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两浙纸笺的地方特点与影响探析
2022-04-07吴俊
吴俊
(杭州师范大学 钱江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1 宋代两浙文书纸繁荣的成因
宋代两浙造纸制笺手工业发达的主要原因:一是地方经济的繁荣,南宋定都杭州后,安心偏居江南一隅,而收复中原一事早被人们忘记。时北方大批富商官宦南移,造成南部地区经济的繁荣。二是宋之前宫廷用纸考究之风的延续,专供题诗写信使用的文化书写纸品手工精良。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南唐王朝,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在元宗李璟和后主李煜尚文的影响下,学馆林立,文人云集,儒雅成风,书画载体的纸品也有技术发展。澄心堂纸出产地实际为徽州地区,后主李煜用在廷内读书批阅之处澄心堂贮藏此纸,供给专用[1]。杭州地方志载,宋仁宗庆历八年,范仲淹于本年底知杭至皇佑二年1050年十一年离任,在杭两年间有惠政。富阳人谢景初精制“谢公笺”名噪全国,被用作朝廷书笺。三是除了宫廷之外,宋代文人对于纸的审美价值有一定追求,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纸还是较为珍贵的资源,另外他们对于纸张的兴趣还不只将它视为书写绘画的实用工具,他们甚至会亲自参与制纸,这形成了独特的宋纸文化。明屠隆《考槃馀事》载:“古人书稿,谓之粉本……落笔趣成,自有神妙。有则宜宝藏之。”讲的也是纸着粉变得吃墨,在书写时更有韵味,可见宋代文人对于纸品易于书画的研究和喜爱。此外,宋代纸品设计达到了很高的制造精度,虽现存实物稀缺,但从后世的评价中可以窥见一二。《濯缨亭笔记》:“宋纸于明处望之无帘痕;今纸有帘痕,知其非宋物也。”四是宋代浙江的雕印的高度,体现在汇集于浙江的一大批技艺精湛的刻工、优质的纸张和印墨的数量上。雕版印刷业迎来鼎盛时期,官府刊印书籍盛极一时,推动了北宋文学、文化和艺术繁荣局面的出现。北宋时曾有30 多处雕版刻书之地,南方主要分布在成都、眉山、杭州、福州等地区。南宋除开封外,上述地区依然兴盛,并向周边发展。自五代以来,北宋官刻本多在浙江,形成浙本。当时的杭州地区刻书业十分发达,附近的湖州、绍兴、温州等地也都有刻书。除了官刻,坊刻质量也很高,南宋杭州拥有百万人口,消费力强,许多刻印书籍的书坊,流传于世的宋刻本《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朱庆余诗集》分别为临安府荣六郎家书籍铺刻本和南宋后期陈宅书籍铺刻本,强大的市场需求也催生了杭州工匠技艺水平的提高。杭州地方志记载,宋仁宗庆历二年壬午公元1042年杭城刻书铺布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明神宗万历七年己卯公元1579年径山寂照庵开始刊刻中国佛教典籍第一部方册本大藏书《大藏经》至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刻成,共计1 654 部,6 956 卷,世称《径山藏》,至今云南省图书馆尚有藏本。
2 宋代两浙纸笺分布和特点
