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教学调查分析及优化策略

2022-04-02杨文仁

甘肃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调查分析优化策略

杨文仁

【摘要】为了将史料教学引向深入,文章通过课堂观察、座谈交流、问卷分析等方式,梳理史料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充分利用教材史料、适当补充课外史料、注重选用适切史料、力求选用真实史料、充分挖掘史料价值、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等优化策略,为优化史料教学指明方向。

【关键词】史料教学;调查分析;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5—0057—03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史料教学已为广大历史教师所认同并积极践行。这对营造真实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细观当下的史料教学实践,大多仍停留在“用史料教”的层面,甚至存在形式化、简单化等倾向。因此,为了将史料教学引向深入,我们以甘肃省教研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史料教学优化研究”为依托,对民勤县史料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化措施。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民勤县中学历史教师在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缘由,课题组主要围绕对史料及史料教学的认识、史料教学中史料选择及运用等内容,精心设计了“史料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并以初高中历史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1份,占全部科任教师的93.85%,收回60份,并通过统计与分析、课堂观察、与相关教师座谈等形式,发现了有悖史料教学本真的“简化”“泛化”“伪化”等问题。

1.舍近求远。图文并茂、史论结合一直是历史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当前历史教科书中呈现有丰富的史料,但68%的教师表示更倾向于选择课外新鲜史料。如“鸦片战争”一课,关于为什么要严禁鸦片,教材“资料回放”中的林则徐奏稿便是第一手史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很好地催生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唤醒学生的使命担当。但许多教师上课时却视而不见,一味地从网络上搜集有关鸦片的照片及其对人体毒害的素材。这种做法脱离了特定的时空,远离了历史场景,不利于学生设身处地地探索求知。

2.史料堆砌。史料是还原与重构历史的证据。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但很多时候教师为证明教材结论,丰富教学内容,再现“历史场景”,制造认知冲突,不惜选用大量史料,结果造成史料堆砌。据课堂观察,有些教师一节课的幻灯片少则十多张,多则几十张,一节课下来,点得教师手忙脚乱,闪得学生无所适从。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影响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3.削足适履。在无史料无以成题,无史料无以成课的背景下,许多历史教师喜欢选择运用史料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而在运用过程中却屡屡出现断章取义、生搬硬套的现象。据调查统计,有38%的教师遇到所选材料与论证主旨不适切时会进行适当改造,而这种“削足适履”的行为,不仅使学生在理解上变得困难,更为严重的是,会向学生传递错误的历史信息,将学生引向歧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科学态度。

4.不辨真伪。任何史料由于受个人立场、爱好、视角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个人倾向,甚至错误,因此不经精密地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无穷[1]。然而,据调查统计,有88%的教师选取史料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史料的真伪,而是它的适切性。

5.浅尝辄止。史料不只是历史事件的证据材料,它本身就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但据课堂观察和座谈了解,县域内绝大多数历史教师在史料教学中根据教材结论寻找对应的史料来论证教材结论的正确性,同时引领学生理解教材观点。学生作答时只需对照材料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即可,而对史料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意义则缺少挖掘。如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一课,许多老师将“学思之窗”中给出的史料作为“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得到解决”的原因进行归纳,没有提炼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历史认知,更没有充分挖掘材料的育人价值,错过了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培育的契机。

6.忽视主体。史料教学的出发点是让学生亲身接触一些一手或二手的材料,让学生尽可能地回到“历史现场”,真切感受历史学者的研究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2]。而在座谈中许多教师认为这样做费时又费力,多由自己代劳,从史料的选取到问题的设计,从史料的解读到答案的得出都由教师设计,没有鼓励学生质疑辩驳、搜集论证、探讨体验。这样的教学违背了史料教学的初衷,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上述种种,不仅影响了史料教学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针对区域史料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课题组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实践,达成了以下共识。

1.充分利用教材史料。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如在历史纵横、学习延伸、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中均增加了大量的文字史料,同时,在历史叙述中还插入了大量歷史地图、人物画像、历史遗迹、图表图示等。这些史料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很高的实证价值,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史料进行核心素养培育。如,学习“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关于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课文中的“学思之窗”给出的两则史料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了这一问题。充分发掘使用,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生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而且能自然而然地催生出“国家利益决定国与国关系的亲疏”的历史认知。

2.适当补充课外史料。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合理增减。尤其对那些只有历史结论或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需要适当补充必要的史料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理解。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补充相应史料,如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时,由于知识点较多,若不能合理取舍就很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对此可抓住重点,借助史料,进行小切口、大跨度、深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重选用适切史料。“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取一定要切合教学主题,要注重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教材的重难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的史料,特别要注重选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史料,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如,学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时,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虽与我们的政治生活密切联系,但比较抽象,可选择教材“学思之窗”中的史料进行解读分析。该史料通俗易懂,视野开阔,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构想到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论述,直观展示“主权在民”是人类近代进步阶级的共同追求,代表了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新中国则以宪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并变为现实。从而彰显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和先进性,滋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4.力求选用真实史料。无论做什么研究,材料的鉴别都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史料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认识史料的多种类型及其不同功能,掌握史料的鉴别方法,并尽可能多地选择可信度高的原始史料和一手史料。例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可选用琦善的奏折,这样的史料不仅可信度高,而且能通过当事人的所见、所思、所想营造出具体真实的“历史现场”,进而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探究历史问题,追寻历史真相,生发历史启迪……只有这样才能“踩着前人的肩膀往上爬”。当前,师生获取史料的主要渠道是网络,但利用网络搜集史料时,一定要注重甄别,要选用真实史料。

5.充分挖掘史料价值。史料是智慧的种子,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育人元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史料的内涵与外延,要注重联系史料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挖掘史料中的隐性信息和文化内涵。

6.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史料教学从形式上看是“做历史学家的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应用有效史料去探讨论证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掌握学史方法;从本质上说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史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掌握搜集的途径;通过对史料的辨识,掌握鉴别方法;通过对史料的整理,认识史料的多种类型及其不同功能;通过对史料的运用,增强实证意识及批判能力。如,学习“辛亥革命”时,我依托教材、利用史料在充分彰显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基础上,话锋一转:“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么看?”学生开始质疑辩驳、搜集资料、探讨论证,甚至深层次思考判断革命成败的标准……

通过探究,学生深切体会到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历史认知,进而在学习中注重洞察史料的主观意图,确立孤证不立的实证意识,从而追求全面客观的历史解释,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

[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贲新文.刍议史料研习教学活动的优化[J].历史教学,2017(12):38-45.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史料教学优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847)

编辑:陳静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调查分析优化策略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