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先声、提出和验证

2022-04-04邓冶

西部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

摘要:馬克思根据德国的历史条件认为在德国不可能实现单纯的政治解放,而存在彻底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发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先声。马克思晚年根据俄国的具体情况,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分析,对俄国革命道路深入思考,正式提出了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及其历史可能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中国根据自身历史条件和具体状况做出的选择,是在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指导下进行的革命实践,选择了一条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再次证实了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正确性。

关键词:“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德国道路;俄国道路;中国道路;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6-0047-03

“跨越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针对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卡夫丁峡谷”①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做出的理论设想[1]。“卡夫丁峡谷”通常指国家形态发展过程中包括制度、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等在内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强调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及其他一系列灾难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阶段。马克思通过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总结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人类社会总的来说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②进行演变。然而,马克思发现,在人类社会按照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过程中,一些国家的发展并非是循序渐进的,而是存在很多跨越式发展的情况。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意味着通过这条道路能够让东方落后国家直接迈进社会主义道路,印证了马克思的这一伟大理论假设。

一、德国道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先声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可以概括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即从唯心主义发展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转变为共产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为这个时期的作品,费尔巴哈已经开始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保守性,“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转变对政治的批判。”[2]2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根据这一初步的唯物史观认识,马克思分析出落后德国有不走当时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道路的可能性,即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的政治解放而直接到达彻底的人的解放高度的无产阶级革命。而当时可能性就在于,德国的市民社会中产生了无产阶级。

(一)德国道路的历史条件

19世纪中叶,德国政治上尚未完成统一,经济上仍是封建农奴制度占主要地位。资本主义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莱茵河地区,国内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德皇威廉四世作为封建阶级代表统治着国家。而英法两国的资本主义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充分暴露出其弊端。相较而言,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因而英法已暴露出的问题,在德国还处在未出现或仍处于萌芽状态。正如马克思指出,这些国家的制度很多都比较陈旧腐朽,甚至成为了束缚他们的枷锁,一度被他们所反对,但是却成为了德国眼中的香饽饽[2]6。虽然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发展上与英法两国有着巨大的落差,但以黑格尔法哲学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在思想理论上却和英法保持同等水平,所以两者所谓的同时代人仅指哲学层面而非历史层面[2]7。德国人在政治上往往会对其他国家的历史进行思考,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德国就是他们的理论良心[2]9。较发达的理论思想和较落后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历史错位为德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德国道路可能性

虽然德国资产阶级的理论十分先进,但德国却没有实现德国革命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从市民社会出发,论证了德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不可能性。局部纯政治革命到底是以什么为基础呢?就是部分市民社会实现了自我解放,促进普遍统治目标的实现,即特定阶级基于所拥有的特殊地位,致力于社会普遍解放的事业[2]12。这就需要一个阶级被认为是整个社会罪恶的代表,成为公开奴役的代表,从这个阶级下解放出来就是普遍解放,这样要求部分解放的一定阶级就和整个社会合为一体被看成为社会的总代表,它的要求和权利成为社会的要求和权利,它成为社会的头脑和心脏。马克思选择了法国为分析样本,指出对于法国而言,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僧侣和贵族自身普遍存在着非常强烈的消极意识,正是因为如此,资产阶级成为了与他们完全对立但是又较为接近的阶级[2]13。但是在德国缺乏这样的基础,即缺乏作为社会一切缺陷集中的阶级。在德国,所有阶级既缺失社会消极面的无情、尖锐,同时也缺乏积极的阶级[2]13。同样,所有阶级都不具备与人民一样的魂魄;也不具备物质力量来推动政治暴力的实施;除此之外,也不具备不怕牺牲的革命无私精神,可以慷慨激昂地告诉敌人:“虽然我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要成为一切的掌控者”[2]13。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在德国实现单纯的政治解放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没有触及这个大厦的支柱。