宋纸生产类型一是官府经营,二是配民制作官纸,三是民间商用纸。造纸业分布于南北方多个地区,南方以两浙、江东、成都、湖北为发达。南方产量大,质量高,重心主要是南方地区。南宋政府制造纸币,使用楮树种植和楮纸为原料,然后运至临安印制。根据《咸淳临安志》,临安“赤山之湖滨”是当年政府的会子纸局,局有工徒千人,规模可观。宋钱康功《植杖闲谈》中说“权贵求索寝广,而纸户已不能胜矣。”官府用纸数量本身吃紧,时用颁发免除赋役名义向老百姓摊派纸品供应,进贡纸以缓解用纸需求,加之民间用纸需求量也较大,利润颇高,因此有民间自由造纸来满足社会需求,晋中叶已被定为官方文书用纸,产于剡县(今嵊州),到了宋代依然十分兴盛。宋代杭州地区产纸笺多就地取材,用竹子造纸。根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杭州的铺席,裱褙铺,文字铺,文籍铺,书坊,扇铺,买卖日益不绝。此时杭州的书铺、纸铺等纸品商行连门俱是。印刷出版业的兴盛,就当时的物流条件,制造纸品势必要建造离印刷地较近的纸产地就地取材,这为近地区制造加工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因素。用竹造纸在前代早有手工技术根基,它类似于用楮皮或桑树制成的皮纸的制作方法。东坡关于纸的理论也认同材质能影响风格发挥,智者应具有选择合适材料为其所用的能力。《咸淳临安志》记载,富阳在南宋产小井纸,赤亭赤纸,供朝廷奏章和科举考试使用。小井纸和赤亭纸为皮纸之属,赤亭纸的原料也是加工精制谢公笺的原料。其质地柔软,防虫耐用,还具有卷舒和久墨的特点。
2.1 品牌意识和浙江名笺
《考槃馀事》载:“宋纸则鹄白、澄心堂……[2]。”从南唐延续到宋的澄心堂纸,源于徽州。古徽州宋时称新安,一府六县。在南唐之前,后主用一种西蜀当地的手工土纸,后专门设立了机构监造纸。制造纸的原始材料在徽州的池、歙二郡两地,因制作原料需要用到龙须草,仅产自绩溪县的龙须山,澄心堂纸是在南京制作的加工纸,一种熟宣。南唐后主在澄心堂参与国纸的制作过程,此纸专为御用,精工高质得名,一直到了北宋时期才有传与世间。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宋谢公暨知徽州,于理庙有椒房之戚。”每年进贡澄心堂纸、李廷珪工造墨、汪伯力笔、龙尾山羊头岭古坑砚四宝。澄心堂纸即是皇室在宫廷中打造的一款品牌加工纸,南唐破国后,不排除流散到杭的徽州纸工把传统制作工艺带到当地,纸工为当地技艺带来改进和提高方案,繁荣了当地的造纸制笺业。
首先,杭州地方志记载,宋仁宗庆历八年戊子年,富阳人谢景初精制“谢公笺”被用作朝廷书笺。关于谢公笺的造纸制作来源有不少争议,原因是十色笺纸是一种染色加工纸,原纸可能是皮纸[3]。其次,十色笺受人称赞之时,未有谢公。很有可能这由造纸工匠所创制,古人拥有的名人意识和品牌观念,赋予在浙江地区制造的这一种笺纸“谢公笺”的称号,谢公的生平显示谢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谢景初在庆历六年中进士后,第二年便被任命为浙江余姚县知县,上任后他施惠政,在修水利、筑海塘、办学堂方面为人称道。在浙江为官后去了四川任职,在蜀地接触并发展了当地制笺技术和手工业。
金粟笺藏经纸也是宋代浙江名纸。明董榖《续澉水志》说:“大悲阁内贮大藏经两函,……其纸幅幅有小红印曰‘金粟山藏经纸’”。宋太祖为满足印经需要,使用一种用楮皮和桑皮混抄的方法,似歙州产纸,外观似唐代硬黄纸,称为蜡黄经纸或金粟笺。宋真宗时期,浙江海盐县金粟寺广惠禅院组织抄写的大藏经《金粟山大藏经》,卷端写“金粟山广惠禅院转轮大藏”。虽然这古纸的制作方法没有流传下来,但它的光耀可以从后代的诗歌中理解。明胡震亨(1569—1625)《海盐县图经》 载:“金粟寺有藏经千轴,用硬黄茧纸,内外皆蜡摩光莹。”纸张厚重,具有纹理,经千年沧桑仍然黄艳硬韧的特点,宋人喜欢使用藏经纸作书皮,才有清初汪琬(1624—1691):“樗蒲锦背元人画,金粟笺装宋版书”的诗句。
