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点即观点:危机视角下的设计展策展

2022-04-06

东南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策展危机设计师

李 磊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 100010)

内容提要:设计展策展富含设计教育的力量、社会变革的力量和启迪公众的力量,也具有多元性、应用性和启示性的价值。在危机视角下,设计展策展从实践层面的视点看,展览关注的命题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试图呈现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理论层面的观点看,展览启迪公众培养设计思维、建立思辨意识,以应对全球性的危机与挑战。视点与观点的价值相辅相成,使得设计展策展本身成为一种“危机设计”,让公众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旨在让“公众觉醒”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由此,在危机视角下的博物馆设计展策展,视点即观点,体现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世界人口的数量激增和迅速老化相伴而至,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浪费、气候环境的污染与恶化日益加剧,今天的社会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危机现象愈来愈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困境[1]。可以说,危机已成为全球社会的一种新常态[2]。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美术馆与设计机构也正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危机与挑战,策展人、设计师需不断地思考和更新认知:什么是危机设计?设计的价值是什么?设计展策展能呈现什么?设计展策展又将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每一位策展人、设计师基于危机问题的思考、回应和行动或许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设计展策展是一种思考当下及产生认知的方式和行动[3]。它富含设计教育的力量、社会变革的力量和启迪公众的力量,策展行为将这三种不同层面的设计力量汇集于展览空间,通过策展人构建的叙事语境,呈现给公众理解设计思维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路径,这一路径体现在设计展策展的多元性、应用性和启示性三个方面。以下,笔者基于危机视角,结合国内外典型的策展实例,透过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来探讨博物馆设计展策展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一、多元性——危机视角下的设计展策展语言

设计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与实践方式,与人类文明共生共荣,成为人类发展出如今多元并存文化图景的重要推动手段[4]。设计的与时俱进在全球视觉文化图景中是显而易见的,而设计新思维、新实验和新成果的社会传播与交流,离不开设计策展[5]。设计展策展的核心和起点是“问题”,这种“问题”意识的界定受到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多维度影响[6]。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之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等因素的影响,诸多全球性危机越来越普遍和频繁地出现,新一代设计展策展人开始引导设计实践往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发展。无论是设计的功能还是形式,都逐渐脱离物质层面,进入一个非现实的、探索观念与问题的空间,一个被称为“概念性设计”或者关于概念的设计领域,而设计展成为思想实验的场所和平台[7]。面对全球多元化的文化图景与危机现象,2021年6月在英国伦敦萨默塞特宫(Somerset House)举办的第三届“伦敦设计双年展”就是这类策展理念的实践代表。展览以“共鸣”(resonance)为主题,邀请全球设计师为解决健康、环境、社会等领域的危机问题提出概念和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此次双年展的主展“变革森林:全球目标馆”(The Global Goals Pavilion-Forest for Change),双年展艺术总监艾斯·德芙琳(Es Devlin)以“变革森林”(forest for change)为题,与景观设计师、结构工程师、音乐家、灯光师等组成的设计团队协作,在萨默塞特宫的广场庭院内种植了400棵绿树,创造出一片壮观的“城市绿洲”。树木围合的中央地带矗立着17根彩色镜面柱子,象征着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呼吁公众思考全球多元化的人道难题。在展览结束后,这些树木也会被转移种植到伦敦各处,成为城市造林计划的一部分[8]。这一作品以沉浸式剧场的情景设计邀请参观者置身其中,感受自然环境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以自我反省的方式思索自然保护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除此之外,展览还展出了如新冠疫情期间专为医务人员身心恢复而设计的放松休息室以及其他涉及可再生能源技术、智能产品应用、数字信息化等领域的创意设计。

这种面向全球范围的危机问题而产生的设计展策展实践,在建筑领域也同样显现。“乡村,未来”(Countryside,The future)亦是探究同类命题的展览写照。它由荷兰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以及美国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的“智囊团”建筑传播媒介机构(Architecture Media Organization,AMO)[9]共同策划,展品涉及数据存储、物流兴建、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经济创新、工人迁移和生态保护等诸多研究领域,通过一系列文本、图像、海报、电影视频、档案材料和机器人雕塑等多样化表现形式,反思过度城市化和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危机弊端。尤其在展览的第四部分,策展团队将关注点放在世界各地农村发展方式的实例上,如重点阐释了中国乡村的特点,从集体经济、文化旅行、电子商务和高科技农业等方面凸显中国乡村振兴的新面貌,为全球农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参考[10]。

