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研究的“四个统一”学术理路

2022-04-02苏韦铨

关键词:共同富裕理论研究

王 伟,苏韦铨

(1.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081;2.普洱学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云南 普洱 665000;3.西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新时代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时代[1]。共同富裕作为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相关研究也随之剧增。目前,学界秉持增加和彰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存量与特色之义,对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出了大量的学理性阐释,但已有成果中对于揭示共同富裕研究的整体性图景框架不够清晰,亟待加强相关研究。

一、共同富裕研究的“四个统一”逻辑

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党的奋斗目标是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共同富裕”[2]。所以,共同富裕的学术研究在发轫之初便具有了显著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四个统一”相互交织的研究逻辑。

(一)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研究的统一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理想和追求[3]。一百年来,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坚守为民初心使命,坚定不移为人民谋幸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党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重要内容,夯实了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奋进新时代的动力基础。共同富裕的历史属性能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需求和科学规划完美契合。所以,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共同富裕研究的第一层逻辑。

1.从传统文化与经典理论中继承共同富裕

一是,在我国儒家传统文化中觅寻共同富裕思想。“大同”“小康”“均贫富”“天下”“富国富民”“同耕”等思想中具有的抽象伦理精神就与共同富裕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追求共同发展、共享美好的人类普世价值,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蕴[4]。自然,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历史传统延继的时代刻印,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底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觉的当代表达。二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探求共同富裕的科学意蕴。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规律、历史性、趋势、阶段性和根本目的[5]。共同富裕根植于此,创造性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如“高度发达生产力”“自由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公正分配制度”“劳动者素质提高”等思想,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赤贫、压迫、对立、剥削、异化的私有制度等破坏社会团结的力量。三是,把蕴含在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富裕思想是“从历史发展规律中得出的科学论断”[6],是传统与经典、历史与现实合二为一的共时存在,由“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文化逻辑”共同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特征[7]。共同富裕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秀文化,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时代升华和科学表达[8],是传统思想精华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新内涵。

2.从现实需求中发展共同富裕

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矛盾不同,共同富裕的研究也随之变化。一是,共同富裕初步探索(1921年—1949年)。由于生产力等条件的制约,共同富裕处于萌芽与实践的初期,党围绕农村土地均分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9]。二是,共同富裕负重缓行(1949年—1978年)。虽然环境复杂,但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奠定了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基础和制度保障基础。通过发展生产力、农村集体合作社等手段探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但以“公平第一”为基本原则的均富分配也带来了很多问题[10]。三是,共同富裕全面唤新(1978年—2011年)。改革开放为共同富裕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理论维度,摈弃革命思维,重申共同富裕的本质,“三个有利于”评判标准、“科学发展观”等拓展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理解,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11]。实践维度,把共同富裕作为一项人心所向的民生工程,坚持公有制对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的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全局性保障作用,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市场开放与人民福利保障、先富与共富等问题。四是,共同富裕推向新高(2012年—)。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施基础更好,理论研究更深入,但更需要求解共同富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问题。在统筹“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对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重要战略意义的认知得到了实质性提高。从理论引领阐释共同富裕本质、提高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高质量驱动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立足实情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树立命运与共的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等多维度共同富裕研究的全面推进[12],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科学意涵。此外,共享发展、精准扶贫、分配制度完善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和具体实践,也有益于增加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厚度。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研究的统一

共同富裕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顶层设计,反映了党以人为本的“正义性”和“公平性”价值分配取向,是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同时,共同富裕有具体的实现机制与评判标准,有独特的方法和经验。所以,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统一是共同富裕研究的第二层逻辑。

1.不断解决共同富裕理论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引领具体实践

共同富裕的研究经历了从萌芽确立、成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13],加强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引领具体的实践工作。一是,深化对共同富裕的科学意涵的理解,有效引导具体实践。改革开放前,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知有限,没有完全脱离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14],把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平等性思想简化等同于“均贫富”,导致在实践过程中片面强调绝对的过程公平和分配公平,制约了生产力。改革开放后,共同富裕的平等性内涵产生了变化,在整体性范畴中科学把握“先与后”的关系,正确理解差异性存在的现实意义,共同富裕目标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具体化[15],从而激活了生产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是与不是”进一步阐明了“怎么看”的问题,对于指导“怎么干”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精准诠释共同富裕理论,准确指导具体实践。一方面,共同富裕研究要与时俱进。如全面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总结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最新理论贡献[16]。在正确认识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具体障碍,做好实现径路和工作方向研究。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研究还要与“事”俱进。共同富裕作为远景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必然面临不同的挑战,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所有制结构、财富占有等若干关系[17]。三是,创新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为擘画实践蓝图助力。一方面,用“工笔画”方式勾勒出共同富裕与其他思想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共同富裕具体实践的必要性。如讲清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发展方向,才能做好相关制度设计,合理分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对公有制促进共同富裕的意义等问题进行解读[18]。如国有企业改革参与推进共同富裕给予合理解释等[19],从而真正地把共同富裕的思想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2.不断在实践中提炼共同富裕的成果经验,提升理论信度

