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叙事手法论析

2022-04-03景剑雄

编辑之友 2022年3期
关键词:时间性历时出版物

景剑雄

【摘要】地图出版物是集时间和空间于一体的产物,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叙事手法,是打开读者理解地图中事件的另一种手段。通过对历时性叙事手法和共时性叙事手法的解析,探究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顺叙式、预叙式、倒叙式的时序性特征,提出路线在表征时间流向和叙事进程中的作用和效果,以期为地图叙事的研究打开新视角。

【关键词】时间性叙事 地图出版物 历时性 共时性 路线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2)3-092-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3.013

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探索,是设计师容易忽视且工作负荷量较大的一项任务,当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尚不够。让读者在图像空间中体会到时间的感受,不仅能使读者将地图中的事物转变成事件,感受地图中叙述事件的时间流向和叙事进程,还可让信息在地图出版物页面的空间中产生时间性的互动体会和阅读感受。分析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叙事手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图像空间时间化在地图叙事中的作用,为建构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设计理念提供借鉴。

一、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叙事理论基础

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虽指出“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但又辩证地提出“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在此基础上,他强调“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1]莱辛将并列看作空间独有的特征,将先后承续看作时间独有的特征,而事物却处在时空间里,使得空间中的图像具备并列和先后承续的双重属性,而他所提出的图像运用“最富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能表现出事物的先后承续状态,也就是图像内容能表现过去和未来两个时态,再结合图像自身表现出的现在时态,共同构成图像表征时间性所具备的时态特征。需关注的是,在地图出版物图像中,如何选取图像中物体运动的最佳时刻,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时态。

施林洛甫也对图像表征时间性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故事文学作品告知读者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情节;图像艺术作品则向欣赏者展示在时间上凝固的观察对象。故事素材的图像表现,它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和这对矛盾。每位艺术家,想将一个故事用图像来表现,都会遇到这一问题:用什么方式能把绵延的情节置于一幅静止的图画里。”[2]施林洛甫的观点强调静态画面如何体现动态的时间流向,聚焦图像静止的那一刻是否能够呈现出绵延的情节。这与上文提到的莱辛的见解相呼应。在莱辛的观点中,选取最富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能够通过静态图像的现在时态表现过去和未来。他们都注重图像自身是如何表现时间流向和叙事进程的。

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从另一个角度对图像中的时间性问题进行论述:“如果绘画空间作为一个有结构、有方向性的空间呈现于我们,在这空间中某些特殊线条构成轨迹,如果这些轨迹不像运动的惯性残余而是相反,像是孕育着一种它们在不动中完成的运动的话,那么绘画空间就一定会实现时间化。”并从人的角度指出:“大家都相当清楚,在任何视知觉中,同时性是以连续性为媒介的:视线在对象上移动,它永远不完全停落下来。正是由于视线的运动,我们才觉得对象有运动。”[3]能够看到,运动是在图像空间维度中表征有时间性活动的重要依据,它在图像空间中留下的轨迹就是证明。但图像是静止的,不能像电影一样由运动的画面组成。它所指的“在不动中完成的运动”,强调人的意识在辨认静态的图像作品时,让视线的运动产生图像内容在运动的感受。需关注的是,在地图出版物图像中,如何引导读者的视线运动,让读者在地图图像空间中产生有时间流向时间次序的意识和感知。

阿恩海姆同样也看到运动作为图像空间中表征时间变化的重要因素,与事物相比,事件更容易引起本能的反应,而一件事件的主要特征,恰恰在于它是动态的:“一个视觉对象,其实就是一种刺激——一种作用于有机体的动作,当这种动作作用于神经系统时,就会继续引起神经系统的动作。因此,一种视觉对象,其实就是一种动的事件。”在此基础上,他针对不动的视觉对象如何展现好像在运动或好像刚刚停止运动所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论述:“在我们的经验中,一个物体和一件事件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对时间有没有知觉,而是在于我们能不能亲眼看到一种条理清晰的次序——各个阶段是否按照一定的意义在一个一度的次序中相继。如果一个事件没有一定的条理和不容易把握,其中的次序就无异于一种纯粹的连续,因为它已失去了时间这一重要特征。”[4]也即在视觉对象中以一种有条理的方式呈现物体的次序感,静的物体就转变为动的事件,时间也就在有次序的视觉对象中被创造出来。那么在地图出版物图像中表现次序,就成了在空间维度中体现时间性的关键问题。

