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效“互助共同体”助力中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2022-04-03徐钦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7期
关键词:高效

徐钦

【摘要】关于互助共同体对班级管理或者学科教学的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比较多的文章发表。本文结合我校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着重从分组原则的进一步科学化,规则制定的进一步合理化,评价方式的创新,以及激励方式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是3.0升级版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高效;互助共同体;中小学班级管理

互助共同体是指在中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以互助共同体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互助共同体进行统一的评价,激发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影响,培养良好的策略和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质,从而达到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从收集资料的结果来看,很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将结合我校在这方面的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成功的做法,进一步探讨这一形式对形成良好班集体所发挥的作用。

一、理论依据

第一,根据积极教育的理论成果,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彼此需要,人类的归属感需要在人际关系中寻找。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根据丹尼尔戈尔曼教授的发现,人际关系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人们的大脑,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可以影响神经细胞的形状、大小、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点。互助共同体的建设正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有效载体。在小组内部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的训练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关系,小组外部的合作经验分享又帮助他们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寻找到新的伙伴。

第二,根据青岛日报2016年1月份的研究报告,同伴关系+学习困扰=58.4%。既然两项合计的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互助共同体有效运行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第三,在我国中小学班级编制中,大多还是50人左右的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建设,正好可以解决大班级教学的不足。

二、具体研究与实践

我们在每个年级平均分班的数个班级中选取1-2个班作为实验班,其他班级作为对照班级进行长达两年的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1.科学有效地划分“互助共同体”是成功的前提

班主任在接班的第1个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个人能力、兴趣爱好等,为科学分组掌握最充分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选定并培养有能力的组长是成功的第1步。组长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核心的作用。在班主任接管班级刚开始的时候,一个班级很难找到几个理想的组长,这是很正常的。班主任选定组长之后,要有意地培养组长,手把手地教会他,怎么去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怎么去示范和引导基础弱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策略,怎么去形成小组内部的互相帮助的氛围等。

我们一般按照优的中等稍弱三个层次去进行搭配,一个小组一般由3-4人组成,同时要兼顾男女生的平均分配。自律性比较弱的学生平均分配,做事比较磨蹭的学生平均分配。实践中我们会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想和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在一个共同体的愿望。在今后的合作或者竞争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让学生在每一个互助共同体内部都有归属感。

2.引导学生讨论制定规则是让规则意识深入人心的有效手段

我们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发现,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制定规则的时候,学生表现积极,思维活跃,经常能提出意想不到的好建议。我们通过集体表决的方式,一条一条的通过,这样学生能更容易地普遍认可所制定的规则。

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评价规则要语言简单,容易记住,我们充分借鉴《弟子规》《三字经》简单顺口容易记住的优点,把学生制定的10条班规编成歌谣,让学生牢牢记在心中;二是制定规则,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出。面面俱到,教育效果不明显。我们往往针对良好班风形成的过程中某一时期学生需要形成的素养制定规则。

3.评价方式要不断创新,要更贴近学生的口味

根据知网文章的文献查找以及兄弟学校的做法,很多学校的评价是采用计分制,以老师的评价为主。我们在捆绑式评价、整体评价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改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为学生搭建积极的自我展示舞台。

每天放学前花15分钟的时间随抽查4組同学上台进行评价,班长对各小组的情况进行总结。这种每天评价反馈的方式在推行这种模式的初期非常重要。

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我们都会请互助共同体的组员上台总结这个组本周在班级管理、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方面的一些积极表现和不足的表现。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侧重于一个观察点进行总结和反思。

刚开始推行的时候,我们都会先培养1—2个组做示范,小步慢走,稳步推进,并对每个组的总结情况进行评比。同时,邀请有时间的家长来学校观摩鼓励学生做得更好。

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上台发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或者小组的亮点,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家长的有效参与,也让家长会更加配合班级管理的工作,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最高的教育境界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我们的尝试是成功的。

随着效果的不断显现,我们会从每天一结、每周一评过渡到每2周评价反馈一次。

4.激励方式要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如果想让激励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那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我们创新了一下激励的方式:一是满足优胜组学生的一个心愿。在评价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可以在指定范围内提出自己的小组心愿,让老师或者全班同学协助完成;二是奖励一次和老师看电影、吃饭、去博物馆的机会。很多学生特别希望能和老师一起参加一次活动,同时这种活动也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三是奖励学生喜欢的奖品。包括乐高积木等玩具,每个奖品都标有相应的积分,学生可以根据每个学习共同体的积分进行兑换。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教育教学结果对照,实验组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优于班对照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更有利于学生培养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曾光,赵昱鲲著.幸福的科学[M].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101-121.

猜你喜欢

高效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