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玉琀研究

2022-04-04刘雪瑶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死观

刘雪瑶

摘 要:玉琀是古代葬玉中一个重要类别,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被广泛使用。玉琀因体型小且制作相对其他葬玉来说没有那么复杂,在使用上没有明显以及严格的等级限制,出土数量较多。文章以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玉琀的概况和分布为主要内容,围绕其形状、纹饰等对整体发展序列进行简单概括总结。

关键词:玉琀;玉琀蝉;生死观;葬玉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10

口含在丧葬文化中出现的时间很早,兴隆洼聚落遗址M118墓主口中含有一件石管①,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发现死者口中有玉琀,尽管是生前作为装饰品用的镞形玉器,但至少说明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古人就已经有了在死者口中含物的习俗,可见玉琀这一葬玉类别有着悠久的发展过程。口含也被称为“饭含”,早期由于环境和技术的原因,人们对来之不易的粮食有一种敬畏和崇拜之心,死后将五谷杂粮含入口中有无论在何处都能吃饱饭的美好寓意。但是粮食在口中难以长期保存,后来慢慢就以其他器类代替这种“饭含”的形式,如贝、珠、骨以及玉石器,以贝和玉为主,口含也随即被称为“口琀”或“玉琀”。《说文解字》中:“琀,送死口中玉也。”②《周礼·春官·宗伯·典瑞》说“大丧共饭玉,含玉”③,即为放入死者口中之玉。当口中所含之物变成琀时,这种习俗所代表的寓意也产生了变化,不仅是对死者本身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有了身份的象征。玉琀在时代的变迁中有了各种各样的形制特征,主要有贝、碎玉片、珠、玉管以及动物形,如鱼、蝉等。

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的玉晗造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动物形玉晗,以蝉形居多,其次是鱼形和鸟形等;二是玉器碎片或残片,经过加工改造后作为玉晗使用。出土玉晗的墓葬有56座(群)。河南两周时期出土玉琀造型大多为某一件器物的残片,只出现了少量动物形。西汉以后动物形尤其是蝉形玉口琀数量变多,成为主流。

1 西周时期

河南西周早期出土玉琀的墓葬数量很少,仅在豫中地区1座和豫西地区2座墓地中出现。其中应国墓地M231出土碎片25件,拼合复原后为6件鱼形玉佩,可分成鱼形佩式、长条鱼形佩式、弓背鱼形璜式三种,均为青碧玉,有穿孔且残破,是入葬时被故意折断的。洛阳北窑西周墓墓主人嘴内含贝12件。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商周时期玉琀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形式,口含玉贝在当时非常流行,河南地区这一时期玉琀的形制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西周中期只有应国墓葬群7座墓中出土有玉琀,且因为同属一个时期以及相同诸侯国领域,葬玉的形制特征相对统一且明显,细微的差别仅体现在不同等级的墓葬中,可分为联管珠组合式、戈式、柄形璋式、匕形璋式、觽式、条形缀饰式、动物形、长方形、扒钉形饰、不规则形、残片形几种,几乎都是青玉。M213出土的4片柄形樟式玉琀同样发现于墓主人口部,拼合后为1件玉柄形璋,呈半透明状,因受沁有灰白和黄褐色斑点,玉质粗糙。

西周晚期共有11座墓中出土玉琀,平顶山市北滍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在墓主人口中发现有3件玉片,均为白色。其中有两件可能是玉器的下脚料,另一件是夔形。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有10座墓出土玉琀较多,没有特定的造型,有圆形、长方形、动物形等,大部分素面无纹,但因等级的不同有一些差别。以M2119和M2018为例,前者出土鹦鹉形佩1件,人龙合纹佩1件,鸟形佩1件,共3件口琀玉,都是青玉,虽有受沁但不难看出这3件玉器的玉质十分细腻且有人龙纹和鱼纹等纹样。后者M2018出土鱼形口琀4件,龙凤纹口琀1件,大部分用阴刻线雕刻出简单纹饰或素面无纹。

从以上论述可知,河南西周时期玉琀的发展尚不成熟,口中含贝的现象仍在流行,甚至诸侯王墓中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口含贝。另外,玉琀形制多样无固定,以青玉为主,素面无纹的占大多数,墓葬或墓葬群中虽有单一风格,但总体来说是以动物形和玉器残片为主,此时作为玉琀代表形式的蝉形玉琀出土非常少。

