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中)
2022-04-06陈洪金
◆陈洪金
第四章 大爱涌流天地间
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张桂梅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在教育、关爱学生的过程中获得初步成果,贫困学生倍受照顾,感人事迹频频出现。
1
华坪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华坪县民族中学更是一个多民族学生聚集的大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华坪县这样一个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地方要得到持续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年轻一代,是最基础的前提。早在20世纪90年代,华坪县的教育事业处于低谷,县领导在思考如何突破束缚,寻找出路的时候,成立华坪县民族中学,便成了大家的共识。
1997年8月,华坪县民族中学正式成立。
这是一所寄托了很多人希望和理想的学校。但也正是因为它刚刚成立,所有的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学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学校在起步阶段,有着几个特点:学生最穷、生源最差、经费最缺、校舍最简陋、设备最差,可谓困难重重。校长李建国还没上任,各种困难就早已摆在他的面前。在他的心里,学校最缺的,是一批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老师。
正在招兵买马筹建学校的李建国,放眼四望他所认识的老师,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张桂梅。
那时候,张桂梅刚刚动完手术,还在医院里养病。当她听说李建国校长那里缺老师,便主动报了名,李建国自然是求之不得。这样,张桂梅便成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华坪县民族中学的一名老师。
张桂梅调到民族中学后,李建国校长交给她的重担是:担任毕业班15 班的班主任,承担这个班的语文、政治两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学校妇女工作、语文教研组研讨工作及一些校务工作。
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老师,一般情况下的工作量,只要承担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就算是课时足够了。很显然,张桂梅这时候承担的是一个语文老师和一个学校中层领导的工作量,她实际上干的是两个人的活。更何况,她是一个身患重病,刚刚做了手术,正需要休养的病人。
然而,张桂梅默默地承担了,不仅没有挑三拣四,反而干得更加努力、更加投入。
华坪县民族中学穷,穷得连大门都没有,学校的围墙也是残缺不全,开了几道豁口都没钱维修。
华坪县民族中学的学生更穷。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华坪县各个贫困山区家庭,他们的生活都只是勉强维持,父母哪里有钱再扶持一个在县城里读书的孩子?因此,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只能吃最便宜的饭菜,穿最单薄的衣服。
作为班主任,张桂梅刚接手工作就对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长了“见识”。开学的那天,一对傈僳族父女来报到。父亲黑黑瘦瘦的,一脸朴实憨厚的样子,看到张桂梅,也不说话,只会憨憨地笑,女孩害羞地站在父亲身后,也是一声不吭。登记完了,然后是交学费,傈僳汉子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从一个布兜里掏出一堆零钱,一角、两角、五角、一元、两元、五元、十元,崭新的,破旧的,形形色色。转瞬之间,张桂梅面前的桌子上,仿佛举办了一个小额人民币展览。张桂梅花了很长时间,才把那些钱整理完,其实,总共也只有三十多元。
“剩余的差额怎么办?”张桂梅问道。傈僳汉子还是憨憨地说:“只有这些了,剩下的慢慢凑。”因为害怕花钱,父女俩不敢坐车,两人硬是靠着双腿,一步一步从半夜两点钟,一直走到下午两点钟,才从家里走到学校。看着这对父女如此的情形,张桂梅收下了这三十多元钱,又用自己的钱帮女孩补足了学费。
接下来的情景更让张桂梅吃惊:女孩的行李仅仅是一卷破旧发黑的毛毯,还有几张旧纸壳。这么简陋的行李,怎么生活?张桂梅一下子心软了,她把女孩带到宿舍,把自己的行李给了她。
华坪县民族中学成立的第一个冬天,孩子们便体会到离开父母之后生活的艰辛。他们有的穿着夏天的塑料鞋子,有的盖着薄薄的单被,每到夜晚,寒风从宿舍的窗口吹进来,他们一个个冷得直发抖。有一天,一个傈僳族男孩冻病了,一直在发高烧。张桂梅知道后,马上赶到宿舍,当她看到男孩薄薄的毯子,薄薄的衣服,心里非常难过。于是,她回到自己的宿舍,取来丈夫生前留下的一件毛衣送给了男孩。这件毛衣可是丈夫留下来的不多的纪念啊。张桂梅给男孩穿上毛衣,又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为男孩付了医药费。那一夜,张桂梅一直守着男孩,直到第二天,孩子的家长,一位傈僳族老人从家里赶到医院,张桂梅已经整整守了十个小时,看着满脸憔悴的张桂梅,这个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对于很多出生在城市的孩子来说,中学时代大多数是跟父母在一起的,即使是住校,每到周末,也会被父母接回家里,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享受一顿美食,享受一家团聚的美好时光。在华坪县民族中学,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们,跟他们的父母一样,都舍不得往返于学校和山区的车费。因为,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一来一往,车费十多块钱,可以充当他们在学校很长一段时间的伙食费了。这笔钱,对于每花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的孩子们,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的孩子,为了把开支降到最低,去食堂的时候,只吃米饭,不吃菜。有的孩子,干脆不去食堂,把米放进保温瓶里,用开水煲熟以后吃白饭。连饭都如此节省,更别说坐车回家的一大笔开销了。于是,很多孩子周末都不回家,待在学校里,既省了一笔钱,又可以抓紧时间复习功课。但是,长此以往,在学校里吃最简单的伙食,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哪能受得了!
