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高原地区开展高原官兵专项疗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2-04-06张宁平王中华潘志强申旭旗李银喜张琳杨燕喃

中国疗养医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原病疗养官兵

高原低压、缺氧、寒冷、强紫外线等不利自然因素会对官兵健康造成损害,影响部队战斗力

。目前普遍认为慢性高原病是由于机体组织缺氧致红细胞过度增生,打破机体内在的代偿平衡,引起组织器官的病理生理改变及机体各系统损伤

。关注高原病防治,定期组织康复疗养,确保高原官兵身心健康和军事作业能力的巩固恢复有重要意义。我中心通过体检、健康评估、分级疗养路径、个性化康复治疗等多种模式相结合保障高原官兵专项疗养,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本文就高原官兵专项疗养的现状、疗养模式和发展思路进行总结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高原官兵疗养需求 高原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等亦对高原官兵在心理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表现为焦虑、抑郁、失眠等,长驻高原官兵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状况总体上低于一般人群

。急进高原、长期驻训高原的官兵,急、慢性高原病发病率较高、危害大,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长驻海拔4 300~5 380 m官兵中慢性高原病发生率高达37.0%~62.9%,其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为50%,高原心脏病发病率为1.4%~22.3%

。常驻3 700 m海拔的30名软组织损伤特战官兵中,70%血红蛋白增多,63.3%直接胆红素升高,36.7%存在睡眠问题者,经康复疗养后明显改善

。疗养机构可通过医养结合开展进高原前置干预和任务后特勤康复疗养。定期康复疗养是改善高原官兵健康状况,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方法

。徐莉等

对344名高原官兵调查研究显示,海拔5 000 m守防一年以上官兵68%都期待疗养,希望疗养期间检查身体、心理调节、脱习服、疾病康复和休息。驻海拔1 500~3 700 m官兵从未参加过疗养者占61.7%,驻海拔>5 000 m官兵未参加过疗养者34.7%。

冀东油田勘探开发区块分为南堡滩海和南堡陆地,钻遇中浅层地层主要为平原组、明化镇组、馆陶组和东营组。其中,南堡陆地部分区块东营组缺失,沙河街地层温度相对较低,约110℃左右;上部平原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多以砂泥岩为主,黏土含量高,钻井过程中岩屑水化分散严重,快钻时要求钻井液体系有较强的包被抑制能力,馆陶组底部普遍发育玄武岩和底砾岩,要求钻井液体系有较好的抑制能力和封堵能力。钻遇储层要求钻井液体系具有良好的降滤失性能和高中孔渗储层保护性能。

PLC程序设计主要有初始化、自诊断和主程序等模块.其中,初始化模块包括通讯参数和控制参数的初始化;自诊断模型则主要用于测试和诊断主要系统参数是否正常;主程序内部包括通讯、参数设定、数据采集、故障诊断等多个子模块,对实时采集到的输入量进行智能判别.

1.2 亚高原地区开展高原官兵专项疗养的优势从高原返回平原地区,会出现嗜睡、胸闷、头昏、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表现,即高原脱适应证,发病率为50%~95%

。高原脱适应证涉及多个系统,以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其发生、持续时间及轻重与旅居高原时间、个体差异、心理状况、自我调理及相对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返回地的海拔越低,高原脱适应证的发病率越高

。故阶梯式海拔下降对促进机体有效适应环境,预防或减轻高原脱适应证有较好作用。王志敏等

对高原短期驻训(3个月)人员,在返回平原前予口服药物、阶梯适应、适度休整等方法综合干预,可明显减少高原脱适应的发生和减轻反应程度。昆明特勤疗养中心处于亚高原地区(海拔1 795 m),地域优势符合高原官兵阶梯式习服和脱习服需要,具有矿泉、日光、森林、景观等自然疗养地特点,及医疗、理疗、体疗、心理治疗等人工疗养因子,还有丰富的特勤疗养保障经验,有承接高原官兵保障任务的优势。

2.2 健康评估 包括高原官兵性别、年龄、民族、居住高原时间和海拔高度等一般情况采集,再根据既往病史、目前自觉症状以及体征,结合入院体检结果,对高原官兵所存在的高原病、高原相关疾病及非高原性疾病进行诊断,明确疾病类型,做出健康鉴定结论。

2 方法

2.1 体检 一般体检项目。辅助检查项目:心脏彩超、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腹部超声、胸部X线或CT,必要时行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头颅CT、MRI等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生化、血液黏稠度、凝血功能,必要时行促红细胞生成素、心肌酶学及免疫学检查。