研究共同富裕不仅要谈理论,重价值,还应在实践中丰富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分析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径路,制定评价指标,凝练成果经验,坚定“四个自信”。一是,丰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一方面,围绕促进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重视从实践创新、技术突破、人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破题;另一方面,关注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如何提升共同富裕的韧性,如做好政府在再分配调节机制中的职能转变研究[20]、保障制度建设与政策投入的研究。二是,逐步增强对共同富裕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共同富裕建设进入新阶段,经济富裕的单向度应向“物质—精神”双向度的共同富裕转变,共同富裕的研究内容更充实,标准更高,目标更清晰。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共同富裕的完成近况,就需要构建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学人提出可根据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科学衡量测算共富系数,根据共同富裕的内容构成,合理构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21]。在构建共同富裕的测度评价体系过程中,先要明确评价的基本原则,防止端平、加码、固化;同时,关注总体性的增值和共享性均值两个维度,而后再根据阶段目标进行具体测算和分解[22]。这些测评的学理研究最终要为共同富裕的推进提供依据。三是,提炼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研究。福山在《身份政治》中谈道,“若干国家变得更自信、更强势,其中首推中国和俄罗斯:中国开始推广‘中国模式’,这种模式被视为与西方民主殊途同归的发展富裕之路”[23]。事实上,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国的共同富裕显著区别于西方民主社会的模式。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对党的充分信任、人民的创业积极性激活、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各方面的“并联式”,而非西方“串联式”的实践模式[24]。共同富裕是从具体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可信可行。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空间统筹发展研究的统一

人有空间主体性,空间是人活动的载体。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理论与具体实践中所蕴含的“共同性”原则,在本质上要求主体对象与载体空间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换言之,共同富裕就是要防止人的全面发展和地域空间发展中出现两极分化,导致相互制约。因此,一方面,从共同富裕的受益对象维度强调,共同富裕属于全体人民,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从实现共同富裕的空间维度指出,共同富裕是“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状态,两者应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与空间统筹发展研究的有机统一是共同富裕研究的第三层逻辑。

1.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诠释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和重要价值。在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历史阶段中,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价值诉求”[25],能够衔接起人类解放的长远目标。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以人为本基本经验的两个侧面,前者是基本尺度和价值目标,后者是方向和核心[26]。所以,从根本上说,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之所以能够有机统一,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学,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对人的承认、尊重和满足,并最终促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与解放。二是,阐释共同富裕中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解决“差序”发展的问题。由于受自然差异、社会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共同影响,人的发展必然有先后次序,共同富裕不能是等时富裕、也不是均富。初期应以聚焦于允许部分人先富,进入小康后再以共富为偏重。这符合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也契合地区、部门、企业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但要正确认识这种“差距”的示范性、长期性、本质性和可控性。此外,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国富还是民富的问题,关键是如何从分配领域、制度结构上去解决两极分化的差异性,从而实现先富转向共富[27]。三是,探索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和动力。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厚实的公有制基础以及教育提供的强劲动力。前者侧重从物质层面解决贫困、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分配制度变革等问题;后者则侧重从精神层面解决制度文明建设[28],应优化从精神贫困向精神富裕转换的具体径路。因为这其中蕴含的人本向度,反映了人民是党的生命源泉和党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依据,准确把握了人的全面发展所囊括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

2.推动共同富裕要统筹“区域—城乡”发展

一是,厘清了推动共同富裕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主要演进脉络。从整体来看,共同富裕是“区域—城乡”发展的基本原则、必然规律和最终目标,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呈现出“核心—外围”的结构[29],即发展中的先与后、效与质、同与异等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从整体性出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侧重于空间均衡布局、均衡发展,虽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忽视了一些基本规律,所以实现共同富裕效果不佳[30]。改革开放以后,为此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实施非均衡发展,梯度发展。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和专注生产力提高,解决好经济发展效率问题。同时,通过先富带后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公平问题。但是,差距的持续扩大也引起了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的问题,必须深刻把握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内涵,深入推进落实“两个大局”战略的新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为此,转移支付、对口支援、兴边富民等具体政策举措相继出台,坚持“人为本”发展战略把空间经济发展的红利与社会需求和谐统一,表明了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31]。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区域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32]。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世界变局的宏观影响,发展已然进入新阶段,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畅通为抓手,开放为要求,国内为主体,在区域协调发展基础上,统筹好双循环,为实现共同富裕打牢基础。

