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中的应用

2022-04-02高晶晶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0期
关键词:脑梗死个性化评分

高晶晶

(新民市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30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常 发生于老年群体的心脑血管疾病,由各种因素导致的发病使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出现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继而造成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临床症状复杂,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也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重者不仅肢体瘫痪,甚至还出现急性昏迷、死亡。一般脑梗死预后较脑出血好,但病情严重的脑梗死预后不佳。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患病后极易在短时间内诱发其他并发症。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护理能力的缺乏,使得患者患病后易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而焦虑的负面情绪又会加重患病程度,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中老年脑梗死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缓解其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对稳定患者病情及临床开展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分析个性化护理模式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60岁以上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均超过60岁且经影像学图像诊断为脑梗死。②无重大器官功能障碍患者。③精神状态及表达能力正常者。④认知功能正常且依从性良好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0.25±2.36)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23例,年龄63~85岁,平均年龄(69.89±3.12)岁。经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上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患者入院后,进行积极抢救,密切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吸氧护理。定期清理病房,保证病房干净整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使患者能够保持舒适的体位。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本组患者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了解患者的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以此来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心理承受能力。②对患者进行健康宣讲,普及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指导患者严格控制高糖高脂高盐分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③积极热情的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口述身体感受,并为其提供合理化建议,使患者能够快速适应治疗和护理。④对患者在日常生活及治疗中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回应,使患者可以感受到被关爱。⑤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耐心开导,鼓励患者培养日常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看书等,以此来转移对疾病的焦虑恐惧心理。⑥对病房进行定期通风,保持病房湿度和温度适宜,使患者可以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治疗。⑦鼓励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的进行康复锻炼,如:慢走、散步、打太极等,使其体魄增强,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以本院自制的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对不同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调查表分为服务态度、病房卫生情况及护理专业程度等方面,每项满分100,分值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采用焦虑症自测表(SAS)和抑郁症评估表(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分值0~30分,分值越低,证明心理状态越好,以此来分析不同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心理改善情况。采用GQOLI-74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情况,该量表包含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以及物质生活4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其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及计数资料分别以(±s)和[n(%)]表示,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0.05为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态度、专业程度以及病房卫生情况的评分分别为(92.30±2.50)分、(95.20±1.80)分和(94.10±3.4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1.60±3.70)分、(86.90±2.30)分和(87.40±2.80)分,组间差距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s)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s)

2.2 SAS、SDS评分 护理前,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为(19.78±3.05)、(20.72±2.91);对照组的SAS、SDS评分为(20.02±2.97)、(20.86±3.21)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为(10.25±2.14)、(11.12±1.07);对照组的SAS、SDS评分为(19.13±2.27)、(20.13±2.21),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两组的SAS、SDS评分对比(±s)

表2 护理前后两组的SAS、SDS评分对比(±s)

2.3 生活质量评分 在心理功能指标对比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在社会功能指标对比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在躯体功能对比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同样,观察组患者的物质生活指标评分更高(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s)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s)

3 讨 论

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语言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行动障碍等,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而脑梗死的主要患病群体多为老年人,其身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对治疗的耐受性将会大大降低,致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等不利于康复的负面心理,从而降低患者的依从性,为临床治疗及护理增加难度。

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法通过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患者的家庭结构、年龄、患病程度、文化水平等情况,分析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治疗耐受性,结合患者的差异化信息给予专业的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心理支持。耐心对患者讲解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护理方式,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秉承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细微环节为患者提供科学优质的护理服务,以和蔼关爱的态度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使其能够尽快地放松心情;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使患者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接受治疗;制订科学营养的饮食计划为患者入院期间提供营养支持;培养患者兴趣爱好,使其增强对生活的热爱;鼓励其进行合理的康复运动,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个性化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较观察组患者而言,还存在着巨大差距(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护理专业程度以及病房卫生情况等方面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较高(P<0.05)。由此可知,个性化心理干预护理模式为老年脑梗死患者提供了心理支撑,以其专业的护理方法和优质的护理服务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通过本次个性化心理护理后,得出以下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首先老年患者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因此其内心波动较大,这也需要护理人员应用更为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能去帮助患者,本次在患者入院后,不仅应用专业的SAS、SDS评分工具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更加量化评估,同时也更为详细地参考了患者的既往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从而提高本次心理护理方案制订的针对性。且老年脑梗死患者在病发后的心理问题,需要护理人员在查房时增加与之沟通频率,本次发现不少患者在抑郁、孤独心理方面较为严重,这些患者存在单独发生的情况,也会以其他躯体症状来获取注意和照料,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考虑到老年患者多方面、多维度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在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实施中,需要态度和蔼,体现出对老年患者充分尊重,体谅老年患者的健忘和啰嗦,减少护患距离。值得注意的是,脑梗死疾病具有病程长、后遗症多等特点,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殊性,患者自身消除不良情绪影响的能力尚且不足,在对患者心理护理过程中需要运用护士、家属、医师共同参与的方式,来从多方面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社会对患者支持力度。综上所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个性化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使其对专业治疗和护理更加认可和配合,从而提升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脑梗死个性化评分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我给爸爸评分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