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策略

2022-04-02张倩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张倩

[摘要] 当今社会已进入全球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普及、数字化的盛行,把我们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通过网络,人们的视野被打开,学习的空间更广阔,但随之也引发了需要全社会迫切关注的问题,那就是中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网络的问题日渐凸显。本文根据笔者的带班经历,从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对如何直面网络,引领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网络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困境与策略

一、现实困境

最近,我处理了一桩由两个学生之间的口角矛盾引发的朋友圈和QQ群班级集体性“对骂”事件。在一些评论中甚至出现了极其不堪的语言,恶意地、肆无忌惮地侮辱某个人。这件事的起因是自习课上,学生小王随意讲话、走动,违反了自习纪律,并公然反驳班干部小钱的提醒,教唆其他同学一起违纪。事后,气愤的小钱在朋友圈发了条状态,使用侮辱、谩骂、人身攻击等语言表达对该位同学的不满。此次事件吸引了很多凑热闹或动机不纯的同学,一场“对骂”在网络舆论的推波助澜中发酵,不仅对两位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更影响了整个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长期的语言暴力会扭曲人们健康的人格结构和认知模式,对和谐的公共秩序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在校园范围内,如果学生没有通过正当的途径沟通解决,而采用极端的方式,通过网络语言暴力釋放对学校、老师、同学、家长的不满,往往只会形成恶性循环,激化人际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为班主任,我深刻意识到对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与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的重要性。

从教生涯中,我接触过很多受到网络负面影响的学生。他们有些沉迷网络游戏、上网成瘾,甚至影响学业,一到假期日夜上网,平时上课心不在焉,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有些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误导,滋生享乐攀比、崇洋媚外等行为,是非观念的形成受到影响;有些学生因为网络聊天,陷入了网恋、早恋;还有些因为过度依赖虚拟网络,影响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在网络平台上随意发泄负面情绪,严重的会造成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甚至还有些学生因为网络,出现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为了金钱去偷、去抢,敲诈勒索、打架斗殴……这些受到网络负面影响的学生,不仅包括老师们平时口中的问题学生,也会发生在好学生身上。

不可否认,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和可能。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实现了在家也能上课、不用翻阅书籍通过网络检索也可以快速查找信息等便利,可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然而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似乎是弊大于利,那我们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看待网络利弊,引领身心发展?是什么造成中学生如此“热爱”网络?对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引起重视并正确应对。

二、应对策略

1.积极主动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田

走进学生的心田,最重要的就是沟通。有时,适当地转换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换位思考,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学生“热爱”网络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一方面,中学生身体机能逐渐健全,心理逐渐成熟,情感认知愈加强烈。然而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学生,父母忙于工作缺少陪伴,用物质来弥补他们心理的空缺,缺少家庭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同伴不多或与同伴缺少交流,因为这些孩子平时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现实中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满足陪伴的需求,他们走向了网络。

在情感缺失的情况下,网络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如前面提到的小钱同学,正是在生活中得不到负面情绪宣泄的机会,才转向网络,以此来获得满足,引发了后续事件。为了应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学生有负面情绪时及时给予正确的疏导。同时,加强家校沟通,家校形成合力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面对挫折和抗压的能力。

2.利用多元育人平台——开启学生的心扉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勤奋刻苦。这给学生造成一种畏难情绪、厌学情绪,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不在少数。我们需要多从情感上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强化学生的行为。

中学生受到网络不良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很多人认为网络环境隐匿、虚拟,可以为所欲为。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从而产生与现实角色不相符合的社会行为,容易降低社会控制力。

学生都有好活动的天性,我们要抓住学情,多方联动,搭建多样化平台实现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平台功效

学校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开设法律知识讲座、法治教育报告会、带领学生现场观摩法院庭审等,使中学生在上网时既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懂得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侵害他人权益。

加强引领中学生使用网络的道德规范,是法制教育以外的另一个重要补充。网络道德规范的重建,主要是更好地规范人们的网络交往,增强人类的交往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举办一系列文明上网主题班会或辩论赛,剖析网络破坏作用,从道德层面引起重视。依据学生好动的天性,可以多举办一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篮球友谊赛、班级拔河赛、主题合唱比赛、英语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书画展览、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学生社团等,以特色活动成为学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的抓手,建立和谐校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举办网页设计大赛、微视频制作等,为对计算机有特长的同学提供展示的舞台,营造文明氛围进行德育教育。

同时,健全校园网络监管也是约束中学生文明上网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专业的校园网络监管体系,用技术手段在非学习时间段屏蔽网络信号,专人责任制监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杜绝手机进校园。对不能正确使用网络行为的同学进行严肃处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

(2) 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平台导引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深远,但是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他们保护得太好,造成孩子活动空间狭小,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逆反心理也会越来越强烈,他们寄希望于网络,在网络中消耗时间,寻求存在感;有些父母为了生存和发展,忙于工作,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缺少沟通和交流,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缺少关注,为了寻找慰藉容易迷失在网络的世界里。这两种情况下的家庭,家长忽视对孩子进行上网的正确引导,青少年网络问题极其明显。

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正确疏导,压力得不到释放,青少年网络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因此,在孩子使用网络问题上,需要家长给予更多关注和引导。

首先,家长需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些不经意的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认知、习惯和品格的養成。如果家长自己都网络成瘾,不能自拔,那么孩子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效仿,这时家长再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已是徒劳。

其次,家长也需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主动关心了解孩子上网看到什么,学到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与孩子一起交流探讨,成为孩子信任的人,有效的沟通下自然会产生很多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

再次,家长需要加强对孩子上网的监管,限制上网时间,引导孩子从网络中汲取养分。孩子的自觉性较差,如果家长不设置使用电脑的时间,不帮助孩子把关上网内容,不规划网络生活,孩子无限制地上网,这样不仅会影响学习,更会影响身体健康。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树立独立思考与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获取有益资源,鼓励创造价值并积极地应用到实践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需要多陪伴孩子。大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表明,在现实中感到孤独、没有存在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有网瘾,他们寄希望于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得情感的需求。家长应多创造一些亲子相处的机会,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家庭户外活动,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加大社会教育平台协同

社会教育也密切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正是因为网络的便利,学生极易通过各种平台接触到大量社会信息。但是信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一些平台为了流量和利益,不惜游走在法律规范的边缘,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便成为了牺牲品。

加强对社会网络媒介的管控和约束,积极开发多种渠道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网络监察机制,规范网络健康发展,加大管理与违规查处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盛行把我们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随着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与开放,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新事物、新技术、新观念,特别是求知欲强烈的在校中学生。网络盛行已是大势所趋,引领中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长期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麦剑芬.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透析 [J].教育观察,2016(03).

[2] 吴正国.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初探 [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04).

[3] 田娟.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透析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