二是,分析了推动共同富裕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主要径路。在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维度,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客观实际制定适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把握战略趋向,赋能城乡改革,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共同富裕。在具体政策的施政行动维度,关键在于协调效率与公平。因此,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东西部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径路创新效能,通过旅游驱动、数字赋能、社会保障等具象化的功能性政策落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助力推进共同富裕。同时,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寻求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契机:在国内循环层面,各地区要找准定位和比较优势,善于将缩小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衔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质城乡相对贫困治理;在国际循环层面,破解内陆参与国际循环不平衡的问题[33],鼓励民族地区利用资源、区位和组合优势融入双循环共建共同富裕。

三是,回答了为什么推动共同富裕统筹“区域—城乡”发展需要新范例。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更加重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享发展。但是共同富裕面临先富带后富机制运行预期效果不佳[34],先富地区空间外溢带动范围和效果有限,地区间横向带动主动性不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忽视可持续性及规范缺位等问题[35]。因此,亟待在立足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树立新范例,回应质疑。在西部地区,重庆市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重庆特色共同富裕发展之路[36]。在资源型地区,如内蒙古探索释放要素效能、优化人口布局,把“双碳”和区域共同富裕双目标结合起来的新模式[37]。在东部地区,江苏省提出“两个率先”,以区域协调为战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增质民生幸福为抓手[38],围绕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城乡产业融合、功能区重塑、城市组团发展、南北产业转移等方面[39],努力做到发展模式再创新,强化科技机制和开发机制支撑,多面结合探索区域现代化的新动力、新优势。在示范区,浙江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补齐短板,总结凝练价格机制新作用[40],体制改革转向区域发展带动、长效扶贫机制、绿色发展等浙江经验。此外,在国际上,共同富裕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经验,赢得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41]。这些具体实践和经验研究表明,共同富裕不是空中楼阁,其特色经验和模式能够正面回应先富带后富的可行性。

(四)经济学研究视角与其他研究视角的统一

随着共同富裕思想理论、政策实践、案例经验的不断丰富,研究氛围积极变化,研究视野从经济学研究视角向其他相关学科延展。虽然经济学的研究依然是重点领域,但如果囿于经济学理论研究视角的“发展—物质”范式,则难以对价值解释给出满意答案。所以,把物质范式和价值范式整合起来,适应新时代发展中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构建起跨学科研究的统一是共同富裕研究的第四层逻辑。

1.经济学视角:充实共同富裕的新经济问题研究

一是,不忘发展初心,补齐发展关键短板: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研究。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主要理解和制度设计初衷[42]。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重视乡村振兴(1)习近平强调:“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参见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61页。,因为“乡土中国”为“市场中国”提供了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对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将具有决定性意义”[43]。但长期以来,农村人口收入低、城乡要素市场堡垒尚存、生产配套条件落后、民生保障资源待增加等问题,致使“三大差距”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广大农村)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成为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所以,在理论层面,鉴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理论、历史、现实和国际四个方面的紧密关系[44],有必要深化对乡村振兴的建设规律性、客观必然性、科学抉择性的基本认识,讲清楚扶贫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贯通逻辑。在实践层面,制度建设要对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构建“供给—保障—优化—完善—提升”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制度体系[45]。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围绕创新下工夫,通过新形式、新管理、新模式、新领导、新制度推动集体经济发展,避免贫富差距代际传递[46]。提升内生动力要通过鼓励生计多样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农地“三权分置”等方式,促收入增加。此外,还要创造外部有利条件,如借鉴国际乡村建设的乡村经验成果等,补齐短板,助力振兴乡村,迈向共同富裕。

二是,拓宽研究领域,回答时代考卷:共同富裕与新业态产业、新分配制度研究。随着新时代共同富裕迈入新阶段,亟待学界拓宽研究领域,及时回应实现共同富裕中面临的新问题。在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联系方面,要讲清楚共同富裕与数字经济发展在阶段、目标等方面缘何高度契合,数字经济如何从均衡性、共享性方面促进共同富裕[47]。指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有利于构建起共同富裕性质的新型和谐劳资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促进包容性增长。在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共富的关系方面,明确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从学理层面对第三次分配的道德引导和分配正义的核心原则做出合理阐释,深刻挖掘慈善事业的物质生活指向的共同富裕和志愿服务指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48]。第三次分配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因其“新利好”备受群众关注[49],但相关的研究才刚起步。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三种分配手段的协调联动研究,为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提高政策扶持准度供给学术智慧,解决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新问题。

