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肉鸡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2-04-02陈炳中漳州市长泰区畜牧兽医站福建漳州363900
陈炳中 漳州市长泰区畜牧兽医站 福建漳州 363900
鸡住白细胞虫病是由住白细胞虫寄生于鸡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急性血孢子原虫病。 住白细胞原虫有多种, 我国比较常见的是卡氏住白细胞原虫,主要通过蠓传播,在南方地区较常发生,呈地方性流行[1-2]。 患鸡因红细胞被破坏而出现广泛性出血,鸡冠苍白,所以又称鸡白冠病。该病潜伏期6~10 d,消瘦,全身性出血,皮下、胸肌、腿肌有出血点,肾脏、肺脏、心脏、脾脏、胰脏等脏器也有出血点;雏鸡症状明显,病死率高,中鸡和成年鸡感染后病情较轻,病死率也较低。 蛋鸡及开放式饲养的肉鸡常发,规模化肉鸡场较少见, 该文就一例规模化肉鸡养殖场发生鸡住白细胞病进行报道。
1 发病及基本情况
2021 年6 月中旬,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某肉鸡场饲养的6 000 羽45 日龄鸡相继出现部分鸡只精神萎靡,羽毛松乱,整群采食量下降约15%,每天死亡10~15 羽,病死鸡表现明显的“白冠”。 该场为公司加农户的合作肉鸡场。 肉鸡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分别于1 日龄、12 日龄、30 日龄进行鸡新城疫活疫苗免疫;于1 日龄和8 日龄进行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于5 日龄进行球虫病疫苗免疫等, 饲养期内未使用抗球虫药。该鸡场位于小山南面半山处,山脚有多个鱼塘,环境较为潮湿,周边500 m 内有3 户蛋鸭养殖户,蚊蝇蠓蚋等害虫较多。 发病后,场主在公司技术员指导下,曾使用新霉素、阿莫西林、复合电解多维等药物治疗, 无明显效果。 5 d 内约有250 羽发病,发病率 4.2%,死亡64 羽,病死率25.6%。
2 临床症状
患鸡发病呈急性过程,第1 d 发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羽毛松乱,排青绿色稀粪,个别鸡只粪便黏附在肛门上;1~2 d 后患鸡的鸡冠和肉囊苍白,鸡只已非常虚弱,伏地不起;于2~3 d 后死亡,个别鸡只死前嘴角流血。
3 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鸡可见全身广泛性点状出血, 特别是胸肌两侧和腿肌出血点明显(见图1),气管内有凝血块,心脏、肝脏、脾脏还可见芝麻大小灰白色结节,肝脏、脾脏、肠系黏膜上可见明显的点状出血(见图2)。
图2 肝脏和脂肪出血
4 诊 断
4.1 血液镜检 用一次性注射针头取1 滴鸡冠血,制成涂片, 风干后先用姬姆萨染色缓冲液固定2~3 min,加入2~3 倍姬姆萨染液染色30 min,用纯净水缓慢冲洗, 晾干后盖上盖玻片镜检。 可见红细胞胞核呈蓝色或深紫色,胞质呈粉红色,白细胞呈浅红色。 在细胞胞质中可见与胞核同样颜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大配子体(见图3)。
图3 细胞中的配子体形态
4.2 组织检查 挑取肝脏或脾脏上的灰白色小结节,置载玻片上,滴加1 滴甘油,将小结节压片镜检,可见大量裂殖体。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调查情况、剖检病变及实验室镜检结果, 可诊断该病为鸡住白细胞虫病。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鸡舍应选择建设在较为干燥、通风、适当向阳的地方,鸡舍周边应留出4~5 m 的空地作为生物安全距离。 生产过程中的病死鸡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蠓蚋活动频繁的5~9 月,每月用0.005%溴氰菊酯对鸡舍周边环境进行喷洒杀虫。全进全出肉鸡舍的剩余鸡应及时出售,也不得与下批新鸡苗同时饲养; 鸡舍空窗期应有15 d 以上, 并使用消毒药、0.005%溴氰菊酯等药物对鸡舍进行全面消杀。
5.2 药物预防 磺胺类药对鸡住白细胞虫病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已经免疫球虫疫苗的肉鸡也应采取磺胺类药进行1~2 次加强性预防。 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能有效抑制早期发育阶段的虫体, 在用药时需注意休药期。中草药也能有效预防该病,按每吨饲料添加青蒿10 kg、白头翁8 kg、仙鹤草8 kg 有明显效果。
6 治疗措施
对重症鸡进行无害化处理,鸡群使用1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每100 g 兑水100 L,连用5 d。 在用药3 d 后症状缓解,稳定了病情,鸡群采食上升。 7 d 后回访,鸡群恢复健康,治疗时要注意磺胺类药的休药期为28 d。
7 体 会
1)住白细胞虫病是伴随其虫媒-蠓、蚋活动频繁而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福建漳州市一般在5~9 月份多发。因此,在硬件设施上采取将鸡群与虫媒隔离措施, 并使用0.005%溴氰菊酯对鸡舍内外喷洒杀虫,每周 1 次。
2)该病发生具有反复性,饲养周期较长的鸡,特别是开放式饲养的鸡应在流行季节使用药物预防。该病前期出现的排青绿色粪便及糊状粪便, 应与肠道类疾病相区分。
3)由于肉鸡养殖期短,应注意使用的球虫药或磺胺类药物是否禁用和休药期, 特别是磺胺类药物的休药期为28 d,大鸡应慎重使用。 此外,由于磺胺类药物对肝脏和肾脏有一定毒副作用, 临床上应掌握好使用剂量,治疗雏鸡时也应严格按说明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