可以看到,在危机视角下,设计展策展专注的内容正逐步从设计层面向无边、多向的策划转变,以适应设计学科专业的跨界融合以及前沿科技渗透设计行业所带来的变革与影响,展品探讨和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重新唤醒全球共生系统中的和谐共振,进而凝聚成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这其中的多元性、创新性往往影响着展览的学术含量和社会价值。

二、应用性——危机视角下的设计展策展功能

设计展策展的应用性价值体现在“社会设计”的功能上。“社会设计”可以概括为一种具体的行动方法:以解决社会、环境和公平问题为导向,运用参与性和共同设计的协作技术,形成新的设计推动力和经济生产力,并用美学加叙事的设计语言进行传播,从而务实地达到社会改良或革新的目的[11]。作为美国唯一的专业设计博物馆,库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设计博物馆(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12]正是美国设计周、设计展中的核心力量,在丰富设计文化、推动设计教育与普及公众设计意识方面,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13]。在2007、2011和2016年,该馆分别举办了人道主义系列的三场展览。第一展的主题为“为其他90%的人设计”(Design for the Other 90%)[14],其中生命吸管(LifeStraw)是最能表达策展意图的设计项目之一,它可以简单快捷地将污水过滤、消毒、净化成可直接饮用的地表水[15];此外,展览还展出了方便运载货物和日常出行的运载双轮脚踏车、可轻松抽取地下水的脚踏板水泵以及太阳能厨房、太阳能路灯等其他能够改善贫困群体日常生活的实用设计[16]。第二展的主题为“与其他90%的人设计:城市”(Design with the Other 90%:Cities),展览主题从“为其他90%的设计”转为“与其他90%的人设计”,从“为”(for)到“与”(with),设计的主体发生改变,即设计师与“其他90%的人”共同设计,而不是单一地为他们设计,体现了设计师让他们参与进来,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想法和需求,并寻求可以自行解决问题的设计方式;展览展出了如印度浦那市(Poona)“耶尔瓦达贫民窟改造项目”(Yerwada Slum Upgrading Project)、我国“广州市快速公交系统”(Guangzhou Bus Rapid Transit System)等应对大规模城市移民和人口激增的设计项目[17]。第三展的主题为“民心所向:设计一个更好的美国”(By the People:Designing a Better America),展览重点介绍了用以解决美国经济最脆弱地区发展困境的设计方案,意在增加获得教育、食品、医疗保健和经济适用住房的机会,提供更好的交通替代选择,并在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提供平衡的土地利用方法[18]。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项目是“亚特兰大环线概念”(Belt Line Atlanta Con-cept),它是由四段废弃的货运铁路改造而成的包括新的绿色廊道、公园和经济适用住房在内的轻轨交通环路,连接四十多个社区,帮助亚特兰大从一个扩张的边缘城市向一个相互连接、更具公平性的中心城市转变[19]。由这三场展览的主题和展品可以看出:第一展为贫困群体设计低成本且实用的日常工具,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第二展为贫困群体设计升级贫民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以创造更健康、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第三展进一步探讨设计如何有效地应对国家各地区的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用“社会设计”的方式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国家。三场展览的关注点不断放大、层层递进,旨在通过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设计探讨和解决国家、城市快速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可见面对如生活方式、公共服务等与生存相关的基本问题与挑战,策展人、建筑师和设计师应以解决社会、环境、教育、能源等问题为己任,专注于现代世界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创新设计。譬如在2021年12月,由库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设计博物馆推出的展览“设计与治愈:对疫情的创造性回应”(Design and Healing:Creative Responses to Epidemics),就汇集了艺术家、设计师、医生和工程师等群体利用开源协作、快速反应和原型产品等方式创造的医疗设备、防护装备、信息图形、宣传海报和社区服务计划等作品,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愿望,即减少新冠疫情引发的社会危机对于住房、就业和医疗保健等方面造成的结构性破坏[20]。其中,针对新冠疫情引发的个人防护装备短缺的窘境,展览展出了可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口罩、面罩等防护装备,如帮助失聪患者顺畅交流的透明面具或戴上头巾也能使用的口罩等。

在危机视角下,博物馆正将人文关怀置入设计展的策展语境之中,更加看重设计的人道主义精神,聚焦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策划推出的设计类展览考量了人类和社会、环境和行为之间的关联与影响,展现了设计师为解决复杂问题而采取的协作方法和创新理念,引发了全球性的思考、参与和认同,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并解决生态、医疗、交通、文化等社会性问题。

