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创业的可持续性路径

2022-04-02祁明德梁静鑫王晖栋

关键词:商业模式农村发展

祁明德,梁静鑫,王晖栋

(1.广东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2.广东工业大学 人事处,广东 广州 510006)

乡村凋敝是全球各国面临的普遍性困局[1]。党的十九大适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重视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性减贫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包容性发展的社会意义。现阶段,学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存在三类认识:第一类研究侧重从外部资源整合的“外部牵引”路径出发,认为政府、企业对口支援等能助推乡村发展[2]。第二类研究则认为外部帮扶可产生瞬时效益,但难以形成内生发展的驱动力,相关研究转向了侧重内源激活的“内部动力”叙事话语体系,强调农民、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3]。以上两类认识虽然观点相左,但并非完全对立的发展思路。第三类研究基于“内外相融”视角,倡导“包容性创新”[4]“新内源性发展”[5]理念,即乡村在不高度依赖外部资源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可感知、捕获及利用资源和机会,实现独立性、可持续性发展。但这一乡村包容性发展动向,尚待进一步探讨其实现机制和路径。

农村创业为乡村包容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针对“占优逻辑”的偏见,金字塔底层理论(Bottom of the Pyramid ,BoP)指出,BoP群体(金字塔经济底部低收入人群)所构筑的商业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BoP群体可作为消费者、生产者或创业者等角色参与经济活动,并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实现独立性可持续发展[6]。农村作为BoP群体广布的地区(欠发达地区),同时也存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脆弱性,客观上制约农村地区发展高集聚、高回报的规模性产业。相比之下,创业作为一种机制,是撬动农村金字塔底层财富的重要手段,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创业导向的农村创业活动,更是实现环境友好、社会平等和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动力[7]72-82。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广大农村地区接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的政策供给、产业环境、生态建设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8],农村创业的理念导向、模式形态和发展路径也都应具有新的规制。总体来看,农村创业步入了商业主体“自下而上”追逐创业机会、政府“自上而下”赋权增能的相向耦合机遇期,更加强调商业主体要识别制度机会、底层需求,以可持续、创新的方式开发农村创业机会,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创造农村社会价值,在实现可持续创业的同时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背景,探讨农村创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重点研判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创业的关系,提出了农村创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农村创业主要存在的可持续性路径类型。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创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对农村发展系统产生层层渗透的纵深影响: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系统注入新动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农村发展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从“零碎化”单向突进转变为“全局化”综合破题,由此增强农村发展系统的整体活力。二是,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系统中的经济系统孕育新机遇。相较以往“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的对象更强调的是产业形态多元、空间要素富集的社会实体,并明确乡村振兴必须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相关实践要注重“本土逻辑、乡村异质性、关键性措施及创新路径”[9]。因而,农村经济系统被寄予挖掘独特地域资源、形成独特价值定位、加快形成城乡经济循环等使命,主张孕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有别于城市的产业经济体系。三是,农村创业作为农村经济系统的关键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创业提出了新要求。农村创业是增强农村经济体系现代化的一股重要力量,对农村创业机会进行识别、开发与实现,商业主体在此过程中某种程度上会关注农村社会价值,以市场化经营方式满足农村社会需求或提升农村资源价值[10]。但目前部分农村创业仍存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社会和谐间的深层次矛盾[11]。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发展要顺应可持续与包容性发展的新时代命题,农村创业也应通过创新性、可持续性发展方式探索、开发农村创业机会,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重底线”价值导向。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农村创业迫切需要深入明晰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发展系统的内在互动性,回应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创业的新内涵,寻找可持续发展思路。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发展系统的关系

