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8 nm准分子光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4-07闫毅张杨琳宋燕飞陈婷卢建华

当代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准分子卡松脓疱

闫毅,张杨琳,宋燕飞,陈婷,卢建华

(赣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科,江西 赣州 341000)

掌跖脓疱病是一慢性复发性疾病,局限于掌 跖,在红斑基础上周期性发生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1]。患者掌跖部位皮损严重无法治愈,患者心理压力增加,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降低治疗信心,影响其生活质量[2]。掌跖脓疱病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指南的制定仍为皮肤科的难点[3]。本研究选取2019年4—8月本院门诊收治的89例掌跖脓疱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308 nm准分子光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4—8月本院门诊收治的89例掌跖脓疱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30)、对照1组(n=29)及对照2组(n=30)。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4.4±11.6)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病程(19.1±11.8)个月。对照1组男14例,女15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5.3±12.1)岁;病程1个月~17年,平均病程(22.9±9.9)个月。对照2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34.8±12.5)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病程(20.6±13.4)个月。3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临床诊断符合掌跖脓疱病[1],反复于掌跖部发生红斑、脓疱、结痂;慢性病程患者;3个月内未系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维A酸、四环素类及雷公藤制剂;4周内未使用过外用制剂。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肿瘤疾病史;甲亢、恶性皮肤肿瘤、非活动性肺结核及白内障患者;2个月内进行PUVA、308 nm及311 nm治疗患者;光过敏皮肤病或其他紫外线治疗禁忌患者;对丙酸氟替卡松乳膏过敏患者。退出标准:治疗疗程不足,停药时间>3 d;治疗过程中未按照医嘱治疗患者;自动退出患者。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308 nm准分子光[深圳GSD公司,波长(308±2)nm,峰值308 nm,照射强度50 mW/cm2]联合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湖北恒安芙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501,规格:15 g/支)外涂。308 nm准分子光照射初始照射剂量为600~700 mJ/cm2,每周3次,根据照射后皮肤反应程度调整照射剂量。一般在被照射部位无红斑反应的前提下,每次递增100~200 mJ/cm2照射剂量。如照射部位有轻度红斑、瘙痒,则照射剂量不变,直至症状消失再增加照射剂量。如出现疼痛性红斑或水疱,则停止照射,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再进行照射,照射剂量应减少50~100 mJ/cm2,于照射后4 h外涂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每天1次。对照1组单独予以308 nm准分子光照射治疗,每周3次。对照2组单独予以0.05%丙酸氟替卡松外涂,每天1次。3组均治疗8周,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由2名医师采用盲评方式评估临床疗效。行308 nm准分子光治疗时,患者须戴紫外线防护眼镜,正常皮肤在照射区域内要使用厚棉布遮挡。

1.3 观察指标 ①按改良的PASI积分方法(palmoplantar pustulosis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PPASI)[4]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脓疱、红斑、结痂、皮损面积)。皮损面积:将掌跖分为4个部分(即左右手掌、左右足跖),各部分分别占掌跖总面积的20%、20%、30%、30%,分别计算各部分皮损面积占相应面积的百分比,采用0~6分7级评分法,0分为无皮疹,1分<10%,10%≤2分<30%,30%≤3分<50%,50%≤4分<70%,70%≤5分<90%,6分≥90%。皮损严重程度:以红斑、脓疱、结痂3个指标进行判断,采用0~4分5级评分法。PPPASI积分=左手掌皮损面积积分×(红斑积分+脓疱积分+结痂积分)×0.2+右手掌皮损面积积分×(红斑积分+脓疱积分+结痂积分)×0.2+左足掌皮损面积积分×(红斑积分+脓疱积分+结痂积分)×0.3+右足掌皮损面积积分×(红斑积分+脓疱积分+结痂积分)×0.3。②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PPPASI积分。疗程结束后计算病情改善率,病情改善率(%)=(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治疗前总评分×100%。治愈:病情改善率≥90%;显效:60%≤病情改善率<90%;好转:30%≤病情改善率<60%;无效:病情改善率<30%或反而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本组总例数×100%。③不良反应:308 nm准分子不良反应:照射部位红斑、疼痛及烧灼感;药物不良反应:红斑、瘙痒④复发:治疗8周结束后,症状体征评分较前上升30%为复发。停止治疗后要求患者每月随访1次,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例数,计算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方差齐且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F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非参数Z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数(%)表示,多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PPPASI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PPPA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后,3组PPPA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治疗组PPPASI评分均低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PPPASI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PPASIscor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表1 3组治疗前后PPPASI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PPASIscor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1组比较,b P<0.05;与对照2组比较,c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例数30 29 30治疗前7.30±2.01 7.28±2.12 7.24±2.05治疗4周后2.50±1.04abc 3.71±1.29a 3.15±1.11a治疗8周后1.71±0.86abc 2.39±1.33a 2.01±1.40a

