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4-02孙苗苗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神经功能肢体

孙苗苗

(辽宁省辽阳市中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脑梗死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病,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偏瘫和失语症是最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临床治疗主要通过药物进行血栓、降压、降脂等对症治疗,但药物治疗对缓解后遗症效果不明显,需通过临床护理干预来达到改善临床治疗目的。过去对于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提倡在治疗期间配合康复训练,促进患者康复。重视对患者的康复指导和护理干预,确保患者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1]。传统康复护理干预认为患者病情稳定48 h后才能进行康复训练。虽然风险较低,但患者功能障碍加重,康复效果有限。另一方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张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激发受损组织的自我修复潜能,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2]。本研究选择本院2019年12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6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干预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模式,探索了早期神经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塑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12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60例,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男女分别是17例和13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5.01±3.13)岁。干预组男女分别是18例和12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5.56±3.21)岁。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干预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模式。①预防性护理干预,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评估病情,严禁在脑水肿高峰期活动,病情稳定后开展被动康复训练,做好肢体护理干预,避免压迫患肢,保护软枕,定期换位;由专业护士对肩、髋、膝等屈伸患者进行被动训练。②在护理干预不稳定期,清醒患者可引导患者卧床锻炼、被动训练与主动训练交替进行、上下肢运动主动训练、屈伸关节主动训练等,在进一步控制和维持病情稳定后,引导患者健侧驱动患肢活动。③稳定期护理干预。a.功能训练,我科根据Bobarth训练方法设计了本组患者的训练内容,并在训练期间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护理干预。初期重点引导患者握手、坐起、架桥练习:握手练习,首先协助患者将患侧拇指盖在健侧拇指上,同时使两手剩余手指交叉对应,鼓励患者用健侧手带动患者侧手。在一段时间内,抬起患者的手并保持患者的手在不同的角度。b.仰卧起坐训练,帮助患者移到床边,帮助患者侧卧,将患侧腿放在对侧腿上,用健康的前臂慢慢支撑躯干,鼓励患者反复锻炼,全程呵护。c.桥式练习,帮助患者平躺在床上,帮助患者双手平放在身体两侧,指导患者用脚和床接触,由护理干预人员按压并收拢两侧膝盖,提醒患者尽量抬起臀部,与床保持一定距离,根据情况提醒患者尽可能坚持5 s~2 min左右。d.病情稳定后在上述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平衡、起立、站立和姿势练习。如果患者肌力恢复良好,可以在护理干预下逐步进行步行训练和日常生活锻炼。患者全程参与培训,护士将全程陪同培训,随时引导患者行动,鼓励患者,提醒患者以循序渐进为基本培训原则。e.认知训练,在康复科和护理干预人员的配合下进行认知康复训练,每次30 min,2次/d。内容包括:记忆强化训练,让患者观察和记忆几张不同内容的图片,每次间隔5 min,然后鼓励患者回忆图片内容,重复练习。f.集中注意力训练,准备一些卡片,在上面写汉字、画画,鼓励患者用患肢握笔,引导他们划掉指定内容,这样可以逐渐增加难度。g.定向能力强化训练,有目的地与患者交谈,询问患者当前位置、区域、日期和时间,引导患者辨别病房中指定项目。h.失语症患者应从拼音入手,由简单到难,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鼓励患者多说多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指导家属各项护理干预技能和应急措施,在患者出院后制订详细的预防继发性脑梗死的培训计划。④心理护理干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不良情绪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患者病情转归,给予心理安慰,引导患者宣泄负面情绪,指导家属多陪伴患者。护士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掌握方式方法,语气温和,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注意礼貌,保护患者隐私,着装得体。要引导患者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可以列举治疗成功案例,向家属寻求帮助,让他们参与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给患者以家庭支持,提高护理干预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指标、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二组病患肢体运动功能指标、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水平比较,P>0.05,而护理干预4周后干预组肢体运动功能指标、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水平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护理前和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水平比较(分,±s)

表1 护理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水平比较(分,±s)

3 讨 论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脑血管病,其防治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脑梗死患者容易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吞咽困难、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和认知障碍等各种后遗症,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等[3-4]。脑梗死与年龄、嗜好、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都有关系。它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现代临床急救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和完善,急性脑梗死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多数患者预后较差,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语言等障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可改善其生理功能和劳动功能[5-6]。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结构与功能的代偿与重组能力,为运动功能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许多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后3个月内脑功能恢复最快,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7-8]。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静态和被动的解痉治疗,是早期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该治疗方法对于缺血或出血患者是安全的。利用日常生活训练的各种活动,建立随机、协调、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疾病也是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的重要因素[9-11]。生理功能障碍不仅导致患者生理功能障碍,还会导致抑郁、悲观、情绪异常等心理障碍,必然影响患者的康复。所以必须把心理康复作为综合康复的枢纽,引导、支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训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恢复运动功能。研究表明,康复治疗早期干预对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和促进偏瘫肢体的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护理干预4周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指标、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形成发生后,患者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容易导致后遗症。在过去,身体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对于脑梗死患者,除积极治疗和优质护理干预外,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及早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这是临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关于康复护理干预的时机,以往在明确患者病情没有进展、效果不理想后才能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14]。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明,脑梗死患者要想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就需要尽早开始,通过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和肢体功能异常的恢复。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往往可以发挥药物无法达到的积极作用[7-8]。在康复护理干预内容方面,除了肢体、语言和生活能力康复,因脑梗死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加之患者自身缺乏健康意识,很多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负面情绪,不仅会干扰治疗开展,降低治疗效果,还会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还需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康复。心理护理干预是一种科学的护理干预模式,非常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将其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可以为患者提供人性化、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帮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护理干预价值,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提高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神经功能肢体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