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机体高凝状态、炎症指标水平的影响
2022-04-06薛霜潘洪丽杨芳刚新玲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病机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为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及周围组织损害,引起受损关节发生功能障碍,患者多表现为关节僵硬、疼痛、肿胀等症状,且该病病程漫长,迁延难愈,随着病情发展,甚至可导致关节畸形或功能丧失
。目前临床多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虽能控制病情发展,但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却仍未达到临床预期
。中医学认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病机在于正气亏虚、风寒湿邪侵袭,导致风、寒、湿邪侵入,客于关节,导致气血阻滞,机体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利,引起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变性,治疗应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中药熏蒸是中医诊疗技术中的特色疗法,通过中药和蒸汽双重作用,具有疏松腠理、活血通经、促进药物吸收之效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中药熏蒸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项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0703),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103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1.53±4.22)岁;病程4~24个月,平均病程(10.36±2.87)个月。观察组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42.37±4.26)岁,病程3~25个月,平均病程(10.42±2.6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近期未进行抗风湿治疗的患者;患者知情并签定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痛风性关节炎或关节严重畸形的患者;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伴有患处皮肤破损或皮肤疾病的患者等。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炎、止痛、激素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康复运动,20 min/次,步行训练,20 min/次,等长肌收缩训练30 min/次,以上训练1次/d,持续干预2个月。观察组采用中药熏蒸治疗,其中包括:红藤18 g,川芎15 g,红花12 g,桃仁12 g,制川乌12 g,桂枝15 g,将以上药材浸泡煎煮后,滤出药汁2 000 mL,在中药熏蒸容器之中。用纱布将患侧皮肤清洗后,将中药熏蒸器喷头对准患处关节,将药雾均匀喷洒于皮肤,注意喷头与皮肤保持30~50 cm距离,以免烫伤,20 min/次,1次/d,持续治疗2个月。
1.4 评估标准 ①症状改善情况:在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握力、晨僵时间、肿胀关节数等参数。②机体高凝状态:于治疗前后采取两组患者静脉血3 mL,采用凝血酶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D-二聚体水平。③炎症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5 mL,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类风湿因子(RF)水平,采用魏氏法检测血沉(ESR)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水平。④临床疗效:治疗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中疗效评判标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CRP、ESR 等临床试验指标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CRP、ESR等试验指标明显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CRP及ESR等试验指标无改善为无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试验在常温下进行,使用的是涡轮盘实际加工件。将常温下的试验循环转化为等效脉动循环,并给出实际试验时的按照上限、下限转速,根据计算出的试验上限、下限转速,按照试验曲线对该涡轮盘进行了20 800次循环试验。
2.1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CRP、RF及ESR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0.001),见表1。
2 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外病变和多滑膜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好发于手足小关节部位,也可累及关节外其他系统,患者多表现为关节活动障碍、晨僵、畸形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较多,虽然还没有能够彻底治愈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但早期的诊断及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减少致残率,降低病情对患者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临床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病情发展为主,西药对症治疗及康复训练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阻止病情的进展,但治疗效果仍有一定局限性
。中医学将类风湿关节炎归入“痹症”的范畴,如《华佗神方》中记载“痹者闭也,有风、寒、湿、热、筋、骨、血、肉之别”。认为该病是由正气亏虚,风寒湿邪侵入身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或血停成瘀,痹阻于经络,进而导致肌肉、关节疼痛、僵硬,如《灵枢·五变》中记载“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其意为腠理稀疏,易被外邪侵袭,从而诱发痹病。故治疗应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为主要治疗原则
。中药熏蒸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针对患者病情辨证后选用桃仁、红花等多种具有活血通络、散寒除湿的药物,可结合热力及药力,使药物充分吸收,直达病灶
。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8.46%较对照组68.6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见表4。
第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在医改背景下,工会要增强医院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不断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工会可以多次组织活动,旨在提升医院职工的思想政治意识,改变观念;同时,工会要加大思想政治宣传力度,督促医院职工进行自我提升,不只是工作技能方面,还有思想政治方面,从而使得医院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
2.3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晨僵时间、肿胀关节数较对照组减少,握力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0.000 1),见表3。
5) 远程维护:当需要对变电站防误数据进行维护时,无需在变电站进行维护,调控中心工作站可实现对五防系统内任一变电站防误数据远程维护工作,避免维护滞后性,降低数据更新备份工作量。
3 讨论
