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江影艺文化

2022-03-31黄知之张南平孙凡

国际商业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戏曲艺术丹阳传承

黄知之 张南平 孙凡

摘要:丹剧是我国江苏丹阳一带的地方小戏剧,丹剧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丹阳身后的文化底蕴的写照,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丹剧作为一种民族罕见的戏种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本文从丹剧发展状况、现状以及其本体与社会层面出发,充分发掘传承与发扬丹剧文化的措施,让人们更加了解地方小戏种,为传承丹剧艺术提供明确的方案。

关键词:丹剧;丹阳;戏曲艺术;传承;发展

一、丹剧艺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丹阳民俗“啷当”是丹剧的原身,是丹阳的传统戏剧文化。啷当曲调大约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在清代光绪年间广为流传。啷当曲调以牛郎调、佛祈调、油嘴调、梅花调等民歌为基础,以丹阳一代的方言为依托,以说唱的方式呈现在大众视野面前。早期的“啷当剧”是艺人们的谋生手段。因此丹剧有两大源头,最主要的是流传于丹阳民间的方言说唱——啷当,其次是丹阳地区的民歌、秧歌、马灯、佛曲以及劳动号子等。

“丹剧”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地理环境、文化以及演出条件的影响,在当时有分成了“东部啷当”和“西部啷当”。其中,“东部啷当”是位于丹阳东南门方向的啷当,它更为贴近民间生活和田地活动,同时受京剧以及滩簧小戏的影响逐步发展成吟板、正板、数板等板式,而“西部啷当”是位于丹阳西门方向的啷当,由于常年演出于山乡僻壤,环境较为闭塞,因此受外界影响较小,其风格与传统的啷当更为贴切,保持着较为浓郁的山歌风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社会经济文化逐渐稳固发展,在1959年9月,近三百年历史的丹阳“啷当调”正式定名为“丹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丹剧团“复辞封资修”的“黑样板”受到批判,剧团被迫解散,部分演职员下放农村。1977年,丹阳县文工团成立丹剧队,逐步恢复丹剧剧目。后经六十年的发展,丹阳市戏剧团培养了五代丹剧演员,创作、移植、排练了130多个剧目,从而使丹剧唱腔与表演逐步趋于成熟与发展。

二、丹剧的艺术特色

丹剧在念白和唱词上主要以丹阳的地方方言为主来进行说唱结合。在表演技艺、演出形式上与京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表演风格上接近于越剧。在丹剧的唱腔中继承袭用了啷当艺人的唱法以及竹鼓伴奏技艺而形成的“老啷当调”,在继承的过程中,经过丹剧艺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丹剧拜托了啷当的限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唱腔体系,其中包含了啷当调、云阳调、花名调等一系列的整体板式,其中啷当调是最常采用的唱腔,唱腔别具一格,饶有风味。

丹剧语言柔和,曲调简洁优美,既饱含着清新的抒情韵味,同时又夹杂着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更有相关行家评论道:丹剧既有京剧的阳刚之气,又兼有越剧的阴柔之美。

三、丹剧艺术的局限性及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现状

丹剧虽然诞生于现代,但是它仍是从传统文化的母体之中孕育而出的,其中还包含着许多与现代文化无法相融合的方面,再加之是罕见的小剧种,在戏曲大舞台上它所面临的困境是巨大的。

(1)丹剧语言特色不突出

丹剧藝术发展了大约四史年,从最初的的曲艺“啷当”到不断吸收民风特色,最后形成的丹剧。在丹剧发展的这么多年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发音规范,演员们都是按照各自的习惯去发音演唱,从而导致丹剧舞台的语言不太规范,会形成同一个舞台产生不同的音调的现象。就这个问题而言,丹剧如今也采用了普通话的形式来唱词,虽然看上去说得通,但是这样一来丹剧就失去了它的语言特色,再加上丹阳方言众多,很难找出一个精通如此多样化方言的认出来,所以丹剧的语言特色至今都不突出。

(2)“拿来主义”现象严重

丹剧是在说唱“啷当”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而“啷当”当初是一些盲人用来卖艺谋生的一种手段,其中的艺人尤其多为年轻的女性盲人。它的发展只是为了去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而并非只是单纯为了自身的完善,所以这种高度营养不良的母体往往只是去借鉴其它的民间音乐的表面技巧来完善自己,这样的“拿来主义”对丹剧的发展造成的严重的危害,使得丹剧艺术一直停滞不前,丢失了它自身的价值意味,同时没能得到好的发展。