叙事作品自身具备次序这一特征。克里斯蒂安·麦茨提出:“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件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所指’时间和‘能指’时间)。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挑出敘事中的这些畸变是不足为奇的(主人公三年的生活用小说中的两句话或电影反复蒙太奇的几个镜头概括等);更为根本的是,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热奈特对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理论做了解读,强调如“摄影小说或连环画,这些形式既构成一组组图像,要求连续的或历时性的阅读,又宜于甚至要求用某种总体的和共时性的眼光去观看,至少目光的扫视不再受图像接续的左右”。在此基础上,热奈特强调:“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因为叙事的时序已由叙事本身明确指出,或者可从某个间接标志中推论出来。”[5]无论是语词叙事还是图像叙事,都关注时间的双重属性及接续方式。热奈特认为,在图像作品中对时间双重性的展现和转换是必要的,同时需以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眼光看待图像艺术中的时间性问题。地图出版物中,地图图像的首要功能就是定位,提供给读者正确的位置信息,同时,地图作为人与自然连接和沟通的媒介,还是“一种对人类社会中的事物、概念或事件的空间理解的图形体现”。[6]因此,在地图出版物中图像是如何选取最佳状态或最富孕育的一刻来表征叙事的时态问题,如何引导读者视线让其在意识层面感受到运动或次序的阅读体验,是解答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叙事手法的核心问题。

二、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叙事手法解析

历时性和共时性由结构主义学派奠基人、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依据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处的不同位置,经由时间而产生的阶段被称为历时态,处于某种关系中的要素和价值的固定的平衡被称为共时态。[7]简言之,历时性强调时间流动的过程,共时性强调时间静止的状态。

1. 历时性叙事手法特征

运动是最能引起视线移动的因素。历时性叙事手法注重研究图像的运动轨迹,引导读者的阅读顺序。在地图出版物中,用图像来表现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化是创作重点。地图出版物中的图像不仅是二维静态空间中的视觉信息,还是三维立体空间中的互动元素,视觉引导、空间联想、互动操作成为地图图像在空间维度中表现历时性时间流向和叙事进程的主要手段。正如吕敬人所言:“设计师应为文本传达的参与者,像导演那样,让信息在页面空间中拥有时间流动的含义,使书成为文本诗意表现的舞台。”[8]地图出版物主要以单幅地图和系列地图为主。地图通过路线串联各图像内容,将时间线内的空间变化过程,以顺叙式的浏览和翻阅方式,在单幅地图和系列地图中展现图像的历时性叙事手法。

单幅地图多以图像来展现小范围地区,采用小比例尺,需折叠使用。其历时性体现为读者的视点在地图路线上的移动,串联各事件的空间场景,时间流向和叙事进程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在有次序感的视觉引导中进行的。因此,单幅地图的历时性叙事特征,大多呈现为线性叙事结构,就像浏览全景画一样,画面中的每个情节,由观者视点随全景画的构图进行视线移动,串联画面中的各事件,形成顺叙式的历时性浏览体验。

美国设计师利比绘制的单幅创意地图设计作品,就是典型的采用不同形式路线来贯穿地图的故事性插图,展现创作者在不同地区游历过程中的见闻。如2017年刊登在《华盛顿邮报》上的《仙纳度山谷地图》,地图利用白色的路线串联山谷各景区,描绘了沿线农场的工作人员、斯塔顿明星厨师之家、当地最适合山地自行车的地方、彩车游行博物馆等,这些故事性插图配合手绘文字,利用路线引导读者从一个事件向下一个事件迈进,建构出具有明显线性时间推移的故事发展脉络(见图1)。将主要的故事性插图和手绘文字围绕路线进行绘制,既表明设计者有意识突出地图中的重点内容,又赋予作品在每个事件上的次序感,增强阅读顺序,营造地图内容的历时性叙事特征。此外,利比还尝试利用不同对象来营造路线的视觉引导和线性叙事结构,如在《哈德逊山谷夏季视觉指南》中利用河流,《新泽西海滩》中利用海岸线,《巴黎魅力海滩小镇地图——盖塔里》中利用铁路,这些形式都很好地体现了路线能给读者带来顺叙式的历时性浏览体验。