2.2 两组患者机体高凝状态比较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IB及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0.000 1),见表2。
改革开放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实力,并促进我国农药品牌的国际化,融国内国际市场于一体。也只有改革开放,国内市场对接国际市场、国内企业对接国际资本市场,股票上市才能变为现实,才能与国际先进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把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过来,为我们所用,加快企业发展。
FIB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其水平升高可见于炎症过程,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后的产物,其水平的变化是反应体内高凝状态的标志之一。ESR、RF及CRP水平的变化可反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的效果及病情的活动性,在风湿性疾病的观察中,常与疾病的活动呈正相关,在炎性疾病的活动期升高,缓解期下降,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判定的常用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CRP、ESR及RF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D-二聚体及FIB水平均较对照组低,提示中药熏蒸应用于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反应,改善机体高凝状态。中药熏蒸药物中,红藤祛风止痛,川芎行气活血、散厥阴之风,川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治疗痹症要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桂枝文通经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乌所含乌头碱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镇痛抗炎作用
。川芎中川芎嗪可改善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减轻炎症破坏关节结构
,结合中药熏蒸产生的蒸汽,可扩张皮肤毛孔及毛细血管,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关节骨质损害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可导致关节晨僵、强直,晚期可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变形,进而引起永久性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肿胀关节数及晨僵时间均较对照组降低,握力较对照组增高,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提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中药熏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常规康复训练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关节及肌肉僵硬程度,增强关节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桃仁相须为用一升一降,一散一收,可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从而达到消肿止痛之功,且作用范围扩大。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同时可缓解关节炎疼痛症状,结合桂枝温经散寒,可奏养血活血之效
。中药熏蒸疗法通过将药物煎煮后产生的蒸汽熏蒸病灶,将药力与热力结合,使奏里大开,药力直达病灶,使寒湿之邪随汗而解,从而达到除湿散寒的功效。同时,中药熏蒸可扩张患处毛细血管,进而改善患处血液循环,促进药物、水肿及炎性递质的吸收,有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相关研究表明,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僵硬症状,提升关节活动度,改善关节功能,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本研究只针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缺乏对不同阶段患者的观察,后续应扩大样本量,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供更完善的参考。
综上所述,针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基于常规西药和康复训练的中药熏蒸疗法效果明显,能有效减轻患者炎症情况,降低高凝状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吴方真,黎银平,黄丽红,等.经络刮疗联合关节操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医药通报,2021,20(3):60-62,67.
[2] 周聪聪,徐旭娟,张毓,等.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在线寻求健康信息行为的质性研究[J].全科护理,2021,19(3):415-418.
[3] 朱洁宜,吴鑫宇,周海纯,等.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5,32(1):115-117.
[4] 邱晓玲,高塬.针灸配合中药熏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压痛、关节肿胀量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0,44(12):1928-1929.
[5] 姜泉,王海隆,巩勋,等.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J].中医杂志,2018,59(20):1794-1800.
[6] 杨传刚,王冬.免疫细胞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0,41(1):62-64.
[7] 陈晴晴,贺雪,刘育军.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体质特征的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20,37(2):235-239.
[8] 闫学朋,黄传兵,付俊,等.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7,37(8):861-864.
[9]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
[10] 聂智兴,韩大鹏,徐凯捷,等.中药熏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20,26(7):1452-1456.
[11] 廖满玉,李燕林.补肾抗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及对关节功能、血沉、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水平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19,47(1):74-75,77.
[12] 郭文辉.针灸联合中药熏蒸辅助常规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MMP-3、IgM-RF、IgA-RF 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9):2143-2145.
[13] 刘婷婷,肖志彬,陈琪,等.基于系统药理学探讨乌头生物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5):171-181.
[14] 蒲忠慧,代敏,彭成,等.川芎生物碱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20,31(8):1020-1024.
[15] 郭锦晨,王茎,周桥,等.3 种风湿病关节炎处方用药规律的比较[J].中成药,2021,43(6):1583-1588.
[16] 曹芊,曹莹敏.中药熏蒸联合艾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51(12):30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