2.民族学、政治学和其他学科视角:丰富共同富裕的多维度研究

一是,重视区域统筹,缩小发展差距:共同富裕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首先,只有正确看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客观实际,确切把握民族地区发展潜力,才能充分认识领会共同富裕战略构想与民族地区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因为发展民族经济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50],要将是否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作为评价民族工作成效的标准。其次,围绕具体路径作出科学解释,包括持续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改善民生、扶贫脱贫接续乡村振兴、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关系等[51]。最后,突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实施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战略和具体举措提供智力支撑,为落实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必然要求服务。

二是,深化理论认识,透析政策目标: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共同富裕在于各族人民共建共享共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为各族人民共进共融共兴,两者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对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所作出的科学顶层设计,两者具有相辅相成、同频共振、互利共生的内在逻辑”[52]。所以,共同富裕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性基础和前提,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53],是中华民族的无价资产,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在物质层面,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理路,共同富裕的共享发展能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让各民族互利共惠,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4]。共同富裕蕴含的“两个共同”思想与实践,通过共同利益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实践[55]。在精神层面,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逻辑构成的一个侧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就是厚实中华民族精神富裕的过程,有利于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构筑思想堡垒、调动丰厚资源、打造合理格局[56]。总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共同富裕是物质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动力,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富裕的物质压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增进,是民族—国家建设的一体两面,彰显出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三是,多维视角并进,丰富理论成果:共同富裕研究的其他学科视野。共同富裕的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有学者从生态学视角指出,“生态平等可助推实现共同富裕”[57],生态改善提升了各族人民的幸福感。从全球治理视角提出了共同富裕面临的世界历史任务,分析了影响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的因素,并为我国共同富裕的政策实施供给建议[58]。从心理学视角认为,构筑心态协同效应,益于共同富裕的推进[59]。从哲学视角,解读了中国共同富裕的智慧和方案对悖论性贫困的超越[60]。总之,通过多维共视,从整体性层面对共同富裕的不同面向进行了深刻解读。

二、共同富裕研究的特征和问题

基于“四个统一”的学术逻辑,共同富裕研究硕果累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点。但与此同时,共同富裕研究也存在研究视角单一、研究结论同质化等结构性问题。

(一)共同富裕研究的特征

1.研究成果:时间跨度长,成果产量高,政策影响显著

自1975年中国知网记录了第一篇关于共同富裕研究的论文,到1992年记录了第一篇共同富裕的中文核心期刊,再到2021年共同富裕研究成果的遽增,在超过45年的研究跨度中,共同富裕始终是学界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见图1)。这也再次证明,丰富共同富裕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截止2022年2月20日,以共同富裕为主题,中国知网记录的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文献已经超过了5600篇,且还在不断增加。其中,分别在1992年至1995年期间形成了共同富裕研究的第一波研究高峰,2020年至今正在形成共同富裕研究的第二波高峰。两次峰值的形成背后均有显著的政策影响。前者受邓小平南巡,“十四大”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等影响,相关研究主要讨论领导人共同富裕思想,以及分配、带动、差异化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研究中致力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者则属于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响应党中央对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理论、共同富裕目标作出的新探索、新阐释、新部署[61]。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2021年中央经济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均申明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均具有极强的政策导向性。所以今后一段时间,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在延续的基础上,将深化理论认识,细化实践分析,扩展研究领域与议题,并将侧重于解决非绝对贫困问题。

图1 1992年—2022年中国知网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发文量趋势

2.研究内容:深化理论研究,丰富应用研究,提炼案例经验

在改革开放后,共同富裕的研究之初关注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精准诠释,在学理上就其理论来源的科学性、辨析共同富裕中存在的差异性、共同富裕的长期性与动态性等作出合理的解释,为共同富裕正名。后对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在论述进行了分析,讲清西部大开发、和谐社会、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等与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关系,增加共同富裕的理论厚度。新时代,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研究,在于明确共同富裕本质、搞清楚“是”与“不是”、关照核心对象、提升共同富裕的理论自信、增强共同富裕与新时代发展中面临的诸如数字化等新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探索共同富裕理论深度。共同富裕的应用研究也随之展开,从提高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宏观发展总要求,到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分配制度、扶贫脱贫、以城带村、对口支援发展的中观公共政策选择,再到旅游驱动、数字赋能、教育推进、民生保障、生态促进、普惠金融支撑等微观的具体实践,构建起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体系,尤其是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措施将发挥更大地作用。同时,不断发掘实现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将其凝练为理论经验,也逐渐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些案例不仅来自于单个村庄的可行做法,也源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案例,还将在省域示范区中不断涌现,总结具体做法、研究支撑的政策和机制系统、探索政府职能优化、进行智慧化服务、构建共享发展和全域保障等特色经验,将深度理论与生动实践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实现经验优势与实践效能的双向联通。中国学人将自觉肩负起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

