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2-04-06丁欣然

关键词:诗句古诗文传统

丁欣然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瑰宝,古诗文反映着朝代的兴盛荣衰,同样也体现着每个朝代人们特有的风俗风貌。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推进,在语文教育中融入古诗词文化,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让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新的技能。本文对古诗词文化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古诗词文化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3.004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各种思想和精神文化的集中表现。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多元化的思想、理论、行为。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将古诗文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同时也需要通过学习,逐渐引导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框架和体系,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传统文化与古诗文相结合的重要作用

(一)传承精华文化

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传统文化,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知晓其中存在的理念和行为准则,理解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内涵和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在学习古诗文知识时让其对于自身的思维方式、道德品质、感悟体验等进行深度思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并且在初中阶段可以养成每天诵读古诗文的习惯对学生提升文化内涵、自身修养是十分有益的,从而让其理解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华内容,以传承文化。

(二)凸显教育价值

在现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凸显出自身的权威性,把握课堂节奏,以此将部分时间用于讲解理论知识方面,并没有将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渗透给同学们,让其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适应上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再主动接收相关知识和内容,从而逐渐丧失兴趣和欲望。随着古诗词的融入和渗透,可以让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存在的传统文化资源,全面位多角度转变思想、观念、行为等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和举止,在此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提升其自身的辨别能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会受到多元文化和复杂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在纷杂的信息和数据中做出错误的判断,以此受到诱惑和影响,甚至酿成大错。

(三)补充语文知识

语文属于文化类学科,其自身存在的教育意义是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所以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发掘语文教材中存在的传统资源和元素。古诗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样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思想和行动指南,也是新时代规划和前进的基石。由此可见,将古诗文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可以凸显出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得语文知识得以延伸和拓展,让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知识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语文知识中尚未涉及的古诗文知识进行补充和整合,使二者有机融合。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强化吟诵,升华自我

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让学生对于古诗文产生兴趣,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其次,需要对古诗文有大致了解和认知,古诗文自身的文化特点是平仄押韵,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诵读,通过诵读理解相关文化知识,逐渐走入古诗文中。

以解析《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为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教师需要让学生对“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进行反复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尽管有理想、有才华,但是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得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任何的出路,从而写出上述诗句。由此可见,作者通过自己的梦境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战乱、杀戮、欺骗等,所以其自身的思想情感并不是消极负面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积极向上的。在此基础上需要让同学们全文诵读,欣赏作者的梦境,在此过程中与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知晓作者的情感和内心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其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引导其品味我国传统古诗文的韵味,体会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以此升华自我。

(二)采用技术,身临其境

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采用模板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语文知识框架,让其进行补充和延伸。但是却从未让他们针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探究,不能完全掌握所有知识。所以,教师需要紧跟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趋势,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学生直观体验不同情境,在情境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或者让其利用信息技术查阅感兴趣的古诗文,扩充文化视野。以解析《次北固山下》为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为同学们播放背景音乐,让其按照示范诵读进行跟读,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情境中,对《次北固山下》这首古诗文进行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景象图片和视频,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到昼夜、春冬交替的景象。通过上述内容,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作者营造的情境,在情境中把握诗歌的意境。最后,教师需要让同学们针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进行赏析,说出该句“妙”在何处。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可以得出“作者利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日和春比作是一种美好事物,海日生残夜,可以将黑暗驱散。江春入旧年,赶走严冬。”并且该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美好的事物总会代替旧事物,事情总会向前发展和进步。除此之外,可以让其将该诗句与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涉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进行对比赏析,找寻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定期抽查,检验成果

教师不仅仅需要教授同学们相应的知识和文化技能,同样也需要定期检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了解程度,让其知晓问题和不足。

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方式完成检验和练习:1.让学生进行理解性默写:正面写出诗人情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并且将对于友人的思念、怀念之情寄托于明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左迁”一词的意思是?4.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文主题相似的诗句有哪些?每天搜集1条诗句,以此完成有效积累。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认真批改学生提交的课堂检验内容,批改的过程中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记录和汇总,在后续的课堂中加以强调和重复讲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检验成绩优秀的同学相应的奖励,让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反之,给予检验成绩较差的同学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端正思想。