2.2 坊间制笺的室号堂号和历史文化遗产
在纸张中标记产地等信息早在唐代就有。宋陶穀谓白乐天使用松纹纸,纸本背后有小黄印:“剡溪小等月面松纹纸,臣彦古等上。”晋时剡溪藤纸为官方文书纸,唐时更有“剡牍”“荐剡”。文士们也可用剡溪藤纸为荣。北宋东京汴梁有一白矾楼,集酒楼、商铺、笺肆经营于一体,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九记载:“人谓之矾楼……本商贾鬻矾於此。“白矾作为提高纸张抗水,增加纸张强度的加工制作原料,具有商业和制造业两方面的影响。南宋初,藤纸又发展为用剡溪之冬水制作,并以冰徐时,敲冰取水制之为最佳,俗称“敲冰纸”,成为当时名牌品种。
高宗时期,恢复杭州钱塘门外国子监的建制(今杭州延安路)。在杭州的官刻主要是经史子集,除此以外,时书坊是集雕版、印刷品、出售书籍、纸扇等的文书纸铺商店,南宋就有十多家店。如太庙前尹家书铺,临安府中瓦南街东开印输经史书铺荣六郎家书坊、中瓦子张家、棚桥一带的临安鬻书人陈思书肆、陈起的陈宅经籍铺等。笺纸马铺钟家在猫儿桥(平津桥)河东岸,因城中小河道上的多座桥梁,连接沟通起了南宋都城的物流网,小河之东面连通大运河,南北可通向各大文化名城,杭州的书坊也经营木版年画和纸扇、纸马一类民俗纸品,其传统一直保存了下来。
2.3 纸短情长和文人的美学命题
两宋文人内敛豁达,延续六朝以形写生,以技载道的艺术的精神,苏轼把对淡泊宁静美的追求提到了透彻了悟的高度,宋代文人在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背景下发展的理学探索,形成了淡泊虚静的艺术审美范式,为后世元代艺术的高峰打下基础,也全面形成了后世中国文人艺术审美的确立。宋代理学发展的背景下,文人重视自身道德素养,注重物本身,澄净、高雅、自我心性,源于外物但导向心灵的体验是文人的审美需求。书法上“尚意”,兴起“小道”但独具特点的尺犊书风。绘画上,形上精益求精,体现的神是立意高远的淡泊心志,这都反映出宋人“士”的人生修养和实践精神。苏轼认为“士人画”中必须有“士夫气”,明高廉《燕闲清赏笺·论画》:“今之论画,必曰士气。” “士气”在于淡泊虚静、寂寥荒寒。隐匿高雅的宋人砑花笺纸就凸显了此种气质[4]。
从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到宋秦观《踏莎行》的“鱼传尺素”,文人在一方笺纸上释放了绝妙意境,文人笔墨为笺纸增加妙趣。长此以往,文人的兴趣也投放在纸本身,不仅为使书写顺畅,对纸的工艺和设计上也有了更高的需求。更复杂的使得纸张具有丝绸效果的加工过程被称为砑花。五代人陶榖(903—970)《清异录》就记载过“砑光小本”。“砑光小本”,一种加工纸品,在较小尺幅的彩色纸料上磨砑出雕版上花纹的精致笺纸,和雕版拱花一样,砑花需要木版,一般使用沉香木,雕刻细密图案,后铺纸与上,加上印花所用调制粉后用硬物在背面碾磨,印出线条光滑明亮。不同于版画的拱花技艺,砑花的花纹需要使用一种涂料才能使得纹路可见,见图1。但和版画拱花同属一支,沿用至后代[5],见图2。
图1 砑光笺局部
图2 饾版套色与拱花