路线能给读者带来时间推移的感觉,早在1933年,英国设计师哈利·贝克基于人在地铁中对方位和站点等时空信息的需求,设计出将直线以0度、45度、90度相连接的路线图(见图2),这种不太准确的设计方式一直影响着现代地图设计。读者在使用地铁路线图时,不会执着于所在地与目的地之间东西南北方位上的变化,而会思考需要经过几站?下一站是哪里?需花费多长时间?地图中的路线不仅能引导读者产生线性的顺叙阅读感,还能在时间的推移中让读者感受到空间位置的关联,形成以顺叙时间为轴线的历时性叙事。

这种线性的历时特征,在中国长卷画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如《运河全图》,随卷轴自右向左展开,画面沿运河的流向路线,自北京到杭州,描绘两岸地理风貌、人文景观以及运河修缮工程的注记,整体呈现出以河道路线为时间轴的线性浏览模式。

系列地图是以统一的比例尺、绘制和装帧方式,通过多幅地图来表现某一地域内的旅游及相关信息,地图图像是既独立又统一的整体。其历时性体现为读者翻阅地图过程时,脑海中会形成对地图不同方位的连续性记忆,时间流向和叙事进程是来自读者对系列地图的翻阅方式以及图像的平行空间、纵深空间的联想。系列地图的历时性叙事特征,就像玩电子游戏一样,玩家通过对游戏的操作,跳转关卡,推进游戏的叙事内容。每个关卡虽相对独立,但随着玩家的互动操作,可推进关卡与关卡之间的联系,形成游戏故事的时间线,最终构建完整的游戏互动叙事体验。

南京博物院的《坤舆万国全图》涂色本系列地图绘本(见下页图3),将明朝万历年间李之藻绘制的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分为8个系列地图,每个地图后面配有两页线稿图案和一页文字评论区,读者可依据在每幅地图中看到的信息进行颜色填充和评语撰写。绘本中的每个单幅地图,都是《坤舆万国全图》的一部分,表现地图中不同位置的天文地理信息,并绘制船只和动物。读者在翻阅和使用这套地图绘本时,从首页翻阅到尾页,会对地图方位进行连续性切换,形成一种隐性的地图历时性浏览路线。当读者再次看到完整的《坤舆万国全图》时,会在内心主观性地对地图中的每个方位進行排序标记,而这种对地图图像的位置排序来自读者对地图绘本的读后感和用后感。当使用地图绘本时,翻阅过程使图像有了时间性顺序,读者对图像形成了时序性的记忆,这种状态表现出系列地图出版物通过翻阅方式和平行空间联想营造出的历时性叙事特征。

纽约蜻蜓图书出版社发行的《我在地图上》(Me on the Map)是一部典型的利用书籍翻阅方式和空间纵深感推进叙事进程的儿童地图读物。全书采用插图配合平面图的形式,以小女孩的视角为出发点,描绘小女孩所住的房间、房屋、街道、城市、省份、国家到整个地球,再由大到小,回到小女孩的房间,同时告知读者,世界上的每个人在地图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并在最后一页给读者提出了问题,这本书属于谁?它的名字是什么?所在的街道、省份和国家?这些提问引导读者模仿读物中地理空间纵深变化的次序,联想到自己在不同空间干了什么,会发生哪些故事(见图4)。尽管每个单页面的地图不具备空间纵深感,但读者翻阅读本的过程中,会随着地图空间的关联性变化,在脑海中营造出地图空间纵深变化顺序,并联想自身在不同纵深空间场景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进而呈现随地图纵深空间切换顺序来引导地图变化的顺叙式的历时性叙事特征。

除在静态单幅地图和系列地图中顺叙式的历时性阅读体验,历时性叙事手法还体现在立体读物中的互动操作中,伴随读者对立体读物中的互动元素进行翻、撕、折、推、拉等操作,完成对地图内容的阅读,实现从一个时间点到另一个时间点的短暂碎片化的历时性阅读体验。

