一批教学名师开展示范性教学,征集一批精品教学案例进行展示,打造一批示范课堂进行推广,培养出一批能讲、会讲、善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在实际教学中,除开展集体备课,还要注意组织其他思政课教师进行联合备课,根据各门课的特征,对“四史”的具体教育工作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安排,以防止二者之间的重叠和矛盾,从而实现“四史”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有机结合。

(二)学生主体:激发问题意识,培育青年学生学习“四史”的兴趣和习惯

要转变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满堂灌”的刻板印象,需要充分吸纳学生参与课堂,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以问题意识开路,用生动的“四史”故事启发学生,代替满堂灌输,培养学生学习“四史”的兴趣和习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在课堂教学上要善于创设情景,可结合一些热门影视剧,感受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教师在讲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时可结合《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人生选择来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你当时可以选择保全自己或为国牺牲,你会怎么做?”进而引出:“如果当时年轻人只想着个人的前途,还会有我们现在的中国吗?”再进一步思考在当下如何处理“我的梦”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广开言路,精心组织,让学生会问、善思。当下,部分大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局限于考试的考点,学习止步于背诵是什么,而没有思考为什么,更不能领会历史对于当下有何用。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四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区别于一般的历史教学,是在历史基础上进行政治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脉络,从而思考并真正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为何选择坚持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问与思的基础上建立对我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内容支撑:推进教学改革,将“四史”有效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体系中

“四史”之间密切关联,在“四史”教育中,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四史”各自涵养的教育意义及目标,将“四史”有效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体系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主题内容主要包括绪论章节的使命教育,人生理想单元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道德和法治教育,而“四史”既有包含关系,又各有侧重点,如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可结合绪论内容放在“不忘初心”的使命教育上。新中国史的主线是7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史,这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教育,可辅助学生把握爱国的真谛以及弄清楚新时代如何爱国。改革开放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业史,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大量改革创新的事迹和人物,可将这部分内容融入中国精神中创新精神的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涵盖时间段最长,可以回溯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遭受严重挫折到逐渐走向复兴的发展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艰难中摸索并取得巨大成果,令世界瞩目,体现了社会主义必将取得胜利的理想信念,对于在探索人生的大学生而言,此部分内容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理想信念章节的重要佐证材料。从个人理想层面而言,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和重要性,把握理想和信念的辩证统一关系,更充分地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论证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从社会理想层面而言,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能切实增强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任和信心。

(四)教法优化:开发教学资源,探索便于高职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就学习特点而言,“00 后”学生更喜欢活动体验,反感理论说教。基于此特点,首先要优化教学方法,探索便于高职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尝试活动体验式教学,使教学互动更有朝气,通过辩论、演讲、情景短剧等课堂活动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抬头率,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辩论中澄清,突破重点和难点。其次,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融入知识点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当时当地为什么那么做”引发学生思考“当下我应该怎么做”,使教学探讨更具深度。在实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红色资源,“接地气地运用大学生身边的人物事”[8]。用情境构建式教学,通过图片、影像等感性资料结合教师讲解,让学生置身于“四史”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主观感受触动内心思考。再次,重视开发线上学习资源。高职院校应面向“四史”教育开发线上教学平台,运用线上互动和线下学习的双向途径,促使大学生加强对“四史”的理解,拓宽大学生“四史”学习视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解决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滞后问题,让‘四史’教育能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教学渗透,逐步融入大学生思政学习环境”[9]。最后,由于高职学生职业定向比较明显,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选择相应“四史”题材,并根据学生专业特性进行针对性培养,使教学内容能以学生最熟悉的方式,在最擅长的领域呈现,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用“小故事”培养学生“大情怀”,借“小活动”赋予学生“大影响”,鼓励学生勇担时代使命。而对于定向培养军士学生,在内容选择则偏重“四史”中军史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军种去搜集军队发展史,通过制作视频、情景再现、现场演讲等形式在课堂进行展示,实现红色精神的传承。

猜你喜欢

四史思想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