2.2 3组临床疗效、照射次数、照射强度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4.11,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P>0.05)。治疗组照射次数少于对照1组,照射强度小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7、7.50,P<0.05),见表2。

表2 3组临床疗效、照射次数、照射强度比较(±s)Table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irradiation timesand irradiation intensity among thethreegroups(±s)

表2 3组临床疗效、照射次数、照射强度比较(±s)Table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irradiation timesand irradiation intensity among thethreegroups(±s)

组别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例数30 29 30治疗4周后痊愈8 4 1显效12 8 4好转6 9 10无效4 8 15总有效率(%)86.67 72.41 50.00治疗8周后痊愈16 5 3显效12 7 4好转1 10 10无效1 7 13总有效率(%)96.67 75.86 56.67照射次数(images/BZ_20_590_779_616_837.png±s,次)6.04±2.17 10.33±3.52照射强度(images/BZ_20_590_779_616_837.png±s,mJ/cm2)3 025.42±1 031.37 4 355.30±1 722.11

2.3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30),对照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48%(10/29),两组不良反应均为照射部位出现红斑、疼痛及烧灼感,均能逐渐缓解,再次照射症状无加重,且症状逐渐消失,考虑耐受,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P<0.05)。对照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30),患者外搽药物后局部出现红斑、瘙痒加重,未做特殊处理且症状逐渐减轻,未影响治疗,对照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5)。治疗组与对照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P>0.05)。3组治疗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均无异常。

2.4 3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3个月内,治疗组复发1例(3.33%),对照1组复发14例(48.28%),对照2组复发13例(43.33%)。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4.71,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P>0.05)。

3 讨论

掌跖脓疱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病灶感染、吸烟、金素致敏、免疫异常等均可能参与发病,治疗难度较大,且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5-11]。掌跖脓疱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7(IL-17)血清水平均较高,TNF-α可诱导Th17细胞产生IL-17[12]。TNF-α及IL-17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使之产生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中性粒细胞促炎介质,导致慢性炎症产生[13]。

近年来,以308 nm准分子光为代表的物理治疗因起效快、疗效好、复发率低,在掌跖脓疱病的临床治疗中逐渐推广[14]。因308 nm准分子光有较好的穿透力,对皮肤组织无损伤。308 nm准分子光既能抑制TNF-α、IL-17等炎症因子,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影响炎症疾病发生,也能通过抑制朗格汉斯细胞的抗原呈递及活化T细胞作用、诱导T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以发挥作用[15]。

丙酸氟替卡松软膏是具有19个碳原子雄烷骨架结构的外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软膏,亲脂性强,与糖皮质激素受体亲和力强,而与雄激素、孕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受体几乎无亲和性[16],具有抗感染、血管收缩、止痒作用及独特的靶向抗炎作用。治疗指数高于常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局部抗感染活性是二丙酸倍氯米松的2倍,是二丙酸地塞米松及其有效代谢产物的3倍,是氟尼缩松、氟轻松的10倍[17]。丙酸氟替卡松软膏具有经皮给药后用药部位停留时间长、吸收少的特点,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 or HTPA axis)抑制较少、对皮肤厚度影响较小等优点,Westerhof等[18]在大鼠局部应用1 g/kg放射标记的丙酸氟替卡松乳膏24 h,7 d后药物消除接近80%,其中从用药部位消除约73%,用药部位皮肤内消除<1%,约5%的药物穿透皮肤组织后经由全身吸收,在研究的7 d内丙酸氟替卡松持续吸收,提示丙酸氟替卡松在用药部位有较长的驻留时间,治疗时可每天1次局部外用即能保证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研究[16]表明,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长期或短期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对血浆和尿均无显著影响,能迅速被吸收和代谢,对呼吸、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8周后,治疗组PPPASI评分均低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且复发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2组治疗结束后无1例皮损处出现萎缩或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提示外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安全性较高,治疗掌跖脓疱病疗效较好。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小,观察周期较短,远期疗效未能进行评估,尚需设计更严谨的大样本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以明确疗效。

综上所述,308 nm准分子光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效果显著,起效快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准分子卡松脓疱
丙酸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地氯雷他定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疗效观察
308nm准分子光联合皮肤屏障修复剂治疗稳定期面部白癜风的疗效评价
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2940nm饵点阵激光、驱白铜治疗局限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时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丙酸氟替卡松、酮替芬联合孟鲁斯特钠对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
羊传染性脓疱口炎控措施
未成年人角层下脓疱病及文献病例分析
超薄角膜瓣与普通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