张桂梅深知这些孩子们的不容易。她看着这些孩子生活上的艰难,担心他们的身体,便拿出自己的工资,这个孩子二十元、那个孩子三十元地资助他们。有一次,她干脆叫了12 个孩子,来到学校外面一家餐馆里,点了回锅肉、猪蹄汤,让孩子们大吃一顿。这些孩子或许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丰盛的饭菜,他们围着桌子,吃得特别香,特别高兴。等到结账的时候,他们才知道,这顿饭花了张桂梅老师差不多半个月的工资!他们一个个都惊呆了,不敢说话。张桂梅却毫不在乎地说:“只要你们能够好好学习,比什么都强。”
事实上,张桂梅从来都没有什么积蓄,她的钱,全都花在孩子们身上了。很多时候,她都是身无分文,穷得叮当响。但是,她又是富有的,孩子们一天天成长起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便是她最大的财富。
2
贫困这个词,在很多时候,特别指向经济和物质的匮乏,指向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的落后。华坪县民族中学的学生来自于贫困山区,很多家庭都没有钱,缺衣少食,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但是,这些从山里来的孩子们,从小在大自然当中长大,拥有着极其丰富的山野乡间的生活经历,与飞禽走兽有着天然的缘分。他们从家乡来到学校,一方面对城里的事物感觉到特别好奇,一方面,又对群山之间的生活无比怀念。好奇与怀念,让他们做出了一些对于他们来说很自然,但对于老师们来说却非常离谱的事情来。
每到晚上,晚自习结束以后,大家都回到宿舍里,熄了灯,校园里一片安静。但是,宿舍里却很热闹。孩子们躺在床上,谈起各自在家乡的奇闻怪事,谈起在山间野地里抓鸟捉鱼、采摘野果的新奇故事,你一言我一语,滔滔不绝。有时候,不同的民族之间、同一个民族不同支系之间,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表达词汇或者发音,大家都会讨论好长时间。不知道谁扯出一个话题,大家开始讨论,讲着讲着,不知不觉又从一个话题谈到另一个话题上去,如此这般,大家躺在床上,漫无边际地聊天,讲到深夜。这时候,孩子们似乎忘记了读书的辛苦,忘记了生活的艰辛,忘记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忘记了青春年少时的各种烦恼。但是,这种宿舍里常见的“卧谈会”,往往导致孩子们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因为睡眠不足而无精打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这样的情况,作为班主任的张桂梅,很久以前就曾经遇到过,她每次碰上孩子们在宿舍里睡前聊天,都会进行善意的批评和提醒。但是,总有几个太调皮的男孩子,经历多次批评教育都不见效,于是,她便拿出了“狠招”。她把自己的铺盖行李直接搬进了男生宿舍。这可把男孩们吓坏了。他们一个个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表示再不聊天了。其实,他们想等张老师走了以后,继续他们的“卧谈会”。他们哪里知道,张桂梅对这些孩子的心思了如指掌,根本没有离开的意思,她说:“你们继续,我听着呢。”面对如此的“狠招”,孩子们彻底服了。从此,学生宿舍里再没有类似的“卧谈会”发生。
时代发展的速度是特别快的。每一个时代,小孩子们都有各自的娱乐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孩子们玩的是跳皮筋、踢毽子、滚铁圈。到了90年代末期,智能手机还没有出现,电脑也还没有普及,但是,全国各地的县城里,大街小巷都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了电子游戏厅,再后来,便出现了网吧。
华坪县城也不例外。先是台式电子游戏机摆满了县城的各个角落,每天都有一些年轻人泡在里面,沉迷于游戏中,不顾一切地“冲杀”。紧接着,一家家网吧里,一些年轻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在上网玩游戏,他们抽着烟,喝着酒,一宿一宿地待在里面,根本不管外面的世界是春花绽放,还是秋雨连绵。就这样,很多人的青春时光荒废在那些空气污浊、烟雾腾腾的地方了。
当时的游戏厅和网吧的老板只顾一心赚钱,根本没把“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规定放在心上,不管你多大年龄,不管你是不是学生,只要交钱,都放进去了。很多涉世未深的孩子,就这样迷上了电子游戏和网络,躲着家长和学校的监督,想尽一切办法跑到游戏厅或网吧里去。长此以往,一个个原本聪明好学的孩子,开始成绩下滑,最后在升学考试中一败涂地,灰头土脸地回到家里,早早地结束学校生活。
华坪县民族中学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一时代潮流席卷而来的时候,一些男孩子虽然出身于贫困山区,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毕竟年幼,容易被诱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就被电子游戏吸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些孩子,一个个远离父母和家乡,独自一人来到华坪县民族中学来读书,一旦迷上电子游戏,最后一事无成再回到家乡,很容易成为游手好闲的人,成为贫困山区发展的负担。
张桂梅发现这个现象以后,开始对那些喜欢玩电子游戏的男孩们严防死守。她从教室到宿舍,把那些调皮的孩子们一个个都盯住,直到他们都洗漱完毕,躺到床上,才放心离开。然而,她很快发现,那些游戏厅、网吧里依然还有她的学生的身影。经过几番打听,她才发现,孩子们在她的紧盯下,装作很听话,等她离开之后,才溜出宿舍,翻过学校破旧的围墙,跑去上网玩游戏。
真可谓见招拆招。张桂梅开始蹲守在围墙边,几个男生很快“自投罗网”,乖乖地“束手就擒”,然后,她再来一个“斩草除根”,直奔游戏厅或网吧,把她的学生现场“抓获”。最后,她对那些开游戏厅、网吧的老板也毫不客气,劈头盖脸一顿批评。那些老板们,对于家长们去找自家的孩子早已司空见惯,也早已有了一套又一套借口,为他们留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准备了种种说词。但是,当他们面对张桂梅的质问,也许是自知理亏,也许是心虚,也许是对张桂梅心怀敬意,渐渐地也就不收留孩子们了。
