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仁爱”思想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22-03-31徐骏武金芝
徐骏 武金芝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独特的涵育作用。在育人实践中,学校挖掘“仁爱”思想的育人价值,将其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探索两者结合的可行路径。
以加强“仁爱”课程建设为基础,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方面,学校在原有“幸福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学科整合,构建出以“仁爱”文化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以专题的形式,以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线,旨在提升学生的学识和修养。“仁爱”文化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基础课程有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拓展课程有古代文化与礼仪、《诗经》导读、汉字溯源、历史名人等;实践课程有中国茶文化、英语戏剧节、行走课程、永定河文化等。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关注人的内在品质,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了修身、育德的效果。
另一方面,学校实施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的“5+X”自主多元课堂教学模式。“5”是指教学中的5个基本环节,即学情了解、问题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效果反馈;“X”代表特色教学环节,可以设计成关于儒家“仁爱”的内容。各教研组立足课堂,传播儒家“仁爱”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以创新活动载体为重点,
提升学生健康生活和科学素养
一是开展儒雅文化活动,引领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如学校借用社会资源,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借助文学社和戏剧社,开展校园戏剧节和诗歌节活动;借助传统节日的涵养作用,在端午节开展纪念屈原、中秋诗会等活动。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浸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教会学生健康生活。
二是利用学校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实验室,涵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实验室由天文科普室、数字化地理实验室等六室一馆组成,覆盖了天文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同时,学校拥有数字化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机器人教室、3D打印室等,这些实验室集教学、科研于一体,功能多样、课程丰富、设备完善,学校借此开展实验探究和科学嘉年华等活动,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涵养科学精神。
三是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学院,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完善学生自我调节和自主管理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会为核心、各班班团组织为骨干、优秀学生为先锋的三位一体的学生自我管理的路径;同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健康生活。
四是以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为阵地,实现儒家“仁爱”思想与学校各项活动相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体现出浓厚的儒家思想因素,学生借助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创造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統文化宣传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更弘扬了儒家“仁爱”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促进“仁爱”行为养成为目标,
提升学生责任担当素养
一是制定学生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根据现有的中学生行为规范和海淀区“四德”要求,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如使用德育积分卡、建立学生积分奖励制度等。学生只要参与校园活动或志愿活动,就可以得到积分,集满一张积分卡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二是探索新型德育模式,在活动中促进“仁爱”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儒家“仁爱”思想,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如通过“我和我的祖国”合唱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向英雄致敬、向祖国致敬”主题班会和红色教育进校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使其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参观博物馆、学雷锋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是家校合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共同体。家长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重要纽带,家庭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亲亲”也是儒家“仁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加强家校沟通,共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学校成立家长教师协会,让家长参与学校及班级的各项活动,从而与学校保持一致;其次,家长参与各种活动,也有利于密切亲子关系;最后,课题组研究家校联动的科学方式,如举行以“家校共育”为主题的德育年会活动,以论文和案例交流的形式进行探讨,或邀请专家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坊、讲座等。
四是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自荐、他荐等形式,发掘践行“仁爱”思想的先进典型,定期举行“仁爱”标兵评选和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并利用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园宣传栏等平台进行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儒家‘仁爱’思想对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式研究”(课题编号:CBIA18108)的研究成果
编辑 _ 张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