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后不良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04-06吕素英张岩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波动,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临床通常表现为心悸、眩晕、胸部不适及气短等症状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AF的重要方法,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快速心室率、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是该病的主要治疗原则,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
。AF患者的栓塞发生率较高,因此抗凝治疗是AF治疗的重要内容,但抗凝治疗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可能没有预防作用,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
。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原因和机制尚无统一标准,多数研究认为其发生与患者自身因素、治疗药物的选择等有关
,既往研究大多分析了影响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
,但临床尚缺乏系统的风险预测模型来预判感染的发生风险。本研究旨在分析AF 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为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风险预测、临床指导提供决策依据,以减少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227例采用抗凝治疗的AF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4例,女93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5.53±5.27)岁。根据治疗后病情转归1年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分为MACCE 组(
=104)和非MACCE组(
=123)。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内科学》中AF的相关诊断标准
,且均需抗凝治疗,同时MACCE组符合MACCE相关诊断标准
;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疾病者;合并严重心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3 研究内容 根据本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表,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收集纳入对象的基础资料:年龄、性别、接受教育程度、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心肌梗死病史、脑血管病史、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贫血、低蛋白血症)、治疗情况(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华法林、直接口服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导管消融术),并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病情转归1年内的MACCE发生情况,包括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体循环栓塞、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需要住院干预的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出血和全因死亡。资料收集工作由医院专职人员完成。
电力工程作为一项庞大、复杂和烦琐的系统工程类型,其不仅关乎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提升。因此,只有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组织的进度控制以及施工管理,才能积极带动电力工程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推动电力工程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3 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多因素分析 对2.2中影响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差异变量进行赋值,检验水准α=0.05。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有心肌梗死病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均为影响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0.05),见表2。
2 结果
2.2 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单因素分析 AF患者发生MACCE与患者年龄、是否有心肌梗死史、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是否有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低蛋白血症)、是否使用药物(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华法林、直接口服抗凝药、他汀类药物)、行导管消融术有关(
<0.05),与患者性别、接受教育程度、BMI、是否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合并贫血、是否使用药物(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无关(
>0.05),见表1。
2.4 AF患者发生MACCE的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到AF患者发生MACCE的风险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概率
=1/[1+e (-3.658+1.317×(年龄)+1.476×(心肌梗死) +1.482×(高血压)+1.469×(糖尿病) +1.393×(高血脂)],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预测模型的校准度,所得的统计量Χ
=2.277,
=0.131,说明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校准度。
2.1 临床结局比较 227 例AF 患者在1 年的随访时间内共有104 例发生MACCE,其中缺血性卒中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体循环栓塞12 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9 例、需要住院干预的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16例、出血20例和全因死亡6例。
(4)对于校内的接待政策,可以考虑给予校内接待统一的协议价格。学校相关部门应事先做好计划,对于学校提前一定天数的房间预定需求可按照协议价格执行,对临时发生的房间需求则遵照市场价格执行。加强学校和酒店经营双方的沟通,相关明细条款可以在签订协议时予以明确。
3.潜艇组与岸勤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某部官兵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4.2%,潜艇组与岸勤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3.7%和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做亚组分析:低、中、高年资官兵潜艇组与岸勤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ROC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ROC分析显示,AF 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MACCE的AUC为0.786,敏感度为73.75%,特异度为78.75%,95%
(0.714,0.847)(
<0.05),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见图1。
在西安,很难弄清到底谁是文化人,因为碰到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教授还是卖凉皮的老太太,言行举止都不经意地流露出汉风唐韵的烙印,骨子里都有着千年古都熏陶的文化传承,让弄不清有多少博大精深的“大隐”隐于市,只能感叹一声“西安,真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3 讨论
抗凝治疗是预防AF患者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临床常用抗凝药物包括凝血酶间接抑制药、凝血酶抑制药、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临床同时发现抗凝治疗可能导致出血风险,且若抗凝治疗药物使用不当,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使病情进一步发展,严重者甚至发生危及患者生命的MACCE
