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生的点滴建构生活之美学
——白庚胜散文集《金秋拾穗》品读略析

2022-04-06包讷睿

壹读 2022年7期
关键词:纳西族文章

◆包讷睿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散文是最平易“近”人的。它接近于真实描写,是作者内心与经历最本真的书写,当然,通过它也就最能了解作者本身。白庚胜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文通中外的大学者、大学问家,在他新近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金秋拾穗》里,虽仅有区区数篇,但仍以点滴生活之水折射其博大的神思、精妙的情志和谐趣的雅意,向读者一挥揽就智慧之深博、人格之雅静、义气之雄浑,令人神思震荡,百念俱生。此集是他人生历经一个甲子后,对于往昔点滴人事的悉心记述,所涉对象虽皆非重大,却均与他有着至为重要的关联。

研读全文,主要书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书写传统

一个人必然成长于一定地域环境之中,而这个环境又充满着人文历史,必会对一个人的塑造起到极重要的作用。在《金秋拾穗》里,作者书写的一个重要版块就是他的家乡云南丽江和他的纳西族族群。没错,他正是一个从偏远乡下走向世界的农家小孩,也是从一个“口袋底”走向“大天地”的纳西族俊杰。他以一个甲子人生的视野和两个文学博士的格局,对于过往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进行记录、研究和推广,这些都曾在他的人生成长中留下烙印,并随时间流逝沉淀下来、清晰起来,成为他人生中最丰满的内涵与意蕴,使他的生活与生命多姿多彩。在他的文章里,充满对传统的回溯、描写和爱恋,令作品充盈浓浓的人文气息,以此与每个读者做到心灵相同、气味相投、鼻息相通,让他们感到意蕴满满、格外充实。对于纳西族和他的家乡丽江的传统民俗、历史文化,字里行间,他在不经意间信手拈来,这些内容对于广大读者新鲜、可亲,让他们在很短时间内能够产生深厚兴趣,变得和他一样喜爱和向往那里。作品中呈现出的母子情,与李柽和肖亮中等人的师生情,以及与青牛等的动物情,都表明他的血肉已深深融入这方水土中,让他以其为荣、以其为傲,并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努力做这里的文化传承人、发扬者和创新者。

二、书写历史

这大概与作者长期接触民俗和民族民间文化有关,更与他从事科学调查和研究的工作性质有关。在每部作品中,他都喜欢通过某个点放大认知,进而对历史进行追溯。这是他擅长的,通过详实丰富的记述,探讨事实的内涵脉络,得出符合历史逻辑的结论。作为一个态度严谨、方法严谨的语言和文化工作者,他形成了一套科研方法,从而使文章透出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与理性逻辑。这是一般散文家做不到的。例如,他在《从“口袋底”到“网袋口”》和《回家的路》等文章中,对丽江和纳西族的历史进行描述,使人们对于丽江的地方史和纳西族的民族史的来龙去脉与人物风情得以全面了解,详实的资料和可信的观点令人折服。而在《寻访文明博物馆》中记述他参观加拿大国家博物馆时,他同样用广博的知识向人们展示出古老的美洲人口迁移史、加拿大史、印第安史乃至殖民史,令文章气象纵横、荡气回肠。在《肯尼亚并不遥远》中,他用短短的篇幅将这片生命最古老的土地上的人类史进行潇洒精略的描述,阅罢让人顿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受。在《东京塔随想》中,他对于中、日历史观点的陈述,则另外体现出一番深刻情怀。

三、书写时代

《金秋拾穗》虽是一部关于生活过往记述的文集,但没有拘泥于传统、受限于时代,而依然传递的是现代观念,表现的是现代情怀,抒发的是现代情感。这与作者是个一贯喜欢学习、擅长吸收、热衷创新的大学者有关。他在文集中谈故人、谈传统、谈历史,贯通古今,不掉书袋,令人丝毫感受不到陈旧落后,只感到内容和观点是新鲜的、活跃的和耀眼的,是现代人的视角、现代人的观点和现代人的结论,因而,文章显得活灵活现,并非一派死气沉沉。在《悠悠姑嫂塔》里,他对福建石狮市的古今新旧作出对比,从而盛赞石狮市在新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当他的家乡丽江市由“口袋底”变成“网袋口”后,他更是对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充满感激、骄傲之情。他站在新时代回眸历史、立足新时期审视传统、定位新形势认知时局,展示出美好的理想情怀,充满时代的豪迈感。