(3)缺乏一批优秀的演员去传承

在丹剧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优秀的演员去传承它,能叫得上名字的演员寥寥无几,艺术家邓彬是唯一的丹剧作曲家,莲娣、陈美玲也是非常优秀的盲艺人,但是除了他们之外几乎所剩无几。现在了解丹剧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一辈的人,在年轻人中几乎没有几个了解丹剧的,就连在丹阳本地都没有几个能将丹剧源头以及丹剧剧目说的明白的年轻人,更何谈外面的人?丹剧毕竟是一个稚嫩的剧种,丹剧中的演员传承问题是当下我们必须要解决的。

四、丹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丹剧不仅是丹阳市的地方剧种,更是全国的稀有剧种,更是被列入了江苏省和镇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录,同时也是丹阳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代表。保护丹剧的发展既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丰富大众生活的需要,面对丹剧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刻不容缓的工作,早在2004年,丹阳市委、市政府就将丹阳市戏剧团纳入第一批事业单位改革之列;201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专门印发了《关于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抢救丹剧、通剧等相对弱势的剧种;在2020年2月,市委、市政府就就省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对丹剧的传承发展制定了未来三年的研究方向。

面对丹剧的传承与发展,这里有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可以将丹剧带入当地的中小学课堂。丹剧是丹阳当地地方文化的表现,而如今的丹阳地区的年轻人往往被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冲昏头脑,对丹剧的了解少之又少,同时他们知道丹剧的途径并不多。因此将丹剧带入中小学课堂很有必要,可以将丹剧带入音乐赏析课堂,使同学们聆听丹剧,感受丹剧的美妙律动;同时也可以带入社会实践课上,让同学们深入实地考察丹剧的历史渊源。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艺术修养,又可以普及地方优秀文化,增强地方自豪感。同时还可以在当地地方院校开设民间艺术欣赏课堂,从而提高丹剧的推广度以及研究层度,激发起更强大的群众吸引热度。

其次,扩大丹剧的传播途径与方式。随着如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将丹剧与如今炙手可热的短视频平台相结合同时也可以邀请知名人士带动效应来扩大其传播量,增加其在虚拟网络平台的热度,这样一来,扩大的其传播的广度以及覆盖面。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丹剧不在局限在一个地方的小剧种,通过平台的推广面向的更是全国各地乃至全球范围。同时还可以将丹剧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制作一系列的周边产品,在丹阳当地开设丹剧体验馆,周边设立丹剧周边文创类产品,同时线下联动线上,利用互联网宣传特色文创,以此来起到宣传丹剧的目的,吸引各层次的人群兴趣。

最后,丹剧的发展更应离不开自身的个性化变革。一个剧种的发展不应该是一味的模仿,更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更不应该在时代大流中被趋于同化。丹剧应该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到剧目的个性化,依据丹阳民歌来丰富其调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说唱形式。

五、结语

丹剧是我国丹阳一带的小剧种,也是丹阳文化底蕴的写照,丹剧也曾经历过文化市场的低迷,也曾经历过浴火重生的时刻,丹剧团从群众舞台到大舞台,经过不断努力重新焕发生机。丹剧在政府的扶植与自身的发展中正在展现着自身的魅力,希望此次对丹剧艺术的研究能够有效的传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大众对小剧种的重视,营造百花齐放的多样化文化大国同时在演绎中弘扬民族精神。将地方戏剧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促进大众文化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丹剧概况[J].李加贝.艺术品鉴.2019(23).

[2]丹剧的艺术特点[J].李加贝.北方文学.2019(23).

[3]论丹剧的改革之路[J].刘芸.黄河之声2009(09).

[4]浅谈丹剧艺术特色及其局限[J].郭炎孙.中国民族博览.2017(05).

[5]浅谈丹剧音乐[J].郭炎孙.戏剧之家.2016(09).

[6]深化改革道路宽走向市场天地广——丹阳市戏剧总团改革发展之路的实践与思考[J].沈岳方.群众.2009(08).

[7]丹剧生机断想[J].李彬.艺术百家.1996(03)

[8]丹劇[A].中国演员:2015年第1期(总第43期)[C].2015

作者简介:

黄知之(2001-),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国画方向。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第20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20C166

猜你喜欢

戏曲艺术丹阳传承
孔门十二时辰
做好“四篇文章” 擦亮运河文化“丹阳名片”
李丹阳雕塑作品
浅析琼剧艺术的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戏曲艺术生存之我见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舞台灯光在戏曲艺术中的意义