宋文人区分使用不同类型和等级的纸张,苏轼使用砑花笺纸比例较高。图案纹样类型包括龟背、卷草、牡丹、蝴蝶等,如苏轼《书尺犊(屏事贴)》用龟背纹砑花笺,苏轼《书尺牍(致长官董侯尺牍)》用笺纸布满卷草纹饰,中间还以动态图示两只凤鸟。纸张选用颇具心思,吐露书者心态,隐晦表达患难真情。张方平《书尺牍(名茶帖)》用卷草纹砑花笺,和馈赠茗茶相呼应。蔡襄的《致通理当世屯田尺牍》使用了蝴蝶纹砑花笺纸,全文行草,飘逸自在。写给冯京的信札,辞行致意,并附赠大龙团茶及越窑青瓷茶瓯,视觉形象上与蝴蝶对飞纹样相互呼应。宋代砑花笺纸今传世稀少,加上纸上纹样不易发现,纸上螺纹和砑花情况的复杂多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装饰纹样显示时代的视觉审美文化,隐匿不张扬,书写与纸张相得益彰。在笺纸制造和流通的过程中,纸的实用功能被文人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所超越,无论社会阶级高低都受到价值观念的引导,普通百姓使用笺纸糊窗、迎亲,都凸显出向往生活吉祥顺遂、平安圆满的社会心理。
宋文人自发对纸笺进行改制已达到自身审美的使用精度。黄庭坚在徽宗时期贬至宜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途中携带纸张用完,因习惯使用砑光加工后的纸书写,发现宜州纸张不是书写用纸,便找到一家可以为客户加工制作的纸户,和友人书信来往中提及“溪东”纸工进行硾纸加工,“亦应乏也”。黄庭坚在后来生活日趋平稳,不必再为获得必需纸张犯难。他在《与党伯舟帖七》中记载了文人闲情逸致的一面,“芦雁笺板”作为木雕版,使用水精或玉槌碾磨纸面,使得板上阳刻线条形成图像,可以推测宋代加工砑花笺的除了纸工,还有文人自己。
3 两浙纸笺的功劳和影响
范景中曾提到早在唐时,人对纸之颜色做出了纯粹欣赏,产生的审美范式到了宋代已经登峰造极。宋代名纸多宫廷御用纸,宋元谢景初、陆子良,与帝室贵胄关系亲近,所设计制作的笺纸,反映出上层阶级的审美文化。零散流传于民间的素笺和花笺等,虽不普及但有研究整理的价值。宋元之后,笺纸在木版水印的装饰下又完成了一项飞跃,成为独具艺术性的纸的总称,到了晚明各种文社的兴盛,士子们“短札千纸”,也导致了该地造纸业的繁荣。此后的纸笺发展除了坊间制笺,最有鲜明特色的文人私家制笺,附有其人室名、斋号的私笺更加体现文人个人爱好、文化涵养和品味。明清的浙江纸笺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出现了一些新的纸品工艺。
吴云(1811—1883),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举人,任苏州知府,好金石收藏。咸丰六年,编纂了《二百兰亭斋收藏金石记》。收藏被公认为吉金大器的齐侯罍两件,名斋曰“两罍轩”。此外,吴云收藏有多件历代印章、符节,制作了多件富有特色的信笺,以汉铜钩和收藏的唐代鱼符,设计“汉铜钩”和“唐铜交鱼符”信笺。
俞樾(1821—1907),浙江德清人,晚清学者、文学家、经学家。道光三十年进士,清同治时做了7年的杭州被誉为读书治学“琅嬛福地”的诂经精舍书院山长。俞樾一生制笺颇丰,主要以墨戏为题材,俞曲园墨戏笺。有描绘俞樾居所的小景笺·曲园“俞楼图”笺,使用雕版红色印刷西泠桥边六一泉侧俞楼的惬意美景,也展现了俞樾与弟子的极致深情。
3.1 虚白斋
南宋后的礼部贡院场地在杭州,作为独立机构的贡院被后朝一直效仿,清在贡院周围的街道青云街,取“青云直上”之意,是杭州的文化街道,经营文化产业有刻石,有裱装古籍和书画,还有笔庄,是“每值科场赶趁者皆聚”之地。许虚白斋,老板许五辰,虚白斋纸洁白细韧为文人士大夫所喜爱。钱泳《履园丛话》 丛话十二·艺能中记载:“笺纸近以杭州制者为佳,……有虚白斋制者,海内盛传”。虚白斋制笺图案选题名目繁多,富有个性,其中花式边框在唐代佛教版画上已出现,到了宋代更是全面出现精工雅致的局面,元明以后多出现于书籍封面和内插页的装饰。到了晚明在绣像和笺纸上有大规模运用,名目为金环侧、螽斯衍庆、萱草、虎龙、鸠鹊、桑椹、飞龙、连环、三秋、柳鱼、贯鱼、凌霄、削、天宝、墨、灵根、百样锦、五岳、箠花、仙乐、连枝、文福轮等60 余种,体现了传统装饰图案的传承和革新,凸显出文人主导的审美理想的装饰趣味性。
