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检测对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2-04-02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性贫血血细胞缺铁性

朱 丹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随着人们对贫血的重视,人们也越来越发现在贫血患者当中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和特征,贫血者有着不同的类型。一般贫血主要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等不同的分型[1]。因贫血的症状、表现、发病因素等存在差异,所以也导致贫血患者在疾病治疗上各不相同。为了更好的提升临床对贫血治疗的效果,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筛选贫血的类型,才能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法进行对症治疗。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是缺铁性贫血,而血常规是进行各类血液疾病诊断的可靠方法[2]。特别是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血常规检验方法被应用在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当中。本文基于此主要研究将血常规检验方法应用在缺铁性贫血患者诊断中所发挥的诊断作用,具体详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来我院开展血液检查的5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资料可得:男2382例,女2618例,年龄26~69岁,均(43.06±12.89)岁,病程1~7 个月,平均(3.64±1.40)个月,此次发病至入院间隔1~3 h,平均(2.11±0.41)h。资料均经《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标准验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存在实施血常规检查的症状和体征。②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均存在头昏、面色苍白和乏力等症状表现。③均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和较高的配合度。

1.2.2 排除标准 ①器质性病变。②多脏器功能损坏。③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④血液系统疾病。⑤精神类疾病、沟通交流障碍、意识障碍。⑥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存在怀孕准备的群体。

1.3 检查方法

1.3.1 血液采集 所有研究对象在开展学习采集工作之前1 d叮嘱禁食禁饮,于第2日清晨8:00采集空腹静脉血开展血常规检查,同时选择研究对象的肘静脉开展血液采集,所有调查对象均收集空腹静脉血3 mL,放置在专用的试管当中备用,要在短时间之内将所得的血液标本送归病理科开展血液检验。

1.3.2 血常规检查 本文通过血液检验仪(西森美康Xs-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所有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查。在开展血常规检查的时候要常规的利用抗凝剂对血液标本进行抗凝处理,各项检查工作都要严格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血清转铁蛋白利用ELISA试剂盒,同时应用固相抗体、血清中的铁蛋白反应连接在抗体当中形成夹心结构,未能结合酶标抗体的首先要进行洗去处理,然后再利用标记酶活性的方法进行检验。通过相对应的ELISA试剂盒对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开展检查,利用非罗勤比策方案进行血清铁的检查,对三氯醋酸与盐酸混合溶液开展洗涤,然后对血清当中的体验和沉淀蛋白加以释放,利用硫代乙醇酸实施干预,充分释放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然后将二价铁和非罗齐进行结合,以562 nm作为吸收峰。

在开展检验工作的时候应使检验仪器处于正常水平状态之下,同时保证室内质量的控制参数处于合理范围。所有检验工作在正常室温条件之下,并保证在2 h之内完成检验工作,以防止血液样本检验时出现异常。之后还要开展人工血细胞涂片复检,以便最终确定检验结果。

1.4 观察指标

1.4.1 统计在本文所有研究对象当中经血常规检验出的贫血患者的人数和各个类型贫血患者的人数。

1.4.2 统计缺铁性贫血患者与其他患者血常规检验当中的差异性。红细胞参数主要包括:Hb、RBC、MCV、MCH、RDW-CV。①Hb正常值:男120~165 g/L、女110~150 g/L;RBC正常值:男(4.0~5.5)×1012/L,女(3.5~5.0)×1012/L。③MCV正常值:80~100 fL。④MCH正常值:27.0~34.0 pg。⑤RDW-CV正常值:11%~16%。

1.5 统计学方法 以IBMSPSS 26.0统计学软件PC端实施检验,计量资料经(±s)表示,并由t检验,计算t值。所有数据均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验结果 5000例患者检出贫血患者72例,占1.44%。其中包括缺铁性贫血患者44例,溶血性贫血患者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6例。

2.2 红细胞参数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Hb)、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均明显低于非贫血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比非贫血者高(P<0.05);而Hb、RBC高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CV、MCH明显低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CV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之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本文所有研究对象的红细胞参数差异对比(±s)

表1 本文所有研究对象的红细胞参数差异对比(±s)

