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涂层球囊在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4-03杨小威沙跃
杨小威,沙跃
邳州市中医院心内科,江苏邳州 221300
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轻度的情况下对心脏供血无显著影响,一般也不会引发病症;而直径狭窄≥50%的病变则会导致管腔严重狭窄,需予以及时治疗[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治疗的有效方案之一,常规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 DES)治疗则因其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受到了一定推广[2];但DES 治疗中,仍存在支架内血栓及再狭窄以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且长期使用中,还存在侧支血管堵塞、支架断裂等风险[3-4]。另外,部分计划行非心脏手术、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及双抗血小板治疗不能长期耐受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也不适宜植入DES[5]。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 DCB)则具备操作简单、无金属残留、术中造影剂使用少、术后双抗时间短等优势[6]。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8 年2 月—2021 年6 月在邳州市中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应用DCB 与DES 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在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7~65 岁,平均(51.48±6.32)岁。观察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38~65 岁,平均(51.57±6.43)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冠状动脉病变,且符合PCI 介入治疗指征者;②参与患者知晓研究内容。
排除标准:①严重病变达到3 支,需进行搭桥治疗者;②近期(3 个月内)有严重活动性出血者;③桥血管病变者。
1.3 方法
术前予以所有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 130078;规格:100 mg),口服300 mg 负荷剂量后,100 mg/d 维持;替格瑞洛片(国药准字J20 171077;规格:90 mg),口服180 mg 负荷剂量后,90 mg/bid 维持;术中予以肝素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32 020612;2 mL∶1.25 IU),初始剂量为70~100 IU/kg,此后补加1 000 IU/h,手术入路为右侧桡动脉。
常规组予以DES:常规麻醉、消毒,穿刺并进入相应鞘管,建立血管通道,进而结合造影情况对血管状态进行评估,测量参考段适宜支架,进而沿导管将支架送入病变部位,释放后予以非顺应性球囊高压后扩张。术后抗血小板治疗12 个月。
研究组予以DCB:操作中常规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后,由术者结合患者病变特征选择切割球囊、棘突球囊等实现预扩张效果。残余狭窄直径<30%、无夹层或夹层分级为A/B 型情况下,在患者血压状态良好下,予以硝酸甘油注射液(国药准字H44 020569;规格:1 mL∶5 mg)50~150 mg 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并对病变血管直径进行测量,进而选择合适的DCB(德国贝朗)。需保证球囊的选择符合球囊-血管比为0.8~1.0 且长度长于病变血管5 mm(两端均为2~3 mm),以免由于药物导致球囊变短,影响疗效。以7~8 atm 确保DCB 膨胀60 s(结合患者耐受性,不得低于30 s)。术后排除出血风险后3个月内,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替格瑞洛片(90 mg/bid)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6 个月分别以血管造影X 线机进行检测并记录靶病变参考管腔直径、MLD,每处测量3 次取均值。
②记录术中X 线辐射剂量、住院时间。
③随访术后6 个月两组血栓形成、再狭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其中消化道出血以粪潜血呈阳性为评估标准;再狭窄以靶血管直径狭窄≥50%的中重度狭窄为评估标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靶病变参考管腔直径、MLD 对比
两组靶病变参考管腔直径及ML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靶病变参考管腔直径、MLD 对比[(±s),mm]Table 1 Comparison of target lesion reference lumen diameter and ML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mm]
表1 两组患者靶病变参考管腔直径、MLD 对比[(±s),mm]Table 1 Comparison of target lesion reference lumen diameter and ML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mm]
?
2.2 两组患者术中X 线辐射剂量及住院时间对比
研究组术中X 线辐射剂量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X 线辐射剂量及住院时间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X-ray radiation dose and length of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患者术中X 线辐射剂量及住院时间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X-ray radiation dose and length of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2.3 两组患者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研究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低于常规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prognostic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冠状动脉严重病变是对人体危害极高的一类病变,目前临床针对该病症狭窄≥70%的首选治疗方案即为PCI 介入治疗,通过支架植入则可永久性支撑狭窄部位,达到改善病情的效果[7-8]。有研究显示,植入支架后仍有再次狭窄或梗阻发生的风险,而且远期随访因长期的双联抗血小板存在消化道出血、皮肤小出血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延长了患者治疗时间,增加了医疗投入[9-10]。对此,为规避介入手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治疗效果,药物球囊治疗技术在临床上逐步得到了推广使用[11]。目前,药物球囊治疗技术多应用于外周介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领域。DCB 疗法则是抗增殖药和造影剂混合涂抹在球囊表面,进而送入病灶,并在短时间内扩张球囊,使抗增殖药紧密贴合血管内膜,阻断早期增生启动因子,抑制细胞骨架合成,阻断有丝分裂[12];在这一系列作用机制下,则可抑制细胞增殖速度,干扰平滑肌细胞迁移,使内膜增生性炎症得到了有效控制,最终达到规避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效果[13-14]。此外,DCB 治疗后不会有聚合物及金属网格残留,故能够有效避免异物植入,预防病变段再发狭窄、梗阻的风险,有效规避预后消化道出血、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15];同时也能够促进血管内皮愈合,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靶病变MLD 治疗前后分别为(0.71±0.13)、(2.22±0.34)、(2.65±0.47)mm,常规组为(0.68±0.12)、(2.25±0.36)、(2.63±0.4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李征[16]的相关研究中显示,采用DCB 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观察组MLD 为(2.21±0.37)mm,对比对照组(常规支架植入)的(2.25±0.3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在管腔狭窄改善方面,应用DES 与DCB 均可发挥良好效果。研究组患者治疗中的X 线辐射剂量明显小于常规组,且患者预后6 个月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为2.67%,低于常规组的26.67%(P<0.05)。提示DCB的应用对比常规支架植入能够有助于控制术中辐射量,同时也可减少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远期安全性。对比DES,DCB 在术后即刻血管病变情况的改善策略方面存在一定差异,DCB 的设计能够确保病变血管壁接触浓度更高的抗增殖药物,同时还可促使抗增殖药物对病变部位进行完全、均匀地覆盖,促进血管正性重构,保障疗效,改善预后[17-18]。但药物涂层球囊近几年才上市,其具有较为显著的近期效果,但受到研究病例有限,研究时间较短等因素的影响,对该疗法的远期疗效探究仍有一定不足。还需合理扩大样本量,延长术后随访时间,从而为相关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科学参考。
综上所述,在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DCB 可有助于降低患者靶病变MLD,同时其术中对患者机体产生的辐射更小,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