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档案整理与拓展应用

2022-04-02尚海永

新农民 2022年9期
关键词:拓展民族地区

尚海永

摘要:为更好完成冀北地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转换过渡,需要对前期脱贫攻坚实践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整理、拓展应用和推广,为冀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实施与顺利开展提供详实可参考的资料依据。加强脱贫攻坚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对脱贫攻坚相关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归档,应收尽收、应归尽归,确保脱贫攻坚文件材料齐全完整不散失,挖掘利用脱贫攻坚档案资源,探索脱贫攻坚成果拓展应用实施路径。

关键词: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档案;拓展

冀北地区包括张家口、承德、唐山三个城市区域。河北古称冀州(《禹贡》),简称冀,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左传昭公四年》),这也表现出古代冀州之北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成为历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常见征伐使冀之北部游牧为特质的突厥文化,南部中原文化在这块区域的相互交互与融合,形塑了具有冀北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风格,构建了多样的民族文化生态系统,演化生成了燕赵文化、和合文化、直隶文化、弄潮文化、太行文化五大文化脉系。长期以来,冀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也是河北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历了“救济式扶贫→经济改革式减贫→开发式扶贫→攻坚式扶贫→精准扶贫”的发展历程,实现了全面脱贫的战略目标,正步入乡村振兴的新时期。

在冀北民族地区扶贫建设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扶贫实践经验、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档案资料,这些丰富的脱贫攻坚实践的成果档案资料如不加以整理与保护,将面临逐渐或永远消失的可能。因此,对脱贫攻坚实践成果档案(或将成为脱贫攻坚遗产档案)的整理,即成为后扶贫时代尤为重要的一项成果巩固推广和经验总结工作。通过档案史料展现和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 国内外扶贫相关研究概述

贫困是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自S.Rowntree提出绝对贫困,Runciman提出相对贫困概念以来,关于贫困的消除与治理开始引起诸多专家学者对反贫困、扶贫研究的重视,在实践层面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世界各国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1.1 国外扶贫研究概述

1.1.1 国外扶贫模式

扶贫实践主要有三种模式,即: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的农村“发展极”扶贫模式,提出在确定扶贫对象时,要锁定扶贫重点,并给予政府支持,巴西、智利、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家多采用这一扶贫模式;美国经济学家斯特雷坦(Paul Steretein)提出的“满足基本需求”扶贫模式,以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为目标,给予最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生活帮助,并帮助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这种扶贫模式主要在印度得以施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扶贫模式是直接对贫困人口进行福利发放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扶贫推广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性国家,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直接或间接救助,健全反贫困救助体系和弱势群体利益诉讼渠道。

1.1.2 国外产业扶贫

梳理国外产业扶贫实践经验,如:日本、美国、法国、丹麦、巴西等国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扶贫方式,依托地方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如:美国的粮食补贴、农业保险、订单式合作种植;日本政府为解决偏远贫困地区农民低收入不平衡问题,也采用直接粮食补贴的形式进行帮扶,并成立农业协同组合,专门给农民提供生产、销售和种植技术,另外,为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出台《农业灾害补偿法》,通过法律制度层面为保障农民稳定收入保驾护航;在农产品加工业扶贫方面,法国高度重视农产品、畜牧、水产品深加工,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也是国内发展最快的产业形式之一;另外,印度、巴西等国家也通过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增加农业附加值。在农村旅游业扶贫方面,Scheyvens认为,发展旅游业是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有效路径,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旅游业开发的天然优势,如:毛里求斯、阿巴拉契亚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全面脱贫。

1.2 国内扶贫研究概述

我国真正的扶贫工作实践应当说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在国家扶贫工作开展初期,国家制定了一些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和高级合作社等,但在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方面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全国范围内的扶贫工作举步维艰。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取消农业税等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得到逐渐解决,从全面普及贫困到区域贫困、局部贫困、全面脱贫的演化程式,确定了中国贫困治理的经验历程,对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1.2.1 中国反贫困治理的研究

我国反贫困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减镐(1982,7)从改善山区贫困面貌的角度提出农业环境改造、交通网络化、山区园林化的治理措施;直到2000年以后,学术界对反贫困治理的研究才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2013年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贫困治理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如:张欣(2015,1)、郭佩霞(2014,3)、唐任伍(2020,1)等,在分析后进准扶贫时代贫困成因的基础上,从反贫困治理结构创新、制度安排与实践路径等方面提出中国反贫困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1.2.2 中国扶贫模式的研究

受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的影响,加上国家政策扶持与地方帮扶很多地区贫困得到有效解决,但由于历史、社会、地理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贫困与反贫困成为中国扶贫工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确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赵昌文(2000,6)对中国的扶贫模式进行了分类,从扶贫主体角度可分为:政府主导扶贫模式、企業主导扶贫模式、对口扶贫和民间扶贫;从扶贫客维度可分为救济式和开发式两种模式扶贫;从扶贫要素方面进行分类,可分为物质扶贫、文化教育扶贫和信贷扶贫;在扶贫地域层面可分为就地扶贫和异地迁移扶贫。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新的扶贫模式,如:段莎(2021,2)提出的“非遗+创业”精准扶贫模式,王家祥(2021,1)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另外还包括“五帮扶”模式、“产、教、就业”一体化扶贫模式、“生态扶贫”模式等。