2 东周时期

东周时期出土玉琀的墓葬有19座,整体来说没有出现新的形制,主要有碎玉片、动物形、圆环形以及玉棱柱几种。一些贵族墓地如平顶山应国墓地十号墓仅出土了3件三角形小碎片,河南平顶山春秋晚期M301的2件玉琀同样也是形状不规则的玉器残片。根据收集的考古资料来看,在春秋晚期以后,玉琀的形状开始出现变化,不再是改制的玉器残片,而是出现了环形器、动物形器以及八棱柱,颜色不再以青玉为主,部分墓葬中有青白玉以及白玉。很有特点的是,河南淮阳平粮台战国楚墓M17中的动物形玉琀,玉呈微透明状,玉质为黄褐色或黄白色,扁平状,造型有牛、象、猪、羊、狗、兔、鱼等。

总之,河南东周时期玉琀出土数量和西周时期相比较少,且造型和纹饰方面也不如西周时期。在地域上,豫中地区玉琀都是玉器残片,具体形状几乎没有,豫东和豫西地区出现用圆形器作为口琀的现象,玉质大部分很细腻。

3 西汉时期

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局面,社会相对稳定,这给玉殓葬带来了发展的空间,作为葬玉类别中常见的玉琀也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没有固定的造型演变到玉琀蝉这一特定形制。

河南西汉早期玉琀还是没有形成特定的造型,但是已经开始打破“口中含贝”的习俗。就河南地区来说,西汉早期出土玉琀的墓葬仅有一座,即为郑州岗杜附近的古墓葬群中墓111出土的一件长方形玉晗,形状不规整。

西汉中晚期是玉琀发展的高峰期,蝉形玉琀逐渐成为主流。同样的,河南地区在这个时期玉琀形制绝大多数都是蝉形。禹州新峰墓地出土玉琀6件,其中2件残破不完整,剩下的4件根据器物不同的形态可以分成雕刻简单和雕刻复杂两种。芒砀山保安山三号墓是梁国王室的贵族墓,墓内有1件蝉形的碧玉口琀。陕县东周秦汉墓2件玉琀出于人骨口,一件是青玉质,上面有粥样斑纹,形状是菱形,另外一件是蝉形,有黄色斑痕。另外還有南阳丰泰墓地和南阳一中战国秦汉墓,出土的蝉形玉琀是琉璃质的,与玉质的区别就是质地软,容易磨损。gzslib202204051301

从以上可以得知,西汉时期河南玉琀的形状已经由原来的不规则碎片和动物形变成了固定的蝉形,质地来说琉璃质玉琀也开始存在于丧葬玉中。

4 新莽至东汉时期

新莽至东汉早期蝉形口琀持续繁荣,到了东汉中晚期逐渐衰落。河南禹州市崔张汉墓出土了一件蝉形口琀,但是质地较差,背部用阴线刻雕刻出双翼,头部以圆雕手法刻划出双眼。除此以外,洛阳部分汉墓以及南阳市永泰小区画像石墓M35、丹江口库区鳖盖山墓群都出土了玉琀蝉,其中有石质、琉璃质,也出现了汉代特有的雕刻手法“汉八刀工艺”。

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玉琀仍在延续西汉时期的特点,形制仍然以蝉形为主,对于河南来说,主要集中于豫西和豫南地区玉琀蝉出土的数量较多一些。

5 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玉琀蝉

蝉形玉琀在这一葬玉种类中具有重要代表性,它作为葬玉长期被使用且随着时代和社会各方面的特点不断演化,从玉料到形制和纹饰再到雕刻手法都有着精致特征和文化寓意。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共有16座墓中出土了玉琀蝉,年代集中于西汉以后。按照年代顺序把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玉琀蝉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西周早期。已经存在玉琀蝉,但是造型简单,刻画手法简练。

河南仅于洛阳中州路(西工段)M816中出土西周早期蝉形玉琀,整体呈扁平状,器物的正面雕刻有眼睛和羽翼,为“丫”字形,背面刻出蝉的腹部,口部有一孔。从这个玉琀蝉就可以知道蝉形玉琀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只是还没有成为葬玉造型的主流,偶尔存在于个别墓葬中。且从这个标本可看出,河南西周时期玉琀蝉的造型虽然简单但是也不失特别,尤其是背面腹部的刻画更是让人感到惊喜。

②西汉时期。蝉形口琀发展的时期。

西汉初期河南蝉形玉琀造型简单,雕刻精简,没有多余纹饰。陕县东周秦汉墓中出土于人骨口内的玉琀蝉,头部两边有凸起的半椭圆形眼睛,背部有“丫”字形线条,类似菱形,猜测是蝉的羽翼。整体为圆弧形态,青玉,有黄色斑纹。