。目前,临床尚无治疗AF 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特效药物,因此控制影响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预防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已成为研究者们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Logistic回归模型是一种广义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是较为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分析工具,可有效评估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影响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以期在早期采取相关防治措施,预防MACCE的发生。
本研究中,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有心肌梗死病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均为影响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研究发现
,多数高龄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常伴有营养不良情况,同时老年患者动脉管壁硬化增加,血管顺应性下降,使得心脏耐受性降低,疼痛刺激等易影响情绪的因素,均可诱发心脏情况进一步恶化,发生MACCE,提示临床对于老年患者应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防止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的情绪控制需重点培养,合理使用抗凝药物,防治药物使用过度或不当,降低MACCE发生风险。部分研究认为
,心肌梗死通常无法彻底治愈,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极高,因此对于有该病史的AF患者,极有可能抗凝治疗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病情控制,甚至发生MACCE。提示临床需对曾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进行综合管理,结合该病史的治疗情况,适当的调整抗凝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同时,预防MACCE的发生。既往研究
报道,高血压目前临床尚无治愈的方法,仅能最大程度控制病情,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对于AF患者,在降压过程中,同时使用抗凝药物,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或脑出血的风险。既往研究显示
,糖尿病目前临床尚无治愈的方法,仅能控制病情发展,预防严重危及患者健康的并发症发生,同时糖尿病会引起血管和神经发生病变,患者体内存在糖脂代谢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免疫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给AF患者抗凝治疗造成一定困难,难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研究显示
,高血脂会增加卒中的发生风险,血脂在血管内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以引发脑血管病变,甚至心肌梗死,增加MACCE的发生风险。提示临床应加强对AF患者的基础病的治疗,降低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改善机体高负荷的不健康状态,调整饮食平衡,并严格遵医嘱服药。本研究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了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且经Hosmer-Lemeshow检验和ROC分析显示,该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和预测效能,可以用于临床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风险预测。
综上所述,年龄≥65岁、有心肌梗死病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均为影响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可对含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尽早做好预防干预措施,控制危险因素,预防MACCE的发生。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数量有限,但本研究仍为AF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MACCE的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后期需进一步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期为需抗凝治疗的AF患者提供更全面、安全的防治方案。
[1] LAU D H,LINZ D,SANDERS P.New Finding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Mechanisms[J].Card Electrophysiol Clin,2019,11(4):563-571.
[2] WESTERMAN S,WENGER N.Gender Differences in Atrial Fibrillation:A Review of Epidemiology,Management,and Outcomes[J].Curr Cardiol Rev,2019,15(2):136-144.
[3] PARIAUT R.Atrial Fibrillation:Current Therapies[J].Vet Clin North Am Small Anim Pract,2017,47(5):977-988.
[4] CHOI K H,KIM J H,LEE C,et al.Microbleeds and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Taking Anticoagulants[J].Stroke,2020,51(12):3514-3522.
[5] OTSUKI H,YAMAGUCHI J,KAWAMOTO T,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Dose Prasugrel as Part of Triple Therapy With Aspirin and Oral Anticoagulant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From the TWMU-AF PCI Registry[J].Circ J,2019,83(5):1000-1005.
[6] 华畅,蒋超,何柳,等.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4):353-359.
[7] 白颖,王建旗,史旭波,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2021,16(1):19-23.
[8] 夏丽萍,陈建明,潘琳,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2):142-144,150.
[9]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9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8-190.
[10] 董敏,邹彤,何清华,等.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及临床结局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1,19(3):208-213.
[11] ANDRADE J G,WELLS G A,DEYELL M W,et al.Cryoablation or Drug Therapy for Initial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J].N Engl J Med,2021,384(4):305-315.
[12] 宋文豪,干学东,张琳,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和影响因素[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3):464-467.
[13] 王玉堂.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困境与挑战[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0,24(4):345-347.
[14] 李红,单海燕.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1):107-110.
[15] MIAO B,HERNANDEZ A V,ROMAN Y M,et al.Fouryear 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 and atrial fibrillation[J]. Clin Cardiol,2020,43(5):524-531.
[16] 戴秋艳.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思考[J].世界临床药物,2019,40(7):453-460.
[17] WANG A,GREEN J B,HALPERIN J L,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JACC Review Topic of the Week[J].J Am Coll Cardiol,2019,74(8):1107-1115.
[18] 董红科,马东超,李静,等.老年住院患者血脂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0(10):1484-149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