《金秋拾穗》虽只有24 篇短文,却都是珠玑琼玉,各有玄机妙处,既有《屋后海棠》那样的情美意浓和淋漓渲染,也有《泰山手杖》的活泼灵动和白描勾勒;既有《一代宗师、文德垂范》的娓娓道来和深情诉说,也有《感念聂耳》的激昂慷慨和剧烈喷发。

全书呈现出融通、丰博、浓深和隽永的文华之美,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大”,即大视野、大情怀和大格局。大视野,即作者在书写入笔之初,着笔立意往往使用的是历史视野和时代视角。他不会拘泥于某片地域、某段历史和某个种族,而是用全面的、全局的、全程的视角总览,这使文章写出来后格外深、广、透,让人感到有巨大的空间感,体验的舒适度极高。比如,写《肯尼亚并不遥远》,他用全人类的视角书写这个古老的东非国家;在《寻访文明博物馆》中,用的则是复眼式视角,多维度地对美洲史和加拿大史进行考察,这样的效果不言而喻;而《东京塔随想》中,他用的是正反视角,以此将中、日双方的历史观进行对比,从而使人们清晰地认知现状、反思历史。

大情怀,即作者在认识与阐述事理时,无时不透出作为一代学人的赤子情怀,表现出可贵的大爱、大义。他把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对学问的满腔热情和全部忧思都细致深入地浸于行文中,使每篇文章都沁出思想的光彩和理想的光亮。在《屋后海棠》《花马故地祭奠马魂》《回家的路》《又见黑泽》等文中,他希望家乡发生巨变,并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他热爱纳西族和整个中华民族,希望可以把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他希望国势蒸蒸日上,希望各民族在祖国怀抱里和睦相处,生活得幸福美好;他希望全世界和平安宁,全人类共存共享。这样的大情怀真可谓感天动地、令人涤荡!

大格局,即作者对某个问题探讨延伸时,既现实书写又涉及历史,多面察视,各方关联;对某个对象的认知,既肯定其合理的地方,也直言其不合理之处;对于某个原因的分析,既探究历史缘由,也注重现实因素,展示宽广的时空维度;对于某个事物的描述,既涉及时势分析,也关照个人原因。总之,他能够将古今、中外,丽江、云南、西南、中国、世界,单个民族、整个中华民族、全人类,全部以足够大的神思构建于文章格局中,令各篇文章广阔、疏朗、明媚,体现出“影疏花自丽,无风香自来”的良好艺术效果。

其次是“通”,即通文、通联、通透。通文,即通前后。作者对于事物的前后描述是贯通一致的,往往能够使人在一个篇幅内即可了解对象的全程全貌。他懂得读者关心什么,疑惑在哪里,进而用自己全面的知识体系进行拓展和丰富。以《寻访文明博物馆》为例,他在一篇5000 余字的文章里,为人们全面讲述出美洲史、加拿大史、印第安史等,几部历史相互穿插掩映,仿佛一部历史读物和科普读物引人入胜。另外是前后互现,比如,他对于丽江和纳西族的介绍,在每篇文章中都有涉及,有的精细,如《雪茶》《灯火记忆》;有的从简,如《钟敬文最后的日子》。但共同从方方面面为读者提供了完整的信息,使人们阅过这几篇文章后,基本可以了解丽江和纳西族的整个情况,也就不会留下认知死角。

通联,即运用联想进行阐释。这是作者创作的一个特点。他在写作过程中不单个地和片面地着眼,而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对事物既横向拓展,也纵向切深,使文章既具备时代和历史的广度,也具备逻辑和义理的深度。如《悠悠姑嫂塔》中,他瞄定一座位于石狮市的石塔,对它进行古和今、传说与现实间的联想跳跃,从而使人们对于这座石塔及其所在地石狮市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再如《游玉峰寺随想》,他由茶花联想到时代变迁,进而联想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一如既往的向往,看罢同样让人满眼满心都是美、都是情、都是爱。

通透,即作者遵循创作逻辑,使文章线索清晰、结构分明、文意鲜明。作者研判事理时不被动、不臆测,而是讲事实、讲关联、讲证据,因而,客观上让文章线索结构清晰可辨,主观上让读者对内容由衷信服,不再继而生疑。作者对知识的介绍也绝不简单和片面,总是尽可能地介绍全知全貌,使内容充实饱满,如用一顿丰富的大餐招待读者,让读者心满意足。从《肯尼亚并不遥远》结构的大开大阖,到《甲申话猴》内容的严密紧凑,从《感念聂耳》情感层次上的层层递进,到《人民文化铁肩头》文思结构有如传统古建筑般的钉铆合窍,都使人从心从意感到透亮、知足和过瘾。不留死角,不留遗憾,大大超出读者预期,作者总会让读者产生满满的收获感,进而是无比的身心享受。