英国插画师萨姆创作的《走在这个地下世界》,即巧妙地通过在每个页面中设计多个立体的翻阅节点,展现地图叙事的内容和时间的变化。这本立体地图读物采用全景式从地上到地下的方式,展现每个事件发生的场景,并利用读物长大于宽的尺寸特征,给读者营造线性的浏览顺序。该立体地图读物既描绘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地上和地下的生活状态,还描绘古代文明和遗迹残骸在地上和地下的呈现特征,如描绘雨夜的东京街头、路面上打伞行走的人们、商店人员的剪影,地下一层有逛街的情侣、餐厅顾客的剪影,地下二层有等待上地铁的乘客,当读者手动翻开页面中的互动节点,会发现地图中的故事时间被推进了,地图在等待乘坐地铁的位置设计了可翻页的立体页面,画面由原本在等待上地铁的乘客通过翻页转变成由地铁警卫将乘客推上地铁的经典画面,翻页的背面用文字对画面的故事性内容进行了解读,这种设计思维在整本地图读物中随处可见(见图5)。立体地图读物中设计的互动操作不仅推动地图的叙事进程,凸显地图的时间流向,让读者在页面的空间中感受到时间流动的痕迹,同时在读者对地图互动翻页的过程中,地图的叙事结构从原本的线性叙事结构增添为非线性叙事结构,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历时性叙事特征,把路线作为视觉引导,使读者的视线运动产生顺叙式浏览,从而在地图中感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和时间流向。单幅地图通过单条路线的起点到终点引导读者的视线运动,系列地图将翻页方式作为隐性路线来引导读者的视线运动,立体地图则集显性和隐性路线于一体,在单幅页面中利用多个翻页节点来推进短促的叙事进程。利用路线来营造时间线上的推移感,使读者感受到故事发展的顺叙性,就是历时性叙事手法在地图出版物图像中的主要呈现特征。

2. 共时性叙事手法特征

相对于历时性叙事手法,共时性叙事手法更强调在图像静止状态中呈现更多纬度的时序性阅读机会,激发读者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图像具备媒介属性,“就表征时间流动或叙事进程而言,空间性的图像固然不如时间性的语词,但在表征空间方位或共时性的事物方面,图像却有着明显的优势”。[9]地图出版物中图像呈现的共时性叙事手法,既是影响读者阅读地图时的无意识感受,又是地图创作者的有意识设定。地图创作者基于运动规律,将不同时间段的事件静态共时性地呈现在同一画面中,促使读者在地图空间方位中重复或多次进行地图的时序性阅读。这一过程中,原本顺叙的历时性阅读体验,逐渐出现预叙和倒叙的时序性阅读体验,這种体验往往出现在读者阅读地图的开始和结束之时。

无论是单幅地图还是系列地图,浏览过程中出现的预叙现象,主要是将地图中的事件通过文字或符号等视觉元素进行预先讲述,使读者在浏览地图前,对地图中所要表述的事件有整体和共时性的了解和认知。共时性叙事手法引发的预叙式的时序性阅读体验,既能通过静态图像引导读者视线进行多次阅读,还能使读者在浏览过程中体验到地图的非线性叙事结构。

美国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向游客发行了一份步行旅游地图(Walking Tours),帮助游客在实验园区发现它的神秘和趣味。园区建筑是以数字来命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联依据每个建筑的拨款数额而非地理位置,如67号楼处于238号楼和138号楼中间。地图分为两个部分,正面是整个园区的空间布局和园区内部介绍,反面提供给游客多种步行旅游建议,鼓励游客在园区探索自己喜欢的旅游路线(见图6)。地图中没有明显的道路指向信息,游客需提前阅读地图正面和反面关于实验园区的内容介绍,方可开展和规划自己的参观路线,如是否参观世界上最稳定的时钟、是否拜访为每项任务手工缝制保温毯的织工、是否简单发现一处新的地方吃午餐,这张地图给游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实验室文化,使地图成为游客探秘实验园区、了解实验室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弱化地图的方位指向作用,将实验园区中的文化内涵和故事信息共时性地呈现在旅游地图中,不仅体现出创作者希望游客在参观前更充分地了解实验园区有什么、在哪些地方、发生了些什么,还能激发游客的兴趣,自发规划一条或多条旅游路线,在游览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幅完整的故事蓝图,参观同一个园区,使用同一份地图,给每个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情节和游玩体验。