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发展系统在内容结构上具有衔接关系

农村发展系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农民等板块,由产业、人口、村落及自然生态等要素构成,是具有多重目标与层次的复杂性巨系统,仅农村经济系统就由多个子系统(农、林、牧、渔等)构成,且不同子系统及系统中不同组分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良性协同的前提下实现农村发展目标[12]。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协调农村系统间、系统各组分间的发展能力[13]。在人口方面,乡村振兴覆盖的政策群体主要是农村居民,目的在于推动增进农村人口的权利能力、合作精神[14],激发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大学生返乡、城市人入乡等还丰富了农村人口结构,使农村成为广纳英才的“人才洼地”。经济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乡村振兴战略客观上要求,“守正创新”原则应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一以贯之。而且在全面振兴的目标导向下,特色资源禀赋的农村地区(如特色民族村寨)[15]和欠发达农村的底层市场(如以农为主偏远山区)[16]发展起新型经济,有效地把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等目标有机统筹起来。社会方面,较为典型的是“自上而下”完善农村地区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短板,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乡村振兴必须通过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和树立乡村文化自信”[17],从而使乡村文化也受到重视与发展,带动乡贤文化、传统工艺文化、传统农业文化的繁荣。生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原则,特别是在“两山理论”指导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18]。

图1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发展系统的关系

2.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创业在价值取向上具有统一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基本的价值要义,是通过总体性要求、概念性规约“为挖掘乡村潜力、建设美丽乡村营造格局空间”[19],为了进一步深入解放思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又特别强调,乡村振兴应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换言之,唯有依托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真正充分地激活农村要素,调动农村主体及其他各方参与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社会共识,形成支持乡村振兴的社会合力[20]。经济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需要农村市场主体自主用好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在农村既有以农为主的经济特色下,进行新的经济重构[21],也可借助互联网平台、数据智能技术等培育经济新业态,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释放农村市场活力。农村创业是通过把不同资源组合起来以利用、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不仅可以加快构建农业现代生产和经营体系,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还有利于提升地区创业文化氛围,产生创业吸引力、粘性,打造地方关系网络、地方特色资源的集群化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村资本良性流动[22]。有研究进一步发现,农村创业除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系统以外,草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提升了自我发展能力[23]、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24]。中央政府接连出台《关于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政策,在创业项目扶持上聚焦可持续和高质量的标准。各地政府遵循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鼓励农村创业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要结合“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依托广大农村生态特色,培育农村绿色发展动能。不少返乡的青年农民把握战略机遇,顺应制度愿景和动员生态资源,在创业的同时,有效参与了乡风文明建设[25]。总之,农村创业通过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产品创造、市场创造,乃至其他社会价值创造[26],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系统,间接影响农村人口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要义揭示了农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农村创业价值创造的特性则适配了农村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两者是价值统一的。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创业的内涵

农村创业是一个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发展背景中,内涵有所变化的动态性概念。我国农村创业必然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对农村创业基本内涵和概念界定的分析,亟需立足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的发展动向。根据当前我国农村资源结构、人力禀赋和战略意义,农村创业可定义为:创业者利用农村在地资源(知识、技能、人力等),嵌入农村空间情境或与农村空间情境产生互动的前提下,在农村或异地创办企业和开展商业经营活动。这样界定农村创业比较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转型、重构的特征与实际情况。

1.价值创造的逻辑主线是创业活动与农村空间情境的互动

“农村创业(rural entrepreneurship)与“在农村创业(entrepreneurship in the rural)”是有所区别的,不能简单认为在农村地区创建企业即是农村创业,因为“这类型企业仅凭经济逻辑(如发现其他地区的要素成本更低)就很可能迁出该农村地区”[27],创业活动不与农村的个体、组织和环境产生本地嵌入或深度互动,对促进农村发展是极其有限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创业要重新定义创业价值链上的生产力,农村创业企业需要利用嵌入式思维,整合利用农村的在地资源(如雇佣当地劳动力、使用当地服务等),兼顾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更广泛共享价值的机会,才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更高标准,即经济活动应具有应对农业资源环境强约束、农村社会新矛盾、农民发展新需求的宏观战略考量[28]。

2.农村创业者身份具有多元主体特征

国外研究对农村创业者身份的识别设定了约束性边界,即那些在农村生活,并受到农村本地的社会网络、社会特征显著影响的创业者才能称之为农村创业者[29]。但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的创新创业形势看,除了农村土生土长的商业精英、工匠手艺人等在乡创业,随着农村教科文卫等公共服务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不断得以改善,吸引了在外求学、务工已与农村社会具有疏离感的返乡创业者,以及城市人、科技特派员等主体入乡创业,甚至有同时保留城乡两地不同生计手段的城乡“两栖”创业者,是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下农村创业独特的创业主体。上述提及的各类型创业者中,有些创业者不一定在农村本地注册创办企业,而是在异地创办企业,但企业的关键合作伙伴、商业活动、商业关系或资源要素都与农村空间情境息息相关,有效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反哺农村社会,同样满足农村创业为农村社会创造价值的本质,属于农村创业的范畴。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创业的创业主体是多元化的。