再者是“美”,即文美、情美和意美。散文通常是美的,它将平淡的生活赋予艺术与知性之美,是人们日常表情达意最适宜的文学形式。《金秋拾穗》可谓是这样一个“美”的范本。

文美,通读全文,虽未有华丽繁花的言词修饰,但事物本身的美好、作者美善的性情,再配以长期坚实雄厚的文字功底,使文章呈现出天然自雕饰之美。如,《屋后海棠》中的一段:“初春,海棠是继梅花、杏花、迎春花之后最先开放的花卉之一。那时候,它的枝丫上,以及我家楼房后的瓦坡上,尽是一簇簇樱花般粉里透红的花团。一旦暖风吹来,其花瓣飘然而下,满地粉红,引来千蜂飞逐、万蝶起舞,满庭清香。”读罢此段,美丽芬芳的海棠仿佛就在人们面前,颜色、形态描写令人叫绝。再如,《游玉峰寺随想》中:“行里许,我们来到玉峰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被参天古木所掩映的月圆形水池。因注有泉水,只见池面如玉鉴琼田、清澈照人……环顾四周,但见池左右上方各有一座四合院。它们飞檐高瓴、精致玲珑、壁洁如玉。那些雕梁画栋虽已色彩剥脱,却仍可以使人照见它们当初的华丽堂皇。大院曾是拜佛的大殿,庭内清新淡雅,栽有玉兰、迎春、桂树、小山等树木。”真是美景如画!

情美。母亲心灵之美、亲情之美、自然之美、家乡之美、民族文化之美,还有作者追求正义正气的情义之美,都使《金秋拾穗》“美满庭堂”“美不胜收”。如,《屋后海棠》中:“母亲恋恋不舍地与我相别,又背上赶街篮缓缓消失在雾烟朦胧的归途,只有她那肩背上缀绣的日月七星在我的眼前忽闪忽闪,并留下一路海棠香。于是,泪眼模糊中的我,从衣袋里掏出一颗海棠果使劲咀嚼起来,那熟悉而又清凉的果汁,一下子顺着我的喉管沁入我的心头。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比这更五味杂陈的水果了。”浓稠的母子深情跃然纸上,令人不忍目睹!而在《清明时节》中作者追忆恩师李柽时,仿佛让人看到他一双泪眼滂沱:“恩师,您不像兰茂有‘滇中真名士、悬壶老诗人’之美誉,您不似曾自认为‘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诗债酒债何尝负过谁’的孙髯翁一联冠天下,您也未有过袁嘉谷那样贵为滇云第一状元郎的荣耀,您更没有如同熊庆来那样远渡重洋留学,最终名扬中国数学界之大幸大贵。您只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知识人中的一员,但您秉持耿介、正直、守成、务实、求真、勤勉、敬业,‘不求闻达于诸侯之间’,无欲富贵以沽名钓誉的品格,已经把中国文化的道统、学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我们。您终生致力于教育报国,已经把智慧、知识、真理、科学如春雨般洒向禾下土,致力于为国家民族育英才。故而,在我心目中您才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辈子有益于人民的人。”

意美,美好的文字、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思想、美好的人格、美好的时代自然营造出全文的意境之美,满满的正能量,仿佛充满阳光,让人温暖振奋、追崇跟进。《游玉峰寺随想》中:“呵,玉峰寺,玉峰寺的山花茶,玉峰寺山茶树下的赏花人,他日我再归,你可还是面貌依旧?你可还是那么青春激情?你可还是那么生机无限?我也暗问自己的心灵:白庚胜啊白庚胜,对玉峰寺、对玉峰寺的山茶花、对故乡的亲人,你又将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寥寥的结尾几句,透出作者的大情大义,让读者不免同样扪心自问、陷入沉思。在《泰山手杖》中:“然而,一根根貌不惊人的手杖,却有着难以想象的韧性。正是它们,支撑起一个个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心灵去追求、奋斗,引领着人们闯过‘中天门’,飞渡‘云步桥’,攀越‘十八盘’,叩开‘南天门’,登上‘玉皇顶’,最终站在‘观日峰’,迎来中华大地的第一道霞光,并把万里海外冉冉升腾的红日拥抱……”此时的手杖,早已不是真正的手杖,而是具有了人格,是某类人的化身,让人感触,让人深思,让人不禁学习和改进。