三、启示性——危机视角下的设计展策展预见

人类在全球范围内塑造生态,也在被生态环境塑造。对于适应这一不断变化的全球生态现状,我们不仅要在视觉方式上发生变化,更要在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和关怀方式上发生变化。在2021年4月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Leaders Summit on Climate)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新发展理念。智能设计和材料研究作为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应对,便是探索实现这一新发展理念的创新路径之一。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The Design Museum)围绕人类的生存困境、生态可持续等主题,从材料的起源、转化、影响与进化四个维度展开叙事,共同策划了“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展览,以展现材料和设计对于塑造未来的人类社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敦促人类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生态材料的价值[21]。对于这类预见性的展览主题,策展团队往往需要跨学科、跨文化的思想碰撞,来探讨人类、自然、技术的三元关系,并为生命、地球和可选择的未来提供倡议、工具与方案。

随着设计学科逐步向开放、互联的综合性学科转变,设计所聚焦的问题已经从单一产品的功能与外观问题扩展到更大范围内的全球危机现象。诸如由物种灭绝引发的生物设计、由气候恶化引发的生态设计、由资源短缺引发的可持续设计,甚至是未来地球生存危机引发的星际移民等,这些问题亦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可纳入“危机设计”的范畴。而“危机设计”界限的拓展也使危机视角下的设计展策展边界进一步延伸。“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就是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发起和策划,最先以三维技术搭建场景进行多人游戏化体验的线上展览。展览假设了一个真实存在却从未经历的火星场景,在虚拟星际移民的环境中探讨自我意识、生存危机、制度更迭以及文明演变的可能性[22]。在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ial)期间,该展览项目也受邀参与“第一届元宇宙艺术年度展@威尼斯”(The 1st Annual METAVERSE Art@VENICE),并在“共生未来”(Symbiosis Future)单元展出。策展团队以火星甚至太阳系已知的最大火山——奥林帕斯山(Olympus Mons)为虚拟探索的地块,四周环绕艺术家与设计师的虚拟作品,成为一个在后疫情时代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来激发公众参与的艺术实验项目[23]。虚拟线上策展的形式与每一件作品的奇思构想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想象的空间,参与的艺术家、设计师与观众一起从不同维度探讨了虚实共生、人机共生和万物共生的可能。

在社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中,设计者要熟知生态和科学知识,再经由科学分析了解自然的些许微妙变化以及未来可能会产生的灾害,从而以危机设计的角度介入设计研究,探寻如何回应并解决将会发生的问题或危机[24]。在危机视角下,设计展策展正是先知先觉地汇集了艺术家、设计师基于全球性危机的种种思考与设想,参展作品与展览形式涉及物理环境和虚拟体验等不同层面,通过实验性和预见性的设计表达,启发公众认真地反思如何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以应对各种日益常态化的危机问题。

四、危机视角下的设计展策展:视点即观点

1.实践层面:展览视点的意义

对于设计类展览而言,展览的视点(即展品)辐射社会各个领域及其相关的具体问题。以伦敦设计博物馆在2021年11月推出的“废弃物时代:设计能做什么?”(Waste Age:What Can Design Do?)为例,展览思考了从时尚产业到食品行业、从电子产品到建筑材料等领域的浪费问题,挖掘废物包含和隐藏的再利用价值,展示了具有远见的设计师重新利用废物进行创新性设计的相关案例。例如,通过回收废弃塑料再利用设计而成的各式椅子、从藻类中提取生物塑料亮片制成的植物连衣裙、使用墨西哥当地的玉米壳制成的可用于室内墙面或家具表面的新型单板材料等作品,这类基于回收废物再利用的创意设计也启发了创新材料在现实生活中其他可能性的应用[25]。此外,加纳艺术家易卜拉欣·马哈马(Ibrahim Mahama)使用 40 台从加纳阿博布罗西(Agbogbloshie)[26]回收的废旧电视机创作出一个大型的媒体装置,在其中一些电视屏幕上,观众可以看到当地处理电子垃圾的工人通过砸碎或焚烧电子垃圾的方式来获取金属,并将这些金属重复使用制作出新的电视框架[27]。此装置突出了电子垃圾问题的严重性,让观众意识到无休止的电子消费对全球的危害与影响。