3.创业模式的新兴导向是构建可持续性商业模式

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其本质是“管理层对企业如何运作所做决策和相关决策的后果”[30],是“价值创造和交付、捕获机制的设计或架构”[31],创业的过程也是商业模式设计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创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空间情境中创业时,创业主体往往需要吸引政府注意力、市场注意力,而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属于“高经济影响—高社会环境影响”型商业模式,通过构建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能有效地减少商业活动中的负面性影响,提高企业商业模式的社会价值创造[32],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和市场消费者的合法性认可、企业形象好感度等。而且农村创业在嵌入农村空间情境或与农村空间情境产生互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浸没在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体系、农村社会的本地关系网络之中,其可持续创业逻辑必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愿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通过设计适宜的商业模式以创造社会、环境等方面价值。

二、农村创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农村创业走可持续发展路径是时势所趋。可持续发展导向在当前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典型效果,其经济意义在于培育增长点、聚焦高质量、确保可持续。除此以外,企业可持续发展还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构成了价值统一、过程嵌入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体。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现实情境中的影响条件、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农村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差异。不过,我们依然可以立足农村创业与农村空间情境的基本互动情况,概括农村创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作用机制。

(一)创业能力发挥是农村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创业能力是促进农村创业的起点要素,关系到农村价值发现和机会开发,以及农村创业的活跃度和质量,创业者通过发挥农村创业能力来实现农村创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虽受区位制约明显,但仍产生了一批兼顾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创业企业。通过对比发展基础较好和深度贫困乡村经济,发现除了资源短缺等显见的客观原因,过度依赖政策和外援等所导致的企业忽视内生发展,也是造成农村创业落后的重要诱因[7]72-82。因此,关注农村创业内生发展能力,即农村创业能力至关重要。农村创业能力主要由“本地能力”和“跨地能力”组成。

农村创业本地能力,从资源禀赋观的角度看,是指农村地区可被企业利用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源、社会关系等,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从企业主体观的角度看,农村创业本地能力则指企业嵌入农村地区后,经过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开发本地区、服务本地区的新企业能力。一般情况下,本地能力被认为是商业运营行为的重要基础[33]。在农村创业领域中,本地能力是农村创业能力的构成维度,创业主体是通过发挥本地能力来识别农村价值或进行价值共创。主要表现有:一是农村创业主体发挥技术性本地能力(自然资源、知识技能、制度禀赋和硬件设施),探索可持续发展导向的本土化技术创新。如广东省潮州市中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虫治虫”技术创新的案例为例,该项目的技术创意是利用自一个农民在农村生产生活过程的本土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产业化形成“互联网+绿色防控+绿色农产品”运营平台;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百诚养鸡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本地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林下生态土鸡养殖的循环经济。二是农村创业主体发挥社会化本地能力(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充分嵌入本地的商业规范和关系网络来提升企业创造可持续价值的优势。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五和镇一项“主食厨房”的项目是典型例子,该项目在当地发展订单农业,与本地的农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拓展本地资源获取渠道,还把“公司+合作社+农民”作为企业的组织范式推行下来,既优化组织行动的总体效率,又为农民创造稳定的持续性增收的机会。