最后是“趣”。作者的阅历是丰富的、知识是渊博的、性情是美好的,反映在他的文字里,就是珠玑辉映、谐趣多多。包括知识趣、生活趣和个性趣。

知识趣。《金秋拾穗》中许多文章都有民间传说或神话,让人长见识,也使文章趣味性、可读性大大增强。在《难忘的追思》中,读者可以从伊藤清司先生口中了解东巴文化中眼睛符号的含义。原来,在纳西族的《创世纪》中,有许多单眼、双眼、多眼、横眼、竖眼的知识,眼睛数量越多表示智慧越多,而形状越横表示越善良。在《羊年说羊》中,可以获知纳西族原是古羌后裔,而与羌族崇尚山羊不同,纳西族崇尚绵羊。羊对于纳西族之重要性不仅限于生产对象、生活来源,它还是生命之本、审美对象、族群标志,具有图腾意义。另外,纳西族中羊统称为“次余”,其中山羊称为“次”,绵羊称为“余”。于是,在纳西族的称谓中,将祖先称为“余”,男祖称为“余阿善”,女祖称为“余阿祖”,将岳父称为“余喷”,将岳母称为“余每”……

生活趣。作者生活中的许多经历,还有丽江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许多生活习俗,反映在书中,都充满趣味。《甲申话猴》里有关于猴群行葬的传说:“一旦有成年猴子死去,群猴要为它挖坑下葬,而死者尾巴则直直露在坟外犹如旗杆。一旦山风吹来,猴尾不断摇摆,仿佛死者复生,令众猴久久不忍相别,直到猴尾完全静止,猴群一步三回头才离开。”原来动物间的亲情并不比人类少!而在《羊年说羊》中,人们也可以了解到,在纳西族中,白地纳亥支系人和永宁纳日支系人所着羊皮四足未去,且皮胄未经脱脂、搓揉和整形处理。而在丽江、维西、永胜等地,人们的羊皮衣中已经出现农耕文明和皮革加工的因素:比如,横幅两端分左右绣日月,而日月之下一字排开的是七星,以及每颗星星下面缀有若干鹿皮流线。而在《岁寒青牛》中,那只平时温文尔雅、慈眉善目的大青牛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在它遭到村中“牛霸王”挑衅后,以静制动,四足如柱,屹立如山,然后,收紧脖颈,犄角前伸,鼻吹长气,双目如炬,最后令“牛霸王”精气渐衰,力道渐竭,最后灰溜溜掉头离开。这些生活场景、日常画面生动形象,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个性趣。在文中,作者的个性呈现出有趣的一面。比如,他7 岁时,为减少母亲劳作自己上树摘采海棠;还有他与大青牛之间的友谊,都令人印象深刻。另在《筑波一片师生情》中,宫田先生作为日本学术界一位真正保有情怀的大师,特别关心外国留学生,关注纳西族文化和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此种高风亮节恐怕非常人可有。《又见黑泽》中的日本年轻学者,整整3年潜身丽江,完成多部学术著作,令人惊异。而他身上那种吃苦耐劳、业精于勤的精神“不外乎加深日本与中国、大和民族与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之间的文化理解和交流”,试问,谁听到这样的诠释会无动于衷?《永远的亮中》中的肖亮中,年轻的迪庆籍学者,热情好学,矢志改变家乡面貌,极富时代与家国担当,他个性鲜明,形象饱满,魅力真实,令作品鲜活生动,极易与读者共性共情。

《金秋拾穗》虽然篇幅不多,记述的也多是作者漫长生涯中的些许人事,但作者以一个赤子、一个学者的视角、知识容量和民族国家情怀,将这些细节、形象和内容加以联想扩建,在以小见大中无限地加以增容放大,从而令读者感受到真挚的情感、美好的生活,又从中发现和品味生活的滋味,提炼出生活的真知,进而收获关于生命的感悟,最终获得关于生活内在的美学构造。里面的每篇文章都展示出应有的气势、力道和深度,大大帮助读者拓展了人生视角,不仅让他们学到很多知识,融通了很多日常思考,也让他们能够借鉴作者,开始更为诚实、更为博大、更为谐趣的生存与认知。

庄周在《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金秋拾穗》篇幅虽小,但的确做到了文大如鲲。

猜你喜欢

纳西族文章
你了解我国纳西族的图画象形文字吗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