西汉中期以后,玉琀的形制才逐渐固定下来,因此这个时期是玉琀蝉的发展时期,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又或者工艺相比较于前期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变得多样丰富起来。河南出土西汉中晚期玉琀数量对比西汉初期有了明显增加,也证明了玉蝉在这个时期以后成为固定形制这一说法的正確性。此时的玉琀蝉造型写实,背部阴刻线对形态的刻画更加丰富,主要表现在羽翼和尾部。总体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雕刻相对简单,蝉的头部以及腹部没有表现出来,如南阳丰台墓地出土5件琉璃口琀头部以上有三条线用来表示分界,背部只有一道线,两边各有一小段半边括号作为蝉的羽翼,表面灰白色,质地较软。另一种雕刻较复杂,不管是头、眼、羽翼还是背部腹部都有线条刻画,如禹州新峰墓地标本M275∶13,白玉,玉质细腻有光泽,且带有白色沁色。两个眼睛向外凸起,翅膀也有明显的立体状,腹部以数条双阴刻线雕刻,生动形象。

③东汉时期。蝉形口琀持续发展繁荣至逐渐衰落时期。

魏晋时期以后玉琀作为葬玉的一部分逐步退出这一舞台,而这一现象也在东汉中晚期以后玉琀蝉数量的减少及雕刻简单中有了前兆。

河南新莽至东汉早期蝉形口琀共有5件分别出土于五座墓中。这一时期玉琀形态主要有弧圆和平直两种,虽无特别复杂的纹饰,但是头、眼、羽以及腹部还会有明显的表现。例如,丹江口库区鳖盖山墓群中的一件玉蝉,头部有一角残缺,双目可化为小三角,呈平直形态,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眼部、背部都是直直的线条,干练精简,采用的是汉八刀工艺。还有河南禹州市崔张汉墓出土的弧圆形玉蝉,背部双翼用阴刻线表示,头部两端用圆雕的手法刻划出双眼,腹部向内凹陷。以及洛阳西郊汉墓玉蝉(图1),平直形态,羽翼尾端为尖角且长于尾部,两眼突起,刻画十分清晰。

东汉晚期是蝉形口琀的衰落时期,造型又回归到简单、无复杂纹饰的时期。河南这个时期的玉蝉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呈弧圆形态,且造型抽象,一些甚至有身体扭曲的形状,不完全规则,但仍保留着头、眼和背部的刻画。例如,洛阳烧沟汉墓的一件琉璃口琀(图2),长4.5厘米,表面被土锈覆盖,已经看不出原来的玉质和颜色。头部歪曲,有些分不清楚眼睛的位置,背部弧圆向外突起,因整体扭曲两边羽翼也随之大小不一。

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的玉琀蝉发展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西周出现期至西汉发展期到新莽至东汉初期持续繁荣期最后是东汉晚期衰落期。西周时期主要出现在河南豫西地区,西汉河南豫中以及东西南北五个地区都有出土,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东汉时期只有零星出土,以豫西地区洛阳居多,豫南随之,其余各地未见玉蝉踪影,出现明显的减少。

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玉琀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玉质,为青玉、白玉和石质;一类是琉璃材质,其中玉质占大多数。造型有两大类:整体素面没有多余纹饰类玉蝉出现于西周至西汉初期,呈平直及弧圆状刻画复杂类从西汉中晚期以后流行。从出土玉蝉来看,可以将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玉琀蝉概括为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发展过程。且河南这个时期的玉琀蝉从平民阶层到贵族墓都有出土,各个阶层都可以使用玉琀来作为葬玉的一种,说明口琀是葬玉形制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和习俗,而造型纹饰的复杂程度以及玉质才是区分阶级的标准之一。

总体来说,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玉琀基本符合中国古代玉琀的发展趋势,从新石器时代石、贝等简单造型,到汉代出现固定的形制玉琀蝉,再到最后东汉时期以后随着葬玉制度的消亡,玉琀可以说贯穿了葬玉发展的始终,同时也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丰富其内涵。但无论怎样改变,玉琀都传递着人们的生死观念和美好祝福,是我国古代葬玉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注释

①杨虎,刘国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10.

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

③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42.

参考文献

[1]崔自欣.琀字及古代丧葬玉微探[J].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4):129-130.

[2]杨虎,刘国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10.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应国墓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5]中国科学院.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6]陈久恒,叶小燕.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3(2):1-58,111-124,138-153.

猜你喜欢

生死观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死亡的诗意
从《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看中日古代社会文化的不同
试论新美南吉《百姓的脚,和尚的脚》中的创作意识
浅谈大学生死亡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简析屈原、司马迁之生死观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