1.2.3 民族地区扶贫的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非常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前所未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实践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董家丰(2014,5)在对少数民族地区信贷扶贫的研究中指出,要建立民族地区信贷网络扶贫机制和信贷精准扶贫机制、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杨定玉(2016,2)在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中认为,扶贫治理机构不完善,扶贫资源边际效用递减,资源传递内耗过大,扶贫项目的权属模糊,精准识别能力不足和精准帮扶的差异性不突出等问题。

综上,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落后发展国家都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国家特点的扶贫模式,以消除贫困、缩小收入差异、保障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在理论研究方面,针对贫困成因及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我国在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方面应当说取得了较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2019年全国政协第七次重点问题关切会上,围绕“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把民族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底已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但扶贫工作实践经验成果和大量重要工作文件档案资料需要专人进行整理,为下一步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2 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档案整理的实践价值

2.1 脱贫攻坚成果的拓展应用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完成脱贫任务以后将进入一个新的建设周期,即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建设期,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为更好完成冀北地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转换过渡,需要对前期脱贫攻坚实践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整理、拓展应用和推广,为冀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实施与顺利开展提供详实可参考的资料依据。

2.2 脱贫攻坚成果档案资源建设

按脱贫攻坚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为线索,对冀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实践经验档案进行分类整理,以全面系统了解和掌握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各类贫困现象,包括:教育、农垦、旅游、数据、交通、林业扶贫等,构建完整的脱贫攻坚成果档案资源库,为冀北民族地区返贫预警机制建设提供工作依据和决策。

2.3 脱贫攻坚实践经验的档案记忆

冀北民族地区包括张家口、唐山、秦皇岛北部民族地区,以及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青龙满族自治县,以及两个民族县即滦平县、隆化县等,这些民族地区生活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脱贫攻坚任务完成过程中凝聚了大量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把这些脱贫工作实践成果编撰汇聚成档案文献资料,既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历史记忆,也是对冀北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传承与保护。

2.4 脱贫攻坚成果拓展应用的档案凭证

系统挖掘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实践经验成果和相关的各类政策文件、文档、视频影像、口述资料,形成档案汇编,对于了解民族地区脱贫工作演进的历史进程,总结工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工作计划的组织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档案凭证。

3 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档案整理与拓展应用实现路径

冀北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主要经历了救济式扶贫、经济改革式减贫、开发式扶贫、攻坚式扶贫、精准扶贫五个发展阶段。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实践经验包括:文化教育扶贫、特色农业扶贫、产业扶贫、大数据扶贫、医疗卫生扶贫、旅游扶贫、创业扶贫和直接援助扶贫等,扶贫工作形式多样,又具有典型地方特色。根据冀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建设目标,结合地方实际,加强脱贫攻坚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对脱贫攻坚相关一切有保存價值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归档(照片、录音录像、电子、实物档案等),应收尽收、应归尽归,确保脱贫攻坚文件材料齐全完整不散失,挖掘利用脱贫攻坚档案资源,探索脱贫攻坚成果拓展应用实施路径。

3.1 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档案资料整理

对冀北地区建国初期脱贫攻坚的工作资料;70年代以后以体制改革为推动的扶贫模式,包括家庭联产承包、冀北民族地区专项扶贫、救济开发式扶贫、县域向村域开发扶贫转向等;2013年以来冀北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包括:国家“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等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实施情况,按不同阶段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编撰。重点对冀北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下发的各类文件、工作实践成果展示资料进行整理,同时,对早期扶贫工作地区的当地老人、退休村干部等进行访谈,以得到口述扶贫档案资料。

3.2 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实践经验成果案例集

选取典型民族地区,通过对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等地区脱贫工作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地方县志资料整理形成案例集。案例收集内容重点以精准扶贫为主,总结冀北民族地区扶贫的经验模式,包括:教育扶贫、农业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

3.3 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的拓展应用

结合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档案,分析脱贫攻坚模式、机制、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从案例分析、国内其他民族地区工作成功实践,及国外扶贫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冀北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启示,并提出拓展应用的实施方案,旨在实现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统一、相衔接,找出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现实困惑,为民族地区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案例样本和解决路径。

4 结语

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档案史料整理与拓展应用,既是经验的积累、继承与传播,也为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供智力支持。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的档案整理,总结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成果的拓展应用可以为国内其他民族地区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冀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档案整理与拓展应用,从档案管理视角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在扶贫工作实践成果方面缺乏有效保护的弊端,特别是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形成扶贫工作的集体记忆与精神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唐任伍,肖彦博,唐常.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33-139.

[2] 张欣,池忠军.反贫困治理结构创新——基于中国扶贫脱贫实践的思考[J].求索,2015(1):18-22.

[3] 郭佩霞,邓晓丽.中国贫困治理历程、特征与路径创新——基于制度变迁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4(3):108-113.

[4] 赵昌文,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00(6):65-71,79.

[5] 杨定玉.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述评[J].民族论坛,2016(2):99-103,109.

[6] 董家丰.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7):154-157.

[7] 李俊杰,耿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现状及治理路径研究——以“三区三州”为例[J].民族研究,2018(1):47-57,124.

猜你喜欢

拓展民族地区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