多年以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们回忆起那段往事,都纷纷表达了这样的感叹:“当时如果不是张老师费尽心思把我们找回来,我们早已不是现在的样子了。张老师那是在把我们从人生的歧途拉回人生正道啊。”
3
张桂梅呕心沥血的付出,很快有了回报。在华坪县民族中学,正是因为有了像张桂梅一样敬业奉献的教师团队,他们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上,学校才一天天变得好起来了。这所刚刚成立不久的学校,虽然硬件设施差,但最不差的是学生和老师。他们把讲台作为阵地,把贫困作为动力,咬紧牙关,努力拼搏,很快就迎来了建校以后的开门红。
1998年1月,全县29 个科次统测,华坪县民族中学有21 个科次居全县前5 名。中考,在丽江地区 108 所中学中,综合成绩名列第6;在全县13 所中学中,名列第一。12月,全区初三英语竞赛中,获优胜集体三等奖,有8 名学生获个人奖。在1999年1月全国举行的“天元杯”化学竞赛中,全县只有两名学生获奖,均出自民族中学。
所有的成绩,都凝结着老师们的心血。张桂梅则是民族中学团队里的杰出代表,她为了那些来自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付出了太多。华坪县的人都知道,张桂梅因为肿瘤做过几次手术,身体不好,但她仍不顾自己的身体病痛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了孩子们身上。
1997年12月,刚到华坪县民族中学工作没有多长时间,张桂梅就病倒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劝她去医院治疗,她却倔强地谢绝了,她说:“我是一个老师,我的事业是教书,我的希望是学生,不把他们送出学校,我是不会先走的。”她依旧坚持着,病痛来临,她能忍就忍,实在忍受不住了,就吃几粒药。
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张桂梅的工作仍满负荷运转,每天早早醒来,便开始工作。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组织学生活动,监督学生作息,等她回到宿舍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星期六、星期天,同样也没有休息的时候,她仿佛是不停地旋转的陀螺,每时每刻,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在民族中学的校园里,时时刻刻都能够见到她的身影,跟她如影随形地存在着的,还有那个肿瘤。
但是,疾病从来没有因为一个人拼命工作而对她有所照顾,肿瘤在她的身体里生长,伴随着肿瘤不断增长的,还有越来越难以忍受的剧痛。1998年3月,张桂梅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肿瘤与内脏互相挤压着,摩擦着,剧痛让她经常满脸大汗。但是,她还是一直坚持站在讲台上。内心的坚持与肉体的剧痛,就这样在张桂梅身体里、在讲台上开展着一场场看不见的搏斗,这搏斗让张桂梅几次晕倒在讲台上。孩子们目睹了老师的坚强,同时也深知张老师病情危急,看到老师一次次晕倒,他们担心得放声大哭。学生和老师们再次劝她赶紧去住院治疗,她依然不肯去,坚持说:“学生成绩刚有起色,我不能离开他们,我的生命就是讲台。”
事已至此,再坚持下去,肯定要出事。学校领导出面,坚决果断地给张桂梅下了命令:必须去住院治疗,我们需要你活着,华坪人民需要你活着,请你服从安排吧。
张桂梅这才离开讲台,住进了医院里,开始进行全面的治疗。
但是,医院里的张桂梅身在曹营心在汉,她在医院的病床上躺得很不安稳,心理一直惦记着她的学生。病情稍微好一点了,她就一边治疗一边开始了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针头就走向讲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桂梅的付出终于收获了累累硕果。她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停地攀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成绩也在华坪县乃至丽江地区脱颖而出。1999年中考,华坪县民族中学全体师生在她精神的带动和鼓舞下,经过顽强拼搏,成绩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全区第二。特殊条件下招收的小学提高班,参加毕业班水平测试,语文、数学两科双双荣获全县第一名。仅1999年这一学年,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受到县委的表彰奖励;学校妇女组织被评为“三八”红旗集体,受到县妇联的表彰奖励;学校团委被评为“先进团委”,受到团县委和团地委的表彰奖励;学校还先后被评为文明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
1998年4月,张桂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中国,有着数以千万计的共产党员,他们分布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奋战在城市和农村、工厂和哨所、机关和企业。张桂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的阵地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
作为华坪县民族中学的杰出代表,张桂梅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学校,也不仅仅局限在教育系统,这时候的张桂梅,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成为榜样和模范,被人们热烈地讨论,被人们敬重、学习。
