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一生寻找数学
2022-03-31华应龙
2022年2月2日,北京冬奥会首场比赛打响,中国冰壶队首战瑞士队。比赛异常激烈,难分胜负,裁判使用了“大圆规”。在加赛局,中国队凭借最后一投的绝杀,战胜瑞士队,赢得开门红!
兴奋之余,我好奇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要用“大圆规”?解说员说的“‘大圆规’标示的‘一刻钟方向’”,那是什么意思?是怎么用“一刻钟方向”来判断距离远近的?“大圆规”固定圆心的“针”为什么是弯的?这样的“大圆规”怎么设计会更好?我反复观看裁判使用“大圆规”的视频,我请教体育学教授冰壶比赛的计分规则,我联系好友寻找更好角度的录像带,我请冬奥组委的朋友帮忙争取冰壶比赛的门票,我想现场寻找素材,上出一节《冬奥会上的数学故事》。
我的第一本书的书名是《我就是数学》。在我的眼中什么都是数学的“家”。
2015年9月3日,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活动,我作为观礼嘉宾,心潮澎湃。我想:我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代表,我应该做些什么?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一周之后,《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终于“出炉”了。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共分享了3个故事,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学会了植树问题、火车过桥问题和追及问题。
师:是今天学的吗?(不是!)对,是之前学的,今天用上了,解决了阅兵中的问题,从而真正“会”了。这节课我们为什么学得很快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板书:學而时习之。)这个“习”,有“练习”的意思,也有“实习”的意思,实际地练习,解决实际的问题,会让人觉得更快乐!
生:我明白了,阅兵就是3D版的火车过桥。
生:我觉得生活中真是处处有数学,没想到阅兵里也有!
生:没错!我本来以为阅兵那么整齐,就是拼命训练出来的,没想到这里面有很多数据在帮忙!
生:我觉得不论是阅兵还是其他什么事情,只要经过了数学的精密计算,都会变得更美!
师:马克思说过一句话,和你的意思差不多。(微笑着,PPT出示,学生齐读)
任何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美的地步。——马克思
生:上完这节课,我明白了:数字影响秩序。
生(众):数学使人精细。
生:我感受到了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师:这节课,我还想和同学们分享的是,怎么才能享受到那份思考的快乐呢?想象!数学是抽象的,学习数学需要想象。想象了,就能发现问题。例如,方队长度。想象了,才能保证解决问题的准确性。例如,140米/秒。想象了,才好玩。数学,其实就是玩具,就是和自己想象力玩耍的玩具。
(学生们频频点头。)
师:总而言之,“阅兵中的数学故事”告诉我们:“心中有数,无限美好!”(停顿)再看阅兵的时候,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呢?试试看——
时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15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记者以《用故事搭建课堂》为题报道了这节课。
2019年国庆阅兵前夕,我便开始收集有关阅兵的资料,并十分期待能在这次阅兵的震撼中,上出一节崭新的、爱国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
2019年10月9日凌晨,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在讲“阅兵之美,美在速度”。那,速度是快美,还是慢美呢?超常就美。原来阅兵之美,是非常之美。阅兵中展示出的一系列速度,是祖国发展速度的缩影。我赶紧开灯,记下了梦中的思考。
这节《阅兵之美》的数学课,是2015年《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的升级,是运用数学语言,礼赞阅兵,讴歌祖国,厚植爱国心,是“为成为世界的中国人而教”的数学思政课,荣获了2021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案例评选一等奖。
由微信朋友圈的一则笑话,我开发出“圆的面积”的练习课《买比萨的故事》;读闲书《一笑值千金》,我开发出“变化的量”的复习课《卖牙膏的故事》;学党史,我开发出“初步认识分数”的《半条被子的故事》;看比赛,我开发出“认识百分数”的《谁来罚点球》;游台湾,我开发出综合与实践课《台湾长什么样子》;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指导开发出《数说长征》;武汉抗疫胜利,我指导开发出《数说战疫》……
2008年我借奥运会上的故事,创造性地把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游戏公平》重新演绎。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听课后,主动写评论,他的第一句话是——“听完华应龙老师的课,很为他的创新精神所折服。”
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些创造,我想借用西安工业大学校长雷亚萍的话来回答——“心有所系,有忍乃济。未来可期,无问东西。”
我是小学数学教师,但我不是教数学的,我是用自己喜欢的数学来教孩子的。只要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数学,我都会欢喜地拿来教孩子,这是我的使命。为此,寻找数学,寻找适合孩子的数学,寻找孩子们喜欢的数学,寻找为“成为世界的中国人”的数学,我乐此不疲。
周国平先生在《朝圣的心路》中说:“我不想知道你有什么,只想知道你在寻找什么,你就是你所寻找的东西。”我在寻找数学,因此,我就是我所寻找的数学了——我就是数学。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