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状病变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及致病因素的分析
2022-04-06龙泽清
龙泽清,杨 鹏
(桂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广西 桂平 537200)
大肠息肉状病变是指大肠管腔内壁长出的赘生物。此病患者在患病的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状病变体积的增大,一些患者可出现便血、大便性状改变、腹胀、腹痛等症状。大肠息肉状病变可发生于大肠的任何部位,但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息肉状病变通常不会自行消失,且有发生癌变的可能,因此需及时进行治疗[1-2]。对大肠息肉状病变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等进行分析,并总结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为此病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其疗效。本文主要是对大肠息肉状病变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及致病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桂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 例大肠息肉状病变患者和50 例非大肠息肉状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50 例大肠息肉状病变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其中50 例非大肠息肉状病变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纳入标准是:病历资料完整且认知功能正常;其本人(或其监护人)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观察组患者的病情符合《临床腹部外科学》[3]中关于大肠息肉状病变的诊断标准,且经X 线检查、纤维肠镜检查等得到确诊;对照组患者疑似患有大肠息肉状病变,但对其进行相关检查排除其患有此病。两组患者的排除标准是:病历资料不全;存在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或意识障碍,不能配合开展本研究;合并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对进行纤维肠镜检查存在禁忌证;同期参与其他临床试验。在观察组50 例患者中,有女性21 例(占42.00%),男性29例(占58.00%);其年龄为16 ~80 岁,平均年龄为(48.02±4.88)岁。在对照组50 例患者中,有女性22 例(占44.00%),男性28 例(占56.00%);其年龄为16 ~80 岁,平均年龄为(48.06±4.9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其年龄、性别、病史、生活习惯(是否经常饮酒、吸烟等)、饮食习惯(是否经常食用新鲜水果、新鲜蔬菜及肉类食品等)及有无胆系疾病、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疾病,总结导致大肠息肉状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观察并记录大肠息肉状病变的位置、直径、病理类型(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与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 绒毛状腺瘤等)及发生癌变的情况。
1.2.2 检查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肠镜检查,方法是:在检查前,指导患者做好肠道准备工作,包括自检查前2 d 开始进食半流质食物,禁止食用青菜、水果、米饭和肉制品;于检查前8 ~12 h开始禁食;在检查当天上午的9:30 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生产厂家:深圳万和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827 ;规格:68.56 g/袋),每次服2 袋(用1000 mL 的温水冲服),嘱患者在服药后来回走动,以促进排便。当患者排出稀薄水样粪便后,表示其肠道已达到清洁程度,开始对其进行肠镜检查。在检查时,指导患者取左侧卧位,保持双膝屈曲。将电子下消化道内窥镜EC-530WM(生产厂家: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国械注进:20163221933)自肛门置入回盲部,在镜下找到大肠息肉状病变,并观察息肉状病变的位置、大小、数量、性状等。将息肉状病变切除(直径<0.5 cm 的息肉状病变采用热活检钳完整切除,直径为0.5 ~1.9 cm 的息肉状病变通过高频电凝的方式一次性切除,直径≥2.0 cm 的息肉状病变以高频电凝的方式进行分块、分段式切除)。术后将切除的组织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大肠息肉状病变的病理类型及发生癌变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肠息肉状病变致病因素的分析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中合并有胆系疾病和血脂异常患者的占比均更高,其中经常食用新鲜水果和新鲜蔬菜患者的占比均更低,经常吸烟和经常食用肉类食品患者的占比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血压的发病率及冠心病的发病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大肠息肉状病变致病因素的分析
2.2 观察组患者大肠息肉状病变发生的位置及病理类型
在观察组50 例大肠息肉状病变患者中,病变位于直肠的患者最多,有16 例(占32.00%);病变位于回盲部的患者最少,有3 例(占6.00%)。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显示,其中大肠息肉状病变为管状- 绒毛状腺瘤的患者最多,有16 例(占32.00%);大肠息肉状病变为炎性息肉的患者最少,有3 例(占6.00%);大肠息肉状病变为位于直肠的管状- 绒毛状腺瘤患者最多,有6 例(占12.00%)。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患者大肠息肉状病变发生的位置及病理类型[ 例(%)]
2.3 观察组患者大肠息肉状病变的大小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
观察组患者大肠息肉状病变的直径多<2 cm,其中病变直径≤0.5 cm 的患者最多,有18 例(占36.00%);病变直径为0.6 ~1.0 cm、1.1 ~1.9 cm、≥2.0 cm 患者的数量相近(分别有12 例、11 例、11 例)。在病变直径≤0.5 cm 的患者中,病变类型为增生性息肉与锯齿状腺瘤的患者最多,有5例(占10.00%);在病变直径为0.6 ~1.0 cm 的患者中,病变类型为管状腺瘤的患者最多,有4例(占8.00%);在病变直径为1.1 ~1.9 cm 的患者中,病变类型为管状- 绒毛状腺瘤的患者最多,有5 例(占10.00%);在病变直径≥2.0 cm 的患者中,病变类型为管状- 绒毛状腺瘤的患者最多,有8 例(占16.00%)。详见表3。
表3 观察组患者大肠息肉状病变的大小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 例(%)]
2.4 观察组患者大肠息肉状病变发生癌变的情况
在观察组50 例大肠息肉状病变患者中,发生癌变的患者共有2 例。其中有1 例患者的病变为直肠管状- 绒毛状腺瘤,病变的直径≥2.0 cm ;另1 例患者的病变为乙状结肠其他腺瘤性病变,病变的直径为1.1 ~1.9 cm。
3 讨论
大肠息肉状病变是大肠内所有突出赘生物(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的总称。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与患者存在大肠息肉状病变有一定的相关性[4-5]。因此,临床上应对大肠息肉状病变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本研究主要针对大肠息肉状病变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其致病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中合并有胆系疾病和血脂异常患者的占比均更高,其中经常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患者的占比均更低,经常吸烟和经常进食肉类食品患者的占比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大肠息肉状病变的发生与患者合并有胆系疾病、血脂异常、经常吸烟、经常食用肉类食品及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少有关。针对上述致病因素,本研究制定了以下几条预防大肠息肉状病变发生的措施:1)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戒烟限酒,少食用肉类食品,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在锻炼时尽量选择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2)定期进行体检,了解体质指数、血脂、血清叶酸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于超重、肥胖者,需加强进行体育锻炼,适当减重;对于血脂水平异常者,应及时口服阿托伐他汀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血清叶酸水平较低者,应合理补充外源性叶酸。另外,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若发现大肠息肉状病变应及时进行治疗。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大肠息肉状病变的病理类型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与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大肠息肉状病变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疗效,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观察组50 例大肠息肉状病变患者中,有2 例患者发生癌变。这提示大肠息肉状病变有发生癌变的可能,需及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合并有胆系疾病、血脂异常、经常吸烟、经常食用肉类食品、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少是引起大肠息肉状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大肠息肉状病变好发于直肠,有发生癌变的可能,且其大小与病理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