1999年2月,中共华坪县委、华坪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县人民向张桂梅学习。县委还授予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人民教师”称号。县委、县妇联和县中医院还专门邀请她去作事迹报告。5月,张桂梅又获“云南省劳模”光荣称号,她的事迹先后在省、地、县报刊多次报道。2000年“三八”妇女节,张桂梅在丽江地区四个县作了巡回事迹报告。
在华坪县,张桂梅把自己当成了全县各族人民中的一分子,在这片土地上以非凡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创造了常人难以实现的奇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给了她无比崇高的荣誉。这段时期张桂梅先后获得了很多称号——
1997年华坪县教育局授予她“师德标兵”。
1998年丽江地委、行署授予她“人民优秀教师”。
1999年云南省政府授予她“全省先进工作者”。
2000年国务院授予她“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1年全国教育工会、教育部授予她“全国十佳师德标兵”。
2002年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十大女杰”。
2003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评委会授予她“精神文明十佳人物”。
2004年全国总工会授予她“五一劳动奖章”。
2006年省委、省政府授予她“兴滇人才奖”。
张桂梅常年被疾病缠绕,治病需要很多钱,但是她却把金钱看得很轻。多年来,她自己没有存款。她的工资卡一直都是学校的财务帮她保管,她花钱最多的地方,除了买药,就是帮助贫困学生。有时候去家访,看到乡亲们特别困难,这家给一点,那家给一点,工资就没有了。
随着张桂梅受到的表彰越来越多,她也拿到了一些奖金。然而,这些钱没在她手里停留多长时间,就被她用来帮助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了。
2006年的一天,张桂梅决定去离华坪县城一百多公里的丁王村去家访。经过三个小时的山路颠簸,他们的车终于开到了大山深处,张桂梅被颠得头昏脑涨。快到中午了,进了村,张桂梅看到了一所学校,一道简陋的木门上的牌子写着:丁王村民族小学。她便叫司机把车停下来,要进去看一看。
丁王村民族小学在一座大山的皱褶里,是用一所旧房子改造成的学校,大门破旧,教室简陋,门窗都没有玻璃。张桂梅皱着眉头走进教室,发现教室的地板摇摇晃晃,课桌板凳都高低不一。张桂梅知道,丁王村是民族文化村,招收的学生,都是附近的少数民族,心里只觉得隐隐作痛。
时间不长,学生下课了,准备吃中午饭。张桂梅对同行的人说,我们去看看他们吃的什么。到了食堂,她看到学生的碗里没有肉,油水非常少。再看看学生身上的衣服,已经到了冬季,衣服却很单薄。
张桂梅感到心情很沉重,但她当时没有说什么,慰问了一下老师们,就离开了。
张桂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一年,她得了云南省政府的“兴滇人才奖”,这次的奖金比较高,有30 万元。奖金是奖励对云南作出贡献的人,目的是帮助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然而,张桂梅没有去想自己没有房子、车子,没有好一点的衣服,她首先想到的是丁王村的教室和学生。回到华坪,她便迫不及待地向教育局提出,拿出全部奖金修建丁王村民族小学教学楼。
同事们都劝张桂梅:“张老师,你自己什么都没有,这些钱,用来在县城里买一套商品房吧!”
张桂梅说:“买商品房只是我一个人舒服,盖了教学楼,一个学校的孩子都享受到了。我要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盖一幢像样的教学楼,让他们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家。”
2007年7月,由于张桂梅的关心和帮助,教学楼终于竣工,350 多名师生,搬进了崭新的教室。直到今天,那幢教学楼一直矗立在大山深处,在贫困山区民族教育中发挥着它的作用。
第五章 共同妈妈同心圆
华坪县儿童福利院聘请张桂梅担任院长,历尽各种艰辛,张桂梅全力支撑儿童福利院运行,成为孤儿们的“妈妈”。
1
自从丈夫董玉汉老师去世以后,张桂梅一直孤身一人。她到华坪县工作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全部的心血去呵护他们。在学生们心里,张桂梅就是他们的妈妈。
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让张桂梅成了另外一群特殊孩子的妈妈。
2001年3月,华坪县成立了儿童福利院。这是一家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孩子的社会福利机构,全县范围内的流浪儿童,家庭发生重大灾害、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都可以到这里来,受到政府的照料。儿童福利院成立以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负责。资助儿童福利院的慈善机构听说了张桂梅的事迹,希望她来当这个福利院的院长。于是,主管部门负责人找到了张桂梅,说明了情况,表达了意向。
张桂梅很爽快地答应了。从此,她一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教书,一边担任儿童福利院的院长。每天都在学校和儿童福利院之间来回奔忙,风雨无阻。
华坪县儿童福利院成立的第一天就收了36 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大的12 岁,最小的才2 岁。他们大大小小,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用新奇而忧郁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