因此,在危机视角下,展览视点是每一位设计师发现危机问题、分析应对措施和展示创新设计的集合。从实践层面的视点看,由于设计是设计展的核心和主体,设计定义的升级和角色变迁直接导致了设计展的变化与革新,使得设计展策展的展示内容与意义均呈现出不断向外延伸的趋势。一方面,展览主题所关注的视点辐射到人类与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现象;另一方面,展览表达形式融合了艺术、设计和建筑等多学科交织的开拓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这类展览的意义在于综合考虑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文化传承等诸多问题,呈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让人类的态度、行为和社会的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

2.理论层面:展览观点的价值

在危机视角下,设计展策展不仅展示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实例,同时激发了关于设计如何改善全球性危机问题的共同反思与探讨。这种思考源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倡导。早在1971年,帕帕奈克在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中指责了西方消费主义观念下设计师不得不为满足消费者的欲望需求而在社会责任面前有所妥协的行为,他一生致力于把设计从为企业谋取暴利转变为一种人道主义的重要实践[28],为地球和人类社会提出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设计。此后,设计界开始反思,策展人与设计师热切地思考如何利用自身专业传达对社会的关怀,即强调设计的社会责任性,体现设计既与现实紧密相连,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形成一种批判性的思考。而展览作为连接设计意义和公众的媒介,可以帮助设计师拓展设计的价值[29]。2020年1月,由文化机构设计互联[30]发起的展览“设计的价值在中国”正是践行这种设计理念的缩影。这是目前第一个综合性梳理中国设计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的展览,聚焦于中国近百年来设计的发展历史和成果,以探索中国不断变化的设计价值和发展态势。在应对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全球化等问题上,展览展示了公众已经熟知的工艺美术品、工业设计,以及许多在城乡规划、时装、建筑、航天航空乃至生态保护、亚文化消费等领域的设计创意与议题[31]。展览融合了悠久的传统文化与创新的当代实践,展现了中国设计的温度、深度与态度,为推动全球有关创新、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的对话,提出了更灵活、更富有批判性与责任感的观察视角,体现了设计展策展在公共社会事务中发挥的力量和价值。

由此,设计不再仅局限于探究设计的功能和审美诉求,而是需要以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应对解决国家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并通过设计类展览呈现批判性的思考,开启心灵的对话,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时代。在危机视角下,从理论层面的观点看,设计展策展试图通过不断打破既有的观念和思维传统,重新探索人类、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启迪公众培养设计思维、建立思辨意识以应对全球性的危机与挑战。

3.视点与观点的价值同源

设计展之于当代的功能与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构筑和书写设计史。从设计展的变革动因看,首先是设计概念的不断扩展,设计的功能从解决问题转向智识赋能,从造物转向策略;其次是设计的价值也在重视功能、经济、审美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道德、责任、伦理等精神意义;再次是新兴的设计实践如批判性设计、思辨设计、对抗性设计、修复性设计等不断涌现,开拓了设计思维的新空间,人们越来越多地用“大设计”的思维讨论各个层面的问题,从设计本体问题扩展至具有责任担当和现实意义的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32],进而使设计展策展成为关注和解决应对社会危机、全球性问题的风向标与先锋。诚然,对于当下全球所引发的一切变革、危机与挑战,策展人和设计师等群体还需要更加深刻的体验和认知,但博物馆设计展策展有责任让艺术家、设计师的声音被听到、思辨被看到,不单单让专业学者,而是让更多的公众能够透过作品思考人类、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当代艺术设计的功能与社会价值,唤起公众的集体共鸣,使其共同参与到改变未来生活、助力社会发展的行动当中。

综上所述,在危机视角下,设计展策展的视点与观点的价值相辅相成,使得设计展策展的行为本身成为一种“危机设计”,让公众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设计展策展的视点即观点,每一场展览所呈现的多元性、应用性和启示性,究其本源都是更加遵循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让观众能够将自己视为设计师,用心思索改善日常生活的想法、策略与设计,使“公众觉醒”成为真正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五、结语

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具体到博物馆策展的角度来说,就是策划推出的高质量展览为社会公众提供的精神文化滋养依然不够,这就对策展人与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基于全球社会危机的常态化现象,博物馆设计展策展应把社会性责任和人道主义设计作为重要的策展策略。策展人、设计师不仅要着眼于对理论、材质和技术的感知,更要具有对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机问题作出回应的能力,基于危机视角和批判性思维进行设计展策展,展现其对于“设计的社会性责任”的理解与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人类能够共同感知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或许是最具价值之处。在危机视角下,对于而言,视点即观点,敏感与责任比设计本身更重要。

猜你喜欢

策展危机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关于策展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2017 艺术策展人
推荐一个设计师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危机”中的自信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