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情绪调节策略在护士替代性创伤与职业认同间的中介效应
2022-04-06陈学艳訾金花刘珍刘青张玲高培花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爆发以来,世界各地齐心协力共同战“疫”。在此次疫情中,医护人员作为救援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整个医疗救助及心理援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报告显示
,在医护人员中,护士比例占68%。临床护理人员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又要随时做好支援抗疫一线工作的准备,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很容易出现心理应激症状。研究发现
,医护工作者在救援过程中,因产生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共情,自身可能成为心理受害者,即所谓的“替代性创伤”。替代性创伤由Saakvitne 和Pearlman于1996年提出了明确的定义
:“一种助人者的内在经验的转变,是对救助者的创伤性事件同理投入所产生的结果”。护士职业认同
是指护士对所从事的护理专业、职业地位和责任的看法,以及决定自身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即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的认识及见解。有研究表明
,护士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其职业认同呈显著相关,且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职业认同的作用不同。情绪调节策略
指个体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包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节,个体经常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有两种,包括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研究发现
,心理助人工作者的替代性创伤与情绪调节呈显著相关,且情绪调节在共情和替代性创伤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而现阶段国内有关临床护士替代性创伤、情绪调节与职业认同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主要从情绪调节和替代性创伤的角度来探讨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床护士的职业认同感,为有效减少医护人员替代性创伤的症状,提高其职业认同水平及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国内研究大体呈现出以下局面:一、相关的学术文章数量少;二、介绍性文章居多,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翻译诗学的介绍;三、更注重翻译诗学的外围解释力,脱离诗歌翻译语境;四、对我们国家的翻译诗学理论关注不够。虽然田传茂、丁青(2006:64)对扎根于传统和实践沃土的中国当代译论话语进行了梳理,但也属于介绍性研究,所以他们在文中语重心长地指出,“原创性研究正是当前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所欠缺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1-10-06—12-15通过问卷星平台调查山东省临沂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护士共354名。
本研究发现,干预1学年后,儿童体力活动水平有明显改善,儿童进行休闲性体力活动时间明显增加(469.31±345.89 min vs 563.10±345.88min,P=0.005)。体力活动水平不足(<180min/周)的比例明显下降(P=0.003)。尤其是每周体力活动时间≥300min的比例明显增加(P=0.029)。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本人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病休及产假护士;进修护士;存在心理疾病史。
在上述三个方程式中,c表示溶液的初始浓度,g·(100 mL)-1 H2O或g·(100 g)-1 H2O;ceq表示平衡时的浓度即溶解度,g·(100 mL)-1 H2O。由于是亚稳相晶体,其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减小,19 ℃时溶解度达最大值,为0.151 8 g·(100 mL)-1 H2O,为了计算方便,将50 ℃时MgCO3·3H2O的溶解度约等于0.151 8 g·(100 mL)-1 H2O。
1.3.1.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学历、月收入、聘用方式、职称、工作年限、所在科室、是否参加过灾害应急培训、是否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是否接受过心理援助等。
1.3 方法
2.4 情绪调节策略在护士替代性创伤与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利用AMOS 23.0 进行路径分析,依据上述统计分析的结果,以情绪调节策略为中介变量,以替代性创伤为自变量,护士职业认同为因变量,构建假设模型,并对其进行修正,见图1。本研究假设模型的拟合结果为:x
/df =2.441,GFI =0.952,AGFI =0.915,CFI =0.984,RMSEA=0.064。上述拟合指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该模型适配度良好,修正后的假设模型成立。利用Bootstrap 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替代性创伤通过表达抑制和重新评价间接作用于护士职业认同,其间接效应为0.25×-0.05=-0.01,-0.11×0.54=-0.06,表达抑制和重新评价对护士职业认同的总效应分别为-0.06 和0.48,提示情绪调节策略在替代性创伤和护士职业认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替代性创伤、表达抑制和重新评价对护士职业认同的效应值,见表4。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准备去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我妈一开始是极力反对的,但拗不过我,最后只叹了一口气说:“唉,我只是怕在外面没人给你做饭、洗衣服。我不要你有大本事,只要你能每天安安分分过日子就好。”前一秒还觉得憋屈的我,这一秒只想抱着妈妈哭。
系统通过激光二维扫描仪扫描塞规进而获取塞规相应截面轮廓处各个点的坐标,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塞规的轮廓曲线,从而获取塞规的轮廓最高点。最小二乘法理论较为简单,计算也比较简单,但必须选取适当的匹配函数模式,否则拟合的效果将会变差。本系统需要拟合的曲线为塞规圆截面上的一段圆弧,较易处理,因此使用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为假设需要拟合的多项式方程为:
1.3.1.4 情绪调节方式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ERQ) 该量表由Gross 和John 编制
,包括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2个维度,共10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重新评价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研究对象采用该情绪调节策略的频次就越多。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5,重新评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表达抑制的Cronbach'α系数为0.73。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为0.873,两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分别为0.894、0.815。
1.3.1.3 替代性创伤问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VT) 该量表由韩雪编制
,包括5个维度,分别为认知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生活信念、生理反应,共38个条目。该量表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其所受替代性创伤越高。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73~0.92,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72,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4~0.940。
1.3.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星的形式对在岗的临床护士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前向研究者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本研究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且征得其同意与配合。本次共发放和回收354份问卷,全部有效。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见表1)