张桂梅走马上任担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院长,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来自千差万别的家庭,身后有着一个又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这些苦孩子如果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父母健在,家境良好,肯定不会来到华坪县儿童福利院。他们之所以来到这里,要么是被亲人抛弃,要么是父母离婚没人管,要么是父母去世被亲戚送进来。总之,每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都受过伤。他们小小的年龄,就饱受了人世间的各种艰辛。
这些孩子都是有着特殊遭遇的苦命人啊。
很快,张桂梅觉得儿童福利院这个名字很不好,容易让人对它产生歧视,也会让孩子们产生自卑感。于是,她就给它取了一个特别温馨的名字:儿童之家。
孩子们缺少疼爱,长期缺衣少食,一个个面黄肌瘦。另外,因为缺少父母的关心,他们的生活习惯都不好,性格脾气也各不相同。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不习惯这里的环境。一些孩子在院子里跑来跑去,不停地打闹,尖叫声、哭喊声,在儿童之家里经常响起,附近的住户很有意见。有一个孩子,刚进儿童之家的时候,浑身又脏又臭,头发里爬满了虱子。
张桂梅并没有当过母亲,在担任儿童之家院长之前,她主要面对的是初中生。那些孩子虽然贫穷,虽然顽皮,但是不需要她给他们穿衣服,给他们洗澡,给他们梳头。所有的一切,学生们已经能够自理。但是,在儿童之家,重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张桂梅最常见的“功课”。她需要每天照顾他们的穿衣吃饭,督促他们睡觉起床。而她每天面对的孩子们,正处于特别好动、特别顽皮的年龄,经常犯一些小错。毕竟,儿童之家不是幼儿园,也不是托儿所,更不是小学。面对这些孩子,张桂梅需要以极大的耐心去操持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渐渐地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
然而,真正做起来,太难了。
张桂梅深深地记得,一个男孩子来到儿童之家的时候,住在儿童之家,在附近一所小学读书。父亲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他觉得整个社会都很坏,对什么都抱着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不爱跟人说话,喜欢一个人待着,干了不少捣蛋事。在儿童之家,他悄悄地把卫生间的下水道堵死了,然后在门上面放上拖把,人一进去,就会被沾满了污水的拖把砸到头。有时候,他甚至趁人不注意,把尿撒到水桶里。在学校,他经常欺负女生,扯她们的头发,用小石头砸她们的头。男孩的班主任找到了张桂梅,抱怨这孩子太难管理了,叫她帮忙教育这个孩子。让班主任没想到的是,张桂梅居然还有点护短的意思。她没有批评孩子,而是把他带回了儿童之家,让他洗澡换衣,安顿他睡下,什么话也没再说。母爱的力量使孩子慢慢地平静下来,变乖了,那些捣乱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
还有一个叫姚华宇的小男孩,被送到儿童之家的时候,才一岁多,身体瘦弱,胆子很小。因为长得很可爱,张桂梅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小萝卜头,他是整个儿童之家里张桂梅最心疼,常常挂在嘴边的孩子。那时候,张桂梅经常把他背在身后,无论是上课,还是外出办事,小萝卜头总是像一只小壁虎,紧紧地贴在张桂梅背后。每天晚上,张桂梅就带着他一起睡,刚开始的时候,小萝卜头背对着她,向着墙睡。但是,有一次,睡着睡着,小家伙在她身上蹭来蹭去,叫她“妈妈,妈妈”!张桂梅顿时感觉到,孩子是多么需要一个妈妈,母爱对于年幼的他们,是多么重要啊。
张桂梅一直呵护着小萝卜头的成长。随着小萝卜头逐渐长大,张桂梅还经常带他去看外面的世界。一次,张桂梅被安排去北戴河疗养。但是,她放心不下小萝卜头,便把他也带去了。在飞机上,小萝卜头可能是不适应飞机里的环境,又哭又闹,把整个机舱的乘客吵得不得安宁。有的乘客甚至挖苦她,到底是忙什么“事业”去了,那么大的年纪了才有这么小的孩子。张桂梅一边给人家道歉,一边解释小萝卜头与她的关系。同行的乘客听了大为感动,马上转变了态度,跟她一起来照顾小萝卜头。去北京的时候,张桂梅带着小萝卜头专门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国旗班的班长被张桂梅的事迹所感动,还抱着小萝卜头一起合影。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因为早起看升国旗,没睡够,在那么有意义的时刻,小萝卜头居然在国旗班班长的怀里睡着了,张桂梅怎么叫都叫不醒。这件趣事,多年后还经常被“母子俩”开心地提起。
2
儿童之家的孩子们都知道,张桂梅为了儿童之家,受过很多苦。孩子们心里特别清楚,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儿童之家幸福地生活着,全都是因为张桂梅妈妈超出人们想象的付出。
儿童之家成立的时候,政府每年划拨的工作经费只有7 万元。这哪里够几十个孩子一年的生活开支啊?在张桂梅心里,她的儿童之家,不仅仅要让孩子们吃饱穿暖,还要有玩具,要有丰富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她要让这些因为各种原因过早地失去了亲人之爱的孩子们,在儿童之家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于是,张桂梅开始了她的募捐之路。
最初的时候,她到县里单位走访,请那些她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部门在经济上对儿童之家给予扶持和帮助。收获还是有的,一些单位力所能及地对张桂梅的儿童之家进行了资金上的支持,让儿童之家的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一次两次还可以,老是上门求助,那些单位领导也就感觉为难了。有时候,听说张桂梅找上门来,领导们便有意无意地回避她,躲着她。张桂梅的求助之路碰到了软钉子,儿童之家的资金来源渐渐地又萎缩到了政府的那笔固定拨款。