清代经世致用的思想背景下,考据学成为学术的主流。从乾嘉时期一直到清末,笺纸图像中有关考据学问的题材很多,反映了这一阶段制笺的基本风貌。道咸以降,清政府开始呈现出一片衰败的趋势[6]。金观涛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起源》中说到在这样一个腥风血雨、刀光剑影的年代,推行经世致用的主力军已经不可能是那些精通汉学、舞文弄墨的文官,而是乱世中挺身而出的儒将和他们的幕僚,以及那些在地方办团练、保卫家族和儒家文化的武装绅士。经世致用的传统学派人物曾国藩(1811—1872),“胡公” 胡林翼(1812—1861),清末外交官郭嵩焘(1818—1891),他们亲友来往书信用笺都使用过虚白斋仿古笺。
3.2 匀碧斋
杭州匀碧斋始创于同治初年,原主人是赵晓村,号匀碧,画家,善梅花,兼工人物、山水。道咸之际,苏杭嘉地区制笺业的代表的杭州虚白斋、嘉兴的挥雲阁、苏州的歌薰阁、云蓝阁印制的各类诗画笺尺幅阔大、雕印皆精,艺术品或是产品的概念在这里已经模糊。光绪二十一年易主汤裕民,制笺工艺包括泥金、虎皮等。匀碧斋自制书画用纸,马一浮、黄宾虹、潘天寿都使用过店内一类深加工纸。1956年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成 “浣花斋”,店址在今杭州中山中路11号。如今,中山中路上的纸张店大多销售机制纸张,“匀碧斋”“浣花斋”保有传统的手工制造纸,还有古籍、古画装裱等业务。
两浙制笺铺和纸笺文献保留和记载了纸笺加工原料、加工流程、防虫保存等内容,展现了宋代两浙纸笺制造手工技艺的时代发展。纸和造纸地本身作为实物载体,很好地保存了历史、人文、科学信息,为后代复原古法造纸制笺工艺,保护活化传统纸笺工艺,研发新型技术工艺生产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材料,具有科学技术价值。
4 结语
宋代两浙纸笺中的人文精神,智慧的令人惊叹的浅纹蕴含着人的伟大智慧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价值追求,包含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传统笺纸,有着悠久的加工技艺史,作为中华民族书画文化精神的承载物,它的工艺理应成为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谢公笺,元书纸、井纸和赤亭纸,浙江纸品承载了更加多样的文化功能。现代造纸艺人在传统工艺的当代创新中倾注心血,他们当中有重视文化继承和活化创新的文人工匠李少军,有复古情怀的古法传承匠人朱中华,还有严谨科学的企业家庄道远。浙江宋代纸笺在历史风貌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它的与众不同,有地域、人文、历史底蕴,形成经历了前朝工匠艺人的传承创新。虽然部分宫廷制作技艺已经失传,只有少量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恢复部分工艺面貌,但将千年流传下来的造纸制笺技艺传承下去,是这个地区从事造纸业匠人和文化研究者需要共同肩负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