相关研究证实,在新冠疫情期间,临床救护人员由于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且目睹了大量的应激事件后容易对患者或生还者产生共情,会出现反复性的创伤体验、警觉性增高及其生理反应(如入睡困难、易惊醒、恶心呕吐等)等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护士情绪调节策略总分为(44.18±9.790)分,其中重新评价(29.04±6.812)分、表达抑制(15.14±4.733)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Sun等
的研究结果相近,可能与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特点要求她们具有良好的心理调适及应对能力有关,此外,临床护士在经历替代性创伤应激事件后,对创伤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能进行重新审视,并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及时调整心态。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密切观察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引导其选择合适的心理调适方法来减少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从而提高护士的心理舒适度和心理调适能力。
2.3 护士替代性创伤与情绪调节策略和职业认同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护士职业认同总分与替代性创伤总分呈负相关;情绪调节策略中,护士职业认同得分与重新评价得分呈正相关,与表达抑制得分呈负相关(均
<0.05),见表3。
1.3.1 调查工具
3 讨论
3.1 护士职业认同与情绪调节策略和替代性创伤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士职业认同总分为(103.28±19.82)分,处于中等水平,高于朱星等
的研究结果,但低于江静敏等
和朱雪莲等
的研究结果。说明在疫情期间,临床护士总体的职业认同水平良好,能对护理职业的各方面做出积极感知和正面评价。根据职业认同各维度评分情况,职业认知评价、职业社交技巧和职业挫折技巧得分最高,说明临床护士在救助患者时能体会到临床护理工作的价值所在,并从中获得其幸福感,且良好的护患沟通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利于其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为职业社会支持,这可能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护理这个职业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赞扬,社会增加了对护士职业的理解和尊重,护士的职业社会支持明显得到提高,因此,护士对其自身的职业认同水平也有所提高。职业自我反思得分最低,说明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缺乏对工作的自我探究与自我评判能力。提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下,护理管理者不仅要加强护士临床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还应深入了解其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转变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的看法,拓展护士的职业视角,使其主动接纳其职业角色。此外,护理管理者还应积极引导并重视护士对临床工作的评判性思维及其自我探索和自我纠正的能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深入理解与认知,增强其护理队伍的整体职业认同感。
2.2 护士替代性创伤与情绪调节策略和职业认同的得分情况 PIS总分为(103.28±19.819)分,VT总分为(81.43±25.804)分,ERQ总分为(44.18±9.790)分,各量表得分情况,见表2。
1.3.1.2 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professional identity scale,PIS) 该量表由刘玲等人
编制,包括5个维度,分别为职业认知评价、职业社会支持、职业社交技能、职业挫折应对、职业自我反思,共30个条目。该量表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越高。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8,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648~0.951,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73,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762~0.947。
替代性创伤
是救助人员在救助过程中因长时间接触患者,不自觉的受到对方的影响,并产生了类似心理创伤的应激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护士替代性创伤总分为(81.43±25.804)分,略高于李贺
和Li等
的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人群替代性创伤症状突出,这可能与临床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和高压环境下,导致其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有关。因此,临床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状况,合理的安排时间及调配人力资源,以问题为导向联合国家诊疗方案及相关技术指南,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定期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提高临床护士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援助能力。
3.2 替代性创伤、情绪调节策略对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 相关分析显示,临床护士替代性创伤总分与职业认同总分呈负相关,即替代性创伤得分越高,护士职业认同感越低。替代性创伤是危机干预中的常见现象,指援助者在帮助求助者的同时,其自身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继而会产生一种替代性创伤的体验
。有研究发现
,替代性创伤不仅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与其职业认同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临床医务管理者需要及时关注医护救援者的替代性创伤问题,了解护士心理动态,有针对性的对护士进行个性化疏导,以维护其身心健康。情绪调节方面,本研究中重新评价评分与职业认同评分呈正相关,而表达抑制评分与职业认同评分呈负相关。重新评价是一种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而表达抑制是一种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
。通过讨论分析认为,在疫情防控期间,护士面对创伤性事件而产生负性情感体验时,如果护理人员更多地采用重新评价这一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这会提高其职业认同水平;相反,如果护士更多地采用表达抑制这一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60例上肢骨折需行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5~65岁,随机分为三组,Ⅰ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Ⅱ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 μg/kg,Ⅲ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随后行臂丛神经阻滞。注药后神经支配区域针刺皮肤刺痛觉消失可开始手术。
3.3 情绪调节策略在护士替代性创伤与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考察了替代性创伤、情绪调节策略对护士职业认同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替代性创伤对护士职业认同有直接的预测作用;替代性创伤对表达抑制有正向预测作用,对重新评价有负向预测作用;此外,重新评价能够正向预测护士职业认同,表达抑制对护士职业认同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进一步路径分析显示,临床护士替代性创伤可通过表达抑制和重新评价的中介作用影响其职业认同水平,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更多的采用重新评价这一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来减轻创伤性事件对个体身心健康带来的困扰,从而增强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减轻其职业压力。本研究结果提示,医院护理管理者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及时关注护士的身心状况,在救援的过程中制定有针对性地干预措施来促进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