1.3 调查资料 为维护高原官兵健康和高原军事作业能力,疗养机构增强高原官兵疗养保障能力,深入研究高原病和高原脱适应证防治,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高原病防治特勤康复疗养措施势在必行。我们对2020—2021年到昆明特勤疗养中心疗养的常驻海拔3 000 m一年以上的223名高原官兵进行调查,98.2%为第一次参加康复疗养,70.9%的高原官兵希望每年参加疗养。60名高原官兵开展了分级疗养,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8.94)岁,驻地海拔3 275~5 700 m,驻高原时间(17.3±17.9)个月。其中Ⅰ级疗养员16名(26.7%),Ⅱ级疗养员42名(70.0%),Ⅲ级疗养员2名(3.3%,频发室早1名,肺栓塞术后1个月1名)。疗养期间无医疗意外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

2.6 随访 在康复疗养路径中,随访必不可少,可以更全面地掌控高原官兵的健康状况以及康复效果的持续性观察。一般多采用定期健康体检的方法,从各种可行性渠道获得体检数据,和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比对,进行研究性随访。也可对某批某一级别疗养员进行针对性专题随访。以达到促进高原官兵全维健康的目的。

2.4 分级措施及疗养方案 主要分为以下3个级别,Ⅰ级高原疗养员:入院时身体状况良好,无明显不适症状体征、无严重伴发疾病及严重既往病史,身体健康及/或亚健康者,可正常参加各项疗养项目,是低风险高原疗养人员。针对Ⅰ级高原疗养人员,充分利用我中心自然疗养因子、人工疗养因子,全面施行多种疗养方法,如物理疗法、景观疗法、运动疗法、音乐疗法、心理沙盘、心理绘画等放松性的心理训练等,按计划开展针对性保健疗养。疗养目标:评估、维护和提高身心健康状况;消除军事作业疲劳。减轻或消除高原环境对身体不良影响;增强体能,维护和提高军事作业能力。Ⅱ级高原疗养员:有较明显症状和/或疾病人员,包括伴有影响到日常生活的症状,非高原性疾病或/及高原相关性疾病、以及达到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的轻、中度高原疗养人员。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性安排疗养项目,有的还需要药物干预。属中风险人员,需进行适当管控,选择性、分阶段、分病种实施疗养方法,开展多样化康复疗养。①选择性: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疗养方法,避免施行加重或影响康复的措施。②分阶段:可在严密观察下先予以放松身心,体能消耗少的疗养活动,如音乐疗法、健康讲座、心理治疗等,逐渐增加活动量,开展物理治疗、温泉浸浴、太极拳、景观疗养等,据身体反应情况可选择性开展游泳、体能锻炼等。③分病种:对部分多发疾病高原官兵,可制定并施行专病疗养方案,如高原性心脏病专病疗养、高血压专病疗养、睡眠障碍专病疗养等。除基本疗养目标外,重点关注基础疾病的康复治疗、脱习服反应恢复情况、长期诊疗方案指导。Ⅲ级高原疗养员:可确诊为重度高原病,或伴/不伴风险较大的非高原疾病。此类人员为高风险疗养人群,在疗养期间要严格医疗管控,制定个性化疗养方案,选择实施“一人一案”疗养措施。同时辅以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转送至医院系统治疗。疗养目标主要是疾病矫治和康复,可适当参加音乐、茶艺等怡情、放松项目,在医护监督下进行康复训练。

他向服务中心提出,希望能够把患者在医院平均停留的时间压缩在一个小时以内。要达到管理目标的要求,李红和林茜依然还要先从患者和医生行为分析入手,持续关注信息系统数据变化,与业务科室一起推出持续改进的举措。

2.5 疗养效果的评估 在高原官兵疗养期间跟踪记录疗养感受及机体心理的康复情况,动态调整疗养措施。并通过健康宣教,习惯养成和自身身体力行的康复技术以达到最优的康复效果。疗养结束前再次体检,做健康鉴定,对疗养效果做出评价。

2.3 分级疗养依据 参照临床医疗中的分级管理理念

,根据他们的一般状况、患病种类和严重程度,将高原官兵进行分级疗养管理。主要依据以下三方面来确定:依据高原官兵健康鉴定结论;依据职业性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及分级标准和高原性心脏病的诊断及分级标准;依据青海慢性高原病(CMS)计分标准,从呼吸困难、心悸、睡眠障碍、紫绀、静脉扩张、局部感觉异常、头疼、耳鸣和血红蛋白计数这些项目中分别计分。然后根据上述三项进行综合评定。

