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2-03-31陈英
陈英
在数学学习中,问题蕴含着巨大价值。教师在理解儿童问题价值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就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大胆猜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课堂实践研究发现,学生的问题是思维开启的“钥匙”。“思源于疑”,问题引领儿童学习,问题不断思考不断。因此,课堂上鼓励儿童先提问,让儿童感受到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是新思考的开始。我发现儿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蕴含着巨大价值,因为“学起于思”。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促使他们持续思考,唤起学生有关统计知识的学习经验,一方面激发他们收集、整理數据的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利用统计图直观分析数据的独有特点,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一课,课的开始从一个真实的话题引入,“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改善了,是真的吗?”真假的判定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生1:想知道蓝天天数的变化,生2:想知道雾霾天数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教师出示2016年12月北京市空气质量数据。设问: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你想研究什么问题?生1:为什么严重污染的天数这么多?生2:2016年为什么空气质量这么不好?生3:2017年空气质量又是怎样的?教师直接出示活动建议:统计2016年每种空气质量各有几天,把它们清楚地标示出来。制图后学生结合生活看图分析,教师设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依据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吗?”生1:这一年为什么重度污染的天数会那么多?生2:假如重度污染的天数超出了刻度,怎么办?等等。这样一个问题链的设计,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引领学生实现深度思考。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大胆猜想,培养学生严谨的研究态度。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猜想,是儿童积极参与学习、思维发生碰撞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当儿童可能出现猜想苗头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捕捉,并加以鼓励。适时让儿童经历“产生疑问—形成问题—提出猜想”的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一课的练习环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张零件图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很快,有学生这样猜想:“我猜想,可以把下面那个大梯形平均分三等份,其中两个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另一个和上面的小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两个长方形合起来成了一个更大的长方形,这样算简便。”他表达了这个想法后,其他学生默默无声。教师建议他下课做实验试一试。课后,他经过实验发现,这种方法不可行,最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尽管这是一个错误的猜想,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该学生的猜想没有马上得到其他学生的回应,但却引发深度思考,这种对问题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可能比知识本身的价值更大。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问”,引导学生的“问”,让学生问得入情、入理,问得创新、精彩。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