农村创业跨地能力,指的是农村创业主体实现跨地资源与异地市场获取,并使本地资源具更广泛市场价值的能力。研究认为,草根创新立足本地需求和资源禀赋,但整合跨地方网络中的知识和价值观,并通过复制的方式,可以将创新模式扩散到新的地方[34]。农村创业者与外部的社会创业者协同合作,有效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建立联系,能够维持地方食品系统持续发展[35]。这种跨地行为是企业“本土现代性”的前提之一,是走向乡村振兴的自我实现[36]。结合调研发现的实际情况看,一般农村创业主体发挥跨地能力的方式,是依托宗亲等熟人圈层的内生性关系网络、客户等利益圈层的外延性关系网络的双向强化,实现与跨地资源与市场的联结。如广东省兴宁市龙田镇羊岭村创业者陈伟波返乡养鸽,具有大学文凭与工作经验的他善于和当地扶贫工作组、外地对口扶贫企业合作,共建金鸽养殖扶贫项目,产品辐射粤闽赣三省。他还通过技术培训等为贫困户和新农人孵化创业项目,搭建“养殖+深加工+创业孵化+办公生活+鸽文化展示”商业版图;宁夏石嘴山市创业者吴夏蕊,通过村干部作为“中间人”与本地农民形成良好关系,在本地农户中推广种植藜麦,同时参加央视《创业英雄汇》等活动,寻找外地合作伙伴、联合高校建立藜麦育种研究基地等,形成宁夏、江苏、海外多地协同工作模式、多地销售网络。最终促成跨地利益关联主体共创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产-销-研”可持续产业链。

(二)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是农村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

由于农村区位条件、历史基础等综合限制,通常农村创业凭借在地资源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度相对较大,反而是创业者通过设计与创新符合农村市场交易结构、合作结构等的商业模式,能撬动企业与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当企业洞察到农村资源与其产品和服务的关系,并通过适当的商业模式促使两者结合时,能够发挥或增进相关资源的价值,进而也配置可能实现的价值目标。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属于农村创业可持续发展应当重视的关键环节。

目前,传统的商业模式理论可能并不完全匹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创业被赋予的可持续发展使命,需要新的元素来丰富传统的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商业模式恰好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逻辑导向与基本内涵实现了多维超越”[37]。值得一提的是,可持续性商业模式不再过度关注传统商业模式的市场逻辑,单纯沦为提升组织竞争效率的工具,而是全方位地转向包含市场、社会多重混合的制度逻辑共生,把设计可持续商业模式的重心放在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和多元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层面。比如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村依托金珠苗绣传统工艺的创业实践,面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商业化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等问题。得益于当地创业者探索出了商业运营过程中精英代理、民众赋权的平衡结构,打造一种“人-物-地”的各利益关联方和谐关系,成功推进小地方产品走向全球消费市场,成为民族地区振兴的样板,彰显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

农村创业的价值产出也主要是源自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可持续驱动力。一是,可持续性商业模式提升农村创业企业的盈利绩效。商业模式创新能帮助农村创业企业获得应对风险挑战的运营策略,尤其可持续性商业模式拥有更难以被模仿的资源利用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这种能力将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的增加[38]。二是,农村创业企业的成长绩效也需要依托适宜本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如欠发达地区的创业企业通过挖掘区域资源禀赋与社会嵌入建构适宜性商业模式,使商业链与当地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让企业发展红利在本地社会扩散与共享,有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竞争力,从而影响企业成长绩效[39]。三是,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会释放包容性创新绩效,其因为设计可持续商业模式会重视与利益相关方进行价值共创、资源共创的关系,许多具有可持续企业家精神和可持续价值偏好的农村创业企业,会强化创业过程的经济增长要具有普惠价值。换言之,即是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村民在享受经济增长福利时的公平参与和机会均等。易法敏和朱洁的研究指出,企业通过设计商业模式将农村BoP包容性地纳入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利于达成减贫结果并提增社会富裕度[40]。因此,可持续导向的商业模式具有增进农村地区福祉的溢出效应,助益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活富裕”等目标实现。

(三)乡村振兴战略赋能是农村创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

较好的创业生态系统益于农村创业的存活和成长,而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一般由各类促进创业的外部环境要素所构成。配套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支持政策,为农村地区补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形成了中央统筹、省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资金、人才、技术和项目等方面的投入保障。这些都是农村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利好条件。农村创业主体善于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把握住农村创业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变化,就能多层次聚力保障农村创业的可持续性。比如乡村振兴战略指导农村产业规划与地方政策制定,政策赋能、产业融合、绿色理念和资源整合等乡村振兴理念深刻影响农村创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庆市寿桥镇的农村创业者尹鹏便是受益于乡村振兴的惠农政策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顺利承包土地发展花椒种植产业。当地花椒种植周期是一年一季,且不能间种其他农作物,他便整合当地企业资源,通过寻找周边化肥企业合作,将花椒种植基地枯草回收利用成化肥,废弃花椒颗粒制成蚊香原料,形成可持续经营思路;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梅村返乡创业者蒙美芹抓住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毅然回到落后的家乡实施创业计划,她积极配合家乡村委会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与人居环境整治,为她在家乡创办旅游项目创设良好的公共环境条件。加之当地政府、母校校党委等对其事业的支持,在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和市场开拓上提供强有力支持。最终,她盘活地方特色资源,延伸农业中高端发展方向等,公司形成“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康养”等组合业务,引领村民跟随创业,吸引了乡贤返村投资。

