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海疍家起源民俗与称谓初探

2022-06-25吴佳佳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民俗风情起源

吴佳佳

摘要:文章分别从疍家起源、民俗与称谓三个方面介绍北海疍家的历史文化。起源中介绍了目前可信度较高的三种说法,分别为苗蛮遗裔、林邑族以及汉人分支三种说法;民俗从外沙水上人家与地角渔民两个分支上来介绍,涉及语言、服装、宗教、婚嫁等方面;称谓则简单介绍了疍家称谓来源、歧义以及其他称谓。并且,文章提出以“印”传文的说法,希望以篆刻为疍家文化新载体,用以传播疍家文化,助力北海疍家文旅事业。

关键词:北海疍家;起源;民俗风情;疍家称谓

北海市居住着约四万多的疍家人,他们以船为室,伴水而居,以渔为生。在封建社会,疍家人还未舍弃传统的生产方式,被汉人们视为“贱民”,他们被禁止居住在大陆,禁止读书、科举考试,甚至禁止与汉人通婚。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下,他们的思想更加迷信,将生产活动的安危托付于神灵,将身体的疾病托付给巫者,用巫师代替医者。因为他们不得陆居,且生产力低下 ,同时还负担着苛刻的征税,生活十分艰苦。这样的状态一直到辛亥革命乃至新中国建立后才有所改观。

范大成在《桂海虞衡志》一書中提到疍家是居住在水面上的外族人,“其生如浮,而各以疆界役于官”。[1]周去非在《岭外代劄》中说道“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疍也”。[2]充分印证了北海疍家人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以船上生活为生,经历了千年的社会变迁,用自己独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在我国的疆域内。疍家历史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档案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疍家的民俗习惯历史传承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产物。

一、北海疍家的起源

根据相关历史典籍记载,疍家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然而,关于疍家的起源却众说纷纭,颇有争议。目前认可度较高的说法有以下三种:

苗族遗裔说。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疍家人是我国古代南方周边的民族。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弊书》中引用《晋书》中的“陶璜上书”有言,广州南边的六十多里,不服从和归顺的,就有五万多口人家,都是疍家的野蛮外族。王桐龄先生的《中国民族史》中也提到疍民是三苗的后裔,但仅仅只是提到,并未加以论证。

林邑族说。据《古今图书集成.广州府部汇考》中记载:“俚俗有三、曰疍户、以捕鱼为业......本林邑蛮,随马援来者,始十户,后发展至三百户、皆姓马”。[3]据《册府元黾》中记载说,南蛮的林邑国接连交州九针郡,秦代改为林邑县,汉代改为象林县,直到伏波将军出征交趾时,在林邑界建造铜碑设为汉界。有学者认为,在马援交趾时,曾留一批队伍戍边,且疍民的长相与印支半岛的居民相似,故推测疍家为马援遗部的后裔。

汉人分支说。由于疍民的语言风俗与两广沿海居民相似,因此,不少学者认为疍家为原居住在陆地的汉人,其祖先为躲避战争而逃往海上居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疍家。白月恒在《最新民国地志》中说道:“疍家也为汉族一河”。其他的研究认为,疍家为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我国古代的航海家。

通过对北海疍家的起源探究,可以肯定北海疍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疍家人民的地位与中华民族中其他各民族同等,都是国家的主人。

二、北海疍家的民俗风情

按照疍家宗族传统的不同,北海疍家可分为“外沙水上居民”和“地角(含旁他渔村)渔民”两部分。

(一)外沙水上人家

居民在外沙和市区傍海一带搭建的棚户是属于广东疍家的传统,约从明朝开始就陆续流寓于此。由于语音属于粤语系,常把“上”说成“爽”,把“香”说成“康”等,但疍家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这也是疍家并没有被纳入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的原因。

因为当地气温属于亚热带气温,且船上操作需要衣着简便,所以当地男女衣袖与裤子都偏短,男子着短筒中衣,女子衣着宽档阔腿。还有个别妇女的头包,多用红、黄两色相间的格纹花布,作夹层正方形斜罩于头上,左右两尖脚从耳鬓下垂,一尖脚从脑后下垂,一尖脚从前额突出,形状如“猪咀”,因而得此俗名。

他们居住的是临近水边架设的棚户,将旧船板当做棚楼墙和棚楼板,将油毛毡或竹瓦盖棚顶,有的疍家棚内不分厅室,坐卧都在一室,所以地面干净无尘,也有的棚内分室厅,客人未经允许不能进入卧室,此种棚户得名“疍家棚”。疍家棚较为简陋,安全性也不高,直至解放初期仍然存在,但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如今已改建为排列在沙洲之上的新楼房了。

外沙水上人家的婚嫁风俗也很特别,女子出阁前十天不能抛头露面,出阁时要例行哭嫁的习俗,即是新娘对母亲哭或者对姐妹叹,互相唱咸水歌的对答,表达对养育之恩的感激与出嫁的不舍,哀叹不能尽孝之意。出阁前夕,新娘家要举行“拜饭”的仪式,即是罗列牲口酒饭拜祭祖宗,次日出阁,夫家要划小艇到门口“接亲”,送亲女伴则分乘小艇簇拥而行。喜宴上多为自产的海产品,有鱼翅、鲍鱼、海参等必备上品,岸上的汉民也会前来赴宴,主人家亦因此而荣。