3.4 研究局限性及启示 关于临床护士情绪调节策略在其替代性创伤与职业认同间的中介效应鲜有报道,此次初步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替代性创伤对护士职业认同影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护工作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但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群体均来自同一地域,且仅调查了两家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导致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建议今后可尝试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以获取可靠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建议今后开展纵向调查研究来探寻情绪调节策略在替代性创伤与护士职业认同之间的作用关系。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临床护士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与替代性创伤和情绪调节策略密切相关,替代性创伤症状越严重,护士职业认同感越低。临床护士替代性创伤可通过表达抑制和重新评价的中介作用来影响其职业认同,因此,医院护理管理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护理人员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时应有目的地引导其放弃表达抑制这一情绪调节策略,鼓励其对创伤性事件、职业的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进行重新评价,增强护士积极心理调适的能力,减轻其替代性创伤的相关症状,从而提高临床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
[1] 中国新闻网.国家卫健委:全国派出4.2 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EB/OL].[2020-02-29].http://life.chinanews.com/gn/29/9109105.shtml.
[2] WAEGEMAKERS SCHIFF J,LANE A M.PTSD Symptoms,Vicarious Traumatization,and Burnout in Front Line Workers in the Homeless Sector[J].Community Ment Health J,2019,55(3):454-462.
[3] 徐雪晏,邓永光.替代性创伤与具身情绪[J].心理学探新,2021,41(1):16-19.
[4] 盛林,孟春燕,栾晓嵘.门诊护士人文关怀品质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2):45-48.
[5] H AMMARSTR M L,HGGSTRM M,DEVIK S A,et al.Controlling emotions-nurses' lived experiences caring for patients in forensic psychiatry [J].Int J Qual Stud Health Well-being,2019,14(1):1682911.
[6] 陈雪,齐卉,王宣予,等.大学生拖延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进展,2019,9(10):1685-1691.
[7] BENUTO L T,YANG Y,BENNETT N,et al. Distress Tolerance and Emotion Regulation as Potential Mediators Between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and Maladaptive Coping[J].J Interpers Violence,2020(48):886.
[8] 刘玲,郝玉芳,刘晓虹.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的研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3):18-20.
[9] 韩雪.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10] 郑璇,张雪惠,高洁,等.老年肠造口患者出院过渡期护理依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6):24-27.
[11] 朱星,黄实.首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一线支援护士职业认同感现状调查与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20,19(3):21-23.
[12] 江静敏,甘宓,朱琳,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规范化培训护士职业认同感及相关因素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15(3):289-292.
[13] 朱雪莲,许士娣,丁婷,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临床护士焦虑状况、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感相关性分析[J].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40(5):377-382.
[14] GHAFFARI M E,MORTEZAPOUR A,HEIDARIMOGHADAM R.Letter to Editor: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in the general public,members, and non-members of medical teams aiding in COVID-19 control[J].Brain Behav Immun,2020(87):25-26.
[15] 庄琳丽,王佳琳,贺惠娟,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护理人员共情疲劳现状及其相关因素[J].医学与社会,2020,33(5):115-119.
[16] SUN J W,LIN P Z,ZHANG H H,et al.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mulative exposure to occupational stressors and?nurses' burnout and the potentially emotion regulation factors[J].J Ment Health,2018,27(5):409-415.
[17] UZIEL N,MEYERSON J,GIRYES R,et al.Empathy in dental care - the role of vicarious trauma[J].Int Dent J,2019,69(5):348-353.
[18] 李贺.沈阳市3 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护士替代性创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9,35 (15):2064-2067,2072.
[19] LI Z,GE J,YANG M,et al.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in the general public,members,and non-members of medical teams aiding in COVID-19 control[J].Brain Behav Immun,2020(88):916-919.
[20] GREINACHER A,DEREZZA-GREEVEN C,HERZOG W,et al.Secondary traumatization in first responders:a systematic review[J].Eur J Psycho-traumatol,2019,10(1):1562840.
[21] LI Z,GE J,YANG M,et al.Vicarious traumatization:A psychological problem that cannot be ignore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Brain Behav Immun,2020(87):74.
[22] MUEHLHAUSEN B L.Spirituality and Vicarious Trauma Among Trauma Clinicians:A Qualitative Study[J].J Trauma Nurs,2021,28(6):367-377.
[23] SALVARANI V,RAMPOLDI G,ARDENGHI S,et al.Protecting emergency room nurses from burnout:The role of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pathy[J].J Nurs Manag,2019,27(4):76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