德国能否不像现代其他国家一样,登上政治解放这个中间阶梯,而将自身存在的障碍彻底跨越过去,甚至将英法德国所经历的障碍也跨越过去。马克思认为,德国到底有没有可能实现完全的解放呢?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形成被锁链紧紧锁住的阶级[2]15,无产阶级失去一切权利,只有通过获得人的全部权利才能重新成为人。一方面是封建阶级的剥削,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国社会面临急剧解体,只有进行根本的革命,才能完成所有革命。只有把理论设想现实化,即无产阶级成为哲学的物质武器,哲学成为精神武器,德国革命才会成为彻底的“人的解放”的革命,超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遇到的时代问题。因此,对德国而言,正是政治解放的不可能性才有了彻底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可以说这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先声。

二、俄国道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提出

马克思早期对德国道路的思考是“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起点。立足于德国当时独特的历史条件进行了一般唯物主义分析。不过,当时理论尚未成熟,还没有深入到市民社会本身,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去思考。晚年对俄国革命道路的思考,是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对这一问题再次深入探索。在回复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信中,马克思正式提出了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及其历史可能性。gzslib202204041852

(一)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

在回信中,马克思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本质上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这个过程的基础就在于对农民的剥夺,就是把一种私有制形式变为另一种私有制形式,即把农民自有土地变成农业资本家的大块土地。英国进行得最彻底,在西欧其他国家也经历着一样的运动。“俄国农民手中的土地从来没有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3]821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一直维持着,而在西欧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公有制已经消失不见了。在马克思看来,俄国如果能够集中所有力量为自由发展农村公社提供充分保障,那么俄国就可能会因为农村公社的发展而实现社会复兴的目标,并且使其在发展上优于其他饱受资本主义制度煎熬的国家[3]832。不管在美国,还是西欧,这种危机社会制度都是对立于人民、科学乃至是自身所产生的生产力本身[3]822。想要消除这种状况,只有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成果为俄国公社发展提供所需的条件,使社会制度消灭私有制的存在而“恢复”到农村公社的公有制,才能宣告解决。从未消亡的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使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存在可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俄文序言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如果以俄國革命为信号,并且彼此实现优势互补,那么共产主义便能够以俄国土地公有制为起点[2]379。

(二)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

俄国的土地公有制是俄国道路可能的基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其必要条件。而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俄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产生联系,并能利用后发优势使其即便是没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也能够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所有积极成果[3]837,即对资本主义生产期间所产生的所有积极因素进行汲取,并据此对现有的公有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从而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三)俄国革命的发生

如前文所述,俄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着密切关联,西欧各国的革命不仅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成为俄国革命必备的外部驱动力。同时,面对俄国资本主义和私有制对土地公有制的威胁,马克思坚信“要拯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3]829。俄国土地公有制是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俄国革命的发生是共产主义发展的条件之一。

三、中国道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验证

列宁指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色。”[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中国根据自身历史条件和具体状况做出的选择,是在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指导下进行的革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表明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也再次验证了马克思的理论设想,中国选择了一条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近代中国面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相继失败。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是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国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工农联合带领全国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地的状况,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毛泽东为此也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建立在民主主义革命基础之上,而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必然是社会主义革命[5]。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通过“一化三改”③,中国从1952年到1956年开始,花费4年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封建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为随后的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础。合作化农业是中国能够累积资本进入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其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的……因为大规模的轻工业的发展,不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所能实现的,它有待于大规模的农业,而在我国就是社会主义的合作化的农业。因为只有这种农业,才能够使农民有比较现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购买力。”[6]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依靠的是剥削本国人民,发动战争抢夺其他国家的财富以及通过血腥肮脏的不平等贸易积累了初始资金,并依靠殖民地,扩张全球市场维持自身生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就是希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绕过资本主义的老路,直接进入工业化来建立现代社会,使人民可以不用经受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苦难,却能够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进入工业化社会依靠的是自身的发展,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艰苦奋斗成果,是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依靠剥削进入工业化的新的发展道路。

注释:

①“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 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②马克思提出了五种所有制形式的构想,恩格斯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说”。1846年马克思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时就已经有了五种所有制形式的构想。马克思又在《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都讲到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如果加上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五种所有制形式。

③“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参考文献:

[1]王旭.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研究及现实价值[J].现代交际,2021(1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2.

作者简介:邓冶(1997—)男,汉族,重庆荣昌人,单位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承继百年学脉探寻中国道路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三大优势对于推进两岸关系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超越左与右: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