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地域资源,让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生根发芽”
2022-04-02林健彬
林健彬
[摘要]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农村小学学生的劳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借用地域资源、拓宽农村小学劳动教育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提升责任感和动手实践能力,体验劳动的乐趣。
[关键词] 五育并举;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多渠道
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途径,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只有开展好劳动教育,才能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以劳创新、五育并举,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一、地域性农村小学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现如今,劳动教育又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各地纷纷重视。例如,深圳市南山区教科院同乐实验学校开设物联网种植园劳动课程,广州市黄浦区贤江小学利用倚丰营地学农基地开展主题研学活动,等等。然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与投入。对于地处农村偏远地区的许多学校来说,技术支撑是一大问题,资金短缺更是一大阻碍。劳动教育应因地制宜,适时开展。所幸偏远地区学校原始土地资源多,有利于引导学生实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笔者所处的学校正是一所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笔者通过借助地域资源,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当中。
二、地域性农村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分析
大众劳动认识偏位。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这样教育孩子:如果不好好读书,今后就会像某某某一样,只配扫大街或是以后就只能搬砖等等,这是对劳动及劳动者的轻视和蔑视。
学校教育存在缺失。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没能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有的虽然将劳动计划纳入其中,但没有在实际操作中好好执行,只是简单地走过场而已。还有,一些學校只重视分数、考试和升学率,必然会轻视未纳入考核体系的劳动教育。
孩子家务劳动客位。现如今,每个家庭通过辛勤劳动富裕起来,却没有把好的精神传承下来,父母的劳动榜样缺失了,学生在家几乎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了家里的“座上宾”。
畸变性的以劳代罚。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不少教师往往将劳动当作惩戒手段,给学生造成一种劳动的负面暗示,使学生的劳动观念越来越不明确。
卢梭曾说过:“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做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借用地域资源进行劳动教育的途径探索
1.充分发掘地域资源,拓宽劳动教育途径
(1)学校空地资源丰富
笔者所在的学校占地14007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空地资源丰富,这些空地多以未经开发的原始土壤为主,长期荒废,杂草丛生,却适合种植。因此,笔者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劳动实践基地,形成以实践体验为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格局,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外延,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技能及创新能力,拓宽和创新了劳动教育。
(2)合理利用家长及退休教师
农村小学的家长和退休的老教师都是农民出身,本身具有丰富扎实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笔者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通过多方面协商,聘请一部分家长和退休老教师成为学校劳动基地校外辅导员,定期给学生传授一些劳动知识和技能,丰富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填补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
2.设立劳动实践基地,推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个性的精神生活、进入集体生活,要使热爱劳动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之一。所以,开展劳动教育,能让学生懂得幸福生活基于辛勤劳动之上。
(1)善用空地,播下种子收获希望
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制定详实的劳动体验计划,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掌握劳动技能,体验劳动创造美的过程,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幸福感。
2018年秋天,我带领学生在学校开辟了一个植物园,从网上购买了三种易种易活的花卉种子:格桑花、向日葵、百日草花。学生们兴奋地和我一起开垦荒地,我们进行了分工和合作,清理垃圾,拔草,松土……学生初次拿起锄头,难免显得笨拙,但他们愿意去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手磨破了皮,但他们不怕脏不怕累,终于使大荒地摇身一变成了小花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每天早晨,学生们走进校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观察种子有没有发芽,并发表观察心情:今天,种子发芽了;今天,种子长叶了;今天,种子开花了,等等,并上传种植图片,记录植物成长档案。
小小的种植活动,使学生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全面,掌握的知识也更加丰富、立体。
(2)变废为宝,创意树叶画留住美
每到秋天,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花圃里满是落叶,每天都要组织学生清扫落叶,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并不高。如何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呢?我做了诗意般的尝试:
带领学生清扫落叶后,由学生自行采集一些落叶,并利用这些落叶进行作画比赛。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粘、剪、画相结合的方法,合理利用各种树叶的形状,制作出一幅幅异彩纷呈的作品。
每一件精美的作品,凝聚着学生的汗水和用心,既展示出学生高超的动手能力、创新灵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发掘社会资源,拓宽劳动教育渠道
(1)联合社工站,使劳动教育多样化
我通过与潮州东凤镇社工站联合,推出传统文化劳动实践系列化活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中,在豐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活动一:越时空来造纸活动
纸与我们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天天与纸打交道,却忽视了对它的节约。校园里浪费纸的现象到处存在,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与社工站联合开展了针对性的活动。
首先,社工先为学生讲解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到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后,才能制作出一张纸。接着,社工带领学生转场到科学实验室,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模仿古代造纸的方法,亲手制作花草纸。在活动中,学生们亲手体验制作纸张的过程,懂得纸张的来之不易,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古法造纸中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
活动二:时光“印”迹——印刷体验活动
首先,社工们向学生介绍雕版印刷的基本原理,接着,让学生动手体验印刷过程,让原本停留在课本里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不仅亲眼看到,还亲自动手体验了一把一千多年前的活字印刷技术,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操作中,很多学生经过多次尝试,从一开始印刷不均匀到成功完成作品,在手工操作中体验活字印刷术的智慧、神奇和快乐,感受中华祖先的卓越智慧。
活动三:DIY京剧脸谱
首先,社工与各位学生分享了京剧脸谱的历史、特点、颜色,以及每种颜色背后所代表的人物性格等相关知识。通过社工的分享,学生表示对京剧脸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之后,社工给学生发放面具、毛笔、颜料等制作用具,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创作起来。经过学生们的一双双巧手,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脸谱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们拿着自己的作品,互相分享展示,开心地交流起来。这个活动让学生对京剧脸谱有了较为详细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艺术瑰宝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有专业知识引领,又有实际操作体验,学生们乐在其中,提升了劳动幸福感。
(2)加强家校联系,扩充劳动教育园地
我们通过密切家校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家庭、学校的劳动教育形成合力。
农村的孩子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活空间,在老师的指导及家长的配合下,学生在自家房前屋后开辟了自己的种植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种蔬菜、栽果树、培花草,劳动实践得到了延伸和补充。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深入农户,了解种植水稻的过程: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收割等,并让学生亲身体验收割水稻活动。我镇种植芡实的农户不少,芡实的种植又带动了手工剥壳产业,于是,我们联合社工站,带领学生深入农户开展“圆圆的芡实,慢慢来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剥芡实壳的辛苦,感受农活的艰辛、芡实的来之不易,加深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及光盘活动的意义。
习近平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巧用地域资源,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拓展劳动教育的形式,不仅能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劳动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更能使劳动教育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