三、农村创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类型

Boons和Lüdeke-Freund提出了可持续性商业模式“三类现实构面”:一是立足可持续性技术,在既有市场或新市场进行创新;二是立足可持续性组织范式,改变企业发展思路、方式;三是立足亲社会性或亲环境性的产品或服务,催生新的市场需求[41]。该观点为总结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借鉴,在中国农村至少存在有数字技术赋权型、社区企业生态型、低碳经济绿色型等可持续性发展路径类型。

(一)数字技术赋权型

数字技术赋权型的农村创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依托数字技术或数字技术理念,创业企业形成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社会效益的商业结构和行为倾向。虽然我国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且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但近年来,各地依托农村信息服务、农村电商为抓手,推进了数字技术赋能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和城乡要素贯通,为农村产业领域各个细分市场、农村产业链各个环节等提供了创新的条件,在解决农村包容性发展问题上创造新的实现机会,催生了具有数字基因的可持续性商业路径,其典型的有“责任型互联网技术+重构传统产业形态”可持续发展路径、“共享经济理念+拓展传统产业功能”可持续发展路径。前者指创业主体利用数据智能、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科技向善”的一面,在商业模式层次上组合、涌现出颠覆式成果,比如将传统农业转型为智能化生态农业、个体户传统手工艺打造为区域性品牌产业等。这类可持续发展路径除了和传统商业模式一样关切市场经济价值的获取,还注重创造社会环境价值,在经济社会形成一种正向价值创造效应。后者指创业主体主要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理念,在资源共享、价值互通、协同消费等产业链层次上探索局部的功能拓展。具有代表性的如共享农庄,消费者可认购共享农庄房屋的空间居住权、认购共享农庄土地的种养权等,拓展了传统农庄功能,提升了经营盈利能力,创新的利益联结关系还给地方政府、社会公众传递积极的社会效益。

(二)社区企业生态型

构建可持续性商业路径与组织性质、类型具有强关联性[42],具有可持续性要素的组织使命和制度逻辑变革,重塑企业的组织文化、决策惯例等,是推动企业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根本动力。调研发现,我国农村创业实践中,出现一种整合当地村民作为创业主体的社区型企业。社区企业依托本土创业的内生动力,促进当地构建生态化“创业机会集”,在创业管理过程涌现兼具商业利益、社会使命的可持续性双元价值,是对商业企业、社会企业等既有组织范式的新变革。以连山蒙峒古村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为例,整个公司的主要股份持有者为本村村民,业务运营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积极利用政策、人脉关系等,完善古村基础设施建设,向古村导入各类创业资源,为本地村民共同创业(如资金、技术入股等)、依附创业(如支持村民发展农家乐等)创造了条件。连山蒙峒古村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典型的社区企业,其创新性的组织使命和组织制度逻辑,明显有别于传统商业企业和一般社会企业,更强调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普惠价值等的均衡、融合,主动延扩利益相关者范围和引导相关主体进行价值共创,发展一种超越“利益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心理承诺”,即社区企业与村民、村落形成更为团结、全面的“命运共同体”认知,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的可持续振兴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低碳经济绿色型