儿童之家的经费必须得到解决。毕竟,那么多的孩子,每天都要吃饭穿衣,儿童之家的开支,也绝不仅仅是吃饭穿衣那么简单,水费、电费、维修……只要时间在继续,每天都有很多地方需要花钱。但是,张桂梅绞尽脑汁,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实在没办法了,张桂梅就带着孩子们做起“生意”来。她带着儿童之家里大一点的孩子,批发了鲜花、玩具、鞋子等小商品,摆地摊去卖。但是,她和孩子们都不是做“生意”的料,批发来的东西能够卖出去的很少,她们本来就没钱,还亏了本。收摊的时候,张桂梅和孩子们抱在一起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张桂梅的事迹,惊动了社会各界,大家纷纷捐款来帮助张桂梅和她的儿童之家。2005年2月,张老师应邀来到丽江市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十多家单位作报告,参会的党员向儿童之家捐了款。一位退休的老党员捐了1000 元,他在留言中说:“这些孤儿都是党的孩子,也就是我们的孩子。”回到儿童之家,张老师让孩子们一起来清点捐款:100 元的40 张,50 元的59 张,20 元的13 张,10元的37 张,还有老爷爷捐赠的1000 元。看着这些面额不等的钱,孩子们哭了,给当地报社写了封信《党啊,亲爱的妈妈》。
社会的捐助,虽然对儿童之家经济条件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最后,丽江市、华坪县两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儿童之家的重视,加大了政府投入,彻底解决了张桂梅和儿童之家的后顾之忧。
如今的儿童之家,已经没有了当年那些捉襟见肘的经费问题。随着张桂梅与儿童之家的感人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全国各地的好心人也不断向儿童之家捐款捐物,儿童之家的孩子们,真正实现了衣食无忧,他们在张桂梅妈妈的陪伴下,健康成长,儿童之家也真正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3
儿童之家从2001年3月成立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里,一批曾经遭遇人生不幸的孩子在儿童之家成长起来,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已经结婚成家,更多的孩子,正在经历他们人生中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的读书时光。儿童之家在小小的华坪县城里,每一天都会让孩子们感到充满了阳光。
岁月可以改变太多的事物。不变的,是张桂梅对儿童之家二十年如一日的守候。
那些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在张桂梅妈妈的陪伴下,幸福、健康、快乐。
那些已经长大的孩子们,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都对儿童之家充满了牵挂。每次回到华坪县城,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向着儿童之家走去。张桂梅始终为他们留着床和碗筷,为他们留着一个温暖的家。
张惠华就是那些常回家看看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2002年,张惠华7 岁,父亲在一家煤矿当矿工,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在家里。一天,来了一群人,告诉家里的人,煤矿上发生了矿难,张惠华的父亲在这场矿难中失去了生命。一个温馨的四口之家,从此就失去了顶梁柱,日子过得很辛苦。但是,厄运接踵而来,母亲抛下张惠华和年幼的弟弟不辞而别。两个孩子,转眼之间成为无人照顾的孤儿。他们不会做饭,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饱一顿饥一顿的,只能到亲戚家去蹭饭。两个孩子守着空荡荡的家,每到夜晚,黑漆漆的院子顶着清冷的天。他们抬起头来,看到满天的星斗,那些星星,都还有一轮月亮陪伴着、照耀着。可是他们,失去了父母之后,比那些星星还要孤单。对未来人生的恐惧,充斥着两个孩子脆弱的心灵。
对于张惠华和弟弟来说,他们的天,已经塌了,这人世间,再也不是被父母疼爱着的温暖人间,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每天坐在家里,游走在村子里,呆呆地望着远方的大山,哭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去哪里了,快回来吧!”然而,回答他们的,只有一片空寂。
看着两个可怜的孩子无所依托,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的亲戚们听说县城里一个叫张桂梅的老师办了一家孤儿院。经过一番打听,亲戚们联系上了张桂梅,把张惠华兄弟俩送到了儿童之家。
失去父母之后一段时间,兄弟俩像浮萍一样漂漂荡荡地生活,根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大人们叫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只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张惠华深深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张桂梅的时候,是那天的下午三点钟左右。在街上一家饭馆里吃了中午饭,兄弟俩被亲戚领着走进了儿童之家。看到儿童之家陌生的房屋、陌生的院子、陌生的孩子们,张惠华心里产生了一种淡淡的恐惧。
张桂梅见到兄弟俩,问他们:“吃了饭没有?”兄弟俩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张桂梅一手抱住张惠华,一手抱住弟弟,对兄弟俩说:“别怕,从今天开始,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我就是你们的妈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时候,张惠华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到底是谁,但是,他记住了那个拥抱。自从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以后,他已经很久没有被别人拥抱过了。
