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第一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践

2022-04-03张敏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合理评价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张敏华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六类学习任务群,其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对应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辨性思维。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解读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明确设置这一任务群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定位;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统编语文教材中具有思辨价值的内容,采取有效方法夯实思辨教学的过程,并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这样,就能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得到扎实有效的落实。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内容;思辨过程 ;合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34-0001-04

2022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为什么要安排这个任务群?该如何理解这一任务群?如何将它落实于教学实践中?这是当前教师面临的新问题。笔者结合资料研究和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对应的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方面,体现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重视。关于思维能力,语文新课标做了具体阐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直接相关的思维类型是辩证思维,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当然也需要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的活动参与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推断、质疑和批判,进行独立思考并做出评价,指向的是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发展高阶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要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只有具有这种能力,才能明辨是非,甄别真伪,才不会因“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误入歧途。

二、如何定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语文新课标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其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回答的是“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进行”的问题,指向的是过程和方法;“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回答的是“达成什么目的”的问题,指向的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根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总要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思辨性阅读,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思辨性表达,是指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问题、学校里和社会上发生的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

各学段的目标应在总要求的统领下,基于各学段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语文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出的目标是:

(1)阅读有趣的短文,发现、思考身边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用电器等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想法。

(2)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

从 “大胆提出……”“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等措辞,我们不难看出,第一学段重在培养学生思辨的态度和意识;从“说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对第一学段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要求是基础性的,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意识。

根据这样的目标,笔者认为:在第一学段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有依据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三、如何开展第一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

对第一学段的教学,一般都认为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重视形象思维。如何发展理性的思辨性思维呢?这对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而言,确实是新的挑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在第一学段开展思辨性阅读,一是要基于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基础,即不能脱离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去进行所谓的思维培养,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是要遵循低龄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开展思辨性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发现思辨内容,为思辨预设空间

实践表明,教师备课时如果能发现教材中具有思辨价值的内容,并有意识地预设思辨环节,为学生开展思辨性学习活动提供空间,那么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就会更活跃。给予学生的空间有多大,学生的表现就有多精彩。

1.关注教材中的显性思辨内容

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些课文、口语交际内容,本身就具有思辨的成分。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 “思维方法”,围绕这一主题,教材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故事浅显易懂,但寓意深刻。《坐井观天》的寓意是看问题要全面;《寒号鸟》的寓意是做事不能只顾眼前,要有计划,要未雨绸缪;《我要的是葫芦》的寓意是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要学会从整体上看问题。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 “办法” 这一主题,编排了《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画杨桃》《小马过河》等课文。这些课文都蕴含辩证看问题的思想,具有思辨的价值。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商量”,商量的过程是需要辩证地看问题,做出合理应对的过程;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图书借阅公约”,对“班级图书角应该怎样管理”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既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主动发表意见,又要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包容不同的意见。这些要求正吻合了思辨性表达的基本特点。

我们要着重关注教材中显性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资源,并有效利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

2.解读文本,发掘隐性思辨内容

(1)关注助学资源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思辨的内容。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马过河》的课后练习第三题:“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第七单元《大象的耳朵》的课后练习第三题:“‘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这些助学资源隐藏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容。我们要引起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发挥其价值。

(2)善于开发思辨内容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没有现成的思辨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解读文本,发掘思辨“点”,为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做好预设。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教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那个人是不是真的喜欢葫芦?”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学习活动。在阅读时,学生提取信息,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又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联想:“青蛙在一座小房子里,蹲在窗户下,看到的天是怎样的?青蛙住在一个洞里,在洞里看到的天是怎样的?青蛙跳出来,来到草地上,看到的天是怎样的?……”教师变换青蛙所在的场所,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发现: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只有让他跳出环境的局限,他才能看得全面。

笔者在执教“口语交际:商量”时,故意设计了多个障碍点,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学习活动。

障碍点一

当你与小丽商量调换值日时间时,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小丽要去少年宫上课外艺术班,不能与你调换值日;二是小丽要回家看动画片,不愿意和你调换。你会如何应对?

第一种情况,要体谅他人的为难之处,要表示理解;第二种情况,是有商量余地的,可以继续与对方商量,如可以建议“你可以看重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对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合理应对。

障碍点二

当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该如何应对?如你的一个好朋友忘记戴口罩来上学,在校门口向你借,但你只有个正在戴着的口罩。这时,你怎么办?