随着全球绿色经济趋势和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促使乡村振兴朝着降碳、绿色的方向发展。农村创业的商业经营是植根在社会环境、行业动向及科技发展中的,农村创业开始探寻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亦是紧随社会经济系统的变迁,通过设计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开拓新市场、创造新产品。换言之,农村创业企业在规划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重视产品的设计理念创新以及产品往节能、减排、低碳方向的商业化,引领具有循环消费意识的绿色消费方式。一部分农村创业企业采取了供给端节本增效的策略。譬如安徽省新生活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开发食物残渣与粪便,提出了生物循环的畜养模式,达到循环利用资源流量的目的,从而对传统养殖模式和产品定位做出创新,打造了低成本和低污染的农业循环经济系统,销售高端、特色的生态产品;黄梅县景秀前程园艺公司利用起了废弃的尾矿,把长期搁置的尾矿加工为具有艺术价值的盆景,其一方面既缓解尾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开创了矿类物质变废为宝的示范路径。另外,还有部分农村创业企业采用了消费端创造绿色绩效的策略。具体指,创业企业通过绿色产品设计及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保创新,获取绿色绩效。以中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主要提供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服务来实现盈利,还进一步打造技术终端产品“绿老大”品牌农产品,形成围绕绿色防控商机,构建具有独特性、生态性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农村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农村创业主体的本地能力及跨地能力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提出加大力度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要求提升农村创业者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研究发现,需要重点培育农村创业主体的本地能力及跨地能力。本地能力方面,相关培训应针对农村创业主体如何开发、利用创业团队的社会网络功能与优势人力资本,设置专题培训内容。其次,地方政府及行业组织,设置优惠政策或优先支持条件,支持农村创业项目结合农村在地资源、当地知识技能等进行高度适配性的开发、创新。即是促进农村创业者在应用当地现有的技术与工艺时,提升技术的适配性。另外,提倡创业企业大部分产品或服务向本地消费者提供,或创业过程融入到本地劳动力市场。比如引导农村创业企业利用农村市场机会,提供符合当地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消费者对美好消费生活的诉求。还有要求农村创业企业尽可能雇佣本地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最后,政府还应组织好农村村委干部、本地党员和乡贤能人等扮演“中间人”角色,促进农村创业项目的本土化落地。跨地能力方面。重点要引导具有一定外出经验积累、创业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市场信息和经营头脑的创业者,尝试桥接跨地资源和融合异地社会、商业制度,扩大现有农村创业项目的价值。

(二)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赋能农村创业要素市场

1.“数字乡村”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力点

数字技术嵌入农村创业中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提升相关创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刺激要素活力等,具有重要价值。其实现路径可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一是依托数字技术平台盘活农村现有存量土地与资本。重点解决农村创业项目涉及的土地流转交易效率,运用“区块链+土地”对土地利用进行检测、评估以及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创业项目,拓宽农村创业项目融资来源渠道,为农村创业项目在产业链及价值链中走向中高端位置提高坚实的资金支持。二是利用“数字乡村”计划,有目的性的培养具有数字技术素养的农村创业者,在适合农村地区的包容性数字创业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由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农村创业者为农村创业注入新理念、新方略、新活力。

2.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

根据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等要求,各级政府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立法程序或执法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建立长期性有效管理机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使用和维护状况进行跟踪管理。此外,加大对卫生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守护“绿水青山”,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而切实为构筑农村人才高地、招引高质量创业项目入驻农村提供基础保障。

(三)创建农村“创新工场”式商业模式交流中心

相较于城市创业而言,农村创业具有独特的创业情境与创业逻辑。通过构建可持续性商业模式有助于形成高质量的农村创业。当前应该鼓励农村创业进行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并及时总结、推广相关经验。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提升农村创业创新水平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在全国县域内建设起1500个返乡入乡创业园。可结合创业园的建设,借鉴李开复2009年创办的“创新工场”模式,在返乡入乡创业园中形成创业全链条的培育,提供包括投融资、商业、市场、技术、人力、培训等服务,创建农村“创新工场”式的商业模式交流中心。一是,交流中心在提供入驻企业的共性化服务过程中,为设计可持续性商业模式“育种”。邀请业界创业者、高校专家等,以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创业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为主题,举办创业沙龙活动,形成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的思潮与氛围。二是,在精准化服务过程中为可持续性商业模式“育苗”。针对已经实践中的可持续性商业模式,指导孵化项目在适配的“金字塔底层”创业场景、循环经济场景、共益企业组织场景等试点探索。三是,为可持续性商业模式“造林”,把成熟或标准化模式进行推广,既提升相关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又对其他同类型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教师发展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新农村 新一辈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