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60例临床效果
2022-04-06范玉伟张彦龙
范玉伟,陈 科,张彦龙,张 志
胸腰椎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该疾病的最大特点为脊柱的不稳定性[1]。脊柱的不稳定性对患者的机体影响较大,导致患者的活动受限,因此需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以提升脊柱的稳定[2]。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了一种应用效果较好的手术方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临床发现在该手术方式下能为脊柱提供三柱稳定,对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重建及恢复意义重大[3]。为进一步探究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就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患者6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中,女性13例,男17例,年龄为20~60岁,平均(47.16±3.57)岁,按照DENIS分型法分型,其中压缩性骨折20例、骨折合并脱位3例、安全带骨折2例、爆裂性骨折5例。无神经损伤患者18例,有神经损伤为12例。对照组中,女15例,男15例,年龄为20~60岁,平均(47.22±3.62)岁,按照DENIS分型法分型,其中压缩性骨折18例、骨折合并脱位4例、安全带骨折2例、爆裂性骨折6例;无神经损伤患者19例,有神经损伤为2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在传统开放手术下治疗。全麻后进行消毒铺巾,在骨折位置做一长度为12~15 cm的切口,将横突、椎板外缘、上关节突基底作为胸椎进钉点。置入椎弓根钉与连接棒,并进行固定,将椎弓根钉适当撑开,观察到伤椎恢复至正常高度后,将切口缝合。观察组则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采取俯卧位,全麻后,悬空腹部,在骨折处作纵行切口,长度在1.5 cm左右,切口分离至关节突及横突,置入穿刺针后,将导丝置入,在取出穿刺针后,拧入椎弓根螺钉与导丝,复位完成螺母的固定,为患者缝合切口。2组患者在治疗干预后进行3个月时间的随访。
1.3 观察标准:对比2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包括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椎间隙高度与后凸Cobb角指标[4]。采用X线对患者的椎间隙高度进行测量,使患者采取侧卧位,保持双手抱头的姿势,使中心线与身体矢状面相垂直,测量椎间隙高度[5]。对比2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发热及感染[6]。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术后椎间隙高度比值高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低于对照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治疗及预后情况
2.2 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对比2组不良反应率[n(%)]
3 讨论
随着建筑业及交通的不断发展,高处坠落伤及车祸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加[7]。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说明通过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椎间隙高度及后凸Cobb角情况,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脊柱状态,且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下,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更少(P<0.05)。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传统开放式手术需要通过手术做一直径较大的切口,完全暴露骨折椎体及其邻近椎体附近的皮肤、肌肉、筋膜、软组织等,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因此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大[8]。传统开放式手术虽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者术后恢复难度较大,延长了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也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9];且由于手术作的切口更大,因此患者皮肤下组织在空气中的暴露面积较大、暴露时间较长,因此其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更大,这也是造成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严重阻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是新兴的微创手术,该手术方式手术切口小,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因此较传统手术而言,该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更少,在促进其脊柱功能恢复的同时,减少了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手术的微创性还减少手术对邻近正常组织的损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术后恢复效果较好,具有较大的优势,且造成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少,有利于患者的恢复[10]。研究结果说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应用下能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有效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减少不良反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