通过辨析互动,学生明白,商量要合理,同时当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也要有礼有节地拒绝。

思辨的“点”设计得当,可以起到牵一发动而全身的作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夯实思辨过程,推进思维深入

思辨不是一味地批判和否定,而是重在有根据地评价和判断。

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能“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开展学习,随着理解的深入而逐步实现。

1.基于语言实践,指导重证据地表达

思辨性阅读要与第一学段的字词句学习、内容理解等阅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容,能根据要求在文本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有证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有误时进行点拨,在学生的理解停留于浅层次时引导其深入思考。例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教学片段。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能说明“那个人喜欢或者不喜欢葫芦”的重要词句画出来。

第二步: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所获,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一个学生认为那个人是喜欢葫芦的,并读出自己圈画的“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个句子。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能力水平,他们大多只能找到具体的词句,难以表达自己的体会。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方法引导。于是,笔者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我认为那个人是喜欢葫芦的,是因为……”的句式进行表达。

当学生难以抓住关键信息,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时,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再读这句话,进一步思考:“这句话中哪些关键词句最能体现他喜欢葫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关注关键词“盯着”、三个感叹号以及两次说“快长啊”这些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动作演示、句子比较,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体悟,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

另有一些学生认为那个人不喜欢葫芦,因为他看到虫子也不去治,最后导致葫蘆都落了。持有“他喜欢葫芦”的观点的学生说:“他不知道虫子会影响葫芦的成长,不能因为这个就认为他不喜欢葫芦,他心里还是很喜欢葫芦的。”于是,教师出示视频,学生通过视频,更加深入地了解叶子与植物生长之间的联系。这样,为学生的观点表达找到了科学依据。

2.基于儿童经验,引导负责任地表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儿童已有经验与输入信息整合的过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学习也必然如此。

思辨性表达要在尊重科学常识、正确价值观、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例如,教学“口语交际:商量”时,师生根据“小明与小丽商量调换值日时间”的问题,开展以下互动。

生:(扮演小明)小丽,请问你能不能和我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想早点回家。

师:(扮演小丽)不行啊!今天傍晚有我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放学后我要赶紧回去看。

生:(扮演小明)小丽,你看,能不能这样,你看节目重播好不好?我一年只有一次生日,家里还邀请了爷爷奶奶来。

师:(扮演小丽)对哦,动画片可以看重播的。那我就跟你换值日吧。祝你生日快乐!

扮演小明的学生在第一次提出“调换值日”的请求时被拒绝,学生再次进行商量,并提出可以“看动画片重播”的建议,这就是源自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样,当商量中遇到“较好的朋友借口罩”时,学生做出反应“口罩是不能借的”,也是源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别人戴过的口罩会传播病菌。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开展思辨性学习活动。

3.遵循儿童特点,展露思维的过程

第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遵循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规律,采用直观的手段,让隐性思维可视化,以直观思维带动抽象、理性思维的发展。

(1)利用出声思维

出声思维法是心理学家卡尔·邓克尔在1945年提出的一种思维方法。出声思维法即让学生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被直接观察的一种思维形式。第一学段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优于书面表达,更适合运用出声思维进行表达。例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笔者最初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想象青蛙处在窗里、洞里与小鸟进行对话,让学生写话补白。但从教学实际情况看,书面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受阻,难以呈现出学生内心的思维活动,效果不佳。于是,笔者将补白活动改为合作口头编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绽放。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思考”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自我监控和元认知反思,从而达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标。

(2)借助思维可视化图示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存在着不够重视思维发展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思维是隐性的,使得教师难以判断、评价学生的思维是否存在问题,难以找到指导的抓手。而思维可视化图示能直观呈现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

例如,教学《寒号鸟》一课,我们团队的赵海燕老师设计了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图示来展现自己对寒号鸟、喜鹊不同命运的原因分析。学生用自己绘制的思维图示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则借助图示来判断学生的理解和思维是否有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将两个学生的不同图示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引导全班同学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促进了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3)巧用动作思维

第一学段学生最擅长的是动作思维。动作思维能化难为易,为学生乐学、自主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例如,教学《刻舟求剑》时,教师采用教具演示法,解决“为什么捞不到剑”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做事要学会适应变化”的寓意;教学《坐井观天》时,师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理解 “站位不同,看到的天不一样”的意思,从而理解寓意。

(三)开展合理评价,促进思维有序发展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教师的评价标准至关重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以理性思维为主,在第一学段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提出过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语文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态度,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思辨性思维的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中,教师应在不违背科学、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宽容对待学生的观点。例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教师站在孩子的视角,提出思辨性问题:“那个人喜不喜欢葫芦?”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一部分学生仍然坚持认为那个人不喜歡葫芦。教师并没有从成人的视角去统一观点,而是评价说:“小朋友们,无论认为那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葫芦,只要言之有理,都是胜利者。那个人其实心里还是喜欢葫芦的,只是他不了解蚜虫和葫芦的关系,所以才犯下了这个错误。”

当然,当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违背正确价值观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指正,进行及时引导。例如,教学《狐假虎威》时,学生认为狐狸是智慧的,这就需要教师态度鲜明地进行修正。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是对一线教师提出的新挑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信只要躬身于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就能找到打开任务群教学的金钥匙,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绽放。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合理评价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