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视野
2022-04-02曾杰
曾杰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必须要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视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视野,需要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大视野、中国历史的大视野三重维度来建构。只有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史论结合、打造有历史厚度和现实深度的思政课堂;厚植历史情怀、构建有历史温度的思政课堂,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历史视野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18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1-0099-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也必须贯穿历史视野,通过在世界历史、国际共运史、中国历史的格局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内涵和历史底蕴,引导学生提高理论素养,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目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穿历史视野的现实诉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穿历史视野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教学的历史厚度,从历史中寻找理论的史实支撑,更是回应现实的诉求。从现实来看,无论是坚定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还是批判时代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错误思潮,消除错误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培养青年学生的使命感与担当感,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宏大而宽广的历史视野。
1.培养青年学生“四个自信”的現实需要
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者、建设者和继承者,他们能否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直接关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来的条件下创造。”[2]培养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需要通过历史视野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回顾中国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国文明一度处于世界的前列,但是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崛起,中国自给自足的状态被打破,被迫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亡图存,中国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失败后,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具有独特优势,中国从近代的落后挨打开始走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历史的视野中得到了最好的说明和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历史的视野,才能引导青年学生对四个自信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对四个自信形成深层次的认同。
2.批判错误思潮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种思潮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些错误思潮开始在高校出现,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极端有害的影响,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宪政民主思潮等。要准确批判分析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就必须从广阔的历史视野高度,厘清其来龙去脉,廓清其理论迷雾。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打着学术的、尤其是历史学的旗号,通过歪曲事实来否定中国革命、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企图实现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它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这些错误思潮以其标新立异博取大众的眼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认识,混淆着人们的是非判断,容易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消解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对这些错误思潮最好的回击,就是通过事实还原历史的真相。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借助历史视野、还原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有效应对错误思潮的挑战,积极清除错误思潮的精神雾霾。
3.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感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5]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离不开青年成为肩负民族复兴的的时代新人。青年认识到自身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是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追求的前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该培养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青年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书写自己美丽的人生篇章。而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要贯穿历史视野。因为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代代中国人在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动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断探求国家出路的历史;就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不懈奋斗,谱写一首首壮丽诗篇的历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充分挖掘历史中的宝贵资源,通过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感。gzslib202204021513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穿历史视野的三维向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世界历史大视野、国际共运史大视野、中国历史大视野三重维度去贯穿历史视野,从而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结合起来,深刻理解理论、事件的来龙去脉,总结历史经验与启示。
1.世界历史的大视野
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哲学历史观的概念,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经济全球化)的事实。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再“与世无争”“独成一统”,只有透过世界历史视野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理解中国的现在和把握中国的未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只有坚持世界历史的视野,才能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实现国家富强,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把握现在的中国“从何而来”。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坚持世界历史的视野,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以世界的眼光关照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明白西方现代化模式也并不是占主导地位、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其独特优势。另外,坚持世界历史的视野,也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其他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在真实、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外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认识文明的多样性、复杂性,更加理性对待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妥善处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共同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积极努力。
2.国际共运史的大视野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已经走过了500年发展历程。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已170多年。科学社会主义一经问世,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行动指南,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获取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事实。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继承、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更替,社会主义处于不同的阶段,也应运而生新的理论成果来补充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7]。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的良好发展,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破除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教条式和乌托邦式的理解,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同时,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和发展,使得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显著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国际共运史视野,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教训与经验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国际共运历史视野,也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绩,从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3.中国历史的大视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历史大视野,首先需要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要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出发,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华民族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来源,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历史大视野,需要从近代中国180多年的变局出发。从1840年以来至今180多年的历史,既是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断抗争、追寻梦想、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去解读这段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才能明白四个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才能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感;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历史大视野,需要从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出发,引导青年学生理解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了历史重任,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历史大视野,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出发,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导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穿历史视野的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世界历史大视野、国际共运史大视野、中国历史大视野三重维度去贯穿历史视野,不是简单地陈述历史,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树立正确唯物史观,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打造融历史厚度、现实深度、历史温度于一体的思政课堂。
1.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树立正确唯物史观gzslib2022040215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9]坚持唯物史观,首先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和规律,理解尽管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和笔直平坦的,但是,无论人类社会经历多少挫折,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趋势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不会改变;坚持唯物史观,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0]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中国特色主义制度的开辟与发展,都需要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坚持唯物史观,还要敬畏历史,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11];坚持唯物史观,还要学会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人物,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学习和弘扬杰出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1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习和弘扬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应该在世界历史、国际共运史、中国历史的视野中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2.史论结合、打造有历史厚度和现实深度的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视野,需要史实印证理论,要求教师不是对学生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传递,而是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上,围绕史实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历史史实背后的原因、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仅讲“历史是什么”,更要讲“历史为什么”。譬如,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讲清楚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的历史渊源、中西方视野中不同的思想道德修養理论、法治观念;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该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探究历史事件背后前因后果、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应该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基础上讲清楚理论的渊源,讲清楚理论发展的历史;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该在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的基础上,讲清楚其历史背景、精神实质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应该在讲解国内外热点事件的过程中,结合世界史、国际共运史、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党史、国史),讲清楚热点问题的历史来龙去脉,科学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史论结合,还需要以史为鉴,观照历史,照亮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14]“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15]历史既是过去的、又是现在的、也是未来的。我们回顾历史,是因为它记录着人类社会、国家走过的足迹,了解我们的昨天,了解我们的过去,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同时它也给人类社会、国家的发展提供着经验与启示,昭示着我们将要走向何方;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寻求慰藉,不是为了邀功炫耀、而是在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握今天,开创未来,不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视野,绝不能离开现实去研究历史,而应该将历史的视野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历史视野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当今中国,不回避当今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不回避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不回避学生心中存在的各种现实疑惑,以思想解释现实,以历史昭示未来。
3.厚植历史情怀、构建有历史温度的思政课堂
历史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不是机械的规律,不是一串串枯燥的年代数字,也不是一件件冷冰冰的历史事件。在一串串历史年代和一件件历史事件背后,是一个个从事着社会实践、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现实的人。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背后,蕴含的是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不屈不饶的坚定意志、自信乐观的人生情怀,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视野,不应该仅仅是描述客观史实、揭示历史规律,还应该在感受历史、和历史的对话中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打造有历史温度的思政课堂。构建有历史温度的思政课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故事,通过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展开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历史人物的思想、人生抉择和人生命运中去反思和追问,充分发挥先进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在先进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中获得熏陶、感染和启发启迪学生追求人的力量与精神。构建有历史温度的思政课堂,还应该注重多样化载体的综合运用,充分运用各种形式激活情感的力量,激发青年学生情感共鸣,“既要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优化和重组,还要依据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来开发全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16],如充分利用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思政课的厚重感和历史感;充分利用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学作品、历史题材的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影视作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在信息传播上的及时性、多样性、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征,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历史资源,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新颖性;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采用VR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身临其境的体验特定的历史过程,通过提供直观、形象的视听觉冲击使学生走进历史事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思政课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N].人民日报,2019-01-04(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1.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8).
[5]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7]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1).
[8][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9] 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1).
[11][12][15]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13] 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战研究[N].人民日报,2015-08-11(1).
[14] 习近平.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N].人民日报,2016-06-23(2).
[16] 栾声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进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