由共时性叙事手法引发的倒叙式的时序性阅读体验,在地图出版物图像中的出现频率较高,这与地图中表现复杂的方位路线和故事情节有关。在地图出版物中,画面常会出现单条或多条路线从起点通往终点。单条路线呈现顺叙式的历时性阅读体验,多条路线则使读者感受倒叙式的时序性阅读体验,就像迷宫一样,当沿着某条路线走错时,读者要不从头再来,要不沿着原路返回;当沿着某条路线走对时,读者也有可能退回到某个路线节点,尝试新路线带来的阅读体验。无论是读者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行为,这种对已经历过的和阅读过的内容进行的事后追溯、回忆和重新体验,呈现地图出版物中图像倒叙式的时序性阅读体验,不仅增加了读者对地图叙事内容的阅读次数,也加深了读者对地图的印象和文化认知。

《电影地图》(Film Map)就是一个具备倒叙特征的典型案例,作品将超过900个好莱坞制作的电影名称与洛杉矶地图相结合,地图中的路线和地点都以不同的电影名称命名,如从《侏罗纪公园》向左出发,沿着《无懈可击》直走,经过《歌声俪影》和《56号大街上的房子》才到第一个路口,如果读者选择继续直走,则会经过《搏击俱乐部》,如果读者选择右拐,则会经过《安妮·霍尔》,选择左拐,则会经过《间谍战》(见图7),地图中充满多条错综复杂的路线,且无明显的指向信息,如果读者想要进行深入浏览,必然会对地图中的路线进行多次重复阅读,这样会使读者感受倒叙式的阅读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地图自身不存在倒叙现象,而是地图中多条路线的设计以及路线串联出的事件,使读者重复经历已阅读的事件,从而形成倒叙式的阅读体验。路线越多,路线串联的事件越丰富,越能让读者感受倒叙式的阅读体验;路线越少,则倒叙式的阅读体验感越弱。正是由于这种巧妙的多条路线设计,给读者带来重复阅读体验,才会加深读者对地图的使用率和记忆度。

除了预叙式和倒叙式的时序性阅读体验,共时性叙事手法还将多个运动中的历时形态以静态共时性的图像呈现在地图中,来表征时间流向和叙事进程,提供给读者更丰富的阅读体验。通过弱化或除却以地图路线来引导读者的时序性阅读方式,在地图建构的空间中,采用角色动态和色彩配比凸显最具代表性的瞬间,展现静态图像的不同时态,是共时性叙事手法呈现出的另一种混合式的阅读体验。

《泰晤士报》出版的《探险地图》(The Map Of Discovery)就是以儿童的视角为出发点,运用最具代表性的角色动态和色彩配比来凸显叙事内容和叙事语境。地图在灰色的亚洲底图上,描绘红色飞舞的龙、黄色会武术的人、棕色行走的熊等角色动态,来展现亚洲文明的起源;在红色的非洲底图上,描绘黄色的金字塔、黑色的人以及当地代表性的动植物,来展现非洲文明的起源,展现全世界各大洲和大洋文明的起源(见图8)。创作者选取不同的角色动态和色彩配比,将各地文明共时性地呈现在地图中,地图无路线作为视觉引导,读者可依据个人喜好,随意浏览地图中的内容。地图中角色最具代表性的动态,能激发读者对每个动作发生的前因后果的联想,在脑海中营造出故事发展的时间线。地图中色彩的配比则是为不同文明的叙事内容提供氛围空间,烘托叙事进程,以加深读者对地图内容的记忆与认同。

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共时性叙事特征,是选取事物最具代表性的凝固瞬间,以共时性的画面巧妙组合,激发读者对地图事件的联想,并建构出虚拟路线,让读者感受不同时序性的阅读体验。预叙式的时序性阅读体验是利用地图中预先设计的讲述内容作为虚拟路线;倒叙式的时序性阅读体验是利用地图中复杂的多条路线,促使读者重复浏览已阅读内容,进而建构出虚拟路线;混合式的时序性阅读体验是利用地图空间中的视觉元素,让读者随机构建出虚拟路线进行浏览。利用虚拟路线来体验时间线上的变化感,激发读者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是此手法在地图出版物图像中的主要呈现特征。

三、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叙事手法意义

分析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叙事手法,并非将两种时间性叙事手法拆分论析,主要是为建立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叙事手法的坐标系,以更好地理解地图图像叙事的作用。从上文的论述中,不仅能看到单幅地图和系列地图中,历时性叙事手法基于显性和隐性路线,表现出不同类型和不同时长的顺叙式时序性阅读顺序,还能看到基于虚拟路线,共时性叙事手法引发出预叙式、倒叙式、混合式的时序性阅读体验。