(二)共同富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视角:学科视角单一,多学科协同研究不够

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遵循党的共同富裕政治经济学理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核心是经济发展,从经济学理论及经济思想史中获得宝贵经验,重点是帮助农村经济发展补齐短板。研究正是从这个逻辑出发,不断深化对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的经济学思想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不断就共同富裕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作出科学解释;不断借助经济学理论探索提高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作出理性思考等。根据中国知网统计结果显示,共同富裕研究主题的成果可归类到经济学领域的成果占比高达45.79%(2)中国知网中共同富裕为主题,以2021年12月26日为时间节点进行搜索,整理共同富裕研究排名前20位的研究成果学科分布后的结果。,归类到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研究成果占比为22.77%,归类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占比为14.76%,三者总占比高达83.32%,证明了上述论断。所以,一方面,通过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学科视角的单一化,可能囿于固定的研究范式,进而造成共同富裕研究的学科壁垒,制约多学科、跨学科协同创新推进共同富裕研究成果的产出。

2.研究结论:同质化现象,问题研究凸显度不足

现有关于共同富裕研究的成果中,从不同维度对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内涵的科学性,党对共同富裕领导的必要性,共同富裕有利于缩小三个差距的必然性,实现共同富裕路径的多样性,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及时解决新问题的时代性,提炼共同富裕实践经验的理论性等方面均有了较为全面地研究,充分彰显了共同富裕研究所具有的鲜明政治底色,主动担当着对中国特色共同富裕话语理论内涵阐释与构建以及为探索中国特色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的责任。这些研究成果增加了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话语存量,并能够持续不断地为实现共同富裕输送思想理论养分。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中,出现“用复杂表达重复常识”[62]、研究成果普及性不强、对实现共同富裕路径得出同质化结论、实践操作运用性不强、对共同富裕实践经验总结后的推广缺乏深入考虑、研究成果转化的可行性不强等问题。此外,现有研究成果中,缺乏从中观或微观角度解析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具体城市或村庄实现共同富裕的针对性提案的研究,大而化之的普遍性研究居多,对整体性要求和具体性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深度解析,导致一些研究陷于自我意识的囹圄。

三、共同富裕研究展望

新时代,要增强理论自信,着力于研究解决共同富裕面临的新问题,回应发展的新需求,多学科协同高质量提升共同富裕研究,探索可持续的经验推广等方面,将成为共同富裕研究的新方向。

(一)守正研究传统:持续深入诠释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

新时代,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是实现2035远景目标和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指引和重要遵循。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作出科学阐释;有必要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系统中提升对共同富裕的认知水平;有必要深入浅出地说明共同富裕与其他相关议题的内在逻辑;有必要对共同富裕与全球共享发展的世界性意义作出合理解释。深入的理论探讨,对于透彻解析、清晰研判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新问题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二)拓宽研究视域:聚力多学科切入聚焦时代议题

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加强经济学、民族学、政治学、管理学、农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创新研究,构建共同富裕研究的“经济+”范式,把发展研究、价值研究、实证研究、经验研究等统合起来;有必要探索引入并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共同富裕实践的效果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必要就共同富裕与新业态、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富裕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富裕与新发展理念、共同富裕与全球贫困治理等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性研究。拓宽研究视域,有利于全方位推进共同富裕研究,实现共同富裕从重经济学范畴向其他学科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延展,构建多样化研究范式,丰富研究手段,运用多种研究技术,补齐研究短板,提升研究水平。

(三)实化研究成果:专注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和经验迁移

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的扎实推进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对影响共同富裕的不同要素做出可信的分析,找问题要精准,提对策要有理有据,有穿透力度。必须避免研究的普遍化和同质化现象,挣脱重复思维的桎梏,给予中西部地区、乡村、相对贫困人口更多的研究关注。通过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调研方法,具象化研究对象,产出一批质量高、针对性强、落实可行的研究成果。必须要研究普遍经验到具体实践的有效迁移,特别是对发达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经验要进行深度提炼,探索先行经验落地到欠发达地区的转化机制。实化研究成果,有利于把实现共同富裕的研究从“纸上”落到“地上”,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研究的先进示范经验对后进的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理论研究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