外沙水上居民在解放前普遍迷信鬼神,因生产活动常年涉险,所以把自身安危托付给神灵。他们尤其信奉“三婆婆”(即天妃、海神),在家中船上均设有神龛。渔民、船民出海前都要向神前祈祷,日常生活中也有诸多忌讳,疍家人的语言禁忌为,“翻”“覆”“沉”等有关海上灾难的字都要被禁止。并且,他们由于文化落后,思想迷信,居民生病时信巫而不信医,这也是他们文化习俗的落后之处,但解放后,居民的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迷信的习俗也有所易移。

(二)地角渔民

另一部分疍家人是地角渔民,他们也是疍家的后裔,但是他们的传统风格早已跟当地人同化,传统风俗与市民大同小异,但是又与外沙水上人家有明显的区别,市民便称他们为“海佬”。

他们的船艇形式别具特色,大部分是呈三角形的艇,称为“地角艇”或“三角艇”,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地角因体型宽展,甲板密封,船舷如鼓边形,故耐风浪颠簸,且驾驶灵活。[4]地角渔民与外沙不同,他们没有家口随行的习惯。地角冒险耐劳,外沙有丰富的远海生产经验,两者各有所长。

地角渔民所受压迫与外沙各有异同,地角漁民虽被允许陆居,妇女却不与外村通婚,在封建时代,他们同样被官商剥削,被禁止读书,故而愚昧落后,与外沙一样迷信鬼神。特别是“校杯”的占卜风气盛行,无论婚丧嫁娶,都要向菩萨祷告“校杯”而后定。解放后,这种习俗已逐渐被摒弃。

尽管北海疍家各宗族风俗传统不同,但都有勇敢、耐劳、淳朴好客的美好品质,也都有富有民族风情的传统风俗。但遗憾的是,北海疍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不广为人知,甚至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逐渐成为了新的问题。

三、北海疍家的称谓

疍家的“疍”字是音译字,并无特别的汉语意义,因此,随时转化字形。疍家的名词,可见于中国古籍,在晋书陶璜上疏及常璩的华阳国志中,原文中写作“蜑”,大清一统志及王士正广东竹枝词中又书写为“誕”,唯独唐朝柳宗元书写作“疍”。[5]这三处虽书写不同,但均指“疍族”,故而“疍”、“蜑”、“蜒”三字于古语中同音,此三字可相互通用。

按照疍民的职业分工划分,又有蚝疍、渔疍、珠疍三种称谓。蚝疍者,以采蚝疍为生;渔疍者,以捕鱼为生;珠疍者,以采珠为业。按照疍家人的性别划分,女子称疍家妹或咸水妹,男子则称疍家佬。

近百年来,疍家又有艇家之称,这是因为疍家以艇为家,视水如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福建的疍家常被人称呼为“科题”或“曲蹄”,这些名称的意思和艇家是差不多的。

疍家曾经被认为是地位低下的贱民,但是在辛亥革命后,疍家人民的地位得到一定改善,在新中国建立后,疍家人民的地位一进一步得到提高,也在国家的帮扶下逐步拥有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曾经的疍家人民不得读书,而现在,义务教育下,疍家人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逐渐摒弃了以前的封建迷信思想。

四、小结

北海疍家民俗风情和疍家称谓是北海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疍家人风俗习性的学术成果较少,由于北海疍家历史文化的传播的局限性,导致了疍家独具特色的民俗历史文化的传承的问题。论文旨在通过对北海疍家起源以及民俗风情的探究,并以篆刻作为媒介与艺术表现形式,将北海疍家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进行转化与表现。

篆刻是一门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我们希望能够把篆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疍家的民俗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将一个全新的视角开拓给疍家文化的游览者、研究者。以“印”传文,以“印”为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开拓北海历史文化传播的新方式。从而借篆刻的东风送疍家历史文化直上青云,推动北海疍家的文旅事业发展,在传播疍家文化的同时拉动疍家文旅产业的经济增长,为新时代疍家人民创造出更多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1]范大成.桂海虞衡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2]周去非.岭外代劄[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

[3]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广州府部汇考[M]广陵书社,2011

[4]黄家蕃.北海水上人家[J].文史春秋,2018,(8):3-3

[5]广东民族概论[J].民俗,(63):23-23

项目基金:2020年国家级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印”传文——重现北海历史文化的新视角》(项目编号: 202013524003)

猜你喜欢

民俗风情起源
呼和浩特市旅游纪念品发展现状研究
你知道宇宙的 起源吗?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广西巴马赐福湖旅游区养心度假小镇开发研究
万物起源
节序词浅谈
知青文学中的陕北民俗风情
电视剧《三国》中的酒韵与民俗风情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