(四)合作探究,共享信息

由于每个同学对于古诗文、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同,认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其他同学产生差距。为尽快解决上述差距,教师需要引入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中互相交流和分享,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解析《登幽州台歌》为例(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在开展课程之前,教师需要让同学们初读古诗文,要求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准每一音节和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和韵味。在自主朗读完成后,需要让学生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朗读,互相纠正对方的读音。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次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文章,与小组成员分析并讨论:结合教材中的注释内容说出全诗表达的含义;从诗句中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情绪和心情?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从而产生感伤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同学们对作者“陈子昂”的其他作品进行查阅和诵读,并对文章中的优美词语、词汇进行标注,在后续的课堂中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分享。

(五)设置悬疑,丰富底蕴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讲解和授课,还需要在讲解时针对古诗文的创作背景、时代历程等进行延伸和拓展,并且设置问题,从而依托古诗文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以解析《游山西村》为例(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教师需要让学生对于时代背景进行了解:陆游在政治斗争的过程中,屡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在宋孝宗乾道二年,陆游因为支持张俊北伐而被罢官回到家乡。在此基础上针对诗中涉及的地区进行了解,诗词中“山西村”,是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在对大致的古诗内容进行了解后,教师可以设立以下问题让其解答:1.诗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大致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生:讲述陆游伤心失落的心情,同样也表现出乡亲们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以及陆游对他们的感恩之情。2.如果你们此时在座,你会怎样招待陆游?生:一直劝陆游多吃饭菜,多喝酒!3.陆游离开乡亲们,又去了哪里呢?生:他翻过许多座山,穿过河流,但好像迷路了,可他继续往前走,又发现前面柳树茂盛,鲜花盛开,又一个村庄呈现在他的面前。通过第3个问题,引出教师所要讲解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继续对上述诗句进行学习和理解,并尝试加以运用,体会其中的哲学思想。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感受到陆游对于乡村的热爱,喜爱与农民亲近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文化底蕴。

(六)丰富活动,理解文化

教师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意识,正确指导他们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只是借助课堂的有限時间进行讲解,而是需要主动开展课外活动,提升自己在活动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知识和文化,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设立传统文化兴趣小组

在传统文化兴趣小组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阅读和讨论课,让学生结合近期阅读到的国学文章和作品进行阐述,如:很多同学已经阅读过《泊秦淮》和《乌衣巷》,可以让他们在内容上、写法上进行对比,比较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古诗文,能够结合相应的注释,说出古诗文中某些关键词的含义和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其更好地理解文化内蕴,给予他们展示的空间和时间。

2.特殊节日开展活动

教师可以将文化与古代诗歌进行融合,选取其中精华的部分进行讲解,进而可以让学生借助民俗知识更好地理解古诗文,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拓展语文知识面。如:在中秋节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古诗文,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无月》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自己积累的诗文进行背诵和学习,让其在诗文中更好地了解其中蕴含的风俗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对于优秀文学、文化知识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3.增加实践活动

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游,在现代的桃花源里领略美景,熟悉文章中作者的游览顺序,从而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对现实中桃花源的景色,与作者描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存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此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记忆,感受桃花源独特的风光和环境,以及丰衣足食的生活,理解作者虚构桃花源胜境的目的。

通过上述方法对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祖国壮丽的风景文化,学习到丰富的人生哲理。还可以让其领会和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以此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选择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传统文化,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交流,从而强化对于知识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任翔《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化刍论》,《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6期。

[2] 朱英《从传统文化教育视角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8期。

[3] 魏玉华《传承传统文化,链接古今——以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为例》,《品位经典》2021年第1期。

[4] 田景珍《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文学教育》2020年第4期。

[5] 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科技风》2016年第8期。

[6] 曹逸琴《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育革新》2020年第3期。

[7] 姚永峰《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学周刊》2020年第3期。

[8] 李永梅《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名师在线》2020年第14期。

[9] 杨传荣《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中国新通信》2019年第5期。

[10] 齐丽军《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中华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信息记录材料》2018年第8期。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文传统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少年力斗传统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清明节的传统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