兄弟俩进入儿童之家的时候,也许是对父母还有着很深的思念,对张桂梅并没有多么深厚的感情,把儿童之家也只是当作栖身的地方。张惠华对张桂梅还有点怕,大家都叫她妈妈,他却有点叫不出口。在他的眼里,张桂梅对大家是比较严格的,张惠华便跟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有意识地躲着她。孩子们在打扫卫生,张惠华打扫完自己的区域,便坐在大厅门口睡着了。等到张桂梅从外面回来,看到张惠华在那里睡觉,误以为他在偷懒,就把他叫醒了,批评了他。这时候,张惠华心里觉得很委屈,觉得这个妈妈有些不讲道理,不像一个妈妈。
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张惠华的内心发生了变化。这一年的中秋节,张桂梅忙着学校和儿童之家的事情,竟把这个节日给忘记了。儿童之家里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悄悄地把县法院的铁栅栏掰下来,当成废品卖了。很快,法院的人便找上门来,跟张桂梅理论。得知孩子们闯了大祸,张桂梅非常生气,赶紧给法院的人赔礼道歉。好不容易把人送走,张桂梅转身就开始“查案”,很快便查出五六个参与这件事的孩子。她把他们叫到跟前,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们。最后,张桂梅追问掰下来的铁栅栏卖到哪里去了。孩子们坦白:“当废品卖了,买月饼吃了。”
这时候,张桂梅马上明白过来,她忘记什么了。望着一群垂头丧气的孩子,张桂梅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孩子们啊,是我不好,忘记给你们买月饼了,但是你们乱拿别人的东西是不行的,以后一定不能再这么做了。”下午放学回家,张惠华惊奇地发现,儿童之家食堂桌子上摆满了月饼和水果,这个迟到的中秋节,让张惠华心里感叹:“她是多么好的一个妈妈啊!”
2005年5月8日,这一天是母亲节。中午吃饭前,大家跟往常一样围着桌子坐好,跟着电视机里的节目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十送红军》,还有《献给妈妈的歌》。这时候,也是跟往常一样,张桂梅没闲着,站在电视机旁,面对着孩子们,双手摆动着打拍子,带着大家一起唱。不知道为什么,那天看着电视里慈祥的母亲与儿子之间依依不舍的画面,大家都唱得格外认真,歌声比之前任何一天都要洪亮。唱着唱着,孩子们就哭了,因为他们心里确实想妈妈了。站在电视机旁的张桂梅,双手继续打着拍子,眼角的泪珠一颗颗顺着脸颊,滑落到地板上,也滑落进了孩子们的心里。那天过后,张惠华再叫她“妈妈”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的温暖舒畅。
在儿童之家,孩子们逐渐长大,张桂梅还得对他们的人生前途认真谋划。张惠华初三毕业的时候,考试成绩很不错,拿到成绩通知单的那天,他高兴地把成绩单给张桂梅看,并且告诉她,他想去丽江市最好的高中丽江市一中去读书。张桂梅想了想,对他说:“报丽江市一中三年得花四五万块钱,还是报华坪县一中吧,离家近,还省钱。”当时张惠华虽然有点失落,但还是非常理解张桂梅作为福利院一家之长的不易与艰辛,心里一点也不抱怨她,最后听她的话报了华坪县一中。”可让他想不到的是,就在当天中午,张桂梅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你再去学校问问,看看志愿能不能改,还是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报丽江市一中吧。” 此刻,她考虑的不是花费多少钱的问题,而是长远地考虑到张惠华的前途和未来。
三年后,张惠华没有辜负张桂梅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受到张桂梅十多年的熏陶和影响,张惠华一到华中农业大学,就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像张桂梅妈妈那样优秀的共产党员,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在大学里,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志愿者服务活动,去学校周边社区的敬老院为老人们包饺子、打扫卫生;到聋哑学校、地铁站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平时,利用休息的时间,他还在做学生宿舍楼管理的勤工俭学工作。就这样过了两年,在读大三的时候,张惠华终于得到党组织的认可,成为儿童之家136 个孩子中第一个共产党员。
大学毕业的时候,作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张惠华本来可以在大城市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他深深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从一名失去父母的孤儿,成为一名重点大学毕业生,是因为儿童之家给了他太多的爱,是张桂梅给了他太多的爱,是社会给了他太多的爱。于是,他回到了华坪,回到了张桂梅妈妈身边。最后,张惠华考取了华坪县石龙坝镇政府的一个公务员岗位,并且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深入到最基层,为贫困山区群众服务。他用大学里学到的植物、营养学的专业知识,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农业、脱贫致富。他,从原来被别人帮助的对象,成了一名帮助别人的共产党员。
4
儿童之家从创办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里,张桂梅从当初的中年人,经历了7000 多个日日夜夜,变成了64岁的老人。而那些孩子,则从一个个懵懵懂懂的小娃娃长大成人。转眼间,孩子们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作为孩子们的妈妈,张桂梅不仅操心小孩子们的生活,还操心起了大孩子们的婚事。