3 结果

出院前60名疗养员均填写疗养质量评价表,包含医疗、环境、管理、景观、文娱活动、饮食、车辆保障、体检、健康讲座、其他生活保障等方面,总分100分。疗养满意度评分高达(99.45±0.59)分。入院时有睡眠障碍者33名(55.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IQ)评分:(6.93±2.92)分;疗养27 d时减少到20名(33.3%),PSIQ评分:(5.60±2.86)分,睡眠质量显著改善(

<0.05)。入院时有慢性红细胞增多症者9名(15.0%),高尿酸血症者22名(36.7%),1个月康复疗养后平均血红蛋白值及尿酸值均较前明显降低(

<0.05),见表1。

在我国的焊接生产技术之中平面与立体分段组装水平都比较高,但是横向与立向的曲面船台焊接技术仍然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造船企业之中更有可能在正常运转过程中遇到这种问题。由于是以自动焊来对立向平直段的合拢口,这种焊接方法之下的焊接水平与质量都比较高。但是在一些其他位置的合拢口所适用的仍然是CO2单焊工艺,这种焊接质量方面的差异极有可能使船舶检验师出现一定的怀疑,进而便会船舶商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

4 讨论

目前,高原官兵疗养保障尚处于探索实施阶段,存在以下问题:①疗养机构高原医学专业人才及专业团队欠缺。我院一方面送医护人员外出学习培训,一方面与医科大学、高原医学诊疗单位建立协作,请专家团队指导高原疾病的诊疗、康复等。②缺乏标准化的高原官兵健康鉴定实施细则。我院通过大批量高原官兵体检情况统计,结合文献书籍查阅及专家指导等正在探索制定。③有待于建立规范化高原官兵疗养保障方案及效果评估体系。④没有系统性的高原耐缺氧运动疗养方法,针对性生理训练设施设备缺乏。⑤缺乏大范围、系统性研究,需注重科研工作的同步开展,亦有利于提高专项疗养保障能力。尚需深入探索高原官兵疗养保障措施,不断完善高原病防治方法,促进高原官兵专项疗养保障模式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官兵身心健康与作业能力。

[1] 罗代勇,徐凯节,谢海东,等.驻藏某部医院2012 ~2019年住院官兵疾病谱分析和疾控建议[J].西南国防医药,2020,30(9):876-880.

[2] 李晓彤,阿祥仁,蔡小玲.蛋白质组学在慢性高原病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25):2004-2007.

[3] 李立新,张程,孙小英,等.驻高原官兵疗养保障现状与思考[J].人民军医,2020,63(10):946-949.

[4] 徐莉,刘蕾.高原官兵开展特勤疗养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0):1032-1035.

[5] 胡冰冰,裴志刚.高原部队康复疗养员健康状况调查及康复疗养措施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21,30(7):734-737.

[6] 李阿丽,何竞一,孙世财.高原官兵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21,30(7):696-697.

[7] 毋琳,徐莉,史润泽,等.疗养期间适应性训练对高海拔官兵体适能恢复作用的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8,39(8):504-508.

[8] 徐莉,史润泽,周开园,等.驻高原部队疗养与康复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6):483-486.

[9] 谢忠林,王新全,尧梦媛,等.高原脱适应症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20,63(10):957-960.

[10] 丰丽英,朱前勇,王保健,等.医疗分队高原驻训后脱适应症发生情况调查[J]. 人民军医,2017,60 (2):114-117.

[11] CHANG LIU,JIAN CHEN,BAO LIU,et al.Activated corticosterone synthetic pathway is involved in poor responses to re oxygenation after prolonged hypoxia[J].Int J Clin Exp Pathol,2017,10(8):8414-8423.

[12] 张卫花,姜钊.高原脱适应症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21,30(3):242-245.

[13] 周发权,陈师,刘若鸿,等.高原脱适应症及其临床症状检出率的荟萃分析[J]. 军事医学,2020,44 (5):331-337.

[14] 王志敏,俎志勇,仓宝成,等.对卫勤分队高原脱适应反应的干预及体会[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6,23(6):532-534.

[15] 郭爽,王振国.分级管理模式构建在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21,42(7):690-695.

[16] 张伟,施军平.创建MAFLD防治新模式,合力推进分层全程管理[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3(5):609-611.

猜你喜欢

高原病疗养官兵
城池——三亚疗养度假酒店
机器人叮当要回地球疗养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森林疗养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Journal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 Editorial Acute or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what′s the greater challenge?
特勤疗养人员体检路径的构建与实施
藏族青少年再次返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研究
银杏叶片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
高原环境下慢性高原病并发急性高原病的临床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