注:与非贫血者相比,aP<0.05;与缺血性贫血相比,bP<0.05,与缺血性贫血相比,cP>0.05。

3 讨论

临床通过开展血常规检验工作能了解患者目前的病情,并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走向进行判断,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及时的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液系统疾病,也能判断患者的脊髓造血功能是否良好。如果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比正常水平低则提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同时根据患者红细胞类型和比例的差异等能够有效的判断患者出现贫血的类型,这样根据贫血的类型就能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3]。临床医师对贫血程度和相对应的临床表现要予以重视,所以积极的进行血常规检查能够有效的了解患者血液的分型,而不同的分型又存在着相对应的表现和发病机制。

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开展血常规检验属于近几年常应用的一种先进的医疗检验方法,通过这项检验仪器可以综合性实现对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不同细胞比例、血小板体积等多种项目的检查。临床的检验科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在收集静脉标本以后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逐步的进行检验,这种检验方法方便快捷,而且能排除因人为检验而产生的误差。也能实现对巨幼细胞的检查,对不同类型的贫血患者在检验的过程当中具有良好的阈值敏感度[4]。但是在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部分细胞存在异常缺陷等原因而不能被正常识别,所以其诊断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体内因长时间存在铁元素的缺失,使得患者的蛋白合成能力有所降低,这也是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5];溶血性贫血主要是因为红细胞遭到破坏的速度增加,同时超过了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贫血状态;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多种病因而使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表现出的一类综合征[6]。患者随着自身的病变会表现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或减压,这样会使得外周的全血细胞减少。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贫血、出血以及感染等症状表现;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是因脱氧核糖核酸出现合成障碍而导致的一种病变[7]。发生这类贫血的患者一般都存在严重的维生素和叶酸等元素的缺乏,而且这类疾病患者可能会因遗传性因素和药物性因素而导致发病。由此可以看出缺铁性贫血患者与其他类型的贫血患者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临床症状和表现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因此在针对贫血患者进行治疗时,要严格根据贫血患者的分型和发病原因以及各自的表现等进行针对性的对待。

本文结果中可得:①5000例患者检出贫血患者72例,占1.44%。②缺铁性贫血患者的Hb、RBC、MCV、MCH均明显低于非贫血者,RDW-CV比非贫血者高,而Hb、RBC高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CV、MCH明显低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RDWCV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之间无明显差异。这可以充分说明利用血常规方法对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是具有较高的价值和可靠性的,可以方便的区别各个类型的贫血,为区别性的治疗各类型的贫血患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此外为了提高血常规对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的可靠性,临床应做好血常规检验标本从采集到检验全过程当中的质量控制,这是有效的避免因为血液采集质量不达标、血液标本运送、保存和检验方面质量不达标而导致的误差。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时建议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临床可采集的血液部位包括静脉血和末梢血,经过临床研究的证实[8],一般认为静脉血的血液检验质量更高,所以建议首选将静脉血作为主要的血液采集途径。而血液采集时间通常在上午,而且女性因生理周期等因素而导致体内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相关情况再减低,所以尽量避免经期对女性进行血常规检验,还要注意一些应用对血红蛋白、红细胞等血常规检验指标产生影响药物的患者在检验之前要停止用药等。对于所获取的血液样本要积极的进行科学的抗凝,经临床证实[9],EDTA盐是对白细胞形态与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一种抗凝剂,因此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首选EDTA盐进行抗凝。血液主要通过血细胞和血浆两个部分组成,所以在进行血细胞检验技术的时候直接通过血液计数比较困难,对血液要进行准确的稀释之后才能开展血细胞的检验和技术。在稀释的过程中要注意稀释的准确,因为稀释倍数过高会导致一定测量容量当中的血细胞数量较少,影响整体血细胞检验的精度;而稀释倍数较低又会使得细胞排队通过传感器的重合损失出现[10]。在标本储存的环节也要注意,因抗凝时间与抗凝浓度存在差异,也会对最终的血细胞形态产生影响。所以一般建议将血液标本在2~8 ℃的条件之下储存时间不超过24 h为最佳。

综上所述,缺铁性贫血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贫血,这种贫血和非贫血者以及其他类型的贫血患者在血常规指标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实施可靠的血常规检查,能有效的诊断和鉴别缺铁性贫血,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猜你喜欢

性贫血血细胞缺铁性
18例艾滋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血常规检测结果对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价值观察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儿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治疗方法及效果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检验在评估慢性肾病肾性贫血中的应用
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肾性贫血治疗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