张惠华还记得儿童之家操办的第一场婚礼。那是2014年6月,一个在儿童之家长大的大哥哥谈了一个女朋友,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大哥哥回到儿童之家,把他的婚事跟张桂梅说了。听到自己的孩子要结婚了,作为过来人,她问:“婚礼在哪儿举办?”眼前这个准新郎居然没有考虑过这事,被张桂梅问懵了,半天没说话。
是啊,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一个人结婚,要在各自家里,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之下举办结婚典礼。这个大哥哥在儿童之家长大,儿童之家就是他的家,张桂梅就是他的妈妈。见状,张桂梅坚定地对他说:“这婚礼就在儿童之家举办。”
婚礼的前一天,张桂梅早早地就从学校赶回来,带着儿童之家的孩子们打扫卫生、吹彩球、贴喜字,还去租借了红地毯,在儿童之家的院子里铺好,把家里布置得妥妥当当的。当时大家都忙上忙下,整个院子里洋溢着喜庆的味道。婚礼现场布置好后,她又在院子里绕着检查了好几圈,反复确认,生怕有细节没做好。一切布置妥当,张桂梅对孩子们说:“等你们长大了,婚礼也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
后来,儿童之家又为其他几个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们举办了几场婚礼。其中的两场,华坪县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刘忠伟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他经常采访张桂梅,一来二往,大家彼此都非常熟悉了。第一次他主持的是在儿童之家长大的一个女孩的婚礼。这个女孩要嫁到邻近的四川省攀枝花市去。头一天,刘忠伟和几个记者同事在儿童之家采访,晚上就住在了儿童之家。看到张老师忙里忙外,高兴得合不拢嘴,大家心里都很喜悦。第二天,儿童之家的院子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当时的华坪县副县长亲自为新郎新娘证婚,为他们祝福。当刘忠伟作为婚礼主持人说到新郎新娘向张桂梅老师三鞠躬的时候,新娘百感交集地回忆起自己在儿童之家的美好时光,想起张桂梅对自己恩重如山,她双膝跪倒在地,新郎也跟着跪了下去。这时候,张桂梅作为新娘的妈妈,看到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即将成为别人的妻子,离开儿童之家,离开自己,承担起另一个家庭的幸福,她扶起新郎新娘,抱着新娘放声大哭,新娘也泣不成声。
看到这个场面,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感动了。那天,刘忠伟和同事采写了一则题目为《政府嫁女》的新闻。节目后来送到了丽江市电视台播放,获得了当年丽江市好新闻一等奖。
刘忠伟在儿童之家第二次主持的是一个男孩的婚礼。这个男孩大学毕业后在大理工作,回来举办婚礼就是想让张桂梅妈妈高兴高兴。张桂梅当然非常开心,她和大家说了很多关于这个孩子的故事,一件一件,如数家珍。每一个孩子,在张桂梅心里,都是自己特别疼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和她有说不完的故事。每一场婚礼,张桂梅都要流很多流泪。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渐渐长大,成家立业了,她的眼泪是欣喜的泪。每经历一个孩子的婚礼,就意味着她又圆满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她的一项任务。同时也证明了她没有辜负党和政府对她的信任和嘱托,她的眼泪又是欣慰的泪。
儿童之家的孩子结婚后,各自有了自己的家。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忘记,张桂梅和儿童之家,始终是他们永恒的大家庭。他们一有机会就会回去,跟张桂梅和弟弟妹妹们团聚。有时候,他们还一起过春节。
儿童之家成立了二十年,这里的春节也热热闹闹地过了二十次。2021年春节,跟往年一样,新年的喜庆和欢乐洋溢在华坪县儿童之家的每一个角落,张桂梅跟孩子们忙着打扫卫生、挂红灯笼,准备着年三十的团圆饭。美好祝愿的“福”字,红红火火的大灯笼……让整个儿童之家年味十足。张桂梅对前去拜年的人介绍,今年准备了五六种糖果,还有很多水果和糕点,各式各样准备得很齐全。“过年了,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豆腐干、糕点、小面包等很多零食都给他们买回来了。一会儿给他们做两个北方的菜,让他们也尝尝北方的口味。”
华坪县儿童之家建院至今已经收养了170个孩子,其中最大的孩子已经38 岁了,最小的孩子6 岁。从建院开始,每逢节假日,张桂梅都会在儿童之家陪着孩子们一起度过。张桂梅陪伴他们读书、学习,陪伴他们长大直到成家立业,她成了孤残孩子们永远的妈妈。现在,儿童之家的孩子有很多已经参加工作。张桂梅为那些读大学以及在外工作的孩子在儿童之家都保留了房间,她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妈妈,这里就是孩子们永远的家。”
“我是从2001年3月到现在,已经义务当了二十年的院长,在儿童之家跟孩子吃,跟孩子睡,除了开会、出差,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有了女子高中后,我回来的时间就短了一点,主要精力放在那儿了,但是每天都要回来的,这也是我的一个家。”张桂梅说。
张桂梅从来没有忘记党和政府对儿童之家的关心重视,没有忘记社会各界对儿童之家的爱心支持。在2021年,儿童之家的第二十个春节,面对新闻媒体,张桂梅向全社会表达了她的新年祝福:“希望大家一年比一年好,也希望我们家(儿童之家)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感谢所有的父老乡亲和所有资助我们和关心我们成长的人,谢谢你们,给大家拜年了!谢谢全国人民,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对孩子们的爱护,对孩子们的关怀,对孩子们的期望,我会竭尽全力,不让大家失望。希望大家都能身体健康,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