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5-05-19余朝永
余朝永
【摘要】赏识教育,是通过发现并欣赏学生优点,使之发扬光大,以带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在承认差异、允许出错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感受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的一种手段,是让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因而它对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就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赏识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赏识教育 小学英语 因材施教 合理评价
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通过良好的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看到自身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会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
学会赏识学生,就是要了解、理解、善解学生,最大限度地宽容学生,允许他们出错,并提供改错的机会。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作为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只要学生说英语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哪怕只有很小的一点进步都予以积极的表扬。坚持“宽容”学生的错误,学生才会大胆开口,勇于实践,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
二、学会欣赏,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育过程中同样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教育方法。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着无穷无尽的潜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一个英语教师只要用赏识的目光去审视他们,你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一面,再对他们的“闪光面”予以赞许,时刻给予学生希望,就会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赏识教育是尊重差异,不怕失败的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性别、学习基础、接受能力、自身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决定了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差异。这提醒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这些差异,因材施教,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首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其次,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如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让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来回答。再次,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合理设计练习,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确保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困难生“吃得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Good!”、“Great!”等表扬声中认识自我,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四、合理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其目的是在于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吝啬于自己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肯定的评价,因为这样的肯定评价对于学生而言是莫大的鼓励。不要吝啬赏识的语言,要合理地利用体态语,可以适当利用实物奖励。
五、把握分寸,莫让赏识过了头
赏识教育不是无原则的赞美,而是赏识孩子的爱心,赏识孩子的进步,赏识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时,要把握好尺度,不要一味地、盲目地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实际情况,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实际进行表扬、鼓励。首先,赏识学生要恰到好处,表扬和鼓励要是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感到他们是值得表扬,而不是故意讨好。不能只要学生回答问题,就说:good,well done,excellent,导致将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化。其次,赏识要具体,不着边际的空泛赏识并不会使学生产生喜悦,只会产生疑惑。再次,赏识要因人而异,如英语成绩好的赏识他的聪慧,暂时不够好的可赏识他的努力,沉默的可赏识他的沉稳与书写,好动的赏识他的活泼大胆。
六、结论
赏识教育不仅仅是几句鼓励的话语,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需要我们老师时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用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需要我们老师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合理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也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参考文献:
[1]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唐献玲,唐献红.浅析赏识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1).
[3]兰利.赏识教育的功能及实施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