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结合策略
2022-04-06李秀杰
李秀杰
摘 要: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属于民族之灵魂。传统文化拥有丰富内容,为当代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素材。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内容间的联系,并促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性以及厚重性特点,为学生创造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逐步强化民族自豪感,本文主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结合方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3.005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及实践过程中的智慧结晶,若将其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则能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散发出巨大魅力,吸引学生深入探究语文内容与传统文化内容,逐步提高个人修养,并自觉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育当代初中生整体文化修养
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当代初中生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并提升文化修养,展现个人道德素养。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都需要时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借此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可促使当代初中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这对其未来发展极其有利。
2.有利于增强学生整体气质
全面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可令学生形成儒雅气质。在完善学生“三观”的基础上,还能改变学生的脾气、秉性以及性格。比如,当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后,不仅能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内容,还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语文背后的意义,为日后学习奠定基础。
3.有利于学生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师在向初中生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时,若能有效地灌输传统文化,则可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奥妙,进而主动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传承与发扬,在发扬过程中不断学习,这也是学生与文化知识互相包容的过程。
二、初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结合的现状
初中时期,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并未形成完整的“三观”,需要得到教师的引导与熏陶,才能帮助其健康成长。所以,在当代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为根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这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显得极其关键。初中语文具有人文教育作用,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关键基础,但是,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关传统文化的融入并不到位,一些教师依旧在使用灌输式教學方法,并未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导致学生匮乏兴趣,教学效果不显著。
三、初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结合的策略分析
1.欣赏文学经典,增加民族自豪感
首先,应积极顺应新课改趋势,提高初中语文课程地位,意识到初中语文是性质独特的综合性人文素质教育学科。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便切实传承优秀文化精神,令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实用价值。初中时期的学生,已形成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赏析传统文学作品,可使其以理性眼光看待中华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摆正自身位置,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及自豪感。众所周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括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均可以作为渗透文化教育的有效资源。通过结合具体篇章,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爱莲说》《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均彰显了人伦教化特质,欣赏此类文章,可令学生修身养性,形成爱国主义情操。
2.创建优良环境,增强教学成效
长时间以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并不高,加上初中语文教学形式单调,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其主动性,令其自觉了解传统文化内容,收获理想的教育成果。
具体来说,教师应适当改变固有观念,构造优良教育空间及条件,有机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精华资源,点燃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令其产生“我要学”“我要发扬”的意识。实质上,初中语文教学在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之外,教师还可联系现实生活,充实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结合实际,创新提问方式与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写、大胆读,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应努力为自己“充电”,尽可能多地掌握多媒体教学优势,借助先进技术变枯燥文化内容为有趣故事,并配合音像、flash动画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进而激活其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达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3.阅读古诗文,深刻品悟文化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古诗词的踪迹,学生通过阅读古诗词了解古诗词,能够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教材《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天净沙·秋思》以及《观沧海》等内容时。由于学生在学习古文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困难,所以心生烦躁之感以及焦虑之情,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采用正确方法引导学生,以确保学生能大致了解古诗文字面意思。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古诗词之际,应关注个别字读音,并针对个别字词进行系统性解释,以便为学生日后深入了解古诗内容奠定基础。
4.充分理解意境,深化个人感悟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意境尤为关键,意境不仅仅体现在古诗教学中。同时,也体现在一些散文作品里。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老舍先生针对济南的冬天做出了详细的描写,无论是山上的矮松,屋顶的雪,又或者是不结冰的水,每一处细节都写得淋漓尽致,仿佛把学生拉到了现实境界之中。教师在课堂上,应针对这些细节描写给予辅助性词汇,用辅助性词汇去描述,并引导学生发言,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心目中冬天的模样,以及自己亲眼看到的冬天景象,并且和教材文本展开对比,这样更易于激活学生想象力,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以促使学生能充分吸纳课堂知识,并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传统文化。
5.深入挖掘汉字,感受文化意义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汉字的教学也极其关键。汉字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汉字在每一学科中都极其重要。在讲解生僻字时,教师应正确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先引导学生发言,促使学生猜测汉字结构,再了解汉字含义及读音。值得指出的一点是,教师在教学前应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例如,在讲解《陋室铭》时,学生起初并不了解“铭”的意义,所以就需要教师先讲解整篇古文,令学生大致了解文章本意。在《陋室铭》一文中,通过描写陋室以及赞美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以及洁身自好的情感,并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攀炎附势、不慕富贵的节操。在讲解作者经历以及创作背景后,再次解读“铭”字,则可促使学生意识到“铭”属于古代刻在器物上警示自己或者是赞美功德的文字,这样学生便感到豁然开朗。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层次了解文本内容,从而掌握古文学习的精华与技巧,并对古文文本产生新的认知。