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历时性叙事手法和共时性叙事手法共同存在,伴随读者浏览地图的全过程,在实现地图基本的方位导向功能基础上,丰富地图的閱读体验和对版图文化的认知。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赋予他描绘的形状以古典浮雕的清晰完整性,借以补偿作品所缺乏的运动和空间。只有这样,他才能免于永远依赖观看者的知识和猜测的能力。”[10]地图中各种类型的路线,是建构地图内容完整性的重要视觉要素,也是建构地图时间性叙事手法的重要媒介。一方面,地图利用路线引导读者视线运动,实现在不动的画面上产生动的错觉和阅读感受;另一方面,路线引导读者浏览一个个具有戏剧性瞬间的图像,激发读者对图像内容前因后果的推敲和思考,进而在地图空间中产生时间流向和叙事进程的感受。时间性叙事手法是一种使静态图像产生运动痕迹的设计思维,理解图像中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时序特征,能加深读者对地图叙事的思考与理解。

如果要深入理解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叙事手法,仅把握地图图像自身表征出的时间流向和叙事进程是不够的。因为地图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设计艺术作品,叙事只有伴随读者的阅读才能完整呈现。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多通道、多交互的网络地图和电子阅读,不断丰富地图叙事在跨媒介领域的发展,如玛丽-劳尔·瑞安认为:“虽然数字文本在表现传统叙事范畴如人物、事件、时间、空间等方面创造了新颖的变体,然而,它们真正开辟的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地,却是在文化架构和用户参与方面。”[11]因此,在理解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叙事手法基础上,还需从媒介转变和用户体验角度,继续探讨地图出版物图像的跨媒介叙事方法和读者对地图时间性叙事手法内容的接受程度。

结语

首先,无论是历时性叙事手法在地图中呈现图像顺叙式的阅读方式,还是共时性叙事手法在地图中营造图像预叙式和倒叙式的浏览体验,都是依据地图中实际或虚拟的路线来建构图像的时间流向和叙事进程,时间性的叙事手法可能成为地图讲故事的重要思维范式。其次,时间性的叙事手法将地图中大量信息依据时间轴线串联,延伸读者对时间线上的地图事件进行关联记忆,在人脑中逐渐形成地图的故事框架,加深读者对地图内容的认知与共鸣,是时间性叙事手法存在的价值。最后,当前对地图出版物中图像的时间性叙事手法关注较少,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加之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的转变,给地图叙事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和视角,因此需进一步深入时间性叙事手法在地图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莱辛. 拉奥孔[M].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90-91.

[2] 迪特·施林洛甫. 叙事和图画——欧洲和印度艺术中的情节展现[M]. 刘震,孟瑜,译.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1.

[3] 米·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现象学(下)[M]. 韩树站,译.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314-315.

[4] 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 滕守尧,朱疆源,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09-512.

[5] 热拉尔·热奈特. 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 王文融,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13.

[6] 英国DK公司. 伟大的世界地图[M]. 齐东峰,译.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7.

[7]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 屠友祥,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26.

[8] 吕敬人. 美书,留住阅读[J]. 装饰,2017(2):13.

[9] 龙迪勇. 时间与媒介——文学叙事与图像叙事差异论析[J]. 美术,2019(11):18.

[10] E.H.貢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 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179.

[11] 玛丽-劳尔·瑞安. 故事的变身[M]. 张新军,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3.

The Timeline Narrative Technique of  Images in Map Publications

JING Jian-xiong1,2(1.Faculty of Art Design & Arch,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NSW2021, Australia; 2.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China)

Abstract: Map publications are the product of time and space. The timeline narrative technique of images in map publications is another means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events in map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narrative techniqu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equ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s in map publications, such as order narrative, flash-forward narrative and flashback narrative, and puts forward the role and effect of routes in representing time flow and narrative process, which open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map narrative.

Keywords: timeline narrative; map publication; diachronic; synchronic; route

猜你喜欢

时间性历时出版物
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策划研究
智珠二则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鉴赏能力
时间性:桃花源之审美问津
不同的静态—动态观
从《别尔金小说集》看叙事的历时与共时艺术
首届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公布
如何奠基形而上学:康德与海德格尔
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