6.结合社会热点,凸显文化价值
众所周知,在传统初中教学模式下,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中,很多情况下学习的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精髓认知不清,总是说教师想听的,考试所考的,不仅不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甚至还会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因此,教师应联系现实,营造语言环境,了解学生兴趣,将其与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加以结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传统文化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中。
比如,现阶段大多初中生都热衷于网络文学,喜欢穿越题材小说、玄幻题材小说,这些小说遍布在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加以研究,便可发现很多荒诞的网络文化,实则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师就可以网络文学为落脚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融合当代流行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令学生追古溯今,加强文化认同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7.注重创新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现代化教学技术及手段的应用,也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便利。目前,初中语文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科学应用现代化技术及手段,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潮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使用电脑、大屏幕等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用特殊方法将传统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关注。
例如,在讲解《木兰辞》之际,教师在完成授课任务后,便可以为学生播放与“花木兰”相关的影片,以确保学生能充分了解花木兰的个人事迹,这对学生深层次了解《木兰辞》的情感以及内容是非常有利的。在借助现代科技力量教学之时,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或者是娱乐互动游戏的方法展现文本,这样学生在充分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还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每一名语文教师都要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以及爱好,用有效的方法传承传统文化,并激活学生持续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热情,令其在日后学习及工作的过程中,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8.详细讲解文化背景,让学生吃透传统文化
详细讲明文化背景,能够帮助学生吃透文本,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记忆印象。在具体教学实践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入文化背景,以动态方式为学生展示文化,促使学生换位思考,假如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自己是否能够像古代劳动人民那样开朗,从而令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美德,真正增强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解《出师表》之际,教师则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将班级内学生平均划分成不同小组,并分别部署学习任务,以“诸葛亮”这一核心人物为任务主线,指导学生借助网络或翻阅资料等方法,全面收集和诸葛亮有关的资料及生平事迹。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选择恰当时间,为学生赋予小教师的“角色”,让学生将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分享给其他的同伴。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剖析文本,令学生全面认知诸葛亮这一人物,并了解其提倡的政治主张。这样一来,在具体实践时,教师则可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文化背景为关键基础,增强学生探索欲望,强化学生课后实践效果,并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9.丰富文化出现途径,加强学生欣赏度
我国拥有大量的优秀文化,而且优秀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所以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喜好为切入点,全面增强传统文化的出现频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靠地方传统文化这一主线,把地方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而逐步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操。
比如,融入《论语》等经典内容,将其制作成海报,张贴在教室墙壁上,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又如,可以定期组织背诵比赛以及诗词吟咏大赛,教师参考语文教学目标,选择优秀的文言文以及背诵诗篇。比如,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令学生收集与杜甫相关的名篇,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准备时间,确保其以最大的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参加到活动中。通过“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以及“一览众山小”等千古绝句,增强学生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积极与学校社团,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展开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欣赏传统文化的平台,确保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价值,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10.联系日常生活,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来自古人的真实生活,所以在语文教学时,教师也应注重联系现代生活。尤其是在渗透传统文化之时,不可仅仅说明文化的字面意义,还应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共通点,通过特殊的教学技巧,逐字逐句地讲解,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持续增强学习热情。
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之际,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教学优势,为学生展现世外桃源景象。人们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家家安居乐业,邻里鄉亲间和谐且安定,借此可令学生把握《桃花源记》主旨。除此之外,教师应结合世外桃源特点,激活学生的感恩之情,感恩现实中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在教学时涵盖大量传统文化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具体教学时渗透传统文化,具有一定可行性,在凸显传统文化教育特色之际,更有利于收获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及文明的果实,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魅力,影响学生个人素养与德行。
参考文献:
[1] 徐溶《浅析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11期。
[2] 张大剑《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新课程》2021年第45期。
[3] 陈静《浅析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结合》,《考试周刊》2019年第39期。
[4] 解艳华《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新课程》2017年第4期。
[5] 韩晓强《基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赤子》2017年第2期。
[6] 杨雅婷、徐梅《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7] 肖家芸《讲好中国故事,育好中国灵魂——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新思考新作为》,《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